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6章 高产良种(1 / 1)叁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6章 高产良种

亩产数千斤,宜菜宜粮,耐寒耐旱,不挑土壤,两月既熟,可在漠北种植。

这一个个标签打出来,三人都是有见识的,这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能获得此物,汉人就能在漠北种出数不尽的粮食,就可以永远征服漠北呗

想到此处,三人的呼吸都不由得加重了几分。

不等汪大渊回话,鲁锦就自己说道,“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却匈奴八百余里,后有蒙恬筑长城,戍边北境,汉时冠军侯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唐时李卫公扫灭突厥,前宋时蒙元南下一统中原,我中原王朝已与北戎争斗上千载,双方互有胜负。

“然蒙元胜宋,即可入主中原,我中原明明胜多败少,却不能让北境长治久安,何也?”

鲁锦敲敲黑板上的地图,“盖因农耕与游牧渔猎不同俗而已,中原富庶而漠北穷困,北戎胜,则可入中原享福,中原胜却不能在漠北站稳脚跟,何也?盖此地气候寒冷,人无衣以御寒,地不收五谷,我汉人无法在此地耕种,便无法站稳脚跟,没有驻军又如何控扼漠北诸部?如何长治久安?

“地就在那里摆着,你打胜了却不去占领,自有别人会填补空缺,先有匈奴,后有鲜卑,再有突厥,其后契丹、女真、蒙古轮番崛起,据北境而窥伺中原,终成大患也。

“是汉唐时的天子愚蠢昏庸,不知道在漠北驻军屯田吗?非也,汉武唐宗,哪个不是圣君,哪个不是人杰,若论屯田戍边,西域岂不比漠北更远?汉唐在西域皆有屯田驻军,唯漠北除外,是不想驻军管辖吗?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鲁锦总结完前因后果,这时才说道,“然时移世异,现在又不一样,自前宋木传入中原,蒙元更是在中原设了数個木提举司,木得以在我中国大面积种植,我百姓终于有了廉价的御寒之物,木最紧要的,并非是织布,而是用来填充衣物,在布衣里填充,便能在漠北生存。

“若是汪先生再去把这马铃薯取回来,则我汉人必能在漠北筑城屯田,兴传教化,永结南北之争,此社稷之功也,若能成此事,那新朝必将远迈汉唐!”

远迈汉唐!

听到鲁锦喊出的这个口号,还有鲁锦的志向,场中的三个人呼吸更加急促起来,马铃薯的作用并非只是吃而已,此时这种从未听说的作物,其地位已经被鲁锦上升到了能让漠北长治久安的地步,仿佛汪大渊若是拒绝,下一刻就会成为中国的罪人似的。

孟智方也跟着问道,“大帅,那这种马铃薯,可能在我中原种植?”

“当然能,耕种马铃薯,以土壤疏松厚实的沙土为上,然其他贫瘠土地也能种植,此物不仅能种在漠北,西南诸蛮大山中也可种植,只要有了吃的,今后就不怕诸蛮造反,懂我的意思吗?”鲁锦当即解释道。

俞通海也兴奋起来,“大帅,那这黎洲除了玉米和马铃薯,可还有其他良种?”

“当然有,天下这么大,好东西多着呢。”鲁锦转身一指地图,将自己所知的美洲作物一一标注在图上。

“此地除了玉米、马铃薯,还有一种叫红薯,或称番薯、密薯的作物,其与马铃薯类似,薯莨生于地下,地上只生藤曼,藤曼嫩时可做菜蔬,给人食用,亦可用来喂养牲畜。

“蜜薯与马铃薯一样高产,亩产数千斤,若是土质合适肥沃,精耕细作,亩产万斤亦无不可,此物味道如蜜甘甜,可煮粥,可烤制食用,然不可多食,多吃烧心,故而不可做主粮。

“然而密薯虽不能做主粮,却可在山上种植,不与稻麦争好田,丰年种密薯,人吃不完可以拿来喂猪,人多吃肉,灾年则可用密薯赈灾。”

鲁锦转身长叹道,“我读史书,每每翻到岁大饥,人相食的时候,都痛心不已,如此多的人口,皆是我炎黄同胞,若是有马铃薯和密薯,我汉人早就占领漠北西域了,又怎会白白饿死在中原,让蒙古契丹这些北戎占了便宜。”

鲁锦言到此处,突然动情的拉住汪大渊的手,“只要先生把这些良种取回来,先不说将来能不能占领漠北,能不能让北戎长治久安,仅对我中原而言,也是极大的功绩。

“我这人也不奢望今后没有天灾,只希望今后再有饥荒时,史书上会记一句,‘岁大饥,朝廷以马铃薯、密薯赈之,饥民无一饿死,得过荒年’,仅此一条,便是有功于社稷,别说是配享太庙,百姓若得知此事,将来也是要给先生建祠祭拜,永享香火的。

“哪怕是将来再次改朝换代,先生也能如秦时李冰,汉时张骞一般,青史留名,永世受人供奉,此社稷之功也,还请先生万勿拒绝,一定助我!”

汪大渊闻言顿时也有些动容,一来是鲁锦描述的这功绩太过诱人,即便王朝更替,他也能像李冰、张骞一样青史留名,永享香火,这可比配享太庙还难的好吗。

另一边,鲁锦几句话就把他给架在这里了,还说什么只要有了密薯和马铃薯,我中国今后就不会再饿死人,那这话反过来理解,岂不是我若拒绝,那今后中国饿死人就都怨我了???

这他还怎么拒绝

汪大渊突然觉得,这鲁锦很是鸡贼奸诈,同时又很佩服鲁锦想要横扫漠北,远迈汉唐的雄心壮志,以及他心怀天下苍生黎民的仁慈之心。

孟智方和俞通渊此时也惊讶的看向汪大渊,他们之前都正在忙,突然被鲁锦叫过来上课,还找来个从没听说过的航海能人汪大渊,直到此时,他们才突然明白鲁锦把汪大渊找来的用意。

汪大渊叹了口气道,“在下才疏学浅,若无早年的航海经历,也不过是个泛泛之辈,可大帅突然派人去南昌寻我,许之以侯爵之位,在下一非名门所出,二无傲人才学,三又不通军略,实不知有何处能帮得上大帅,亦没想过造反投奔义军。

“若是只为封侯,那在下是决计不会来的,非是汪某胸无大志,而是在下有自知之明,才不配位也,可魏梓明却与我说,大帅是个心怀天下苍生的仁慈之君,所托亦是为了苍生,还与我说大帅称在下来了便一定会留下。

“今日一见果然,大帅将如此重任交予在下,又言明厉害,使我中国不再有饥馑之苦,即便大帅不予赏赐,不予爵位,在下身为中国子民,炎黄同胞,又怎忍心拒绝,固所愿也,不敢请耳,焕章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汪大渊也是人精,反正既然都准备答应了,那何不说些漂亮话,口称自己不是为了爵位而来,而是跟鲁锦一样为了天下苍生。

鲁锦闻言当即大笑道,“哈哈哈哈,我就猜焕章先生深明大义,一定会留下来助我。”

汪大渊也说道,“主公不必多言,在下又怎是不识好歹之人,只需主公告之路程,便是九死一生,在下定然为我中国取回这黎洲的高产良种。”

鲁锦当即说道,“远倒是也不算远,从长江口出海,去时四万里,回时四万里,再加上沿岸搜集,归时绕路,一来一回,不多不少,十万里而已。”汪大渊:“…(⊙⊙;)…”

俞通渊、孟智方:“*゜ー゜*( ̄ ̄)”

三人闻言齐齐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十万里啊,怎么到了鲁锦嘴里说的就跟出门去了一趟隔壁县城似的。

见到三人反应,鲁锦顿时又笑道,“不过先生也不需忧虑,我是让先生去给我中国取高产良种的,不是让先生去白白送死的。”

鲁锦指指自己的脑袋,“天下万方舆图,坤舆万国气候图,四海风向洋流图,皆在我的脑中,我会统统告诉先生,还可以教先生过洋牵星之术,使海船不会在茫茫大洋中迷航,还会为先生规划航路,告诉先生沿途在何处补给,再给先生列一份黎洲物产清单,先生只需按图索骥,如果一切顺利,至多一年可回。”

汪大渊闻言感慨道,“主公不愧是公输圣裔,家学如此深厚,主公所言的这三幅宝图,在下闻所未闻,今日这见的应该只是其中一幅吧,只是为何还有黎洲物产清单,难不成此行要找的还不止玉米、密薯等物?”

“然也。”鲁锦点点头,又指着地图道。

“黎洲物产十分丰富,好东西还有很多,我刚才所说的不过只是几种必须带回的粮食,另有其他好物。

“这里,这个玛雅国不仅有玉米,马铃薯,密薯,还有辣椒,此物味道辛辣无比,可以祛湿暖身,鲜食可做菜蔬,晒干亦可当作调料;另有可可,此物味苦,却可做成热饮,解郁养神,还有黎洲柿子,可做蔬果。

“另外,黎洲数万里疆土,没有一匹驴马耕牛,土人亦不会制作车辆,所畜牲畜只有一种羊驼,此物比骆驼稍小,又比羊略大,与驴子体型近似,浑身长满厚厚的羊毛,性情温顺,耐粗饲,可饮冰水,食荆棘而活,虽不能拉车,却也能驮运少量货物,擅走崎岖山路。

“我中国有牛马驴骡等牲畜,亦有车辆舟船,倒不需羊驼载物,但其肉可以食用,其毛甚长甚密,毛色或白或灰,或棕或红,细分起来有不下百种毛色,可以擀毡织布。

“不过远洋数万里,活物不易携带,还要为其准备草料淡水,殊为困难,先生可酌情处置,可带可不带。”

汪大渊听的连连点头,起初他对鲁锦所说的黎洲还有些疑虑,到底是真是假,可随着鲁锦描述的特色方物越来越多,也由不得他不信了,不然鲁锦怎么知道的如此详细?

鲁锦这时又指着世界地图画了个圈。

“还有木,也叫,这世上的原有四种,一种是非洲,原产于埃及,由西夏蒙元从西域传至我中国之地,另一种是天竺,由海商传至琼州岛,前宋时被黄道婆从琼州引种至苏松,黎洲亦有。

“黎洲根据产地不同,分为两种,有海岛和大陆两种,其中大陆为天下木之最,绒纤长,可以织出如丝绸般细腻的布,故而又叫长绒,此皆黎洲西海岸所有,你此行务必都带回来。”

汪大渊听的连连点头,暗道鲁锦这见识可真不一般,不仅是黎洲,连非洲和天竺物产,木原产自何方,如何传入中国,他都一清二楚。

鲁锦却挥手指向东海岸,又继续道。

“东海岸宝物亦有不少,有一种粮食作物,称为木薯,却与马铃薯和密薯不同,那两种都是地上生藤曼,这木薯地上却似树木一般,每七片叶子簇生一起,故而又称七叶木薯。

“不过木薯有毒,生食可令人中毒而亡,需削去外皮,用清水洗净,最好用流水浸泡一夜,再用水煮熟方可食用,可替稻麦作为主食。

“而且木薯耐热怕寒,下霜之地是种不活的,生长又十分缓慢,需整整一年12个月才能收获,可在岭南、琼州、安南、云南等地种植。”

三人听的皱了皱眉头,孟智方更是直接问道,“大帅,既然这木薯有剧毒,还生长如此缓慢,亦不能在我中国遍地种植,只能种在岭南之地,为何还要寻回此物?”

鲁锦解释道,“因为木薯高产,刀耕火种,贫瘠之土,可亩产千斤,若是肥沃的好田,精耕细作,肥料充足,可亩产万斤,而且其本身有毒,又不怕一般的虫害,有什么害虫都被直接毒死了。”

又是亩产万斤,三人再次听到这个词,已经没有开始那般惊讶,仿佛这黎洲的粮食都如此变态一般,因为鲁锦前面已经说了马铃薯和密薯,故而三人仍然对这木薯不甚感冒。

汪大渊也说道,“主公让我寻来如此多的高产作物,若推广开来,谷贱伤农怎办?再说这密薯无毒也能亩产万斤,又能适应天南地北的气候,岂不比木薯更好些?”

鲁锦却反驳道,“啧,这天底下还有嫌粮食多的?你们可知道三合土,以三合土所建的建筑坚固无比,然这三合土中却需要用糯米。

“糯米,稻谷也,那也是粮食,明明可以给人吃,为何非要拿去筑墙?而这木薯却十分高产,虽是有毒,但替代糯米用来做三合土可也?此举能给天下百姓节省多少口粮?

“另外粮食又不是只能食用,先生可见过织布,麻之类纺纱之后,还要给纱线上浆,使其更加坚固,然后才可上织机织布,这给纱线上浆,还需要用粮食。

“还有造纸,染布,裱糊窗纸等工匠之用,也多用粮食作为材料,若这些都能以木薯代之,可为天下百姓节省多少口粮?

“实在不行还能拿来喂猪,让百姓填饱肚子之余,多吃两口肥肉也好啊,粮食多到用不完,总比没粮食的时候易子而食要强吧?”

鲁锦提出的这些理由,倒是让汪大渊恍然大悟,他之前还真没想过原来粮食还有这些工匠方面的用途。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