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李任、萧云基····
看了一会,朱厚照也没什么想法。
将领方面,他们都不是先天之境,还不能确定其潜力。
是龙是虫,以后在大明军中自然会显露出来。
大夫、工匠方面更方便一些,过些时日,国子监就能评价出他们的真实水平。
说完这些人才情况,还有粮食方面。
四百万石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大明,单论主粮,一个正常成人一年吃一石米就差不多了。
军队当然不同,以如今的新军算,消耗是在不断增加的。
单论主粮、一个人一年差不多要吃三四石米。
再加上各方面的消耗,四百万石粮食,足以充当二十万大军四年多的军粮。
当然,这不能算战马。
总之,四百万石粮食,对大明也不是小数目,比市价的八百万两银子还要珍贵的多。
即便是除去海运的消耗,也是很重要的。
按照现在的速度,想要将四百万石粮食全部运回大明,需要到明年一月中旬左右。
等这三方面的事都详细说完,郭不敬神色更为肃然,说起隋国其它方面的情况。
最主要的,便是隋国各方势力态度的不同于以往。
这一次知道郭不敬他在大兴城后,隋国各门阀世家、武林势力,上的了台面的,几乎都主动跟他联系了。
一些直接说愿意投靠。
其它没有说投靠的,交好之意也极为明显,就差说为以后做准备了。
显然,谁都看得出来,隋国已经日落西山,不知还能撑到什么时候。
目前最有可能占领隋国的,有四方面势力。
一大明、二蒙元、三本地势力、四离阳。
前两者是最有可能的,后两者中,离阳没多少人看好,实在是离阳朝廷连国内情况都没有理顺。
清楚的都知道,那位北凉王,便是离阳最大的不安稳。
可那位北凉王的存在,又给离阳挡住了北莽的攻势。
只要北凉王还活着,只要没有解决北莽的问题,离阳就没有实力去攻占隋国。
本地势力其实是隋国各方势力,最喜欢的,毕竟更亲近、能获得的利益更大。
可有大明、蒙元这两只猛虎看着,他们对本土势力没有什么信心。
除非大明和蒙元先拼个两败俱伤,才有可能给本土势力真正崛起的机会。
便是如此,也需要出现一位天降猛人般的盖世雄主,才能真正抵挡得住大明、蒙元。
前者,没人认为大明和蒙元是傻子,会先拼个两败俱伤。
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很小。
后者,希望更渺茫了。
在很多人看来,便是有不弱于杨坚那般的雄主出现,也挡不住。
因为大明和蒙元根本不会给其发展、成长的机会。
至于比杨坚还更猛得多的猛人?
没人敢想象。
因此,以家远重于国的世家门阀、为主流的隋国各方势力,目光都放在了大明和蒙元身上。
相对来说,看好大明、愿意支持大明的人更多。
毕竟蒙元是异族。
而且这几年来,蒙元持续在大明手中损兵折将。
所以,郭不敬这等大明位高权重的人来到隋国,隋国各方势力,几乎都主动跟他联系。
不管如何,先建立起联系,有条路走。
听完消息后,朱厚照先是一乐,又不屑道:“这些人,果然都是墙头草。”
“陛下,许多世家门阀还说,愿意让一些子弟,隐姓埋名、来我大明效力。”郭不敬又道。
“哼,以前不来我大明,现在见到老郭你,才说要主动来,还隐姓埋名。
朕已经不稀罕了。”朱厚照傲气道,只感觉一阵痛快。
我大明是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的吗?
“陛下,这些世家门阀手中,掌握着隋国大半的力量,将来我大明若是要入隋国,恐怕还是需要他们相助的。”郭不敬郑重的劝道。
朱厚照觉得有道理,但心里又感觉不对劲。
他认真想了想,忽然大手一摆,定声道:“不对,这些所谓的世家门阀掌握着隋国大半的力量,必然也会隐藏着大半的罪恶,将来我大明肯定是要清洗他们的。
现在不需要对他们顾忌什么,他们爱怎样就怎样。
只要我大明实力足够强,有没有他们相助,都没有什么区别。
还能更早、更干净的清洗他们。”
郭不敬知道,自家陛下又固执起来了。
不屑于用事后再清洗那一套,就要摆在明面上、堂堂正正的硬来。
他是劝不动的,只能是慢慢来了。
等到朝廷高层知晓后,自会劝陛下。
反正也不着急,大明想攻入隋国,没有大的变化,两三年之内、应该都不可能。
郭不敬转而说起其它方面的一些情况。
足足近一个时辰左右,他才离去。
郭不敬带着人回京的动静,还是不小的。
不过现在是十二月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
朝廷各部门,都在进行着这一年的总结。
还有已经形成定制的,对明年的计划、目标。
朝廷上下都在更加的忙碌,没多心思理会它事。
郭不敬同样,没有时间给他歇息,立即加入锦衣卫的忙碌中。
虽然多了一位指挥同知,能帮他减轻不少事务,可他感觉还是比上一年更忙了。
忙碌中,时间来到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的这一天。
朱厚照举行了一次大朝会,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来参加。
文武上千位官员齐聚,气势磅礴。
虽然数量上跟前几朝皇帝时没什么区别,但那股气势却是明显不同的。
不管是老年官员,还是年轻官员,身上都充斥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干劲。
好像有了共同的目标、斗志,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此时,许多官员见之,都有些恍惚之感。
这等朝堂,是他们以前从未敢想的。
没有党派争斗,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提心吊胆。
有的,只是为国事而忙碌,为百姓而奔走,为大明而感到一种骄傲、底气。
不知不觉中,朝堂已经就变了。
变得让许多老官员,都感到一股振奋、滚烫。
相比较于数年之前,完全是天壤之别。
而这种变化,仅仅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
是那位三年前许多官员眼中,荒唐、暴虐、不沉稳、没有圣君之像的少年皇帝一手打造的。
堪称奇迹的一个大明朝堂。
刘健、谢迁站在文官之首的地方,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的几许复杂和欣慰。
不管如何,这几年,他们终究还是取得了成果的,并不后悔为陛下的各种折腾收拾尾巴。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当朱厚照到来,坐到那张龙椅上后,文武官员立即齐声行礼道。
“安、安。”朱厚照不在意地摆摆手,有些期待的开口道:“开始吧。”
说着,就又坐不住了,站起来上前几步,看着众臣。
跟三年前没什么区别,还是那么的急切、躁动、不沉稳,只是身躯更加魁梧,气势更加威严、霸气、又豪气冲天。
最不同的是,已经没有一位大臣觉得这有问题了。
陛下天生帝皇,与众不同很正常。
“是。”刘健站出来应了声,开始说起今年的总结。
今日大朝会,就是宣布今年一年的所有总结成果。
朱厚照其实提前就已经知道大概了,因为各部门两日前汇报到他那了。
总结的情况非常好。
但他觉得,这等总结收获的大喜事,就应该所有官员一起听才好。
要不是京城各部门还需要运转,他恨不得将所有官员都拉过来听。
总结从文官内阁开始,再到文官六部一个个来。
武官等文官结束后,再进行。
等一位位大明高官将今年的收获总结说出来,上千名官员中,不时出现阵阵压制的惊呼。
实在是大明改革三年多以来,今年算是真正收获的一年。
各方面的成果,全部大幅度上涨。
最能体现的,便是税收了。
各种税收合计约七千万两银子,直接超越了太祖时期最巅峰时不少。
听到这个数字时,不知多少官员目瞪口呆,眼中放光。
当然,太祖时期、民生凋零,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都远不能跟现在比。
大明如今清洗干净了晋地,又将吏治整顿好了,税收轻轻松松就超越了太祖时期巅峰。
听着那一项项数据,许多官员震惊的同时,都真切感受到了大明的强盛。
这让他们更加振奋、骄傲。
那种自豪、越发凝聚的气势,朱厚照看在眼里,也是愈发高兴。
站出来宣布的高官们,声音是越来越大,满面红光,更加的自豪、与有荣焉。
文官方面的成果前所未有。
武将方面相比较而言,就失色多了,毕竟没有大仗打。
但整顿卫所、边军等,也能拿的出来。
待文武全部说完,朱厚照大手一挥,上千人瞬间寂静,一双双目光大半是崇敬的看着那道霸气身影。
“今年,从各方面总结来看,成果不小,朕颇为满意。”朱厚照大声开口道,声音清晰的响在每个人耳边。
(第二章,气温变化大,有点感冒加上卡文,今天就先两章了,少的那一章明天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