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最难突破的一个技术,就是那个自行车链条。
在没有车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打磨的那么精确,那么的小巧。
不能造出链条,其实也可以用其他代替。
就是这效果会差很多。
比如刹车是做不到千年之后那样,急刹急停,也做不到千年之后那样,上下坡可以变档,也就是变速自行车。
这些功能最主要的就是要依靠链条的辅助,才能做到。
陈平安现在只能是用皮带代替链条,先做一個简单的出来,再进行改进。
现在这个自行车能够正常在路上行驶,就已经很可以了。
如若陈平安没有受到千年之后的教育,没有那么多的知识。
那么,按照科技的正常发展,第一代自行车,可能就是这个样子了。
任何科技产品的第一代,在这个时代来说,都是具有着划时代意义。
就比如有线电话一样,过了十几年再回过头去看,只觉得有线电话非常原始。
这个自行车也是。
在李世民眼中,这个自行车很新奇,也绝对能够称得上是宝贝。
可是在陈平安眼中,就有着很多很多的不足。
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链条。
他已经在想办法,让人尝试打磨链条了。
就和那滚动轴承一样,可以先大量生产,然后再做精细打磨。
最后挑选大小差别非常小的零部件,归为一类,按照大小区分出来。
在作出一些大小不一样的链条,根据链条的大小,再调整自行车。
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再改变生产方式。
也只有如此,才能让自行车早一些面世嘛。
陈平安转了一圈,直接在李世民面前,用脚刹,停住了。
翻身下车,手持车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提起来,用脚蹬下支架,架好。
这自行车也就稳稳当当地停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上前,细细打量了一番。
“朕记得,你那一天来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物件,原来叫做自行车啊。”
说完,忍不住,直接上手这里摸了摸,那里看了看。
陈平安解释道:“陛下,随着臣而来的是高档自行车,在千年之后,也属于科技产品,只是一些喜欢出去游玩的人,选择的一个普通代步工具。”
“大部分也都是自行车爱好者,会买一辆,休息的时候,骑一骑。”
“一般的人出行,都会选择汽车,因为方便,并且可以带上一家人。”
“也有人会选择电动车,不用脚蹬,开起来不会费力,十分方便。”
“陛下且看,这一辆自行车和臣的自行车,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首先就是这链条,臣的自行车有链条,可以做到省力气,上坡路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依然可以行驶,而且,刹车的时候,也能随时停止。”
“但是那个需要比较高的技术,需要车床打磨,没有车床的情况下,是没办法造出来的。”
“所以臣也就用了皮带代替,这样一来,上坡路的时候,皮带就容易打滑,不听使唤,上坡难行,下坡的话,皮带打滑,也就不容易减速和刹车。”
“还有,也就是刹车零部件也是需要技术支撑,所以这一辆自行车的刹车系统也不行,很容易刹不住车。”
“这也就是平路可以骑,若是那种上坡,或者是比较难行的路,还是容易出现危险。”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这一辆自行车用的是木轮。”
“臣那一辆自行车用的是橡胶轮,橡胶轮是用……。”
陈平安和李世民就这么站在自行车的面前,他解释着两个自行车的区别。
李世民则是安静地听着,同时,也会跟着解释,打量这一辆自行车,想象着两者的区别。
最后,李世民道:“陈卿,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是啊。
以大唐现在的技术,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有了第一代自行车,也就会有第二代自行车,然后第三代,第四代……。
技术慢慢地提升,改进慢慢地提高,终究会造出来和千年之后差不多的自行车的。
陈平安最后提了一个想法,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这个自行车技术,将作监和那车商合作推出。”
“技术不是很难,有一些作坊,买一辆,拆下来,也能跟着模仿,做出一模一样的自行车出来。”
“而自行车也很方便,乃是利国利民之物,倒是也不必杜绝别人的仿造。”
“跟着的作坊多了,说不得,他们也有能工巧匠,可以对自行车进行改良呢。”
这个观点和曲辕犁、人力车一样。
这些工具是很容易模仿出来的。
可不要小瞧了天下人,更不要小瞧了世家大族,这种技术,根本就无法做到技术垄断。
所以不如直接开放,在长安车行先卖,吃第一批的红利。
然后,再持续改进,只要是技术好,造型好,宣传的好,一定会有人买单。
至于那些仿造的作坊,也只会一直跟在长安车行的后面。
除非他们以后也有了技术突破,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出来,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这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了。
李世民点点头,人力车的出现,确实是方便了不少人,也出现了不少车行了。
都城对于马车的需求在慢慢地减少,而那些马也就不用再作为马车的马使用,可以慢慢地流向了平民百姓之家。
这时候,马拉着粮食,拉着货物,拉着曲辕犁,都成了可能。
“朕能不能试一试?”
李世民也想要骑着自行车,试一试这自行车的感觉。
陈平安在一旁抱拳道:“喏。”
然后开始指导李世民,如何收回支架,又如何用脚蹬,还有掌握平衡和方向。
习惯了骑马,再学自行车。
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容易。
好在,李世民高大,骑着这个自行车,前几次有一些不习惯双脚撑地。
后面就习惯了,一旦要摔倒,就直接双脚撑着,维持好平衡。
就这么过去了半个小时。
李世民才能骑着自行车,在太极宫外的场地上溜达着。
别说。
还真别说。
这自行车蹬起来,和骑马就是不一样。
想要快,就蹬快点,想要慢,就蹬慢点儿。
方向由自己把握。
关键是,一天下来,就是人累一点儿,不想骑了,可以放起来,想要骑了,可以拿出来骑着就走。
不需要天天割草喂马,也不需要细心呵护。
真的是方便多了。
当然,对于马上帝王来说,自行车还是不如他那六骏。
那可是和他出生入死的宝马良驹。
在李世民的心中,是无法替代的,也是占据着比较高的位置。
就是现在,李世民还时不时去照看还活着的良驹。
“朕又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了。”李世民用脚刹,停在了陈平安的面前,感慨道,“这等自行车出世,对于大唐万民来说,绝对会改变他们以往的出行方式吧?”
“不仅是改变,以后产生的影响,估计也是很难想象的了啊。”
“想要富,先修路。”
“朕现在以为,千年之后之所以如此,便是因为那时候的出行工具已经很好了,就比如那汽车。”
“汽车能够给人带来方便,所以才会促使村村通公路,这样一来,汽车也可以到达村落。”
“百姓们的出行也就更为便利,也更愿意出门,也会促使钱财加速流通,所以才会富起来了。”
“而今,若是没有这个自行车,就算是修了路,百姓们的出行,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的方便,想要远行,可能还是走路。”
“仅仅是官道变宽了一些,架了长桥之后,可能也确实路程短了一些,节省了时间,但是不会节省太多。”
“而这自行车的出现,才真正配得上修建和拓宽官道这个工程。”
不愧是李世民,很快就想到了这一点。
陈平安也很是佩服。
“陛下圣明,确实如此,千年之后正是因为交通工具的便利,才促使公路四通八达。”
“若是没有那些交通工具,修路的主观愿望也就不会那么的强烈。”
“以内修了路,百姓们依然是双脚出行,最多,也就是多搭桥,可以缩短路程。”
李世民深呼一口气,说道:“这三辆自行车,就留在这儿吧。”
“朕打算收藏其中一辆,以后放在那里,好生保管,以作纪念。”
他也是听了陈平安那狂轰乱炸的信息,从中知道了,千年之后的人热衷于收藏。
还会建立博物馆,向百姓们免费展示千年之前的古董。
大唐时期的金石之文化并不那么的盛行,但是对于古玩字画的追捧也是比较疯狂了。
相传,兰亭集序的正版,如今可能在武则天的棺椁里面呢。
只不过,这也就是一个趣闻罢了。
当不得真。
李世民倒是觉得这第一辆自行车,有一些纪念意义,和那人力车一样。
以后放在哪里,告诉世人,这是第一辆自行车,也很不错。
等到以后的以后。
他也能看到这一辆自行车,想到今天在暖阳下,骑着自行车的场景。
陈平安抱拳道:“喏。”
……
裴明礼亲自带队,和何潘仁一起去东瀛。
这是他们第二次出海。
比以前多了十条船。
可别小看了这十条船,所带的货物,比第一次多了不少。
同时,还有好几位佛门高僧。
以及第一次和他们一同前来大唐的遣唐使,这一次也返回到了东瀛之地。
自行车发行计划,还是要等到裴明礼回来。
不过,也不着急。
将作监这边还在一边生产,一边研发。
估计第一批卖出去,要不了多久,就能够更新第二代产品了。
这也是陈平安跟着千年之后的那些企业家学的,产品迭代持续跟进,保持一个速度。
这样一来,也能抢占市场。
……
值得一提的事。
那就是吐蕃使臣终于到了长安城。
这一路上。
他们也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地大物博。
从西关一路过来。
经过了黄土高原,见到了地广人稀,感觉和吐蕃没什么两样。
可是进入了关中之后,就感觉到了差别。
那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吐蕃使者一行,骑着健壮的骏马,穿过层峦叠嶂的山脉,终于来到了大唐的关内。
他们远望前方,只见一座座巍峨的城池耸立,城墙高大坚固,气势磅礴。
城内街道宽阔,商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这就是大唐的皇都。
相比较起来,他们吐蕃的松赞干布居住的地方,就显得破败不堪。
使者们缓缓入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鳞次栉比的商铺。店铺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来自西域的珠宝玉器,有江南的丝绸锦缎,还有中原地区的陶瓷漆器。
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人力车,只觉得新奇无比,特别是这种有着秩序的通行方式,也是大开眼界。
这里……就好像是真正的佛国。
沿着街道前行,使者们又来到了一处热闹的市集。市集上,各色人等汇聚一堂,有农夫、工匠、商贩,还有身着华丽服饰的贵族子弟。
他们或交流着商品的价格,或谈论着时下的新闻趣事,或欣赏着街头艺人的表演。使者们被这片热闹的氛围所感染,纷纷下马观看,不时发出惊叹之声。
走过市集,使者们来到了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上,人们正在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有杂技魔术的展示,还有孩童们追逐嬉戏的身影。
使者们被这些精彩的表演所吸引,纷纷驻足观看,心中充满了对大唐文化的敬畏和好奇。
吐蕃使者一行在大唐关内所见到的繁华场面,令他们深感震撼和惊叹。
他们意识到,大唐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国家。
此行不仅让他们增长了见识,也让他们对大唐产生了更深的了解和敬意。
天朝上国,这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当然啦。
隋朝时期,隋炀帝为了接待各国使臣,还上演了一场闹剧。
那就是用丝绸给树缠上,作为装饰。
让使臣们以为大唐的丝绸已经多到了,直接给树都缠上了的错觉。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
吐蕃之中有一些人也不是第一次来中原,也不是第一次到达这长安城了。
却也感觉到了如今的长安城和当年的那个长安城,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
当然,这也可能和他们进入了长安城之后,只有几个大唐官吏来接待他们,并没有那种盛情款待,甚至是有一种故意交好的感觉。
就是大唐接待他们的臣子,不说高高在上,却也十分淡然。
该交代的事情要交代,该叮嘱的内容要叮嘱。
不得闹事儿。
不得寻衅滋事。
不然,会收到唐律惩罚。
以及长安城一般的规定,走人行道,礼让人力车,宵禁等。
就直接把吐蕃的使臣们安顿在了长安的一处驿馆,专门用来接待番邦使臣的地方。
在这里,还有其他番邦的胡商,以及番邦的使臣们也在。
有几位遣唐使,已经不打算回去了,住在了驿馆,想要享受着长安的繁华盛世。
禄东赞本以为他很快就能见到皇帝,可是,他带来的贡品,被大唐负责接待的官吏拉走之后,就一直没了动静。
他也没有得到大唐皇帝的宣召,没有见到那位天可汗,更没有得到天可汗的赏赐。
当然,他最主要的还是想要打探消息。
然而他送出去的拜帖,都被送回来了,想要见的几位朝中大臣,也没能赴约。
禄东赞最大的发现,也是最能够掌握大唐情报的来源,竟然是城墙上的报纸!
他学过中原的汉字,勉强还能读的一些,主要还是通过读报员的读报,知道内容。
大唐有计划修建长安至汉中的道,也就是拓宽蜀道。
还说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划路线,以及招工条件,还有招工内容等。
禄东赞听了,也是有一些不敢相信。
招工修路?
一个月四十文钱?
给官府修路还会有工钱?
这么好的嘛?
接着,又听到了,什么九江一个县的县丞,和商贾勾结,成为了当地漕帮的保护伞,收取了贿赂,欺压百姓,被罢了官,然后还要押送到京师,由大理寺、刑部、吏部会审,要抄家、斩首示众什么的。
这也要告知于天下人?
大唐皇帝就不感觉丢人吗?
这可是贪官污吏啊!
禄东赞大为震撼。
更关键的是,他对邸报这个很感兴趣。
往后上午,都会在这里,听报。
当然,对于求见大唐皇帝的期望也更大,想了不少办法。
得到的结果就是没空。
十几天过去了。
终于有官吏告诉禄东赞,要入宫议事。
禄东赞兴奋不已,连忙收拾了一番,特意洗了个澡,换上了锦衣。
结果,到了皇城。
却没有去太极宫,而是三省六部的官署,到了其中一个议事堂里面。
萧瑀、高士廉、房玄龄三人,接见了禄东赞。
三人表明身份。
禄东赞还比较恭敬,以为快要见到大唐皇帝了。
可当萧瑀表明,感谢他们的上贡,大唐也希望吐蕃能够遵守盟约云云。
禄东赞才感觉出来,大唐的态度有一些和以前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