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面歌神》第一期开播,到现在的第六期,曹俊在《蒙面歌神》这舞台上,真贡献出了不少的经典原创作品,所以,所有人对他的原创歌曲,都是抱有期待的。
因此,这时候听到曹俊要唱原创,现场包括王妃、张雪友、李总圣的所有人,都是纷纷都是挺直了背,竖起耳朵,准备倾听曹俊马上就要带来的音乐盛宴。
而与此同时,直播间的观众们,听到曹俊这首新歌的歌名以后,也不由都纷纷议论了起来:
“《庐州月》?这歌名听着不太像是暗黑风,听着像华国风啊,难道小丑这一次还是华国风歌曲?
不要啊,我希望是暗黑风歌曲,感觉好久都都没有听小丑唱暗黑风歌曲了,我真的好喜欢《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这样的歌。”
“暗黑风歌曲有什么好听的?华国风歌曲才最棒,我现在最喜欢的歌曲风格就是华国风歌曲,期待ying。”
“庐州?是合肥吗?记得合肥一九四九年之前就叫庐州,难道这一次小丑要唱的是我家乡的歌曲?”
“楼上的,如果真像你这样说,小丑可能是合肥人啊,毕竟,以前小丑唱的歌,都不带地名的,这次却是带上了地名,很可能是在唱自己的家乡,话说,有没有人知道合肥出名的歌星啊?可能小丑就在这里面。”
“…………”
这时,在直播间观众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曹俊已经一路走到了舞台中央。
来到舞台中央上以后,先是和王妃、张雪友、李宗圣三人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紧接着,就转身对着节目组工作人员示意可以开始了。
随着曹俊示意开始,下一秒,舞台背景一换。
随后,曹俊背后的大屏幕,出现了字幕:
《庐州月》
演唱:小丑
编曲:小丑
作曲:小丑
作词:小丑
伴随着字幕出现,同时,前奏在这一时间也响了起来。
《庐州月》这首歌的前奏,曹俊个人认为,在许山高全部歌曲里,仅次于《清明雨上》。
甚至除去周董个别已经超神的歌曲,比如《夜曲》、《以父之名》等,和周董其他天花板歌曲的前奏比,都不落下风。
在这,可能有人会觉得夸大其词了,但并没有,曹俊是发自内心这样认为的。
要知道,曹俊听这首《庐州月》的时候,是已经听过周董以及陶哲等这些人的歌的,耳朵早就已经不是普通经典歌曲能征服,但在听到许山高这首《庐州月》依然感到惊艳。
那前奏真的,一听就一股感伤,各种心事涌上心头,总之,绝了。
而无独有偶,不止曹俊这样认为,当前奏响起,这一时间,不论是现场的三位猜评团嘉宾,还是现场与直播间的观众们,都感到了惊艳。
现场的人怕说话声打扰到别人听前奏,全都安静下来,静静的倾听着。
而直播间的观众,因为不在现场,倒是不怕这个,纷纷发起弹幕:
“这前奏真的神仙啊,我现在真的好想问问小丑,他为什么每首歌的前奏,都能写的这么绝,这么惊艳,每一听一听他的歌,前奏就把我拉入歌曲的意境,但其他人的歌,就从来没有。”
“一样,感觉每一次小丑歌曲的前奏,都能把我拉入歌曲的意境,甚至每一首歌曲的前奏,我感觉就算是作为一首纯音乐,也是一首非常经典完整的的作品。”
“虽然是第一次看《蒙面歌神》,但这前奏一响,我就知道,我被这个小丑俘获了,这前奏真的太抓耳了吧。”
“这小丑真的没谁了,怎么每一首歌的前奏都这么惊艳?我强烈建议,可以开一个培训班,教一教乐坛其他原创歌手怎么写前奏。”
“………”
伴随着直播间观众们的议论,前奏结束,曹俊对着话筒,唱了起来: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
“如今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半生浮名只是虚妄。”
“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
“………”
只是简简单单的四句歌词,一下让现场包括直播间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首《庐州月》的歌词,真的写的厉害,【凿壁偷光,十年寒窗,红袖添香,半生浮名,莺飞草长,柳絮纷飞。】,短短百字歌词,就写出六个耳熟能详的成语。
而且这成语,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个故事,最主要的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生硬,这写词的功底,如果在古代绝对是一位大家,我不如也。”
这时,《蒙面歌神》现场,听着曹俊的演唱,李宗圣不由的惊叹的对一旁的王妃和张雪友说道。
如果说以前的李宗圣,还对小丑(曹俊)有些不服,觉得小丑(曹俊)编曲作曲是厉害,但作词这方面,自己也是能和他比一比的。
但现在,他已经彻底服了,他知道,这样的词,再给自己十年,自己都写不出来,真的写的绝了。
而张雪友与王妃,虽然自己不怎么会创作过歌曲,但作为天王天后,对歌曲词的鉴赏水平绝对是顶尖的。
因此,他们心里也是同样像李宗圣这么认为的,认为小丑(曹俊)不止是编曲作曲比李宗圣强,就算是在作词这个李宗圣最拿手的方面,李宗圣也是不如小丑(曹俊)的。
不过,她们都是老江湖,知道李宗圣自己可以这样说,但自己不能随便附和,谁知道他是不是可以自己这样说,但别人一说他就心里小心眼呢?
因此,虽然心里是这样认为,但听到李宗圣的话,都是摇头否认,说两人写词各有千秋,都是最顶尖的,只是写的歌曲风格不是一个类型而已。
在李宗圣三人讨论这个的同时,直播间的观众们,这一时间,也都是纷纷的发着弹幕:
“这小丑是真的有才,这首《庐州月》的歌词真的写的是乐坛独一号,可能有人看我这样说,认为我在替小丑吹牛波一,这样,我给你们解释一下这首歌歌词,你们就明白我没有吹了。
这首歌的歌词,一开头用的便是用了“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卷二》。
其实这个故事大家应该也是有所耳闻的,讲述了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年时凿穿墙壁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而“宿昔不梳”,出自《子夜歌》其一,“宿夕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宿昔”是“往来、向来”的意思,而“不梳”,就是不梳头发。
向来不梳头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后面的只为“一苦十年寒窗”,古代男子大多梳辫子,而歌曲中的主角向来不梳头,这里与“十年寒窗”共用,说明他刻苦的连头都顾不得梳了。
前两句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家境贫寒,但奋发图强的好少年,下两句便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前的男主是偷光苦读,如今却已是灯下闲读,又伴有“红袖添香”,说明自幼的奋发让其早已功成名就,然后………”
“楼上的,你写的字太多没有看完,不过本来就知道这首《庐州月》的词绝,大概看了你的解释,算是知道写的多绝了,总之,小丑牛波一。”
“的确厉害,本来已经尽量高估小丑了,但到现在我发现,我还是低估了小丑的有才华,只能说不愧是能独立创作华国风风格的男人。”
“赞同,说实话,以前听别人说如果小丑如果在古代,肯定是李白柳永这样的大家,当时觉得太可笑。
但现在就这歌词,我觉得那些人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小丑也就是生活在现代了,要不然,真有可能成为一代大家,流出千古。”
“………”
且不提人们的反应这时,舞台上,曹俊依然演唱着:
“桥上的恋人如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庐州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的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
前面曹俊的演唱,人们大多都惊叹于歌词,但这一段曹俊演唱,歌词虽仍然如古,让人惊艳,但在伴奏和曹俊的倾城演唱下,一下子带人们去到庐州月下的故乡,所有人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民国。
眼前也不再是《蒙面歌神》舞台,而是如曹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
莺飞草长的乡野,梦中萦绕的故乡,桥上的那个恋人。
不由的,不少有遗憾情感故事的人,尘封入心底深处的记忆一下解除,代入了自己,眼圈当时就红了起来。
弹幕在这一时间,也是布满了屏幕:
“这歌词让我想到了曾经的那个她,唉,现在的爱情,为什么不能像以前一样一路到白头呢,都说民国爱情故事十有九悲,但现在不也是吗?”
“听着这首《庐州月》,想到我和她的点点滴滴,当时,我和她是从【可以做朋友吗?】开始的,最后是用【还可以做朋友吗】结束的,说来,她走了也好,不然,总担心她要走,哈哈。”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这两句歌词,莫名的就好想哭。”
“那年虽两袖清风,却有你和我共赏泸州月光,如今虽已学有所成,却不见你当年模样,衣带渐宽却有悔,不知佳人可憔悴。”
“………”
且不提直播间观众们的议论,这时,曹俊已经演唱到歌曲的第二段:
“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
“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庐州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
虽然已经是第二段,但人们反而心情更为歌曲所触动,可能是因为第一段余温或者曾经回忆的加持吧。
总之这一时间,《蒙面歌神》现场,安静的可以说除了曹俊的歌声以外,就连一点异响都没有,每个人都安静的听着,不敢大声呼吸都不敢,生怕打扰到曹俊的演唱。
直播间的同理,这时候弹幕也是少了很多,都沉侵在歌曲的世界里。
在哪个幻想中世界里,他们(她们)看到了月光下的古镇,缓缓而流的小溪,温凉的石桥板,还有那…昔日陪伴的爱人。
而正当所有人都沉侵于曹俊用音乐所创造的回忆梦境时,曹俊已经演唱到结尾部分。
而结尾部分,曹俊的声音没有了前面的高昂,悲伤低沉了下来:
“庐州的月光在我心上,太多的伤难诉衷肠。”
“如今的你,在谁的身旁,我流不出当年泪光。”
“庐州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有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的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随着曹俊落下最后一个字,曲终。
不过,曹俊的演唱虽然结束,但人们还沉侵在曹俊带来的梦境里,一直过了片刻,才有人逐渐回过神,站起身鼓起掌。
而随着有人鼓掌,这种嘈杂声打破了现场的寂静,人们也都是纷纷回过神,纷纷站起身疯狂鼓掌欢呼尖叫起来。
这一时间,明明现场才数百人,但创造出来的声浪,不次于上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