返回第145章:大唐兵锋,所向无敌!(1 / 1)余秦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花了二十五万钱,终于迎回了狼王。

为此,不惜冒着被别人夺位的危险,暗中换了两个族长,几十位突厥勇士死于那一天的晚上。

而如今,当乙毗咄陆用狼神之身祭祀长生天,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打算一鼓作气拿下阿史那咄苾,从而一统突厥的时候。

一个一個小小的琉璃狼王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处月俟斤说这一个仅仅只需要五十文!

五十文就能够买到这么小的琉璃狼王,在那大唐长安城的商铺之中,还有很多很多。

被他们奉为狼神之身的琉璃狼王,竟然这么不值钱了!

那他们的流血和死亡,还有意义吗?

几个月,双方展开了十余次交战,整个北地草原都要乱起来了。

结果,小小的琉璃狼王只需要五十文!

巨大的讽刺啊!

乙毗咄陆都能够想象到那大唐的皇帝和那些臣子们听到他和阿史那咄苾两人为了一个琉璃狼王交战,肯定在仰天大笑吧?

然而,战争到了现在,已经不是他们想停止就能停止的。

多少人死在了战场。

乙毗咄陆也已经占据了金山以东的不少草场,这些地方,是他的儿郎们、勇士们嗜血拼杀得到的。

就这么还回去吗?

那他花费了二十万钱买来的狼神之身,岂不是白费了?

儿郎们、勇士们的血岂不是白流了?

就算是他明知道这是唐皇的阴谋,是想要看他和阿史那咄苾同归于尽,就算是知道,继续下去,他可能坚持不住,必有一败。

可他是坚决不能喊出撤退的口号的!

他不能再失信于整个突厥汗国。

“把琉璃狼王赏赐下去!”

“这是狼神给与吾汗国勇士们的奖励!”

“得到了琉璃狼王之身,就得到了狼神的祝福,就能够拥有强大的力量!”

乙毗咄陆当机立断,让处月俟斤把小琉璃狼王赏赐给汗国的勇士们。

“告诉所有的勇士,休战一月,加强防御,轻易不得出兵!”

“违令者,斩!”

等到处月俟斤走出去之后。

乙毗咄陆又对歌逻俟斤吩咐道:“你立即派人去告诉阿史那咄苾,我们都中了那唐皇的阴谋,不能再打下去了。”

“我们的敌人从来就不是自己人,而是那唐皇,是中原人!”

“唐皇是在用这琉璃狼王,让我们互相残杀。”

“若是我们继续开战下去,最后只会让那唐皇不费一兵一卒占领整个草场。”

歌逻俟斤施礼道:“喏。”

……

“哼!”

“他想要停战,那就交出歌逻俟斤,执失思力之死,他必须拿出一个交代!”

“不然,本汗又如何给执失安惠等人交代?”

“还有,他必须退回金山以西之地,回到原本属于他的地方。”

“还要拿出十万钱,用于安抚本汗那些战死的勇士们。”

“否则,绝不会撤退!”

阿史那咄苾自然也明白了这就是一个阴谋。

可是,也是一样,战争已经不是他想停止就停止的,执失思力乃是他的左膀右臂,现在断了一臂。

若是他什么都不做,绝对会寒了所有人的心。

作为突厥可汗,他必须要树立起来自己的威望,也必须要让乙毗咄陆低头。

不然,他阿史那咄苾还怎么坐在这可汗的位置上?

歌逻俟斤派来的使臣自然不能自己做主,答应这种无理要求,只好回去复命。

其实,阿史那咄苾没能一战即胜,是因为在开战之后没多久,薛延陀、回纥联合起来,攻打他的地盘,他只能分兵阻击。

而后方,还有一个突利可汗虎视眈眈,也派出了兵力出战,想要掏他汗庭。

阿史那咄苾直接就三面迎敌,不再敢和乙毗咄陆正面交锋。

而是选择了先平定突利可汗,再阻击薛延陀和回纥,最后击中一击,败退乙毗咄陆。

如今,乙毗咄陆似乎有意想要停战和解,正好可以让阿史那咄苾腾出手来。

在他看来,什么唐皇的阴谋,在他的铁骑之下,都将会不堪一击。

正好,可以借助这一次的机会,以琉璃狼王和执失思力之死为借口,出兵金山!

……

“乙毗咄陆停战了。”

“他应该是派出了使者,想要和阿史那咄苾停战和解。”

“不过,这也正好让阿史那咄苾腾出手,用来平定突利和薛延陀。”

太极宫。

一个非常大的简单沙盘摆放在大殿上,李世民站在首位,两边则是萧瑀、高士廉、长孙无忌、李靖、李勣、陈平安等文武大臣。

李世民问道:“梁师都那边有什么动向?”

李靖回道:“还没有,应该是想要坐山观虎斗,看着阿史那咄苾和薛延陀打起来,无动于衷,似乎没有参战的意思。”

李靖看了看沙盘,说道:“梁师都应该是想要等到薛延陀损兵折将之后,再兴兵拿下薛延陀部和回纥部,从而壮大自身。”

李世民看着沙盘,沉默了一会儿。

“此时出兵梁师都,有几成胜算?”

梁师都如今年在朔方之地建立了一个梁国,依附于突厥,成为了突厥的守门员。

大唐想要攻打阿史那咄苾,就必须要拿下朔方。

占据了朔方之后,才算是打开了晋阳北地的第一个关口,也可以从此处直接出兵,攻打阿史那咄苾。

李世民想要趁着阿史那咄苾和薛延陀、突利、乙毗咄陆三方会战之时,平定梁师都,也算是真正实现了中原一统。

毕竟,这梁师都也是前朝的人,属于前朝一个小诸侯,还在朔方建立了一个国家。

若是不平定梁师都,他始终就是一个根刺,如鲠在咽。

当然,更为关键的还是要攻打阿史那咄苾就必须拿下朔方城。

此地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李靖看了看,直接道:“十成。”

然后解释道:“陛下,大唐有三胜,梁师都有三败。大唐之三胜在于其一,大唐如今的兵器和盔甲都得到了提升,高炉炼铁出来的兵器不说削铁如泥,却也质地更为坚韧,每一把都算得上是神兵利器,盔甲也更为轻便,也更能够灵活,还能护住身体。”

“大唐之三胜在于其二,如今之大唐在一年的休养生息之下,已经算得上是民富国强。就算是这几个月出现的旱灾和蝗灾,影响也并不是很大,朝廷赈灾有力,蝗虫亦可食之,百姓们很快得到了安抚,回复了生计。此时,若出兵,响应者无数。”

“大唐之三胜在于其三,突厥当年南下,在北地肆掠,侵扰百姓。北地之人对突厥恨之入骨,就算是这关中的百姓,也都是一样,如今民生改良,民富国强,百姓们自然也有想要一雪前耻之心。陛下下令,出兵朔方,平定梁师都,必定是顺民意、得民心。将士们也会欢呼不已,并且浴血奋战,为取军功,而得赏赐。”

李世民和其他官员们一听,也都点了点头,李靖说的没有错。

李靖又接着道:“梁师都有三败,其一便是对阿史那咄苾和薛延陀之争,不管不顾。他屯兵朔方,依附于突厥,自当是突厥之犬,可如今突厥三面受敌,他却作壁上观,自然引起了阿史那咄苾的不满。此时,大唐出兵,他就算是求援,大概也求不来,已经是孤立无援之相。”

“其二,梁师都依附于突厥,可阿史那咄苾已经是三面受敌,自顾不暇,又何以能出兵支援梁师都?就算是阿史那咄苾出兵,又能有多少兵力,大唐也还能一鼓作气,直接灭掉那突厥的援兵,削弱阿史那咄苾的实力。”

“其三,梁师都本中原人,却屯兵朔方,自立为王,弹丸之地,依附于突厥。此行为已经是不得民心,这些年,梁师都又是纵情享乐,早已经失去了雄心,小小朔方城内,已经是内患不断,人人不满于梁师都之做法。失去了民心、军心的梁师都,必有一败!”

李靖的分析是一点儿没有错,也比较全面。

李世民当机立断地说道:“药师不愧是药师,好,那就依你之言。”

“何人为帅?”

李靖直接回道:“幽州都督柴绍可为帅!”

李世民又问:“何人为主将?”

李靖再次回道:“右卫率将军苏烈。”

李世民笑了。

李靖之言,深得帝心。

“来人,拟旨!”

贞观二年五月中旬。

幽州都督柴绍得到了圣谕,为征讨梁师都之主帅,立即率兵,前往平定梁师都。

同时,早已经带着两万精兵的苏烈,从长安营卫出发,赶往晋阳。

于六月初,和幽州都督柴绍汇合。

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接应,组成了五万大军,出兵梁师都。

……

京师。

太极宫。

李世民、李靖等人依然还在沙盘边上推演着。

苏烈出兵之前,就已经受命,在这太极宫参与了一次沙盘推演。

梁师都此战必败,不过,若是能够兵不血刃,拿下朔方。

那自然也是皆大欢喜。

所以,苏烈要在第一战,打出大唐的气势来。

兵强马壮之下,若是还不能一战而胜,那真的就是对不起陈平安的高炉炼铁之法了。

“此战,苏烈必胜。”

“阿史那咄苾也一定会出兵支援,因为他也看得出来,我们有北伐之心思。”

“一个琉璃狼王,挑起了北地之战火,自然不是为了观战。”

——

“执失思力为阿史那咄苾身边的重要谋士,杀了他,也就断了阿史那咄苾一臂,没有了执失思力为阿史那咄苾出谋划策,他未必就还能继续看得清楚形势。”

——

“从北地的局势来看,阿史那咄苾有意和乙毗咄陆停战,然后反攻突利和薛延陀。”

“等到他听闻大唐出兵梁师都,就算是没有执失思力的提醒,他也会知道朔方的重要性,肯定会出兵支援梁师都。”

“不过,这也正中我们下怀,可以来一个伏击,再断阿史那咄苾一臂。”

“北地那些部落见到了大唐兵锋之利,自然不敢再与大唐为敌。”

“那时候,我们可以合纵连横。”

——

“先打梁师都,占领朔方。”

“到时候,北地之战火,必定会停下来。”

“薛延陀、回纥可能也会收兵,阿史那咄苾必定会把我大唐作为最大的敌人。”

“平定梁师都之后,就要立即开始筹备军事,以防阿史那咄苾无谋士指点,昏了头,直接南下。”

“当然,我更希望他能够在这时候南下,兵困马乏之下,一举歼灭!”

沙盘真的是一个好东西。

李世民、李靖等人现在就喜欢在沙盘边上推演着军事。

毕竟,他是马上皇帝,李靖等人又是将帅,就算是如今大唐民富国强了,还是心痒痒,最想着推演一些战事。

而实际上,平定梁师都是意外的顺利。

历史上。

柴绍为帅,薛万均为将,联合了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一起攻打梁师都。

也是一边打,一边策反梁师都的部下。

最后,梁师都被自己人给反杀了。

其叔伯兄弟梁洛仁一刀砍了梁师都的头。

最后还成了唐朝的官员。

如今不一样了。

苏烈为主将,带来的还是李靖训练出来的精兵,又有高炉炼铁的装备。

可以说,这是他们在更新了装备之后的第一战。

后面还有军医跟随,受伤了,只要是没有当场死亡,还能活命。

就算是战死了,也有很大一笔抚恤。

要是活着。

那就有了军功。

为了军功。

杀!

梁师都从未想象过,自己会败的这么彻底。

仅仅是一战。

还是在对方只有三万人,而他有着五万之众的情况下。

厮杀不过一个多时辰,就败下阵来。

还是溃败。

梁师都躲在了朔方城,不敢再出兵迎战。

还让人去突厥求援。

可是,柴绍兵临城下,围三缺一。

突厥援兵迟迟不来,再加上,阿史那咄苾如今三面受敌,又如何能来援兵?

梁洛仁很清楚,阿史那咄苾不可能在这时候还能派出援兵来支援朔方。

而大唐兵强马壮,拿下朔方是早晚的事情。

他不想跟着梁师都一起战死。

不值得!

他还有家人,还有妻子儿女。

他不能让妻子儿女被那唐军抓住,最后成了罪民!

所以,柴绍兵围朔方城的第三天。

梁洛仁就联合了梁师都的部下,反了。

……

“报!”

捷报从朔方传到了京师。

柴绍、苏烈以病损一百余人的情况下,一战平定了梁师都。

如此快的速度,都有一些超过了他们推演的时间。

“哈哈哈。”

“好!”

李世民兴奋不已。

这一战的意义其实非常大。

第一,这一战测试了大唐将士在装备提升之后的战斗力有多强。

第二点,这一战,也打出了贞观元年之后,也就是他登基之后的气势。

大唐之兵锋所向,依然是无敌。

经过了一个时辰的沙盘推演,才算是完成了对北地局势的分析,甚至是还加上了一点儿以后经略北地的规划。

自古以来,都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而以后真要是平定了突厥,又该如何治理突厥,就又是一个问题了。

不治理好突厥,必然在以后,还会南下入侵中原。

除非……。

可是,那种方法根本就不可行,实在是有一些有违天理。

既然不能做到全部那什么,那就要商定一个规划,如何治理突厥之地的规划来。

“陛下,草原上的百姓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计就是放牧。”

“在很早之前,他们放牧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因为草原之上,只能通过放牧来获取食物。”

“再后来,他们通过放牧,养出来的牛羊,卖到中原,换取物资。”

“他们也就有了布匹,也有了一些金器、银器,比如这铜鼎、银碗什么的,以及他们最需要的盐和茶叶。”

“因为他们的主要食物就是牛羊肉,以至于身子看起来更为魁梧,其实多为虚胖,吃的肉类太多了。”

“茶叶的作用就是清火去油腻,喝了茶水之后,会感觉十分舒服。”

“这也是突厥人喜欢煮茶吃的原因。”

“在千年之后,有一个词语,叫做看不见的战争,指的就是贸易战。”

陈平安开始给李世民讲述什么是贸易战。

这里面的手段很多。

突厥人最需要中原的货物是盐和茶叶。

而突厥人手中有的货物是牛羊和牛羊的皮毛。

看起来,是对等的。

不过,大唐如今可以想办法,制作出来更多突厥人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比如方便携带的敖包,比如高端的茶叶,比如高端的白盐,比如皮毛做成的帽子、衣服、鞋子、手套等。

当突厥对大唐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们手中拥有的大唐货币也会越来越多。

他们也就会越来越依赖于大唐,一旦离开了大唐,他们手中的货币不值钱,也没办法得到那么多的生活物资。

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一落千丈。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形成一个贸易落差。

大唐通过通商、通婚、落户、迁户等手段,让突厥那边的人慢慢地迁徙到中原之地。

又或者是,用通商的手段,让他们放弃牧羊,加入大唐的丝绸之路,成为大唐丝绸之路上的商贾。

一代一代下去。

他们就没有了放牧的概念。

他们更喜欢这种倒买倒卖的经商手段,可以以此获得巨大的财富。

这不比放牧要好多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享受到了商贾的好处,谁还愿意去放牧啊。

总之。

想要治理突厥,手段实在是太多了。

多到李世民都要进行选择,哪一些为主要手段,哪一些为次要手段。

“通商、通婚,建立道教、佛教、学堂,让他们接受道教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让他们接受佛门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让他们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有着考取功名,入朝为官的念头。”

“当道教、佛教和学堂进入了草原之地,他们的民智也就会得到提升,不会任由突厥部落族长们的统治,他们会有自己的思想,会有自己的思维,会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会有追求最美好生活的动力。”

“这时候,突厥的那些部落族长们想要一呼百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唐朝时期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一统。

那时候,突厥、回纥、契丹等外族人,都可以在大唐的朝堂上为官。

什么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杜尔、哥舒翰、契苾何力、藤原清和、崔致远、高仙芝、黑齿常之……。

可以说,大唐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帝国。

在没有了外部战争的情况下,这一时期的大唐,是真正的兴盛无比。

盛唐之兴,在历史长河中,也算是有着其独特的色彩。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够犹如大唐这般,外族之人可入朝为官,甚至是成为大将军,执掌兵权。

这才算是真正贯彻了天下大同理念的王朝。

……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不久,陈卿建言,治国不可无规划,不立下一个长远目标,便是摸着石头过河,很有可能走错路。故此,陈卿提出了一个五年规划的提议。”

“以五年为限期,在这五年中,大唐要做哪一些事情,要能做出什么样的功绩。”

“贞观元年至贞观五年,大唐要修建拓宽几条官道,又要修建多少水渠,又要开垦出来多少良田,又要平定几个敌人。”

“这就是五年规划。以六部为主,九寺为辅,吏、户、工、兵、礼、刑六部要制定各自应该在这五年内所需要做的事情,需要做出多少功绩。”

“五年之后,也就是贞观五年进行汇总报告,还要接受御史台检验是否合格。”

“如此一来,也可防止官吏们生出懈怠之心,又或者是庸政懒政。”

“诸卿,以为如何?”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瞄瞄你。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治国理政的。

五年规划?

以五年为期限,要制定一个规划出来,再按照规划做事?

那……这个规划该如何制定,又怎么制定呢?

再说了。

这规矩定下来,若是后面有了什么变化,有了什么变故又该如何?

比如,天灾人祸什么的。

又要如何处置?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定了规划,那就要按照规划办事。

可如何定下规划才是最难的事情吧?

谁能算到明年会出现什么变故,谁又能保证一个规划就能够用五年?

这一次,是房玄龄第一个站出来了。

“陛下,臣有几问。”

李世民道:“准。”

房玄龄却直接对陈平安问道:“陈少监,若定五年规划,且问,以后但有什么变故,是按照规划继续行事,还是改变规划再例行行事呢?”

陈平安回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自然不能因为规矩而被限制死,那岂不是书呆子?”

“若有什么大的变故,需要改变规划,可以形成文书,上报中书,中书重新商讨,拟定规划之后,报给门下核定,最后再发布给尚书省,尚书省按照新的规划,继续例行公事。”

房玄龄点了点头。

又问道:“陈少监,既然是既定规划,那我等又如何能算到明年、后年,甚至是三年后的事情呢?”

“不知未来,又何以规划?”

“如今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却有施行仁政、休养生息、步步为营,亦可走出一条盛世之路。”

“而若制定规划,六部九寺都要在五年内完成那些规划,是不是有一些牵强附会,让官吏们只得按照规划行事,而收到约束呢?”

陈平安想都不用想,回道:“所谓规划,乃是大方向上的谋划,而不是直接具体到每一位官吏。”

“比如,修建拓宽官道,此乃工部之事,五年之内,修建拓宽三条官道,便是一个大方向的规划。”

“至于如何修建,如何施工,乃是工部官署中,负责修建官路的官员们自己商讨,从而定下策略,再上报中书,形成既定文书便可。”

“到时候,怎么修建和施工,也是负责此事的官员们因地制宜、旦凭能力、尽心尽力去做便可。”

“规划只是五年内修建三条官道,至于规则自然还是要以唐律为主。”

“若官员在修建官道之任务中,若有贪污受贿之事,也应该依法处置。”

“五年规划,意在给六部九寺定下目标,让他们不得庸政懒政。”

房玄龄再一次点头。

然后又继续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此这般。

五个问题过后。

房玄龄转身对李世民抱拳施礼道:“恭喜陛下,陈少监之提议,乃是治国良策,若定五年之规划,文武百官亦可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施为,辅佐陛下,建盛世大唐!”

而随着房玄龄的五问,陈平安的五答。

其实也已经给站在这里的所有官员们给出了五年规划的所有疑惑之答案。

可不可行,能不能行。

一目了然!

在房玄龄问出第二个问题之后,陈平安也明白过来,所以他也是尽可能把五年规划解释的清楚明白一些,也指出其中之利弊。

房玄龄不愧是房玄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是真知灼见,也是站在这里的不少官员们的疑问。

李世民拍着手,欣喜地说道:“彩,朕能得诸卿辅佐,乃是一大幸事!”

“既然如此,那中书联合六部九寺定策,之后交给门下核定,核定好之后,再在朝会上商讨一二,最后交由尚书。”

文武百官们抱拳道:“喏。”

这是第一次公开的商讨五年规划,也是第一次让六部九寺们自己先制定五年规划。

所以,也就是有意培养他们制定五年规划的意识和思维,不能揠苗助长。

……

十天之后。

也就是六月中旬。

来自于李世民的赏赐,到达了朔方。

柴绍已经回到了幽州。

苏烈负责镇守朔方,加封为夏州都督,兼定远将军,授勋上骑都尉。

这一战,也让苏烈崭露头角,属于是归属大唐,被李世民复用之后的第一战。

战报上面,记载着苏烈带头冲锋陷阵,阵斩三百余人。

阵斩三百余人啊!

这已经是相当勇猛了。

而因为大唐对梁师都突然出兵,并且兵贵神速,打败了梁师都,占领了朔方。

阿史那咄苾不得不提出停战之言,被迫把那些草场让给了乙毗咄陆还有突利。

他不能再打下去了。

再打下去。

一旦唐军挥师北上,他将会疲于应付。

为了能够安抚唐皇。

阿史那咄苾想要交出他扶持起来的隋朝皇帝杨政道,以及那位萧太后。

只不过,在他想要废了杨政道皇帝之名,改回他们之前的身份的时候。

义成公主站出来,反对阿史那咄苾这么做。

“唐皇想要的根本就不是杨政道和萧皇后,而是你!”义成公主冷冷地说道:“就算是你交出了杨政道和萧皇后,唐军依然会北上。”

“到了那时候,你不仅仅是失去了可汗的威严,更失去了隋朝臣子们的支持。”

“等到那时候,唐军北上,谁还会给你出谋划策,谁有愿意为你冲锋陷阵?”

“隋朝的臣子们和唐皇有仇,你想要用他们,就必须保证杨政道和萧皇后的安全!”

阿史那咄苾对义成公主还是毕恭毕敬的,这位可是他的母亲,也是一手扶持他坐上可汗之位的女人,同时,也是从小教导他,如何作为一个枭雄,如何成为草原上最强大的勇士。

如此一来,阿史那咄苾打消了把杨政道和萧皇后送回中原,请求结盟的想法。

如此,也只有正面迎敌了。

阿史那咄苾派出了使臣,前往西突厥,说服乙毗咄陆,联合起来,抵御唐军。

如今,中原势强,若是他们不联合起来,到时候,必定都将被唐皇所灭。

而阿史那咄苾不知道的是,李世民早就派遣了唐俭为使臣,前往西突厥,说服乙毗咄陆,不支持阿史那咄苾,不可与其结盟。

乙毗咄陆也明白自己最应该的做法,就是联合阿史那咄苾一起,对抗唐军。

可是,唐朝给出的条件实在是太诱人了。

开放关口,允许通商。

这还不算,还要带着西突厥的胡商一起,前往天竺、大食等地。

而且,降低胡商进入关内的关税,降低他们的商税,还要在他手中订购牛羊的皮毛,还是高价。

这价格,以前都可以买一只羊了。

羊毛比羊的价格差不多?

这实在是太诱人了。

他为了琉璃狼王花了二十五万钱。

这些钱,到现在还没赚回来了呢。

要是能够互市,他就可以很快从大唐那边把二十五万钱赚回来了。

而和阿史那咄苾结盟,不说能有多少好处。

就是这自家部落的人都没几个愿意,大家才刚刚和阿史那咄苾的人死战不休呢。

结果又要结盟?

可能吗?

相比较之下,和唐朝通商,看着阿史那咄苾被唐朝打败,然后趁机占领一些草场,才是最合理的。

乙毗咄陆也就答应了唐俭的条件,拒绝了阿史那咄苾派遣来的使臣。

……

“陛下,这些学子之所以有这样殿试之结果,也是有其根本原因,这原因,就在于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有限的。”陈平安说道。

“朕明白,只不过,儒学已经深入人心,若想改革,恐怕是真的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李世民叹了一口气,心有不甘。

“陛下,西方的帝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其实也相当于是教育革命,科学技术革新,他们坚持自然科学之道,开始造各种先进的武器,他们造大船,造大炮,用火药造炮弹,拥有了坚船利炮之后,便开始尝试出海,获取更大的资源!”

“可是这种科学技术革新,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大唐如今算得上初生,在这一年,已经有了不少科学技术革新了。”

“只要是慢慢走下去,终究会迎来一个质变。”

李世民点点头,他早已经不着急了。

只是在谈到了西方的发展,谈到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他还是对这种变革之后的红利,很是眼红。

“听了你之讲解,朕似乎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方应该不存在世家大族吧?”李世民问道。

陈平安想了想,回道:“有,不管什么时候,世家大族都是存在的,就算是千年之后,也存在。”

李世民蹙眉,有一些不解,既然有着世家大族,他们就愿意这么看着工业革命发生,而不制止?

陈平安知道李世民在怀疑什么,“陛下,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世家大族,可是没有一个世家大族能真正的传承千年。”

“西方也有世家大族,一般称之为贵族,贵族阶级享受着很多资源和掌握权柄,他们便是制定规则的人。”

“工业革命其实也有着他们推动的轨迹,说到底,他们其实是想要用机械生产,代替人工生产,从而能够减轻成本,获得更多的财富。”

“当纸张的出现,墨汁的出现,知识的传播越来越方便之后,也就会出现更多读书人,这些人的眼界和思维,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推动这社会的发展。”

“西方的帝国在中原大兴文字、狱和闭关锁国的时候,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从而出现了很多很多科学奠基人。”

“三大力,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量子力学,再划分,就是万有引力、弹力、磁力、动力、阻力、摩擦力、向心力、张力、压力、牵引力等等。”

“一个力还有这么多的学文?”李世民对于这个新词有点不能理解。

陈平安回道:“对,一个力就有着很多学问,其中,万有引力就可以解释,我们为何是在一个球上面,因为这个球有着万有引力,吸引着地表上的所有物体,同时,也吸引着月亮,也被更大的太阳所吸引。再加上,万物自身也有引力,只是人体太小了,所以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引力,其实真正的科学之基本乃是数学,一切的科学都离不开数学,因为很多科学都会涉及到计算。”

李世民总算是懂了一点,说道:“九章算术?”

陈平安点了点头,回道:“陛下,九章算术乃是中原很早的算术,说起来,真正的科学之发展,中原遥遥领先,这时候的西方,还在神明之学的统治下,距离科学之道的觉醒,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有很长一段路呢。”

“只不过,后来中原的皇帝为了自身的统治,开始闭关锁国和文字、狱,以至于被西方赶超了。”

“九章算术里面就暗含不少数学知识,然而,无人重视罢了。”

“再加上,生活中也很少用到数学相关知识,也就无人区学。”

“千年之后,八岁孩童就要开始学习乘法口诀表。”

陈平安当即直接给李世民讲述了什么是乘除,最基础的乘法口诀表也就被写出来了。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三四十二……。

李世民读完,就感觉自己好像悟到了什么。

“嘶……。”

他抬起头,微微瞪着眼,看着陈平安,只觉得这个乘法口诀表不简单。

唐朝其实继承了隋制,所以也有算学博士,已经出现了乘法,只不过,一直到中宗时期,才让算学重归国子监,成为了唐六学之一。

而这时候,已经有了十二部算经,《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明算科本来应该发扬光大,也应该推动中原数学之发展,从而为科学奠定基础。

可惜,因为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如此瑰宝,却没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这乘法口诀表暗含算经一道之基础,若能归于算经,倒是也可方便算学之道,也难怪,千年之后的发展速度那般快了。”

“八岁之童子,就已经开始学习这算经之基础。”

“这般教育制度,当真是让人羡慕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