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9章 考察江防水师(1 / 1)叁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术既然定了下来,接下来就该完善细节了。

虽然被常遇春心里吐槽他胆子大,但在细节方面鲁锦还是挺重视的。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

“既然是遇春提出的战术,又主动请战,那就你们九团去打滁州,常遇春带一个营做先锋,通海带团主力在五里后跟进。

“此行要昼伏夜出,尽量不惹人注意,如今又天寒地冻,你们要多带些肉食和棉衣,好好准备,争取明日天黑就出发。

“从和阳到滁州,大约不到三百里,今天是十一月二十二日,就定在......”

鲁锦正在想着怎么计划行军距离,常遇春又再次插嘴道。

“从出发起,七日之后,那就是月底那天,最晚到下月初一夜里。”

鲁锦挑了挑眉,“七天时间,将近三百里,现在已近月底,夜里又黑又冷,你能保证准时行军到位吗?”

常遇春当即保证道,“我投军之前就在和州这一带浪迹,之前还在定远待过一段时间,对这周围的地形熟悉的很,我知道走哪里最快,又不会让人发现。

“况且每日行军四十里,又不算多难的事。”

鲁锦想了想才点头答应,“那就定在下月初一当晚,滁州和全椒两城一起发动,这样也省得拿下其中一座,惊了另外一个。

“而且还要布置后手,我会让北线那边出兵增援,他们押后做预备队,如果你们失手,再让他们接应,以免出现意外。”

杨璟闻言顿时击掌赞道,“这法子好,虽是冒险,但又比较稳妥,即便损失也不会太大。”

鲁锦这时又看向杨璟,“通海的九团去打滁州,全椒谁来打?”

此话一出,杨璟和张温立刻对视了一眼,103师总共就三个步兵团,廖永坚的水师肯定不能执行这个任务,和州又得留一个团来守,所以这个任务只能是杨璟和张温二选一了。

杨璟不等张温反应,立刻抢着说道,“我去吧,六团还都是新兵,我的四团有三个营都是老兵,我来打全椒。”

鲁锦点点头,又看向几十米外的四团几个千户,这才说道。

“那就等通海出发四日之后,你们再出发,到时让吴复做前锋。”

四团指挥是杨璟,千户有濮英、吴复、郭天叙,前两人都是庐州本地投靠鲁锦的,杨璟对他俩都很熟悉了,鲁锦从这两人里选哪个做先锋都没问题。

杨璟当即答应道,“可以,全听大帅安排。”说完他还瞅了眼张温。

和阳的守备是重中之重,张温又是鲁锦的大舅哥,让张温留守和阳,那再稳妥不过。

其实这就是他想多了,103师四个指挥使,鲁锦全都放心的很。

廖永坚是元老合伙人之一,俞通海不仅是合伙人,还是鲁锦的小迷弟,张温是鲁锦最初的合伙人和支持者,现在还是大舅哥,杨璟是鲁锦亲自招募的,刚来就给个指挥使,这四人要是都出问题,那这天下也就不用争了......

“那就现在开始各自准备,尤其是棉衣,干粮和肉食,还有长梯,可别到了地方才发现没带梯子。”等都安排完,鲁锦又看向张温和廖永坚。

“张温,还有永坚兄,你们留守和州港跟和阳城,今日所议之事不得外泄他人。”

“是!”在场五人顿时领命应诺,杨璟带着俞通海和常遇春去准备物资,身边只剩张温和廖永坚,两人一起陪鲁锦站在城头吹着江风。

这次的战事讨论,让鲁锦意识到了个问题,不禁开始自我反思了起来。

跟鲁锦最先起来的巢湖元老们,受他的影响,都习惯了鲁锦集结优势兵力,围歼敌军的作战习惯。

东线最高指挥杨璟,这人又是个正统儒生出身,读了不少兵法,也属于正统兵法派,总想着以多打少,仗势欺人,可却没多少实操经验。

但想想元末历史,确实又有许多匪夷所思的战例,常遇春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野路子强盗出身,提出的建议可能更具可行性,这也是鲁锦决定支持他试一试的原因。

可话又说回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越是能打的将领,打仗的风格招式就越是朴实无华,从这点来说,追求兵法上的以多打少,仗势欺人,并不是错,以正合,以奇胜,双管齐下才是正道。

所以他并没有提醒杨璟转变思路,身为独当一面的主将,稳一点没什么不好的。

“大帅在想什么?这城头风这么大,早点下去吧。”

正当鲁锦出神之际,廖永坚发现鲁锦目视江面,但眼神虚空,顿时出声问道。

“哦,我在想对面的当涂怎么打。”

此话一出,廖永坚和张温对视一眼,纷纷看向对岸的当涂。

当涂城不大,也没多高,但却是包了砖的,远比这个时代一般的城墙坚固,又是渡江去攻,难度自然不小。

身为水师将领,廖永坚深知将来渡江时水师的重要性,这些日子也没少研究对面的敌军,因此他当即说道。

“大帅,若取当涂,重点在采石矶,采石矶是突出于江水中的江滩,但又与江岸相连,只要能占据采石矶,便能源源不断的的运送步兵上岸,这样一来,就跟夺取陆上城池没什么两样了。”

鲁锦闻言点点头,廖永坚说的这是传统的打法,南京燕子矶,当涂采石矶,古代军事家之所以认为这些地方重要,是因为长江经过武汉段,江西段,充分的弯道减速之后,到了南京当涂段,水流已经趋于平缓,渡江方便。

这里江面虽然宽阔,但却有几个突出于江心的‘半岛’,被称为矶,占据这些地方,就能源源不断的向对岸输送兵力,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是这么打下来的。

但鲁锦知道,后来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龙湾之战时,用的却不是这个办法,陈友谅有十分高大的巨舟大船,高到即使飘在江面上,船艉楼都能和当涂城墙一样高,然后直接把船靠岸,从船上直接登上城墙,攻城手段堪称离谱。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当涂城墙就是紧靠江水而建的,不然陈友谅船再大,也靠不到城墙边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历史上龙湾之战结束后,朱元璋听说了陈友谅的攻城细节,立刻下令让人把当涂沿江一面的城墙拆掉,内迁了三十步,这样就不能再从船上直接登城了......

还真是巧了,鲁锦手里现在也有七艘缴获的大船,虽然可能还是赶不上陈友谅的巨舟,但稍微改进一下,他也能复刻陈友谅的攻城之法。

鲁锦用望远镜看了看江对面,当涂城就立在岸边上,显然还没有内迁,然后才笑着说道。

“永坚兄,听说那七艘大船在你的水师一团?”

“正是,那七艘楼船都有十丈长以上,无为的栅江口停不下,就都留在我这和州港了,大帅可是要去看看?”廖永坚还以为鲁锦是想要去看巨舟。

“看船不急,明日你们陪我去乌江转转。”

鲁锦当然不会现在就把攻城之法说出来,不然提前泄露出去,进了敌人耳朵里,把城墙内迁,就得不偿失了。

......

翌日,鲁锦依旧使出老一套瞒天过海的手段,虽然不知道全椒守军有没有派人来哨探,但该做的准备还是要做,该演的还是要演。

他带着杨璟、俞通海、廖永坚和张温,还有大队人马,以及和阳县令李勖和主簿钱广道,大张旗鼓的去了乌江,先是祭拜了项羽的霸王祠,又让张温分兵驻守乌江,再让主簿钱广道负责在乌江筑城。

当天便广贴榜文,去乌江周围的每个村镇招募民夫来筑城,还是只管吃饭那一套,这事干的大张旗鼓,但凡附近真的有元军细作,他们肯定能知道。

鲁锦故意释放出要在乌江筑城的消息,表现出一副守势,给敌军造成假象,让他们认为自己近期没有外扩的打算,然而实际上,这天天色刚刚入夜,俞通海便带着常遇春出发,在黑夜中开始向着滁州行军。

杨璟倒是不急,他还能在乌江多表演几天,尽可能让元军细作知道他这个东线主将没有离开。

在乌江表演了一通迷糊敌军的戏码之后,鲁锦又大张旗鼓的跟着廖永坚去了和州港,去看水师的那些大船。

鲁锦这还是第一次到古代的长江港口,和州港还是不小的,那几艘停泊在岸边的楼船更是巨大无比。

三十多米长,上层建筑三层的楼船有多大?

这么说吧,按照现代正常房屋,每间三米多的开间,这一条船就有十间房子那么长,横在那里,人站在旁边,就像是两栋连在一起的联排别墅那么大......

上面有两个主桅杆,用的是竹骨纵帆,甲板里面还有长桨,船尾还有巨大的摇橹,就算是没风,也能靠桨橹划动。

“这船有龙骨吗?”鲁锦看着楼船好奇问道。

“当然有龙骨,没有龙骨怎么造这么大?”廖永坚反问道,然后抓抓脑袋,又对鲁锦问道。

“大帅不是走过海吗?应该对船只比较了解吧?”

鲁锦点点头,这个时候当然不能露馅,得把人设立住,他当即说道。

“我见过西洋人的船,和咱们中国海船各有优劣,将来或许可以各取所长,融合一下。”

“哦?那西洋人的船什么样?”廖永坚好奇问道。

鲁锦这才如数家珍的介绍道。

“这世上的海船大致可分为四种,中国以福船为主,下有龙骨,内有隔舱,没有肋骨,外有减摇鳍,有尾舵,上面用竹骨纵帆,优点是走的稳,转向灵活,装的多,帆具操作方便,船只寿命长,缺点是走得慢。

“色目人的波斯海船船型与中国类似,但大多用三角软帆,东洋倭寇的船叫安宅船,那东西就像个舢板,连龙骨都没有,他们也不会填缝防水,船板都是搭接的,一块木板压一块木板,就像瓦片,十分羸弱,若在海上遇到倭寇船只,撞都能把他们撞碎。”

两人听的目瞪口呆,廖永坚更是吃惊道。

“原来倭寇的船只那么差,那为什么他们还能肆虐我中国沿海?”

鲁锦摊手道,“因为蒙古更不擅水战。”

“......”两人一阵无语,不过想想元朝初年的东征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温又问道,“那西洋船呢?大帅不就是从西洋回来的吗?”

“西洋帆船有龙骨和肋骨,没有水密隔舱,也没有船舵,更没有减摇鳍。

“但他们船内空间开阔,而且桅杆奇高,用的都是双节桅杆,主桅上面接副桅,两边用支帆锁拉在侧舷上,中间还有几节横桅,上面挂软帆,整个帆全部展开,比中国的同等大小的船帆高一倍,帆比船身还要宽出一节。

“这么做的优点是帆够大,比较能吃风,航速快,缺点是操帆繁琐,要用比福船多十倍的水手,没有尾舵,转向也不灵活,也没福船坚固,更没减摇鳍,而且由于他们的桅杆过高,导致船只寿命也比较短,十来年就要大修一次,甚至要换龙骨。”

廖永坚听的张着嘴巴,根本不敢想象,“没有尾舵那怎么转向?”

“靠操帆运用风力转向啊,或是用小船拉,或者用拖锚法转向,航行时就只能靠帆转向。”鲁锦解释道。

“真奇哉怪也,这样的船居然比咱们的海船跑得快?不可思议。”张温也吐槽道。

“各有优劣罢了。”

鲁锦最后点评一句,然后带头上船,在眼前这艘楼船上下转了一遍。

让他比较惊讶的是,这艘楼船是有龙骨和肋骨的,并没有水密隔舱,不过想到楼船只能在内河或是近海航行,也就不足为奇了,水密隔舱用料多,造价贵,一条内河战船,的确没必要加那玩意。

这艘楼船共有四层甲板,底仓虽然有龙骨和肋骨,但整体还是比较平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尖,这种船底也的确更适合内河。

最厉害的是,这楼船的船舵还是可以升降的,用以适应不同的吃水深度,遇到吃水浅的航道就可以把舵升起来,以免触底搁浅,深水航道又能把舵放下,增加舵面效力,这设计可真牛逼。

从这里也能看出,中国的造船技术,至少在明中期以前,都是领先欧洲的,就连船舵这种转向机构,也是欧洲从中国学去的。

明中期以后,欧洲海船和中国对比,也只能说各有优劣,欧洲的通长甲板,更适合装备火炮,而代价却是抗沉性不如中国福船。

高桅杆确实获得了高航速,但根据杠杆原理,力臂越长,施加的力量就越大,桅杆过高的代价就是船只寿命短,龙骨容易变形,每十年左右就要全拆一遍进行大修,几乎相当于重造。

鲁锦带着他俩上了三楼,楼船上面的三层,每层外围都有木制‘女墙’,也就是城垛,方便居高临下射箭,三层的顶楼则是一个巨大的露台,方便瞭望指挥,也方便释放拍杆。

船舷两侧各有三根拍杆,船头尾各有两根大拍杆,每艘船共有10个拍杆,杆头都套着数百斤重的石锤,那石锤就像个石碾子一样大,堪称古代水战大杀器,这要是离近了放下去,能把小船直接拍碎,就像是个巨型铁骨朵。

可以想象,一个高十米左右,头部装了个石碾子的超大铁骨朵,从三楼砸下来是个什么效果。

但鲁锦看着那东西却碍眼的很。

这么大的大船,很明显不可能追着别人砸,因为不够灵活,只能是当敌军小船围攻自己的时候,放下拍杆用于自卫,十个拍杆,能把周围一圈小船全都拍碎。

但这样的话,拍杆装不装其实都无所谓,你都被围攻了,那敌军自然有的是办法打你,比如载一船火药,贴近爆破,可如果不被围攻,那拍杆就一点用没有。

鲁锦想了想,船舷两侧的六个拍杆可以留下,前后的四个大拍杆可以拆掉,换成折叠的云梯,到时候就能直接搭上当涂的城头,从楼船上面直接冲上城头。

但是这么大的改装,如果在江边进行,很难瞒住敌人的窥伺,这样就会让敌人有了防备,最好是找个外人窥伺不到的隐蔽水域进行改装。

于是鲁锦就问道,“这几艘楼船能开进巢湖吗,我想将这几条船改装一下,若在江边改装,难以瞒住敌人耳目。”

廖永坚想了想才说道,“这几条大船吃水太深,若是想进巢湖,只能等明年夏季水涨之时,才能进得了巢湖,在秋季来临之前就得改好出来。”

鲁锦想了想,那时间应该差不多,明年夏天,如果历史变化不大的话,正是徐宋攻破杭州,董抟霄转战江南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彭莹玉的死期就到了!

不过在这之前,董抟霄这个好战分子,还得鲁锦先扛着才行,他最少得扛上半年,这也是他急着在开春之前拿下全椒和滁州,封死东北方漏洞的原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