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工巧部与刊书院:新蜀汉的起点!(1 / 1)地铁爆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诸葛亮送走了霍弋,心中却又想起来一件事,那就是设立新的机构。

益州人少,陇右、河西之地人口也不多,而且还有比较多的氐羌诸胡,攻取陇右并不能改善此时大汉“人少而陷国争”的境遇,如何借助“科技”富国强兵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诸葛亮站起身来,走到了大帐一侧,拿起了一支连弩,这是仿照着队友宋白提供的连弩由汉军打造的。

目前,魏国有监冶谒者,负责监督冶金工场的生产,大汉则有司金中郎将,下设多处官营作坊,负责农具、兵器等的锻造。

去年开始蒲元带领工匠采用新的水排高炉锻铁法,在蜀地原先锻铁炼钢基础之上大大提升了制造效率,为大军本次北大陇右提供了保障,之前他已经移书尚书省,改任蒲元为司金中郎将,接手汉中地区兵器、农具的制造,并且在大汉其他地区推广使用。

诸葛亮轻轻拉动了连弩的拉杆,啪嗒一声,连弩上好了弓弦,这是队友宋白分享的第二款连弩,减轻了弓弦的强度,但是提升了射击速度,一线弩手很是喜欢这种虽然保养不易但是省力又射速高的连弩。

在入蜀之后不久,诸葛亮就已经认识到器具的重要性,尤其是丢失荆州之后,大汉人力单薄,人力珍贵,他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通过器具弥补人力的不足。

如今这一个思路与队友宋白提到的以科技发展弥补人力不足不谋而合,甚至按照队友宋白曾经提到的说法,益州人少反而是个优势,因为人少则人力宝贵,则通过器具节省的人力就能够多于开发、使用、维护器具耗费的人力,一切的关键在于“成本”。

诸葛亮放下了连弩,对成本二字他还不是很理解,但南阳那些荒废的农用水排却让他直观的认识到,虽然水排力大又节省人工,但中原之地人口稠密,官吏和豪族与其花费人力开发、维护水排,还不如指挥无数农户、军户直接挑水耕地来的省事,也许这就是“成本”的含义。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队友宋白所讲的在蜀地推行这科技之法确实还是有些优势的,毕竟益州可没有稠密的人口,若是能节省一两个农户,研究维护那水排,或者更好的器具花费的功夫也就很值当了。

“器具的研究维护……”想到这里,诸葛亮又记起了刚才要成立新机构的事情。

本来诸葛亮是很排斥叠床架屋征辟官吏的,益州就这么多户人家,都去做官了,垦植生产就没人了,他兼领的益州牧,如今其实也就只有张裔一人,而且还兼任着留府长史。

不过蒲元和他提到如今司金中郎将主管铸铁、冶金之事,但没有僚属,只有下面数十处官营作坊,作坊的工匠落实具体锻造技术可以,但培育新的工匠,乃至改进工艺有些吃力。

他请求能够再给他安排一个诸如司金校尉之类的官职,聘任一个识字又对锻造之法不排斥的年轻人,好能与他一同推动大汉冶铸工作。

之前队友宋白提到过科技之事需至少有一官署处置,所以现在诸葛亮心中已经有想法要单设官署,专门负责包括冶铁锻造技术在内的诸技术与器具研究之事了。

想到这里,诸葛亮转身回到了几案上,翻出了之前自己一份还未写完的文书,里面的内容,是与蒋琬、董允等人商议,考虑在朝廷之中单设工巧部。

工巧部之前并未出现,但曾经在队友宋白举例之中提到过,虽然队友宋白直言这不过是一时的想法,但这名字听来倒也简单直白,工巧工巧,善于用巧之意。

虽然世人多有精巧则易折的说法,但曾经亲自思考、试制如何使用器具节省人工的诸葛亮很明白,不巧则无以节省人力,所以这名字听来倒很是妥帖,所以他便照着这思路继续写起了文书。

……

这次队友宋白分享的科技点倒是非常的快,五天后,那营帐之中就已经出现了新一批的物资。

此时陛下已经返回成都,诸葛亮一边让霍弋将物资看护好,一边命人请吴懿、相府众人,以及蒲元等人到营帐之中查看。

经过上几次的经验,此时这处营帐已经被单独分隔出来,外围一圈加了护栏,并被中军亲兵看护,营帐又经过了扩建改造,里面干净整洁没有其他杂物,方便宋白传输物资。

到了营帐,诸葛亮留下其他侍从,只带着文武高层进入了营帐之中,众人鱼贯而入,而这次分享的科技点确实要非常丰厚。

“这、这洁白无瑕的是纸吗?”吴懿皱眉从其中一口大箱子中取出了一沓如同上等绢帛一样纸张问道。

众人都凑过来伸出手摸一摸,这纸比他们如今用的麻纸更加洁白均匀,看着色泽洁白,莹润如玉,宛若工艺品一般。

“这纸不知道用料是什么,看着这样子,恐怕比麻纸还要珍贵吧,平日里可不舍得在这上面书写,就是在几案上摆上一张,恐怕也足以点缀厅堂了。”吴懿拿起了一张举起来端详,竟然能均匀透过光线。

汉时早就已经有了纸,只不过此时所用的纸用料还是比较繁琐,经过挫、捣、炒、烘等步骤方能制造出纸,同时造纸原料需要用到树皮、麻、布等,颇费人工,汉末丧乱,造纸困难,还是用竹简为多,只不过太过沉重。

“这是竹纸,用竹子所制。”诸葛亮从箱子中又拿出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这竹纸的制作工艺。

“漫山遍野的竹子所制?”众人听了很是吃惊,都去传看那记录着制作工艺的纸。

“竹纸使用嫩竹制造,质地良好,具有纤维细长,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张片均匀,色泽洁白,莹润如玉,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向朗看到这工艺介绍,虽然对其中的步骤不是很明白,但看着竹纸的特点却是啧啧称奇。

“没想到竹子竟然就能制成这般佳品,若是以这竹纸往来公文,那可真是省时省力了。”

“不仅是用来传递公文,这竹纸未来主要是要用作典籍传播的材料。”诸葛亮朗声说道。

众人对视一眼,明白了丞相的意思,如今大汉正在逐步恢复官学,但用作士子学习的典籍运送不便,是个大问题,若是用这竹纸誊抄,那就省力了。

这时候,诸葛乔和霍弋却又发现了好东西,旁边几口箱子里,满满的全是木板,而且上面还刻着字。

众人又被吸引过来,纷纷拿起这木板去探看,这木板看着非常紧实,每块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排列的顺序倒是与他们现在常见的书籍没什么区别。

众人议论纷纷,还猜不出这木板的用处,这时候向朗朗声说道:“灵帝时蔡伯喈曾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用作奖进后辈,鼓励学习,历时足足七年,刻在四十余通大石碑上。”

“本来这石碑是供认瞻仰学习,可后来朝政混乱,我听说有太学生争相抄写,甚至有人试图拓印下来,难不成这木板也是用来拓印所用?”

诸葛亮点点头笑说道:“巨达所言确然,这木板名为雕版,其作用便是为了拓印书籍所用,使用这雕版,只要刻成了一本书,那就可以至少拓印数十次,再结合这竹纸,那就大大提升了典籍的传播成效了。”

“这、这竟然还有这般巧思!”

“平时差人誊抄容易缺字少字或者誊抄失误,而且誊抄者、校对者少说也得五六人,费事费力时间长,若是有了这雕版,可谓是大大方便了!”

众人听了都很是惊诧,一下子都认识到若是有了这竹纸和雕版,那益州之地学问的传播速度必定大大提升了!

但这时候蒲元拿起雕版细细查看,却注意到这雕版恐怕不是简单拓印这样简单:“平时我们也采用拓印来复制石碑等表面的文字,只不过拓印同样费事,拓印下来的文字有时候并不清晰,还得人工用笔墨重描,而且远比不过誊抄典籍清晰可认,想来这雕版恐怕还得有专门的墨吧。”

蒲元对器具很是关注,所以注意到了使用雕版拓印之中的关键问题。

其实雕版原理非常简单,两汉时期无论是拓印,还是历史更加悠久的印章,其原理和雕版印刷毫无区别。

但雕版之所以久未出现,关键就在于纸的造价降低,以及印染技术从织物向印刷品的迁移。

诸葛亮拿起了一块雕版说道:“正一讲的很对,这小小的雕版背后,其实干涉到诸多事宜。”

“先帝在时,我大汉就定下了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用人方略,云长当年在荆州时大力练兵,其中一项就是设讲武堂,让普通兵卒识字认字、学习典籍,所以三万荆州兵卒才能够击退魏军精锐。有了这竹纸和雕版,想来我大汉必定能有更多子民修习文化,其中若是能有十之一二通晓先贤道理,大汉必定大治!”

众人听了频频点头,尤其是诸葛乔,听了自己父亲这一番话很是有启发,大汉人才选拔之法将来是必须与教化相统一的,而这小小的竹纸和雕版,就是支撑起教化最有力的工具。

这时候诸葛亮又把雕版递给了蒲元说道:“但竹纸和雕版有如此大用,我们同样需要参透其中的奥妙,去年汉水边大家已经见识过那水排高炉之用处,今日又见识到了这竹纸和雕版,其背后,则是名为科学的大道在支撑。”

“有贤哲言,世间万物离不开生产,而参透科学大道是促进生产之第一要务,所以我准备上书陛下,新成立工巧部、刊书院。”

“工巧部要务为参详器具,为我大汉节约民力提升垦植生产之成效,刊书院则使用这竹纸雕版,推开典籍传播,与正在复兴之官学一同教化民众,这次正好与诸位相知。”

众人听了丞相的话,都感觉心潮澎湃,之前他们就已经听到如今大汉有贤哲襄助,今日再次看到这奇妙的东西,心中更是激动,随即都齐声领命!

……

增加的两项新的科技点让诸葛亮同样激动不已,而且近期还有新的科技点会陆续分享,这让诸葛亮注意到了完成“任务”可以获得的丰厚回报。

这天,吴懿向诸葛亮汇报完击退魏军之后在汉中诸围守兵力情况调整之后,也提起了之前亲眼看到那科技点之后的感想。

他悄咪咪说道:“丞相,这些日子我走访了几处围守,与兵将交谈,他们都提到这自从用上了连弩、蒲元监制的钢刀,自觉地对魏军也更有信心了。”

“上次在营帐之中看到那竹纸、雕版等器物,末将自觉地也确实很有用处,只不过这个日子我一直在想,是否还有如同连弩、钢刀一样战阵所用的,能先给我这汉中诸军用上,魏军退是退了,但我却总不放心。”

诸葛亮哈哈一笑,去年关中之战,文长、华琼等人便去争那两款连弩,今天子远心思灵活,已经提前瞄上了新器具了。

“不瞒子远,之前那光幕之中还隐隐约约提到一种名为‘火药’者,似乎是用于火攻的器物,只不过听说制备颇为复杂,就如同现这小小雕版正一也得调试多日一样,而且现在我们还暂时得不到。”

吴懿很是惋惜,如今他镇守一方,自觉地肩膀上的担子更大了,而且他现在觉得兵力很紧张。

他这汉中都督区如今不仅要防备着北边关中的魏军守好益州北大门,下一步还得想办法守好东三郡刚刚夺回的西城郡、上庸郡。

但现在大汉不同以往,疆域拓展到了陇右,据说很快连河西都要拿下了,他也知道要说增加兵力,恐怕是不太可能了,所以就想到了要从这器具上下手。

这时候,吴懿思忖片刻又说道:“丞相,我听说那正一拜了司金中郎将,掌管着那工巧部,整日都在研究新式兵器,想来现在相府也不会拨兵给我汉中都督区,那请正一再打造一批神兵利器供给我部,这要求不过分吧!”

诸葛亮轻摇羽扇,笑而不语。

心想现在倒也挺好,经过这些日子耳濡目染,这些文武高层,尤其是真刀真枪与魏军作战的大将们,可都认识到器具的妙用了,这对于大汉集中力量继续开发器具可是大有裨益的。

吴懿一看丞相没有回应,赶忙又说到:“我这汉中都督区也可以出人出钱供给工巧部,不白让正一做工!”

诸葛亮听了笑说道:“子远勿急,正一这边已经在结合水排高炉,研究新的甲胄打造之法,而且不久之后预计我们会获得名为【灌钢法】的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大汉冶炼之成效,到时候我军自然都会用上。”

吴懿听了略有些失望,不过也只好说道:“那末将便等着便好了。”

其实,吴懿这番心思诸葛亮也是知道的,那就是希望能获得更多科技支持。

按照队友宋白之前介绍的,他与先帝之前孜孜以求的匡扶汉室目标,同样也是队友宋白的“任务”,而且是一个大任务,这攻取陇右,则是这一大任务之中的一个环节。

而完成这些任务,队友宋白都能够继续抽取科技点分享,而且目前来看,完成任务所获得的科技点是非常丰厚。

而且诸葛亮越发觉得,这光幕的机缘不仅仅是能够获得诸多精巧的器具,就是通过光幕了解后世域外之事,同样对匡扶大汉大有裨益。

所以下一步,他确实还得认真考量一下目前另一个任务,也就是所谓【衣冠南渡】之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