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之下,金庸下了车后,便在安保人员的护送下,一边扶了扶眼镜框,一边向四周的记者朋友笑着挥手。
潘粤生等一众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走过来亲自迎接,镁光灯闪烁间,众人一起向签售桌前走去。
“林先生!”
潘粤生快步走上前,笑着跟签售桌前的林书平介绍道:“这是我们报社总编,金庸先生,他特地来看你,支持你的签售活动。”
林书平是第一次看到历史中已逝去的面庞,抬起头却只见一年过六旬的老者,戴着黑框眼镜,一脸笑呵呵的打量着自己。
和记忆中的模样相差不大,只是明显更年轻一些。
林书平至今还记得金庸逝世时,微博满屏皆悼帖,甚至很多政商界大佬都先后对其亲属表示哀悼与慰问,不管金庸私底下为人处世如何,至少在文学成就上,理当成为华语文坛的一座山脉,为华语文学的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打量着金庸,而金庸也在打量着他,虽然早就了解到了林书平的年龄,但今日初次见面,金庸对林书平的外表样貌和年轻,依旧大为惊讶,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年轻人眼中似乎隐隐有一抹怅然。
仿佛是遇见了多年未相遇的老友,反而不像是喜欢多年的偶像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样子。
这让金庸再一次产生了兴趣,上一次让他产生兴趣的是《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这一次让他产生兴趣的,却是林书平这个人。
林书平此时已经主动站起身来,向正在排队的书迷道了声歉,而后才走出签售桌,笑着向金庸问好:“查老师,您好,我是林书平,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捧场。”
“不用客气,书平,你坐,现在是签售时间,不要让读者干等。”金庸笑着说,他背着手站在那里,四周的读者眼睛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毕竟金庸的小说、电视剧都是焦点中的焦点,前段时间热播的《射雕英雄传》火爆全亚洲,至今仍旧被无数频道不断重播,剧中演员也都几乎一跃成为时代顶流。
因此别说是路人,哪怕是一些明星艺人,在看到金庸时也会发自内心的产生尊敬。
林书平对于这位文学大家的尊敬也是发自心底,不过当下时间紧迫,他只有一个小时的签售时间,读者们也都等了太久,为了力争签够五百本,林书平丝毫不敢停歇。
在跟金庸打过招呼后,便又重回座位,笑着跟读者们互动与签名。
整个长龙般的队伍在缓慢的向前蠕动着,期间金庸只是安静的站在旁边,不时跟潘粤生闲聊几句,大概过了十分钟左右,金庸便离开了,离开前,他还找林书平要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签名。
在无数镜头的拍摄下,林书平在小说扉页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双手递给金庸。
金庸打开书,看到扉页上除了林书平的签名之外,还有一行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句话是《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所言,此时出现在小说扉页上,也让金庸颇为欢喜与满意,“我会好好珍藏,谢谢书平,你继续忙。”
他这句是用国语讲出,但言语里带有浓重的江浙口音,好在能让人听得懂。
但林书平却说道:“査老师,我的呢?”
“你的?”
“我也想要査老师的签名,您大概不知道,在内地您有不止成千上万的读者,而我只是其中一位。”
“谢谢。”
金庸再次道谢,他招了招手,示意旁边的工作人员拿来一本自己的小说,即《射雕英雄传》,而后他便在扉页上写道:永远少年。
接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签完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把书籍递给林书平,而是眯着眼睛看了几眼自己的字体,随后才交给林书平,转而用流利的粤语说道;“书平,我看你的模样,想起我当年刚来香港时的日子,和你一样稚气未脱,但眼神里却满怀坚定,壮志酬筹,我骐骥你日后能为中华文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尽力,査老师。”林书平郑重点头,接过签名书后,与金庸站在一起,在镁光灯闪烁间合了一张影。
金庸的到来让咖啡馆热闹非凡,许多人甚至都想要冲撞保安,与金庸面对面的说几句,但当金庸走后,现场再次恢复秩序井然。
长龙队伍继续排队签名。
林书平早在昨晚就已经练习过自己的艺术签名,最开始,他尽量把签名写的好看一点,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他的签名开始变得龙飞凤舞,普通人根本看不懂。
但这却大大的加速了林书平的签名速度,因此仅仅过了半个小时,林书平就超额完成签名书数量三百本。
这还是在有金庸探访的情况下产生的记录,如果专心签名,林书平半个小时签个三百五十本应该没有问题。
“继续努力。”
林书平甩了甩已经有些发酸的手腕,一边笑着跟书迷互动,一边在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但签名并非只签一个名字那么简单,一些读者的要求他也必须满足,比如恰逢生日、纪念日等,他都会贴心写上一些祝福的话,虽然拖慢了速度,但却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到暖心。
也正在这时,林书平听到一声清脆如百灵鸟般的粤语问话:“原来是你啊!”
这声音里饱含惊讶与激动,林书平困惑抬头,就看到一个戴着白色口罩的年轻女人,正用那双无辜的大眼睛望着自己,眼睛里充满了惊讶。
林书平觉得这双眼睛有些眼熟:“您是?”
“我是您最最最忠实的读者,您在《明报》发布的每一篇连载章节我都有追读。”
周慧敏有些惊喜,因为她认出了眼前正在签名的大作家,对方赫然就是昨晚路过片场时的那位路人,据说导演觉得对方很上镜,还曾经派人去邀请对方在电影中客串角色,但可惜被拒绝。
“有张国荣一半的小生特质,很清新的感觉。”
冼导的一句话,让这个传言流出速度更快。
包括林子祥、关之淋等主要演员,都忍不住回看了监视器里的内容,就算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位路人真的很上镜,在整个镜头里,哪怕对焦点不在其身上,也能让人下意识的去关注。
而周慧敏昨天那场戏其实本人还碰到过林书平,不过却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并没有看清模样,但后来听闻传言后,就也在监视器里查看了一下,那一刻就深深记住了对方的面容。
如今来看,这位竟然是大作家林书平林先生,也难怪会拒绝冼导的邀请了。
“您能帮我多签名两本吗?求求你。”周慧敏略带撒娇的声音响起,尤其是配上粤语口音,软软酥酥,让人有些招架不住。
“你是周小姐吧?”
林书平接过周慧敏手中书籍,一边在上面签字,一边头也不抬的说道:“我知道你,你是不是在北角那边拍戏?”
他此刻已经认出了周慧敏。
毕竟昨日刚听说这个名字,回忆起了对方在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而今看到那双清纯无辜的双眸,又听到这撒娇声,即便对方戴着口罩,也依然让林书平认了出来。
相比较对金庸的尊重,对于周慧敏,林书平只有视觉上的欣赏。
毕竟他并没有看过太多周慧敏的影视作品,听过对方最多次数的歌曲是《最爱》,看过对方最多影视片段的作品是《大时代》,其余一概不知。
不过他也听说过周慧敏曾被誉为香港第一美腿,因此眼神下意识的想要去打量一下,结果被签名桌完完全全遮掩,眼底多少有些失望。
“对啊,我在北角拍戏,昨天在片场跟您擦肩而过,真没想到您就是林先生哦!”
周慧敏兴奋道:“我们所有的读者都没想到您竟然这么年轻,林先生,您几岁?”
“我十九岁。”
“啊,您才十九岁,就写出《明朝》这样的作品?您好有才华!”
“也就一般般吧。”
林书平说完,便在第一本书上签下名字,并附上了一段赠言:祝玉女掌门人一路长红,林书平。
他只是客气的在这扉页上写下一段祝福语,但当周慧敏看到这段赠言后,却是微微愣神,而后忽然合上扉页,双眸也是陡然间变得神采奕奕,细细打量了几眼林书平后,才小心翼翼的掀开来,继续观摩着这段赠言。
那小眼神里的喜欢完全止不住,仿佛变成了月牙。
“还要签吗?”
林书平看向周慧敏手里的书,笑着问道。
“啊,那麻烦你了,这是帮我们剧组导演要的。”周慧敏回过神来,立即把手里的另外两本《明朝》递过去。
林书平听到这里,也是在扉页上写下“票房大卖”等字样。
“下一位!”
潘粤生在旁边说道:“小姐,您走这边,小心点。”
潘粤生对娱乐圈虽有关注,但却并不是很感兴趣,尤其不看什么《劲歌金曲》,哪怕周慧敏不戴口罩,他也完全不认识对方,因此言语间只当对方是一位路人读者。
周慧敏手里捧着三本书,一步三回头的打量着林书平,哪怕戴着口罩,但眼角依然藏不住笑意。
“这么年轻,又有才华,相貌又这样俊美,林作家以后的成就可能不会低于金庸先生哦。”
她盯着林书平,浅浅的想了一番后,这才转过身去,姿态略显蹦跳,仿佛开心到极致,“玉女掌门人?林作家他好会夸!”
林书平并不知道自己的一句“玉女掌门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在周慧敏心中掀起涟漪。
在他看来,周慧敏的确在香港娱乐圈被喊了二十多年的“玉女掌门人”。
他初次见面,写下这段评语并无任何不妥。
却不知此刻的周慧敏,还没有正儿八经的演过一部影视作品,更没有演唱过什么成名歌曲,此时的周慧敏只是一个比较恋爱脑的年轻女孩,还没有真正遇到自己的伯乐,怎么经得住一句“玉女掌门人”的称赞?
不过,在她出演过《三人世界》后,获得金像奖最佳新人的周慧敏也开始备受瞩目,并被公司力捧,在影视歌三栖路线全力打造,迅速在影坛歌坛节节开花。
因此距离周慧敏的起飞时间,也并不远了。
而林书平大抵是个男人,还是没忍不住“香港第一美腿”的诱惑,在签售的同时,眼角的余光隐隐瞥了一眼周慧敏的背影,当看到那牛仔裤下包裹的笔挺的修长玉腿时,也是心生悸动,脑海中忽地就冒出一句冷门梗:腿玩年!
随后,林书平继续签售,按照预定时间签售了整整一个小时,超额完成了预定签售数量,差不多签售了六百本。
等活动结束后,林书平与一些出版社优选出来的读者,大概一百人左右,共同在咖啡馆合影留念第一次签售会活动圆满成功。
至此,《明朝那些事儿》的首场签售会结束。
当天下午,这场签售会上发生的画面、消息开始在全港各个娱乐报纸上登载,尤其林书平与金庸握手的画面,更是被当成了头版头条报道,很多媒体人都惊呼这一握仿佛是世纪传承,代表着香港文坛的过去与现在,更代表着未来。
这有些捧杀的意味,毕竟林书平目前的成就根本不及金庸十分之一,但因此也带来了巨大的热议和讨论。
而这份热议和讨论也是《明报》乐意见到的画面,毕竟目前林书平的《明朝那些事儿》在《明报》独家连载,林书平的曝光次数多了,才能带动报纸的销量,也能为明报集团日后的上市之路添砖加瓦。
“要回去了吗?”
来到香港的第三天,司机小黄开着他那辆白色本田轿车,载着潘粤生、曾成宝两位编辑,在火车站为林书平送行,其中潘粤生说道:“我觉得书平你更适合待在香港,这里有你发展的土壤,以你的稿酬收入水平,在香港定居很容易。”
“首先我是一个商人,其次才是一个作者,内地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对我来说,内地才是真正让我成长的地方,而香港,适合用来享受,当然也容易让人沉沦,醉生梦死。”
林书平背起行囊,挥挥手道:“放心,香港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