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7章 经济系高材生!!!(1 / 1)笔下宝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37章 经济系高材生!!!

兄弟俩谈完大事后,说起了家常。

刘铁林问道:“哥,刘文和刘武这俩小子咋样?我有阵子没见着他们了!”

刘之野笑着点头:“等他们回来,我让他们去给你这个二叔问好!”

“刘武表现挺好,上了军校后变化挺大。刘文呢,如今也长大了,跟他妈亲近,啥事都不跟我说,这小子!”

刘铁林哑然失笑道:“还不是您太忙了,想找您谈心也见不到人不是?”

刘之野“怒羞成怒”道:“嘿,还说我,你不也一样?”

“呵呵……”

“哎,这俩孩子上大学,我是一个也没去送。都是自己个儿去报的道……”

说起刘文,他比起姐姐刘淑贤弟弟刘武,也不遑多让。

去年秋天,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刘文他奶奶和他妈邓茹就着手为他打点去燕大报道的行装。

铺盖、饭碗等生活用具统统被塞进了一个崭新的行李箱子里,这是姐姐刘淑贤给他买的。

等一切都收拾妥当,谢绝了母亲派人送他的提提议,坐上了通往市区的班车。

到了市里再倒车。

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隐隐传来,等车的人逐渐躁动起来,纷纷向前挤去。

不一会,一辆半漆成绛红色的斯柯达科罗莎拖着挂车向人群驶来,这便是32路公交车,车身上嵌着的蓝色水牌写着“动物园颐和园”。

“这便是我要坐的车了”,刘文心想着,背起自己的“行李箱”,坐上了去往一h淀的公交车。

“燕大站到了”,公交车售票员喊道。

此时车上已经没有多少乘客了,大多数人在zg村就下了车。

余下的几人应该是去颐和园的,在大伙的注视下,刘文提着“行李箱”在燕大站下了车。

稍稍往前走几步,燕大南门“咻”地出现在立群的眼前——巨大的红底横幅上印着“迊新站”三个宋体字。

刘文一时间激动极了,“终于到学校了”,他向校门奔去。

填完报道资料,刘文从衣兜里,拿出5块钱交给老师,旁边的高年级同学随即递给他一把木板凳,并交代他一定要保管好。

燕大的小板凳,也是个传奇。

形方,色黄,高约一米。新生报到时人手一个,置于宿舍书桌之下。

乃室外看电影、开大会必备之物,随手携带,毕业时交还。

其貌不扬,其色不艳,几经转手,代代相传。

不知坐过多少风流才子,绝代佳人,当代英雄!

走出报道站好远后,“凳子丢了,钱就退不了了”的声音仿佛还萦绕在立群的耳边。

刘文随意提溜着木板凳,同时四处打量着校园,寻找着自己的宿舍楼。

从这天起,刘文正式成为了一名燕大学生。

燕大校园里无处不是充满朝气的。

未名湖边,博雅塔下……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说起课程作业、谈人生、谈理想、探讨国家的未来,几乎是无话不谈。

刘文也加入了其中,但他很少发言,总是默默地倾听。

有一天,化学系的一位同学说道,“我要成为一名化学方面的顶尖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填写空白”。

这激起了刘文心中的共鸣,他不禁回想起上课第一天时在教学楼看到的横幅“欢迎你,未来的经济学家”。

虽未直接说出口,刘文也在心中暗暗立下了读书报国的志向。

班级的氛围很好,刘文很快就收获了一群好友。

体育课主要是体能训练,而这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便是拉单杠。

有些男生拉到满脸通红、青筋爆出,也拉不上去几个,这时便听取“嘘”声一片。

幸好刘文打小练过体能还不错,是班里唯一在体育项目出彩的人。

去食堂吃饭需要自备碗筷,大家便把碗筷装在书包里,方便下课就冲去食堂;

清脆的铃声响过,老师竟还在滔滔不绝地讲,大家便将碗筷敲得丁零当啷响,只待老师一挥手,便整齐地涌向食堂。

中秋节到了,全班决定出发去校外的公共公园团建——既不需要钱,又收获了一片欢声笑语。

班级的同学们之间是如此的亲密与融洽,刘文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在学校,刘文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感觉快乐极了。

刘文的同班好友梁军是一个小县城来的。

梁军只有一个烦恼,那就是肚子饿的实在是太快了,常常是吃完饭就感到饿。

这年头的全国都还处于贫穷之中,成年男性每月只能兑换28斤粮票,女性则更少一点。

开学的时候,刘文他们每人只领到了32斤粮票。

而梁军却既惊讶又欣喜,虽然这些粮食对于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年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他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

上了一周学,刘文他们逐渐学到了一些吃饭的小窍门——食堂最贵的菜品是排骨,需要4角钱,而大伙一天的伙食费大约为6角钱,所以这样的菜品是大部分同学都吃不起的。

但是,在吃饭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为避免浪费,食堂会降价售卖当餐的剩余菜品,这时,学生们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冲向那美味但却昂贵的饭菜。

对于梁军来说,购买降价后的排骨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费,但有时实在馋极了,他也会加入排队的大军,等待着能吃到一份降价后的排骨。

这时,梁军最大的愿望便是可以吃饱肚子——大家都可以吃饱肚子。

而刘文条件好,家里也时常派人给他送来一些好吃的以及营养品,他就没有这个烦恼。

有时候,刘文还带着这帮要好的穷哥们去打打牙祭改善改善生活。

为人仗义做事局气的刘文,很快就在身边聚集了一帮小兄弟。

刘文他们宿舍竟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

“嘿,你们看,这电视虽然旧,但能收到好几个台呢!”梁军兴奋地指着角落的黑白电视说。

“真的吗?那以后看球赛就不愁了。”王海波眼睛一亮,他是个体育迷。

赵今来则好奇地凑过去,他是青年,对电视里的文化节目很感兴趣,“那我们今后可以一起看《红楼梦了。”

刘文家境最好,但他对这台电视也显得颇为兴奋,“太好了,晚上可以一起看新闻联播了。”

随着夜幕降临,几个人围坐在电视前,准备一起观看晚间新闻。

电视里传来播音员的声音,而寝室里则洋溢着新朋友相聚的温暖气氛。

“对了,你们家乡都有什么好吃的?”边调电视边问。

“我家乡有最正宗的燕京烤鸭!”赵今来是本地人他自豪地说。

“烤鸭啊,听着就流口水。”梁军舔了舔嘴唇。

刘文则笑着说:“我是刘家庄的特产可多了,下次带你们去尝尝。”

“我知道,刘家庄,你们那不是一般的富啊……”

3月20日,这是特别的一天。

晚上,吃完晚饭的同学们没有去教室和图书馆占座自习。

反而是搬着板凳聚集在了宿舍的电视房里——原来,这晚是男子排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决赛直播。

刘文和宿舍楼的同学们一齐挤在狭小的房间中,紧紧盯着那台黑白电视——太极国队率先夺得两分,但夏国队很快就追平了,大家的心好像都悬到了嗓子眼……

突然,转播卫星租用到期、信号中断了,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

离门近的同学最激灵,他迅速跑回宿舍拿来了收音机,伴随着电流的声音,大家清楚地听到:“夏国赢了!”

一瞬间,安静的人群沸腾了起来,脚步声、欢呼声逐渐从宿舍楼遍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性格稳重的刘文这会儿也是激情澎湃,他一把抓起外套,也汇进了汹涌的人流。

没有旗帜,大家便将破布扎在树枝上挥舞;

没有乐器,大家便拿出桶、盆,使劲敲起来;

什么都没有的人便鼓掌、喊口号,“夏国万岁”、“夏国队万岁”……在一片“交响乐”之中。队伍越来越大,大家便顺着水泥路,浩浩荡荡地向留学生楼进发。

大家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呼喊着“团结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刘文的情绪也被点燃了,他从未如此大声地呼喊过。

经过留学生楼时,大家的声音异常响亮,呼喊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队伍继续行进,走到一处空旷的草坪上,一块巨石耸立其中。

这时,一位同学拿出笔刷,写下刚劲有力的四个字“振兴中华”,欢呼声瞬间又变大了一些。

当晚,一条长龙在呼号和“交响乐”中冲出了校门,绕着h淀、中g村盘亘一周,这才浩浩荡荡回了学校。

这时时间已接近一点,已经是早上了!

……天色快要亮时,刘文终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喊声仿佛还萦绕在他的耳边。

在求学之路上,刘文不仅有幸结识了众多学术造诣深厚、品格高尚的老师,作为他求知的引路人。

更是邂逅了诸多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挚友,共同编织起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在这间普通的宿舍里,住着十个性格迥异的青年,他们虽年龄相仿,性情、经历却大不相同。

刘文与这些青年一起成长,难免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自己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

当然大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娱乐!

每天傍晚,当图书馆的钟声悠悠响起,宿舍的热闹便开始了。

刘文他们宿舍还真是“藏龙卧虎”!!!

首先登场的是“老大哥”,他擅长s州评弹。

每当他心情大好时,便会自弹自唱一曲。

那婉转的唱腔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将大家带回古老的江南水乡。

刘文不仅是“老大哥”的忠实听众,更深受“老大哥”直率的个性影响,立志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刘文的上铺王海波有点超能力,他总是能够找到那些藏在图书馆角落里、别人都找不到的书籍。

因此,每次王海波带回宿舍的书,总能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这些书往往也被众人传阅许久,而后才能回到他的手中。

住在刘文斜对面的室友赵今来写文章很有一手、考试也总取得高分。

但在宿舍里却是个“毛绒玩具恐惧症”患者,只要在床铺上摸到触感柔软的东西便会尖叫,大家便经常以此捉弄他;

还有一位室友黄俊则是记忆力超群的奇才

有一次,学校大饭厅举行唱剧表演,黄俊竟然能把整部剧的台词都背下来,而且一字不差,让刘文颇为惊讶……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特色的宿舍里,刘文的课余生活总是充满了欢笑和惊喜。

这年头的燕大,正是一个可以容纳多元文化和人的圣地。

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思想。

但在这里,他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让刘文和他的舍友们得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一起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一起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能力,更收获了友情和成长。

刘文和许多校园内的少年少女一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压力释放方式——跳舞。

这两年西风东渐,社会逐渐开放,交谊舞流行起来。

经济系男生多,女生少,找不到舞伴的男生就在宿舍里抱着凳子跳舞。

每到黄昏,学生会的同学们在学五食堂的二楼组织交际舞会。

桌椅在移动的过程中发出“吱吱嘎嘎”的旋律,又很快被同学们匆匆赶来的脚步声所掩盖。

在简单却明亮的舞池里,学生们两两成对,迈步、牵手、旋转,每一个动作都洋溢着青春的青涩和甜蜜。

刘文也被朋友牵引着踏入了这片梦幻般的舞厅。

一进入这“暂时的天堂”,他就被那种自由、热烈的气氛所深深吸引。

放下沉甸甸的书包,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跳舞的人群。

那一刻,刘文仿佛能触摸到青春的脉搏,感受到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正向他招手。

自打,刘文到燕大学经济系报到入学以后,一门心思全放在学习上了,他拼命地学专业文化知识。

他这人学习能力特强,新知识一学就会,所以入学后在学习上没啥障碍。

因为勤奋努力,刘文的成绩很快就冲到了班级前头。

相比燕大其他的学科,经济系的学生年龄偏大,党员比例更高。

这里高手众多,刘文靠着自己的天赋以及不懈付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真心的尊重。

在经济系,中青年教授被称为老师,老教授们被称为“先生”,这是大家表达尊敬最高的称谓。

经济系的多门课由几位老师合开,一些年轻老师只能做助教。

上课前,学生为老师带一个玻璃杯,再拎上一个暖壶倒上热水。

级经济系的师资之丰富,令刘文的父亲都感慨不已。

“像陈先生,赵先生,那都是大师啊。”

像陈先生41年就在m国经济顶级期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 economics发文章,燕大至今无人再及。

而经济思想史权威赵先生每次讲课都讲到汗流浃背。

赵先生鼻梁高耸,眼窝深凹,讲话时双目直视对方,语气斩钉截铁。

50左右岁的经济学界泰斗厉先生在给刘文他们教授“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时,他把经济学讲得极为通俗易懂,“两条线一个点,经济学就是依赖供给、需求的分析框架”。

学生喜欢向厉先生提问,有些还挺尖锐,包括对zz的看法。

厉先生很坦诚,面对他没思考过的问题,他会直接回答,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没想过,或者我需要回去思考一下再告诉你。

刘文印象深刻,“一个老师居然很明确地告诉你这个东西我没想过。”

厉先生也是较早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夏国改开结合的人。

刘文觉得他有点赶时髦,因为燕大很多老师,像陈先生是非常严谨做学问的。

学问就是学问,和zz不搭边。

你不能把学问随意地拿过来跟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然后做一个修正和发展。

胡先生的口音很重,所以很多同学听起课来可谓相当吃力。

有时候,胡先生讲到兴致高处,兀自哈哈大笑,

同学们却因听不蜀地话,如坠云雾,愕然相向,不知所云。

有一次胡先生讲到“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可是刘文却听成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改名”。

不明就里,全体发蒙。

后来听来听去,知道先生说的乃是斯密g命、边际主义g命、凯恩斯g命、货币学派g命、斯拉法g命、理性预期g命,才明了先生说的乃是“gei ming“,而非“gai ming“也。

还有一次,先生讲到经济学家斯拉法时,突然眼睛放光,提高嗓门,说:“剑桥大学的斯拉法,用三十年写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不到一百页,真是惜墨如金呀!”

说完便大笑,并环顾大家。

同学们不太清楚什么是“细米玉金”,也不清楚什么是“一杯耶”,急忙互相询问。

但是刘文他们听不懂,并不削减先生的兴致。

胡先生上课总是坐着,着西装,精神饱满,充满感情,所以听他讲凯恩斯、斯拉法、琼·罗宾逊夫人,好像听他讲家人的故事,很生动,很亲切。

可见先生是真爱学问、爱讲课的,而不似那些“背讲义派教授”的诘屈聱牙,令学生反感。

至于燕大的讲座,各色人等,五八门,一周数次,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眼耳乱。

团委,学生会,社团都可以请,几乎不要审批,校方很少干涉。

本校教授厉先生的西方经济学,陈先生的跨学科研究,侯先生的燕京城市沿革,也都很受欢迎。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