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争之世(1 / 1)不敢轻言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六位卿分别由不同的家族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建制。

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六卿只有在死后、被驱逐或主动退休时才会空出位置,空缺则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进行递补,轮流执政。

这个建制并非一成不变。期间,晋国曾有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六军、十二卿等情况,但大部分时间仍以三军六卿为主。

晋国的六卿实际上来自11个家族,并非只有6个家族。晋国历代六卿共有72人,除3人外,其余69人均来自这些家族。

晋国采用世卿制,卿位世袭,因此这些家族基本垄断了晋国的政治资源。这11个家族分别是狐氏、赵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先氏。

这些家族中出现了众多杰出人物,如狐偃、赵盾、韩厥、栾书等,他们都是春秋时代的重要人物,人才也成为晋国崛起的关键。

然而,成也六卿,败也六卿。

这些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这套制度在晋国执行了总共180年,上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比如下宫之难,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的真实原型。

到晋平公六年,晋国的六卿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经过最后的角逐,最终形成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春秋时代就此结束,进入战国时代。

晋国的六卿不仅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也是晋国霸业的历史见证者。

这些家族连续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他们见证了晋国的崛起、兴盛与衰落。

晋国在建立霸业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周王室的权威,抵御外敌,捍卫华夏文明。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不懂晋国史,也就难以读懂春秋史,原因皆在于此。

【一口气看懂变法先驱李悝历史小知识法家】

他是战国变法第一人,他的变法远远早于商鞅,他还是法家学派的先驱,对战国法家学派影响深远。本期视频就让我们聊聊法家先驱——李悝。

说起变法,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商鞅变法。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确实是战国时期最为显著且成功的一次变法,但战国变法的第一人却不是商鞅,而是李悝。

李悝,杨姓,李氏,名悝,字明辉,战国时卫国人。战国初期魏国的政治家,法家学派的先驱。

李悝曾经率先提出了变法的概念,在魏国展开变法,使魏国富国强兵。

李悝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后来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基本都是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加以实践。然而,李悝之死却令人可叹可悲。

他因误判害死了无辜的人,最终选择写下遗书自杀,以身殉法。

第一,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李悝以“有劳而禄,有功为赏”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

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早在春秋时代,各国基本都是贵族政治,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因此,贵族再怎么犯法,还是贵族;奴隶再怎么有功劳,也只是奴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整个社会的结构固然稳定,但国家的发展动力却非常不足。

李悝变法的第一条,其实就是对残存的奴隶贵族世袭制度的最后颠覆,让一些没有功劳的贵族丧失地位,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有识之士得到了重用,登上了政治舞台,为魏国做贡献。

第二,推行尽地力之教,施行平籴法。尽地力是为了挖掘土地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国家的租税收入。

在具体措施方面,李悝要求农民深耕细作,规定每亩地的标准产量为15斗,要求达到每亩增产三斗。同时,地里要杂种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以防某种农作物遭受病害。

农民要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加紧抢收,并且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种植桑树,多种瓜果蔬菜。魏国土地少而人口多,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粮食自然关系到国家安全。

李悝通过尽地力,使得魏国国力得到增强。平籴法这一规定就是国家在丰年的时候平价购进粮食,在灾荒年间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的价格。

这一措施有利于打击大地主和大商人囤积居奇、垄断粮食价格,造成谷贵伤农、谷贱伤商的现象。

农民作为小农经济的基础,当时自然要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定,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而魏国也因为最早确立小农和土地私有制,使得国力蒸蒸日上。

第三,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施行士兵的技能考核制度。

根据士兵不同的特点,把他们编排到相应的兵种之中,提倡军工制,激发了士兵的斗志,使魏武卒一度成为当时最强劲的部队,堪称历史上最早的特种部队。

改革后的魏武卒称霸列国,在阴晋之战中,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由此也可以看出魏武卒的强悍战斗力在当时的战国军事界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创办法经。李悝总结各国的立法经验,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制定了法经。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

盗法就是防范农民对私有财产的侵犯,以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制;贼法就是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

囚法和捕法就是对犯罪的行为进行惩治的办法,是最细致的规定;杂法是关于其他犯罪的规定;具法是加刑和减刑的规定。

法经是一部保护封建制度的法典,不仅是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蓝本。所以李悝被列为战国时代法家的始祖。

并且后来的商鞅变法基本颁布的就是李悝的法经内容。李悝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法律的意识。

李悝在法经中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由此可见其法治理念。但是这里要明白的一点是,李悝以及后来法家学派的“法治”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在中国法制史上,它只是帝王手中的镇压工具,几乎就是刑的同义词。

在法经中有“太子不喜则笞之,不悛则废之,易之”的条文,还有“受金则诛”的条文,意思就是法律规定太子赌博就鞭打他,不听就再走,屡教不改就更换太子;

将军以下如果受贿按律法诛杀。由此可见,法不能说不严厉,对奴隶社会的等级原则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这些法治措施击溃了奴隶制等级秩序,却又带来了封建等级秩序。封建社会仍是特权社会,而法家的法治观最终仍是“人治”,毫无民主性、平等性可言。

李悝变法在当时成就了魏国的腾飞,也成为不久的将来诸多变法家奔走列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

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国雄霸天下、称雄于诸侯的50年。

然而,李悝变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政治改革中只是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公族的世袭制。

魏国在变法之后变得强盛繁荣,但变法的胜利果实却被这些可以世袭的公族逐渐窃取。可以世袭的公族依然掌握着魏国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源,他们日后也成为了阻碍魏国持续发展之路上的障碍。

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这都是不变的真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每一次变革都会触及原有权贵的利益,就会受到阻挠。

虽然李悝的变法有不足之处,但李悝作为第一个变法“吃螃蟹”的人,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一口气看完一代霸主——魏文侯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力压秦国,使其不敢东出一步,他称霸中原,成为战国时代的首霸。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一代雄主魏文侯。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国土地,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由此产生,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也由此拉开。然而,魏文侯其实是历史上被低估的一代雄主。

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率先在战国七雄中进行变法。魏文侯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资治通鉴》和《史记》中记载了诸多他礼贤下士的事迹。

他以田子方为师,任用段干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率先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进行变法改革,辟地千里,开疆拓土,北灭中山国,西取河西之地,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中有这么一段评价魏文侯的话:“魏文侯以大名,建国礼贤下士,以收人心,威震诸侯,有史意义,发尽石开之风。”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如何四处收拢名师,为己所用。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使他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俊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魏文侯,开创了天下英才进入魏国的局面。

那么,魏文侯究竟是如何让魏国成为中原霸主的呢?

曾经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当然是人才。”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现在,也适用于任何时期。

魏国为了吸引人才,魏文侯拜当时的儒家大师子夏为师,将儒家地位提高到空前绝后的高度。而子夏并不刻板,他没有坚持孔子“克己复礼”的教条思想,

也没有遵循孟子的所谓“王道”和“仁政”,而是表现出更为务实的一面。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处事方法,正好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

子夏也超越孔子,成为第一个拥有“帝王师”之名的儒家学者。

由于“帝王师”的加持,子夏亲自坐镇西河,一时风头无两,贤能之士纷纷投于其门下。高峰时期有300多名门徒,自此三晋儒学思想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

而西河学派比稷下学宫还要早,是当时的人才教育中心。

西河学派的影响力相当巨大,首先为魏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进而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的人才大量涌入,并将在这里学到的新思想、新主张进行传播。

其次,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不可低估。它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进行了文化的渗透,同时逐渐使魏国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中心。

西河学派的建立对魏国的文化、政治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此,魏国在各路有识之士的运筹下进行了大量变革革新,直至最终成为战国第一霸主。

关键二:出色的外交策略

三家分晋,战国开启大争之世,列国争霸,强则强,弱则亡。战国时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代,不仅因为有战争谋略,更有各国外交的博弈。

其外交博弈,时至今日仍极具现实意义。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上策是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再次是出兵打击敌人,下策是攻打城池。由此也能看出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十分容易受攻击。而在春秋时期,尚未分裂的晋国却独霸春秋,压制秦国,使其百年不敢东出。

由此可见三晋联合的实力足以傲视群雄。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家虽秉承三晋遗风,却貌合神离,互相防范,各有吞并之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