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章 苏氏兄弟(1 / 1)不敢轻言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而庆历新政刚一颁布就遭到文官集团的大量反对,他们攻击范仲淹与欧阳修等人结成朋党,借着新政打压异己。一向耳根子软的宋仁宗也开始对庆历新政产生了怀疑。连皇帝都动摇了,改革还能继续下去吗?

最终57岁的范仲淹再次被排挤出京,外放到邠州,后因边塞苦寒调任邓州。支持范仲淹变法的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相继被赶出了京城。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范仲淹到了邓州后,收到了好友滕子京送来的礼物,邀请他为新修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这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离谱的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全凭自己想象描写的,这属实是牛逼。”

范仲淹一生坎坷,几遭贬谪,却没有怨天尤人。无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在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在范仲淹生命的最后7年时间里,他先后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为官,最终于公元1052年在徐州病逝,享年64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岳阳楼记》背的我好苦啊。”

——“强如范仲淹,范文正公想要崛起也需要贵人的帮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大宋第一完人了。”

——“文正啊,文臣谥号最高了。”

【华夏最早的美食博主,一口气看懂苏轼的一生。#历史#苏轼】

他是中国文人的天花板,一生风雨仍能泰然处之,我行我素,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潇洒的人生。

虽然官运不济,但却成为了大宋最有名的美食博主,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东坡。

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他的父亲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苏洵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苏轼12岁时,爷爷病逝,父亲苏洵便居家发愤,读书期间,苏洵将自己所学的学识和做人的道理都教给了苏轼和幼子苏辙。

在父亲的教导下,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他喜欢郊游,喜欢美食,喜欢品茗,还喜欢游山玩水,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许多精品诗文。

20岁时,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离开四川,进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而这一次科考因为考生之中名人太多而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难的一次科举。

然而放榜后,苏轼在这一次的考试中却并没有取得第一名。有人说主考官欧阳修误认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给了文章的作者第二名。

也有的说法是苏轼在文中所引用的句子,主考官都不知此句出自何处,便将他从第一降到第二。不管哪种说法可信,苏轼的能力都得到了欧阳修的称赞。苏轼一时声名大噪,每逢有新的文章作出,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可正当父子二人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的时候,家乡却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只好跟随着父亲回乡奔丧。

23岁这一年,苏轼守丧期满,三苏重返汴京。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氏兄弟又参加了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

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但这第三等实际上就是第一等,因为一二等为虚设。而且这个第三等在之前的宋朝只有一人得过,所以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

四年后,苏轼再次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职史馆。30岁时,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辞官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中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诗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都因为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迫离京,朝野就与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也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使王安石感到十分愤怒,于是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诉说苏轼的过失,苏轼只好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不久之后又被调往山东诸城。

41岁这一年,苏轼开始在徐州担任知州。当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河水泛滥,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

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苏轼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工具开始修筑长堤,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下,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因为常年的治理水患,苏轼还有一个经常被大家忽视的头衔——水利专家。

在一年后,苏轼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例行公事的湖州谢上表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作为诗人的苏轼,笔端经常会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就是这些词语被新党人所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着名的乌台诗案。

随着新党人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就连王安石和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宋神宗不要杀苏轼。

在大家的努力下,苏轼下狱后的103天,这场诗案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得到从轻发落。

苏轼后来官职低微并无实权,经此一役变得心灰意冷,心情郁闷的苏轼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还会带领家人开垦黄州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直到48岁时,苏轼才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奉诏到汝州。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就在他准备南返常州时,宋神宗却突然驾崩。在常州居住的苏轼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的政治纷争,苏轼便将常州选择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以宋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四十九岁的苏轼也重新被启用,不久后升任翰林学士。

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排挤王安石集团的官员后,认为他们与所谓新党不过一丘之貉,于是再次向朝廷提出建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好自求外放。

在此之后,苏轼在杭州任职,将自己比作唐代的白居易,过着惬意的生活。然而55岁时苏轼又被召回朝,又再次被调出京,始终无法迎合上级的苏轼晚年再度被贬至惠州。

公元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借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向他求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表达了人们的怀念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宋徽宗即位后,朝廷安行大赦,苏轼在北归途中的常州逝世。苏轼留下遗嘱,葬于河南郏县的军台乡上瑞里,宋高宗也将其追赠为太师。

——“苏轼的一生泰然,是因为有苏辙为他负重前行。”

——“苏辙一生有三件事,吃饭,睡觉,救苏轼。”

——“虽然苏轼才华横溢,但在王安石编发的时候,他站在司马光的阵营和王安石唱反调,这真的很讨厌啊。我是支持神宗和王安石变法的。”

——“我在想是什么样的家风,才能教出这样的两兄弟,比起苏轼苏辙的才华,我更想知道他们的家风家教。”

【历史上最讲义气的兄弟,“唐宋八大家”质疑的苏辙。#苏辙#苏轼兄弟#历史知识】

苏辙,字子由,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暖的弟弟,名副其实的宠兄狂魔。

他的一生除了写诗做官,就是在不断拯救哥哥苏轼的路上。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口气看懂苏辙的一生。

——“苏轼:有你是我的福分。苏辙:有你也是我的福分。”

苏辙出生于如今的川四省眉山县,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大4岁的哥哥,名叫苏轼。

他的父亲苏洵也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后世将苏轼、苏辙、苏洵父子三人并称为“三苏”。在苏辙9岁时,因为爷爷的去世,父子三人便留在了家中,发愤读书。

父亲在这期间不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了儿子们,还教会了他们做人的品行。

17岁时,苏辙迎娶了比自己小2岁的妻子史氏。成婚刚刚一年多,苏辙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同哥哥一起来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二人都不负众望,被欧阳修录取。

但由于母亲的病逝,兄弟二人只好再次回到属地扶桑。22岁时,苏辙被选为河南府渑池县的主簿。父子三人将从江陵到开封途中所作的诗赋整理为了《南行集》和《南行后集》。

一年后,苏辙再次进京参加殿试。苏辙觉得已经52岁的宋仁宗可能对正事不感兴趣,于是就尽力阐述了政治的重要性,言辞格外激切。

等到策论试卷递交上去以后,苏辙觉得自己肯定会落榜。但没想到副考官司马光却将他评为了第三等,力保苏辙。

但其他考官有异议,经过激烈的辩驳,最终苏辙的试卷被列为四等。苏辙也因此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奉命编纂礼书,并留在京中任职。

28岁这一年,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而下,顺着长江回到了蜀地,安葬父亲。守孝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一路向东,边游边玩前往京师。

回到京师后,王安石将苏辙调到了条例司,拿出《青苗法》和苏辙仔细讨论。苏辙指出,《青苗法》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

但如果加收利息就会使得吏员趁机营私作奸,背离初衷,并具体地阐述了《青苗法》放贷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听完苏辙的话,王安石在此后的一个月内都没有再提过《青苗法》。

但没有想到陕西的官员却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贷款,秋天收还。朝廷内外的许多官员为了迎合王安石的心意都不敢提这件事,只有苏辙写信给王安石极力反对。

最终使得王安石大怒,将苏辙贬出京师,发派到了河南做官。

在外漂泊的这10多年里,苏辙先后调任了很多地方。41岁这一年,苏辙的哥哥因为作诗谤讪朝廷而被捕入狱,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乌台诗案。

苏辙得知消息后立即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替哥哥赎罪,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江西做官,5年内不得升调。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即位,当时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一朝天子一朝臣,曾经的旧党重新掌握政权,47岁的苏辙也被召回京师任职。

在苏辙的弹劾下,支持新法的宰相以及官员都被免职。在京师的这几年,苏辙可谓是顺风顺水,官职一路高升。

但他的兄长苏轼却屡遭排挤,想要调离京师任职。苏辙也只好跟着哥哥一起上书,请求调离,但没有获得朝廷的批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