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江南一代造船业,虽饱受战乱摧残,大船产量有所下降。
但自数年前起,老朱就在应天附近设立了两座造船厂。
共计有船坞四座,能够同时建造四艘两千料以上的大型战船。
两千料大船,长六十米,宽十一米,吃水五米深,排水量一千吨。
别说是在1370年,即使放在五百年后,也能够称得上大型战船。
不过现如今大明对大型战船没有太多需求。
在平定了陈友谅之后,从东海到西域,再没有需要水上决战的敌人。
除非想要东征倭国,或是从海上进攻安南国。
船厂之中正在大量下水的,还是平底沙船。
走北洋航线,从长江口,向北方大军输送粮食、甲胄、兵器等军需物资。
或是沿着长江西行,为西征大军准备粮秣。
“应天府共有二千料大沙船四十艘,千五百料沙船二百三十艘,千料小沙船五百六十艘。”
朱樉翻阅着后勤方面的公文,着重查看长江航运的情况。
“京营水师的人把大船都带走了,只剩下些千料沙船和小船。”
千料沙船排水量在五百吨左右,能够装载两百名士兵,或者两千石粮食。
西征大军约有八万之众,每月都需要四万石粮食。
这还未算各种辅兵、后勤人员,这些也有约两万人。
除此之外,还有随行运粮的民夫。
前线战事还未开始,沙船最多能够运到襄阳。
汉江这时候水面比后世还要开阔些,平底沙船吃水也较浅,因此能够抵达襄阳中转。
但襄阳到前线这一段距离,就只能够依靠民夫用牛车、马车,或是肩拉背扛送过去。
“从襄阳继续向西北航行,就能够抵达汉中。”
朱樉仔细思考:“日后我要前往陕西,估计也要走这条路线。”
水运的条件,相比较于陆运实在好出太多。
即使汉江上游多前滩怪石,大船在其中航行风险较大。
不过相比较起水运的运力,这点风险不值一提。
公文上写道,如今大明已经组织了四支船队,每支船队都有沙船百艘。
向前线输送粮草、兵器等。
有两支船队已经出发,将第一批补充物资,运往襄阳。
“虎子,陪我往码头去一趟。”
朱樉看完运输粮草的公文,决定实地看一眼船队的情况。
为未来组织船队前往汉中积累经验。
同时防止有人在公文内虚构船只数量、运送粮食数量等。
京师比邻长江,无论是船厂还是码头,都建设在江岸边。
这一趟算是公事,朱樉直接找东宫主事要了两匹快马。
一人一马,向着江边而去。
距离江边码头还有数里地,就已经能够看到鳞次栉比的高耸风帆。
无数面数十米高的硬木大帆,好似一面面战旗,随时预备出征。
待到近前,上百艘高大船舰或是停在码头之内,又或是静泊江面。
码头上,来来往往的力工们,像蚂蚁搬家一般,将一袋袋粮食送进船舱之内。
沙船两侧都搭着一条条踏板,被赤裸上身,仅仅在肩膀上垫着麻布包的汉子们踩得吱吱作响。
朱樉曾经见过未来的海上战舰,甚至才在海军开放日的时候,参观过航空母舰。
因而对这些小船,没什么感觉。
不过之前几乎都生活在城内的虎子,不曾见识过如此之多的高耸舰船挨在一起。
一时间有些震惊地望向三层楼高的大沙船:“殿下,这船可真大啊!”
这些船只似乎都是在内河湖海中运行,桅杆多为五根。
和那些航行在海面上的七桅、十一桅大船相比,还是小上许多。
朱樉观察了一下沙船的装卸效率。
每艘沙船有左右三条上下通道,一艘船多的能够近百人来来回回装货。
按照一次一人扛一袋米,每袋重一石计算。
一百人装载满一艘大船,也要将近一天时间。
如今码头林林总总小二百条船,估计要动用上千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装完。
“去找一下负责码头的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让他来见我。”
虎子将心思从大船上收回来,点点头就去找码头负责人。
大明现在有两套不同的军事管理体系。
一个是五军都督府,负责前线军事指挥工作。
出征带兵之人,大多数是在五军都督府任职。
而中书省下的兵部,则是负责练兵、武考、后勤等职责。
算是某种程度上,将统兵权和练兵权分开。
不过大明新建,许多事务分离的不彻底。
尤其是中书省内不少高位大员,都兼着五军都督府的职位。
在解决掉他们之前,很难完成真正的统、练分治。
“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杜煜。”
“拜见秦王殿下!”
留着两撇小胡子的中年人,稽首道。
“不知殿下来此,所为何事?”
“太子忙于大婚之事,奏请父皇之后,让我协理西征军务。”
朱樉上下打量了对方几眼,不知道为何,感觉这是个贪官。
可能这世上,爱捞钱的人都有相同的气质。
“本王从公文中得见,如今每月都有数百大船前往襄阳运送给养,特来查看。”
“大军在外,粮秣转运之事,可马虎不得。”
杜煜暗自松了口气,答道:
“回殿下,如今已有两百艘船前往襄阳,算算时间这两日应当到襄阳附近。”
“月余之内,就能够返回应天,下一批的两百艘船也正好能够到达襄阳。”
兵部将四百艘运输船,分成了两部分,来轮换运输。
这样做也是为了规避风险。
长江水面宽阔,并且武昌以下的流域,水流缓和。
但在汉江上,就多有暗沙、浅滩,大船航行常常发生事故。
“这一艘船,装满需要多少时日?”
朱樉随手点了一艘正在装货的大船问道。
“回殿下,一百名力工一天之内便可以装完。”
“如今码头上约莫有近千名力工劳作,大半个月就能够将这些大船装满。”
杜煜对码头上的事很熟悉。
可以说熟悉到有些奇怪的地步。
“杜郎中,对事务如此熟稔,在工部任职多少年了?”
朱樉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