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8章 朱厚照的影响力、人才(第三章)(1 / 1)星辰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此大规模的宣发圣旨,涉及这么多人,其中的详细情况,很快就彻底传开了。

皇帝的皇庄内,太监们为非作歹,皇帝将他们全部斩杀,还向百姓们道歉了。

并且给皇庄百姓做出了补偿,每家十石粮食。

有伤亡的另算。

还有更重要的是,以后每家只需要上交田地所产十分之一的粮食即可。

这让所有听到的百姓们,都感到羡慕。

只恨自己不是皇庄的。

皇帝爱民如子、是好皇帝的观念,第二次真正走进了无数百姓的心中。

第一次,是皇帝释放宫女,并宣布永远不再选秀女的事。

至于抓贪官污吏等等的事,才刚开始,对百姓们来说,影响力还不大。

而这第二次的影响力,远比第一次大了许多。

毕竟是切切实实涉及到遍布各地数十万的百姓。

北直隶的百姓们羡慕嫉妒,消息还在一点点的、在百姓中向外传播。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更多的则是各种复杂情绪了。

官场上,内阁、六部、都察院等等。

“陛下的确是爱民如子,从此以后,皇庄的百姓要令人羡慕了。”

“是啊,陛下一口气斩杀了这么多太监,并补偿了这么多钱粮给百姓,还降低了这么多的粮食缴纳,更向百姓们道歉,陛下爱民之心、千古少有。”

“只是担心,陛下现在是对皇庄的百姓,皇庄百姓尚少,影响不大。

若是陛下想对大明所有百姓都这般,那就问题大了。”

“陛下并不只是鲁莽,也不用太过担心。”

····

“陛下爱民如子,千古圣君。

正值此等圣君在世,我等士子更应该考上科举,为民请命、为大明江山、为百姓效力。”

“说的对,陛下扩大恩科人数、抓捕贪官污吏、厚待皇庄百姓,实乃圣君,我等····”

····

“听说,陛下那天下令的话中,满是对这些贱民的愧疚。

哼,陛下对这些贱民如此重视爱护,却不知、贱民最是愚钝啊。”

“是啊,陛下此举、根本无用,真正影响这个天下的,是正道、是我们官员,而非那些如草芥的贱民,陛下为何就不肯对我们更好一些呢?”

“对对对,正是如此,而且陛下如此爱护那些贱民,我们以后又该如何对待那些贱民们?

难不成还真要让我们如同对待子女那般吗?”

····

“各位同僚,陛下之爱民,乃是百年不遇的圣君,我等更应该报效大明啊。”

“对,陛下不仅爱民,也体谅我等官员,俸禄之事、以往何曾敢想?

陛下隆恩,必当誓死以报。”

····

远不止官场上。

其它各界人物,收到消息后,皆是为之所动。

再加上以前的事。

哪怕不算其战功赫赫。

释放宫女、不再选秀女。

向最底层的百姓道歉,真金实银、粮食的补偿,还有那几句已经传开的话。

‘威严是用实力打出来的,是百姓们过得好不好?

其它的,都是虚的。’

‘朕的百姓过得不好,朕身为父亲,就是有错,道歉不应该吗?’

‘何况人都死了,朕的道歉又晚,更不能让他们活过来。

一个道歉、一些钱粮补偿,就够了吗?

不够的。’

哪怕只是听,哪怕没有亲眼见到,但结合那些真实的事。

几乎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股真心,对底层百姓的真心。

对皇帝这个身份来说,似乎很不可思议的真心。

让许多人动容、也让许多人不屑一顾的真心。

这样的皇帝,他们从未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

那些历史记载中爱民如子的皇帝,忽然间、变为了现实存在。

比书中记载的,更加的真实、可信。

或许以前朱厚照的话语中,也多有爱民,但话只是话,远不足以取信于人。

只有真正做的事,才行。

无声无息中,从官场到各界中,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受到影响。

一些官员开始心向百姓了。

一些士子斗志高昂了。

一些勋贵、武林势力等等的大人物,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他们对百姓好了些。

等等的事情,在大明天下发酵,还在缓慢的向诸国扩散。

朱厚照尚不知道这些,他只是做他认为对的事。

处理了皇庄之事的他,觉得自己应该多出去看看。

连自己的皇庄都出了问题,整个大明的问题,可能比他想象中还要多。

他得去找到,然后全部改正过来。

但他也知道,不能着急。

着急也没用,因为他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去加快改变。

现在锦衣卫、东厂的重心还在晋地。

其它地方的厂卫、其实也在发力,但时间尚短,力量也有限,加上总部明显偏向晋地的意思。

所以效果还不明显,抓的多是一些小官小吏,影响力不大。

军阁整顿大明军队,更是严重人才不够。

老王还在晋地努力,短时间仍无法回京。

京营的整顿、各地的整顿,都遥遥无期。

都察院、六科考核政绩的事,还在准备、调查中,想出成绩,得今年年末。

内阁、六部维持大明朝廷运转,就已经不容易了,这点朱厚照还是明白的。

李寻欢、包括刘健等等人的忙碌,他都看在眼里。

唯有商部的万三千、范汾阳,让他感到惊喜,因为他们的速度真的很快,能力强的、让他都能真切看到。

可商部想要强大到一定程度,影响更多的事情,同样需要时间。

朱厚照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人才的不够多。

人才不够多,他的实力就不够强,就不足以快速改变大明。

可人才这个事,朱厚照想来想去,也没有多好的办法,只能努力去寻找、发掘、招揽。

除了人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自身的实力。

朱厚照越发清楚,自身的实力,才是他最大的实力、底气。

不过自身实力这方面,倒从来没让他操过心。

当了皇帝后,他感觉自己的修炼相比较于当太子时期,快多了,还有继续加快的趋势。

虽远不如打仗时期,但打仗时期很短,加起来不足两个月。

当皇帝却日日夜夜。

他有信心,不用几年,肯定能达到天人之境。

就在朱厚照为人才稍稍发愁的时候。

大明京城、晋地、整个大明境内、乃至天下诸国,都有人为之而动。

京城中。

“秉用兄、惟中兄,真是好久不见了。”李寻欢府上,李寻欢热情高兴的对着两位年轻人笑道。

“大人——”

“叫我寻欢兄。”李寻欢立即认真的打断道,神色真诚,让面前两位年轻人皆是心里感动。

如今的李寻欢可是吏部右侍郎,正三品,位高权重。

还是众所周知的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文官中仅次于王守仁。

不对,王守仁已经是武官了,李寻欢就是文官中最受皇帝信任的人。

这样的人,对他们两个尚是举人的人如此姿态,怎能不感动?

“好、寻欢兄。”其中一位年长些的人笑道。

另一人见此,也跟着道了一句。

李寻欢一笑,又有些可惜道:“可惜伯安兄长在晋地主持整军大局。

伯虎兄几人在各地为官,我们不能再次相聚。”

张璁、严嵩脸上也露出惋惜之色,同时心里也颇为羡慕。

几年之前的春闱前夕,他们几人相交。

如今,王守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寻欢也不差多少。

唐伯虎等人同样在各地为官。

只有他们两人,当年没有考上进士、如今还只是举人。

不过此时已经不同了。

二人心里同样充满了意气风发、大干一场的豪情。

怀旧几句,李寻欢郑重道:“秉用、惟中,你们通过了文招贤馆,是自文招贤馆成立以来,唯二通过的人。

陛下一定会重用你们的。

若是你们现在去参加科举,一旦·····”

张璁、严嵩心知肚明。

若是参加科举却没有中进士,那通过文招贤馆、而名声大盛的他们两人,就成笑话了。

“寻欢兄、我们二人已经下定了决心。

今年乃是举子们前所未有的好时机,若是我们还不能中,那就是我们的无能。

只是若真如此,恐怕要影响到你了。”张璁坚定、又带有几分歉意道。

严嵩在一旁点头,面露歉意。

若是他们不能中,那主持文招贤馆的李寻欢,肯定也会受到质疑。

“我无妨。”李寻欢摇了下头,并不在意,脸色认真道:“也好,我相信秉用、惟中你们肯定能高中。”

又聊了几句,李寻欢问道:“秉用、惟中,你们可知此届举子中,或者你们所知晓的人中,可有大才?”

张璁、严嵩对视一眼,对这个问题也不多意外。

当年,他们两人就是因为才能,被王守仁看重。

王守仁、李寻欢一直在寻找良才的事,他们知晓。

这几年来,随着王守仁、李寻欢地位名望越来越高,他们二人也越来越为此点感到自豪。

既然知晓,这几年来二人也都有所留意。

没有隐瞒,二人将自己感觉不错的人都说了出来。

“与我算是同乡者,有一年轻人,名夏言、字公谨,虽然尚未中举人,但我感觉此人不凡。”最后,严嵩又加了一个人。

(求支持,真心感谢。)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