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7章、先备后手,再揽将星(求首订)(1 / 1)冬三十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王珣懵懵的目光中,朱常洛用手点着他们呈上来的方略。

“没有另一手准备,岂能轻动漕河?这是太大胆了。只让朕严厉漕粮兑运和盐政,胆子又太小了。”

“草民……”王珣听迷糊了。

“给你们遮洋总,给你们辽东开中,给你们天津三船厂,给你们朝鲜贡贸,能不能先把海运做好?”

王珣张大了嘴巴:“遮……遮洋总?海运?”

河运与海运,大明已经争了二百多年。

蒙元是以海运为主的,明初洪武朝时,也是用海运供应北方,永乐五年甚至有过设立海道衙门的想法。

到了永乐十三年最终罢海运,漕军只留了一个遮洋总,辖十三卫,从海道供应蓟辽。

到了嘉靖年间,遮洋总又历次改革,嘉靖四十五年一度被裁撤掉了。

奏请裁撤遮洋总的,是南直隶人胡应嘉。对此,万历元年的漕运都御史王宗沐这样评价:应嘉以乡土之故忍变成法,有识者未尝不扼腕而叹。

因为万历元年,遮洋总又复设了,虽然规模大减,只辖八个卫所。

而这次撤而复设后,“行之数年,覆溺数多乃罢”。

遮洋总倒是没有被裁撤,但成了边缘,连待遇都比漕军其他总差。

比如浙东、浙西、湖广、江西四总,每船给银四两。

遮洋总呢?“照旧给银一两”,“日后万一海运不妨再议”。

这就成了朱常洛再议的由头。

“东征朝鲜之时,遮洋总已再派上用场,海运了二十余万石粮米。如今,朝鲜还奏请朝廷将赈济粮陆运改海运,这样反倒更快些。”朱常洛看着他说道,“遮洋总虽然只熟悉直沽至辽东、朝鲜航线,但毕竟有操海船之军卒。朝廷是仍有废遮洋总之议的,干脆改制,由昌明号收了。”

朱常洛让他坐下:“如今朝鲜掌着实权的王世子朝贺在京,朕跟你分说一下朕的计划……”

漕河当然是要动的,不动怎么直插江南?

盐政当然也是要动的,不动如何从那几个大内商扯到徽州和浙江商帮?

但江南闹起来也是有几分实力的,朱常洛既要等京营和四卫营练好,也要等南京的孝陵卫练好,还要准备好海上运力以对冲将来的漕河运力波动。

至于只在辽东重新开中,刑玠在那里,李成梁在眼皮底下,新封的伯爵麻贵过去了,抚按也已经内定了李汝华和袁可立。

把辽东的物资市场稳下来,通过朝鲜战后重建让商贸也繁荣起来,是有希望整饬好的。

王珣在这里留了很久,渐渐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既太大胆又不够大胆。

皇帝虽然没明说,但他隐隐在谋划的事情让王珣更加振奋:说实在的,除非那样,他这样的“皇商”才谈得上与国同休。

“老生意照旧。朕若点选一妃,让其母家出面便好。朕要施恩,又嘉纳了废遮洋总之议,这遮洋总才好改制。至于船厂,朕自会让内臣灵活行事。另外,有两伙人要用上。一个是自泰西渡海而来的西洋夷人利玛窦,一个便是朝鲜王世子……”

在养心殿谋划了一番昌明号明年的大计,忙完了这些朱常洛才暂时歇了歇。

到了此时才有时间去慈宁宫那边走一趟。

到了慈宁宫,李太后竟在朱翊钧起(不来)居的那个院子里。

“实在凶险!”李太后后怕得很,“若勋臣也不答应则如何?”

朱常洛先看了一眼朱翊钧,而后才笑着走过去,却对李太后说道:“皇祖母勿忧。孙儿初次御门听政,臣下们总还要在意新君威严的。祖制之下,皇帝执意要做什么事,也许最终做不成,却万不致于旨意都发不出。”

要不然何必散朝后先安抚那些旧勋臣?

该做的都做了,如果接下来还有旧勋臣被鼓动地做出什么事,朱常洛不介意杀鸡儆猴。

定国公本人就是当年因为闹事被夺俸过的,相信他知道轻重,多少帮着朱常洛安抚一下他们。

作为今天朝会上敢于出声反驳申时行的奖励,朱常洛赏银二百两。

“可那言官死谏……”

朱常洛摇了摇头:“那侯先春既不敢明言心中所想,又仍想卖直邀名,孙儿做出要点明关键的模样,老臣们就不敢让他继续说下去了。官绅盼着皇帝别重用武将、别把兵权抓得如臂使指这种事,岂能上了秤?若如此,就当真是不忠。孙儿昨日就对老臣们说过了,有些事朕是可以装糊涂的。今天看来,他们倒是真的没漏泄出去,要不然那侯先春岂敢如此狂悖?”

“这还不算上了秤?就怕他们暗中谋划……”李太后听他说后面不一定做得成,又担忧起来。

“什么都不做,尽量少做,自然会让他们猜不透。但若想做点什么,岂能真瞒过这满天下的聪明人?”朱常洛看着朱翊钧,意味深长地说道,“这些,父皇是最明白的。”

朱翊钧并不理会他,眼珠子都没动一动。

“孙儿先从兵权入手,在臣下心目当中,这自然是有志之君登基后最可能做的事。但后面要做什么,步骤和方法,他们仍要猜。只不过,他们大概会从人事和财计上想法子来应对,这些都是能料想到的。”朱常洛很平静,“今日倒有意外之喜,宁远侯毕竟是有见地的。父皇,您封他伯爵,召他还京,帮了皇儿大忙了。”

朱翊钧忍不住看向了他:是说老子封的勋臣真好用?

新朝首次朝会的结果还在酝酿,紧跟着到来的就是献俘大典。

此耀武扬威之举,胜战将卒要押着逆贼俘虏从北京城外沿中轴大道直趋午门。

对京城百姓来说,就是能看热闹的一件事。

这次的热闹不小,因为押着俘虏的将领很特别。

一身戎装骑在马上顾盼得意的,自然便是今天之后将以彰勇伯扬名天下的刘綎。

围观群众里已经有消息灵通的听说了此事,议论声传入刘綎耳中。

但他仔细听了听之后,却发现自己不是议论重点。

“……这员年轻小将……怎么瞧着不像是个爷们?”

“兴许是个儒将!”

刘綎不免转头看了看另外一员押俘功将,心头古怪:献俘大典,怎会也点了她来?

不过从那偏僻乡野到了这京城,她竟然依旧有从容气度。

京城百姓众目睽睽之下,经过许多人的反复观察,他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女将!

然而也不能真的去确认。

献俘的队伍进入天街之后,旁边列位观礼的则都是达官贵人和禁卫仪仗了。

礼部尚书朱国祚等候在午门之外,见到远远过来的献俘队伍,不免想回头看看午门之上的皇帝。

听说献俘将领里,这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的夫人秦良玉,竟是皇帝钦点的。

说是彰显王师及忠顺土司军一同平叛的一体之心。

另外,圣母太皇太后闻有女将为一路军功之首,颇想一见。

从总体战功来看,刘綎居首。

而南川路白杆兵大破桑木关,骁勇善战的竟不算是她丈夫马千乘,功劳之首是她秦良玉。

朱国祚心头古怪的是:庄肃之大典竟钦点了女流之辈一同献俘。

虽然一身戎装在身,老百姓顶多议论一番却不能笃定,但百官心里都是清楚的。

这自然不合规矩,无奈皇帝此前就有说辞,还带上了李太后。

播州新平,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不能亲来,忠顺土司中功劳又以石柱为最,于是就装糊涂吧。

午门之上向南突出了一个小平台,正是为了各种大典时放置御座。

朱常洛坐在上面,俯视着缓缓过来的献俘队伍。

点秦良玉来献俘,朱常洛一是好奇,二也有一些想法。

不是曹贼的想法,是对于西南土司兵的想法。

为了这极为重要的京营,想法设法地找精兵。

为了光宗耀明,朕连犄角处的力量都曾反复用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