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1章:杨十三身后的大鱼,京察天下,查黑心工厂!(1 / 1)余秦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李世民都会带着李承乾站在太极殿上俯瞰整个长安。

耳朵里听着沉重的暮鼓声,眼睛看着夕阳的余晖洒在整个京师长安城,目光所及之处,长街上车水马龙,直到最后一点斜阳不见,他才会回到寝宫。

今天也不例外。

冬日的夕阳最是火红呢。

李君羡已经过来好一阵子了。

李世民不曾开口,他也不敢打扰了这位大唐帝王的雅兴。

“如何?”李世民的声音伴随着斜阳落山,在这平台上响起,顺着寒风呼呼,吹进了李君羡等人的耳中。

“陛下,请恕末将无能。”

“这么一点儿事情,都查不清楚吗?”

“杨十三确实是这一次事情的主谋,他想要抢的,是平阳郡王手中的奏章。”

“末将打听到这里,线索也就完全断了。”

李世民不再看向逐渐昏暗的京师长街,转过身,瞅着李君羡道:“哦?”

李君羡道:“杨十三以为,陈平安每一次进宫,之后必定有最新的发明创造,那些发明创造亦可卖出去,建造一個工厂,从而财源广进。”

“杨十三想要养出来更多的死士,也想要用钱财来疏通上下关系,甚至是买通一些官吏,需要很多钱。”

“因此,杨十三盯上了平阳郡王手中的奏章。”

“一来,抢了这奏章,就可以拥有一个能赚钱的手艺,二来,还能除掉大唐盛名之英才。”

李世民对李君羡很熟悉,此人很早就跟着他,很多他不方便去做的事情,都是让此人去做。

再后来,甚至是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李世民也交给了李君羡去做,已经算是他手中的密探。

李君羡也确实忠心,做起那些事情来,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

然而,这一次,他却栽了。

李君羡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很少有这般情况出现。

除非,有人也了解李君羡,或者说,更了解他李世民。

“你觉得你自己的这个解释,可信吗?”

李君羡平静地解释道:“不可信,杨十三隐藏的确实很深,若是没有这一次平阳郡王遇刺一事,末将都还不知道,在大唐境内,竟然还有着前朝余孽。”

“戴少卿虽然有明察秋毫之能,经过诸多线索,找出了杨十三。”

“然,这个过程似乎却又十分顺利,越是顺利,便越是不简单。”

“杨十三……是有人故意放出来,让我们咬住的替罪羊。”

李世民疑惑地看了李君羡一眼道:“如此说来,这陈平安遇刺一案,背后还另有其人?”

李君羡不言,躬身以对。

在李世民的身边,李承乾听了之后,也是有一点儿不敢相信。

原来,这看似繁华的盛世大唐,在平静的水面之下,竟然也暗藏波涛。

李世民咳嗽一声道:“此事……就到此为止吧。”

李君羡愣了一下,道:“喏。”

李世民轻笑一声,直接背着手,就在无数隐藏在暗处的宫人,宦官,武士的簇拥下回寝宫去了。

总体上,他今天的心情依然还算不错。

一路上,李承乾都是欲言又止,可身边已经有了宫人、宦官和侍卫,也就不好询问什么。

最终,也只能是叉手行礼,带着人回到东宫。

李世民瞄了一眼李承乾远去的背影,微微摇了摇头,有一些事情,他说出来,和李承乾自己悟出来,感受是不一样的。

朝堂之上的那些文武百官,又有几人,是真正忠于他李世民的呢?

正所谓,伯乐和千里马,也只是伯乐相马,给千里马一个能够一展千里之能的机会罢了。

如若不是因为陈平安所写的史册,如若不是因为有一些事情,李世民都会忽视这一点呢。

哪有什么忠心耿耿的大臣啊。

所谓忠心,那也是站在大义的角度上,在这个时代的规则上,表现出来的忠心罢了。

陈平安的后厨那边,如今也多了几道佳肴,其主菜就是土豆、玉米。

全部来自于封地。

经过了六年的培育,土豆的产量在一开始,是有所下降的,如今也已经保持在了一个水平点了。

其实,严格来说,土豆和玉米都是要育种,当年,玉米就有良玉9号、天农9号等等。

可是,陈平安又不是农业大学毕业,对于育种之法也是一窍不通。

不过,好在这土豆自身的生命力还算是顽强,不像是玉米,还需要化肥,吃不了粗粮。

按照产量来计算,玉米的产量下滑的是大的,还没有到达一个水平线,从十几石,到了现在的十石。

却也算是高产,并且在口感上,也更被大众所喜欢。

很难想象,权贵之家,坐在一起,抱着玉米啃的场面,又是何等不伦不类。

而敬晓月、吴依依听闻每天一碗玉米粥,有助于强身健体,还有助于美容,就对玉米更加喜爱了。

这事儿,也不知道怎么就传开了,以至于玉米卖出了天价。

而玉米的价格提高,需求比较大,相对应,其他粮食的价格也就会稍微降低那么一点点。

但是也没有降得太低,毕竟,按照朝中大臣们的说法,叫做谷贱伤农。

所以,粮食的价格就不能太低了。

陈平安对此一开始也是持冷静态度,他要先观察,才能下结论嘛。

最后发现,也确实是的。

粮商们是真的黑心,他在农户手中买粮的时候,就一直在压价格。

恨不得一个铜钱,就能够买下一石粮食。

要不是当初陈平安提出了剿匪的建言,其实,农户们更加要承受非常大的损失,那就是粮食被那些山匪们抢走,山匪们再把粮食卖给粮商。

所以,有一些山匪和粮商,甚至是一些官吏都是有合作的,大家一起狼狈为奸,欺压当地的百姓。

好在,贞观二年、三年、四年这三年来的持续剿匪,地方上的那些山匪们越来越少。

最后,也没人愿意当什么山匪了。

以前是因为战火不断,各地都是纷争不断,没有活路了。

只能是当个山匪。

如今,轻徭薄赋、以工代赈等仁政,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

谁有愿意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当一个山匪呢?

明明有着好日子不过,却要刀尖舔血,岂不是自找死路?

日子也自然是越过越好嘛。

陈平安也不得不承认,任何时代出现的新东西,第一个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娱乐业。

大唐的娱乐业其实也有不少,甚至是越来越多,很多……也都不是他发明,甚至是带动的。

或许,经历了南北晋之后,又经历了隋唐之乱,如今天下安宁,明君当朝,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这有了钱,又有了安定的大环境,自然也就慢慢地开始享乐起来。

毕竟,权贵们有的是钱,而很多人也想要赚他们手中的钱。

“这是按照你的说法,油炸出来的玉米饼,味道确实不错,你也尝一尝。”

大殿上,依然也只有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

陈平安拿起一块油炸玉米饼,嘎嘣嘎嘣地吃着,味道确实还算是可以。

这宫中的御厨手艺,就是高。

他其实早就让府上的张娘子炸了好几块,给敬晓月、吴依依、小汉晟、小紫菱尝了尝。

这宫中的御厨在油炸的时候,肯定是加了一些食料,所以吃起来更香一些,其中,应该还有一点儿蔗糖,所以有那么一点儿甜味。

李世民招呼陈平安吃着油炸玉米饼,他自己则是翻看着陈平安写出来的史册。

从开元四年一直到开元八年。

李隆基从神龙政变之后夺位,再到登基为帝,以及执政八年之久。

一步一步剔除‘武氏之祸’遗留下来的那些弊政,使得政吏再一次清明下来。

只不过,李世民看到姚崇、宋璟这等能臣,相继罢相,只是微微蹙眉。

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然,他用房杜,可无三心二意,乃一直信任之。

李隆基这般用人,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容易失人心。

不过,李世民现在是真的看开了。

在‘武氏之祸’的那段历史,可谓是执念很深,以至于做出那等不讲情面的事情来。

而如今,再看李隆基之史册,已经能够做到平常心了。

或许,李隆基之时,已经和如今之贞观,相隔甚远,无力从心了吧。

“朕前些时日,读了一些前朝史册,发现其中存在一问题,你也看一看。”

李世民合上了史册。

这时候,陈平安也已经吃完一块玉米饼。

正等着李世民问政呢。

接过李世民手中的书册,翻开看了看。

上面写着,前朝的隋炀帝为了东征高丽,建造海船,花费了多大的代价。

很多被强迫征招的工匠,在参与建造船只之后,都落下了一个半身不遂的结局。

毕竟,长时间泡在海水里面,谁又能受得了呢?

李世民在陈平安看完之后,说道:“当初,建立江南制造厂,那边的人,在听闻是造船之后,就有所抵触。”

“好在,朕非杨广,而又有将作监之工匠们带领,还有工钱,倒是也顺利建厂。”

“朕偶然翻看到这一史册之后,便已经让人去江南制造厂那边调查了。”

“如今江南制造厂建造船只,主要便是用来航海,用以海上丝绸之路,好把东瀛的银山搬过来。”

“但是,你也说了,这制造厂乃是千秋大业,以后,不仅仅是要去东瀛,还能从交趾那边,去往西方。”

“朕就觉得,这制造厂绝对不能出现这等轻视工匠之生命的事情!”

陈平安连忙叉手行礼道:“陛下英明。”

他从未出过长安。

这造船一事。

一开始也是在将作监那边研究,最终有了技术,这才把在江南那边建立制造厂。

一开始,选在那边,也是因为江南之地乃是水域发达之地,造船的工匠多一些。

而贞观四年,李世民又下令,在北海设立北海造船厂。

这里乃是前朝隋炀帝东征高丽的时候,设立的造船厂,也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不过,李世民看到了杨广时期的北海造船厂造船的史册,顿时蹙眉,不想这种事情,也发生在大唐。

这不是为了什么美名。

而是真的重视那些造船的工匠。

李世民的野心可要比杨广大多了,同时,也更知道,若是这些工匠们出现闪失,到时候,他损失的就不是工匠这么简单,而是一批拥有着高端手艺的造船工匠。

甚至是在以后,可能都没办法培养出来这样的专业人才,打造更好的舰船。

没了舰船,还谈什么航行海上,绕着大地转一圈啊!

李世民继续道:“不仅仅是这北海造船厂、江南制造厂,就是江宁纺织厂、鞍山炼铁厂、大同石炭矿山、蓝田琉璃厂等,也要巡查。”

“你也说过,工匠们的地位并不高,很容易被官吏欺压。”

“在将作监那边,还有你看着,也有高士廉管着,肯定是不会出现这等情况。”

“但是地方上的那些工厂,自然就不一定了。”

“那些商贾们建立的工厂,也要巡查。”

“朕还记得你曾说过,‘包身工’之现象呢。”

“不管是富贵还是贫贱,那都是大唐的子民,必定不能让他们成为包身工!”

陈平安是真的佩服,李世民这般心怀。

起身,行叉手礼,躬身道:“陛下英明,臣佩服,上一次大巡查,还是御史台的左右肃正御史、巡察使、按察使建立之时呢。”

“臣也有了懈怠之心,未曾想到这一点。”

李世民挥挥手,让陈平安坐下说话,开口道:“朕知道,你也在忙着将作监那边的事情,又有了好几个项目,需要你看着。”

“还有那数学之理,需要你去教会那些个工匠。”

“这般政务之事,也理应是朕要多上上心才是,既然立下巡察使、按察使,就不能让他们失职了。”

贞观七年,元宵节还没到。

李世民在大朝会上就宣布,要京察天下,重点就在于各地的大工厂。

还有那些商贾们建立起来的工厂,是否有‘包身工’,是否有只干活,不给工钱的,是否有黑心工厂等问题的存在。

一旦查处,严惩不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