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5章 心怀鬼胎的合作(1 / 1)红糖醪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到此话,立马就有人反对。

“石墨烯电池只要一面世,就必定是行业地震,我们得稳住神船和泽梦,提出的条件就不能太过苛刻。”

“神船还能找谁?”

“不要这么想,好的产品真的可以忽略平台。况且,泽梦和神船不是完全没办法搞自己的工厂。他们停下笔记本的产线,转一部分人力,设备重新开始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时间上花费太多,所以神船才会想到这样合作。

我们不跟他合作,他去找别人合作,自己再出一部分资源,恐怕效果也不会差太多。比迪的优势在于产品质量与现有的规模,利用好就行,不能太苛求。”

王富都忍不住再次点头,自己的这帮弟兄果然厉害,看来以后要给他加一点担子了。

经过充分的讨论,王富拍板,这个老狐狸没有全部按照陆山的提议,也没有全部按照高层的意见,而是综合了之后自己设定了一些条件和底线,然后就通知陆山过来谈判了。

陆山再次出现的时候,张磊民也到场了,他在外面做市场调查,给陆山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陆山才能快速且准确的做出更具体的判断。

即便知道时代大势的走向,也得把握住具体的合同合约,让企业健康发展。

比迪这边给出的合作条件是,可以先代工,但是不能只拿代工费,因为比迪能付出自己的客户成本。也就是比迪可以帮助陆山推广电池给比迪现有的客户,减少神船开拓新客户的成本。

另一方面,比迪还要付出技术成本。

即便神船安排技术指导过来改造产线,但实际生产中,比迪也得探索规模化生产的办法。

这种办法不是神船带来的,而是比迪自己提升的,所以神船得买单。

综合以上阐述,比迪需要利润分成,不只是代工费。

比迪开出来的条件是除了代工费,还有30%的利润归自己,陆山拿70%。

第二轮谈判一开始就火星四射,讲道理,比迪的要求并不算过分,又是帮助介绍客户,又是帮着规范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升品控的。

干这么多活,石墨烯电池的销售成果有自己不小的功劳。

而陆山那边就是出个技术而已嘛,自己这边还有一大堆的成本没说呢,设备,人力,土地,材料全都是钱啊。除了钱还得花费精力管理这么多人,挣的全是辛苦钱。

诉求是这些,话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比迪的姿态根本没下来,比较强势,打算站着把钱挣了。

神船这边自然不能同意,本身就没这些打算,凭什么要接受计划之外的条件?

王富摆出的理由非常实际,是从陆山的角度出发来劝说的,谈判思路从一开始就对了。

“移动电源和电池技术正如陆总所言,一定会愈发的重要。但这部分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都掌握在南朝鲜和东洋的手里,三星,LG,松下,索尼都是这两个国家的公司。

在夏国范围,虽然从业公司众多,可大部分都是代工没有核心技术。

比迪多少还有一些自己的技术,还有着完整的工厂产线以及许多熟练的工人。这些意味着什么,想必陆总应该能明白。”

意思就是在说,有独立技术,就不用花钱给外国人的电池技术专利费,这部分的钱就节约了。

产线和工人都是现成的,就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即插即用。

还有自己有客源,能扩大神船的销售。

比迪知道陆山的底气在哪里,技术牛掰逆天,只怕这个行业无人能比。

但陆山也不是什么都占了,只有跟比迪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

要是找别人合作,可能有更好的条件,看起来利益更有保障,挣钱更多。

背后却是无法忽视的其他成本,耽误了上市的时间,没有比迪的推引,陆山的损失更大的。

为了让陆山更快拿定主意,比迪老板还亲自给陆山算了一笔账,讲真,三年后再推出石墨烯电池,陆山亏的更多,少赚就是亏。

“目前神船的出货是一年超过千万台,换算下来就是一个月一百万台。石墨烯电池看介绍是五块一组,那就是五百万块电池。

陆总,您需要多少人手,多大的厂房,多少台设备才能满足这每个月五百万的产出量?

石墨烯电池的技术含量那么高,从产线搭建到品控成熟稳定,又得交多少学费?

现在跟比迪合作,立马就能上市,其他能早两年半吧。

这两年半的时间,您这边得耽误多少事情?

若是陆总顺利和其他同行合作弄出了石墨烯电池,我相信陆总也考察过其他厂家,肯定是三年以后去了,期间的损失,陆总承担不起啊!这绝对不是陆总希望看到的。”王富说话有理有据,全是大实话。

陆山一直听王磊民的调查反馈,自然能辨别真伪。

陆山这边听了王富的条件,询问条件能否再下调一些,更利于自己。

王富明白这是谈判中的试探,也就打哈哈拒绝了。

看来谈判还早着,不过这一轮必不可少,得让双方知道自己谈判的方向,侧重点。

很显然,谈判再次破裂。

吴军跟陆山离开了比迪,说是需要时间考虑,王富恭送出门。

“这个老狐狸!”

刚回到神船,吴军就忍不住吐槽了。

“是个聪明人,也是个难缠的对手。”

陆山陷入了沉思,以前谈判,讨论个大致就能让下面处理细节。

但是这一次,细节太多,显然公司越大,谈判也就越复杂。

“那我们要答应比迪多少条件?有没有平替的可能,让我们获益更多?”

吴军跟上了思路。

合作嘛,就是大家提条件然后互相妥协,不断调整的过程。

有的条件不太好,就换个方式来满足对方的需求,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最符合大家利益的。

王富会算账,陆山也会算账,于是陆山跟吴军再次算账,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个个算,一个个想办法解决。

如今已经知道了比迪的思路和态度,那就在框架之下尽可能的解决问题。

重中之重就是石墨烯电池的上市时间不能再退,越快越好。

石墨烯电池技术升级之后,神船就打下了占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基础,下一步就是进军手机电池市场甚至是平板电脑。

每一步都必须要快,此时已经到了2011年,初代平板电脑已经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距离全民使用仅仅一步之遥。

鉴于这种最实际的需求,陆山打算跟比迪合作,但是合作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手准备就是以江州实验室为中心,开启自己的生产基地,尽快独立自主解决石墨烯生产问题。

石墨烯是未来的趋势,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彻底走代工一定会造成技术的泄露,最核心的部分由自己解决的话,那么下游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除了石墨烯电池,其他产业也是这么个思路。

前期可以找代工,但是后面就不好说了,看技术的迭代情况或者代工厂的合作情况决定,也不是不能把技术转移一些出去。

第二手准备就是暂停跟比迪的合作,这是一种拉扯手段。

暂停合作之前,让出一些利润,但是技术绝对不能转让。

以这个作为基础,就可以反复拉扯。

看到这么高的利润,比迪就算想要拒绝也会多考虑一些。

陆山还是希望能跟比迪有良好的合作,这样才是双赢的局面,如果比迪死活不松口,即便是两败俱伤,陆山也只能硬气的走自己的路了。

如果行情有变,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比迪那头也开会议进行了讨论,讨论今天陆山的反应,研究下一步究竟该把底线定在哪里。

王富定下了基调,在基调底下填充细节条款。

“合作是一定要促成的,哪怕分成利润少拿,也要用庞大健全的产能绑定石墨烯电池技术。以后同行、消费者市场一提起石墨烯电池,就会跟比迪联系在一起。

我们做到这个程度的过程中,要同时想办法把技术给拿到手。

当比迪彻底绑定石墨烯技术,我们也就有了让陆山转让生产技术的底气。因为那时陆山得考虑市场反响因素。”

道理一点就通,无非就是“标签化”,然后就是顺应大势。

比迪的团队执行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定下基调之后就没人提出乱七八糟的反对意见,而是按照王富的思路去工作。

很快,第三次谈判就展开了。

两边的老板都是聪明人,仅仅两个回合就想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也想明白了对面的忌惮。

大方向就这么默契的确定,然后就是一些细节性的条款,这方面也没有拉扯很长时间。大方向都决定了,小细节对大局已经无伤大雅。刨除了那些可能有歧义的条款,第三轮谈判很快就结束了。

双方的底线都有所让步,既然如此那就一拍即合。

比迪除了代工费,拿到了10%的石墨烯电池利润,合作期限两年。

技术授权,转让的事情暂时没有说,不过进行技术指导的时候,比迪有可能逆推一些技术。

这种事情普遍存在,能学到那是人家的本事,也是自家技术壁垒不高的原因。

从这里也能看出两边的心态,一个是觉得自己能学到,所以不提。

一个觉得对方学不到,自家的技术很难学,并且还会不断进步,也不提,就看谁更快了。

从面谈到签署合同,前后不过三天,快得超乎想象。

王富后来还开玩笑,陆山比自己想的还要着急,真不如再磨磨。

合作达成,双方举行了盛大的开工仪式。

一边是迅速蹿红的计算机品牌商和炙手可热的青年科学家,一边是电池行业的龙头,强强联合让诸多媒体有了报道的素材。

大家最关心的是,为什么神船和泽梦突然间要找比迪建立新类型电池生产线,新的电池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为了报道好,很多媒体,自媒体,博主查阅大量的资料,学了很多专业知识,最后确定了这件事的重大意义。

“比迪的实力究竟能否承担下一个时代的电池生产?”

“科普:石墨烯电池比锂电池强在哪里?”

“国内外石墨烯行业大起底!国外还只存在于报告中?”

一时间,报道铺天盖地,几乎每个人都能聊两句石墨烯。

除了对新事物好奇,普通人更多的是涌出了一股自豪感。

看!石墨烯电池牛掰吧?那是陆山搞出来的,是夏国人搞出来的!外国人一天到晚牛哄哄的,也没见搞出来了。

外国人更是不断转载这种报道,惊呼自家已然落后。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个骗局,专门骗米国等竞争国家掉坑里的。

毕竟当年米国和毛熊竞争,米国搞了个什么“星球大战”计划,让毛熊框框往里面丢钱,最后拖垮了自己。

所以米国那边对这种科幻性质太强的事情天然警觉,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

夏国也有一部分人这么认为,一些是膝盖软,一些人觉得还没见到实物,没有看到测试结果,没有客户使用的反馈,那就不能太早下定论。

讨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热度越来越高,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诸多平台干脆搞起了调查问卷。

超过八成的人认为这件事靠谱,因为陆山从来没有让夏国人失望过,这个年轻人做事情踏实得很,而且还听说在《自然》发了论文。

另一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吧,反正就是觉得不太靠谱,想得真实产品出来之后再说。

既然已经签署合同,陆山将技术团队第一时间派往了深市的比迪工厂,带队的是梁文平。

张磊民则是被叫回了江州坐镇,主要照看技术的改进,同时兼顾生产上的文件签署。

值得一提的是,梁文平带的团队当中,有几个成员是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学生。

这是陆山的授意,以后外派公干的团队里面一定要带着学生去实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