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了腾训对开心消消乐的收购,李毅专心对接起了上面派过来的基金投资小组。
这次过来对接的,其实是并市本地的城投公司,他们成立时间也不长,注册资金也不多,但张口想要拿到李毅他们的股份却不少。
从2002年,中关村创意引导基金的成立,开启了我们华夏引导基金发展的序幕,然后就在经历了起步探索、规范发展、急速增长三个阶段后,华夏上级设立的各种引导基金,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尤其是各地城投公司设立之后,各种基金都在快速壮大。
但同其他地方的基金都在做产业培育等不一样,李毅老家这边的这类基金,前期全部放在了房地产开发上,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后,直到房地产下行,才转而开始参股其他类型产业。
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发展时期,所以基本没什么知名公司。
跟这类公司打交道非常麻烦,因为人家可能是带着上面的任务下来的,而自己对于他们的条件却未必愿意接受。
开口就是十个亿的基金投入,占据的股份也是直接神驼电能、FF未来汽车再多加一个威旺车辆各自10%。
这三家公司一百亿估值,其实不少。
但你跟人家谈技术,人家跟你谈建厂,10个亿的资金,对方要求全部用在潇河产业园区新厂区的建设上,甚至总部大楼都给你规划了,你怎么搞?
李毅只能委婉的拒绝。
但对于李毅的拒绝,貌似对方也松了一口气。
对外交往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现在也不是跟运营商谈的时候,所以李毅再次一头扎进了FF未来汽车的研发部。
FF未来SU7的泥模造型再大致上已经确定了,刘彩林老师暂时回了沪市,这边就留下几个人配合3D小组的微调。
然后不断建模,调试,直到最后确认,把数据给到模具厂,让他们根据数据出模。
所以,现在FF未来的第二步,是确定车身底盘结构。
汽车根据车身骨架的不同,可以把车身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
在专业领域名词解释中,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就是指没有刚性车架,把发动机、前后悬架、传动系统的一部分等总成部件都装配在车身上,车身负载通过悬架装置传给车轮。
简单一点来说,承载式车身就是整个车身为一体,没有所谓的大梁,悬架直接连在车身上。
之前绝大部分的轿车几乎都是采用的承载式车身,这是因为轿车空间比较小,有限的空间要合理利用,承载式车身是最划算的。
比如以前常看到的本田飞度、大众POLO等,甚至大到奥迪A6L、宝马5系甚至奔驰S级,其采用的都是承载式车身。
这也是承载式车身优势所决定的。
因为整个车身为一体,所以固有频率振动就会比较低,同时车内噪声小,重量轻,在公路行驶起来,就会非常平稳,最重要的是省油。
当然,这类车身,缺点也很多,因为承载式车身的底盘强度远不如有大梁结构的非承载式车身,当四个车轮受力不均匀时,车身就会发生变形,危险系数等级提高,甚至在直接的撞击里面,更容易散架。
而非承载式车身,则在很多方面杜绝了以上的缺点。
这类车身的汽车往往会有一个刚性车架,专业领域又称底盘大梁架,它的结构特点是发动机、传动系统、车身等总成部件都固定在车架上,车架通过前后悬架装置与车轮连接。
说白了,非承载式车身就是有大梁的车身结构,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架,甚至车身等都固定在车架上。
我们如果弯下腰看过油车车底的话,可以看看其底下有没有贯穿前后的两个纵梁,这点也是承载式车身所不具备的,很好分辨。
至于它的优点,那就是底盘强度较高,抗颠簸性能好,四个车轮受力即使再不均匀,也是由车架承担,而不会传递到车身上去,因此车身不易扭曲变形,更加安全。
由于非承载式车身相应地会比较笨重,质量比较大、车身底盘高度也高,所以一般用在货车、客车和越野车上。
当然,也有部分高级轿车使用,这主要也是由于非承载式车身具有较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比如长城的哈弗系列,H5、H9就都是非承载式车身,另外像丰田的普拉多、兰德酷路泽、三菱帕杰罗、奔驰大G等车型,也都是非承载式车身。
非承载式车身,在越野车型里的应用更为广泛,一句比较专业一点的话来比喻,那就是承载式车身就像是甲虫的身体,它是车身承担更大的重任;
而非承载式车身则更像是大象的身体,它是由骨架承载主要重任。
正因为如此,在以前,承载式车身普遍只适用于小型车辆,而大型轿车、越野车,更多的运用非承载式车身。
这一点,直到新能源车爆发之后,再次改变。
因为电动汽车,天然的需要把电池电机放到车辆底部,这就导致,只有非承载式车身,才能满足这一点。
几乎后来的新能源汽车,全部是采用这种方案。
小米SU7也是这样。
但李毅左思右想,又结合了车身结构工程师以及很多专家团队的意见后,还是决定,S7的汽车底盘要改变,他决定直接开发滑板底盘车身。
滑板底盘式之所以叫“滑板”,主要就底盘的结构形式而言的,可以理解为具有滑板外形的汽车底盘。
它的主要构造是“前桥+电池+热管理+后桥”等,包含了一辆车所需的驱动、制动、转向、电池等器件。
与其他底盘不同的是,滑板底盘通过预留的电气和车体接口,实现上下车体分离,进而使车身与座舱可以根据需求更换,因此也有人称滑板底盘为“共享底盘”。
这一底盘概念,也不是李毅独创,早在2002年,通用汽车就发布了Hy-wire概念车,。
这辆Hy-wire自带了2个标签,一个是氢动力,另一个就是线控底盘。
Hy-wire的底盘与车身是分开的,呈“滑板造型”,而且应用了原属于航空领域的线控技术,将传统的液压转向、制动等传统结构抛弃,并将储能装置布置在底盘中央,电池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机系统,均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在四周。
这也是滑板底盘最初的概念来源。
特斯拉从2004年把滑板底盘概念引入自己的车型设计上,后来国内外很多企业,也都把目光投在了这里。
最重要,作为汽车头部供应商的博世、采埃孚等,对滑板底盘都有参与,李毅当时也在博世深入参与过这一技术,担任的正是线控底盘工程师。
晃悠悠走到底盘研发室的时候,却正看到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旁若无人的打着电话,还偶尔说几个数据。
这是严重违背保密协议的啊。
“怎么回事?”
李毅把底盘研发组的负责人叫了过来。
“这家伙,遇到难题了,三天两头摇人,我劝了几次了,真的技术太菜,都准备给人事通报,开除了呢!”
李毅皱了下眉头,FF未来缺人这么严重,招聘也都是精挑细选,怎么能回来技术太菜额人?
而且这要是开除了,可是FF未来汽车第一例啊。
“他负责的是什么模块?”
汽车底盘有几百上千小的构建,自然也需要分门别类的给下面分发下去任务。
“是滑板底盘整合上的一个小问题,他当时简历上说参与过导师带队几个汽车平台还有架构的工程研发,所以我们给开了A3的工资级别,没想到这么菜!”
A3级别工资,那就是妥妥的1.5万工资水平了。
“什么问题他解决不了?”
这个主管却苦笑了一下,“到是都解决了,之前我们设计的底盘,由于构造原因无法做到纯平,就他来解决,已经解决了。”
“今天是新问题?”
“对啊,愁人!”
李毅拍了下这个主管的肩膀,“这是好事啊,这种底盘结构凸起,是普通人能解决的?”
李毅记得,这种凸起,后来国产很多电动车辆上都有,基本全是结构问题,反应到具体车型上就是座舱地面会有些迷之突起,不利于打造移动空间。
滑板底盘为什么后来受欢迎?
就是因为由于采用了全线控技术,以及底盘整合了热管理系统,整个滑板底盘之上的舱体成为了一个得房率超高的大平层,不用为这种迷之凸起发愁,而且还可以实现多种组合,变换不同场景,为未来的汽车内舱设计创造出了巨大想象空间。
不过,这家伙参与过几次汽车平台还有架构的设计,那就牛了啊。
如果说滑板底盘是车身结构的第三代,那么“平台”和“架构”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
先说“平台”,这就是车企前期设定好相同的系统、子系统以及和零部件组成的系统,然后基于这些来完成多款产品的共同研发和生产。
得益于“平台”模式,车企能够简化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流程,大幅度降低成本。
这套方案对于年销量达百万以上的车企来说非常适用。
比如说,大众汽车便是平台化模式的“忠实粉丝”。
当然,“平台”模式并非完美,因为平台之间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所以它们之间的零部件不能通用。
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车企无法最大化地提升生产效率和控制成本。
为了打破平台限制,部分车企开始提出了架构模式。
对于“架构”,李毅觉得,可以把它看作是平台2.0版。
因为它的兼容性更强、涉及面更广,不仅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上有一整套优化体系,而且还拥有一套全新的造车理念,车型之间的零部件与技术的通用率更高。
正如有人所言,架构就像是车企的武器库,将所有现在和未来需要的武器囤积在其中,等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
尽管架构在某种程度上会比平台更具有优势,解决了平台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平台对产品形成的限制。
李毅在比亚第上班时候,也见证过比亚第的汽车架构方案,但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存在兼容问题。
同一个架构,基本不太可能兼容轿车和后来热卖的MVP车型。
这样一来,一个车企,就需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架构,这对于车辆的研发费用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说回滑动底盘,如果说“平台”、“架构”还是从整车维度出发,从而对产品进行各种变化,那么滑动底盘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整车的概念,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存在。
因为滑动底盘本身是独立的,加上大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滑动底盘上开发的产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底盘上面的车体,也就是座舱和外观设计。
而且这里有一个点很重要,由于滑动底盘的理念是上下分体式开发,上下车体均是独立的,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车企的研发成本。
一旦属于FF未来汽车的滑动底盘开发出来,李毅后续再开发其他车型,那简直就是搭积木,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对车子外观的设计,造车就非常容易了。
从这方面来说,滑动底盘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滑动底盘,为了实现上下分体式造车,滑板底盘必须采用全集成+全线控的方案。
这就要求滑板底盘将动力、制动、转向、热管理、三电等等集成在底盘,并且需要做到全线控,这样才方便以后上下车体的解耦分离。
这也是滑板底盘区别于纯电平台的最大不同点,只是虽然特斯拉引入滑板底盘概念很早,但也没真正落实。
以当时特斯拉,以及后来的大众MEB的纯电平台为例,他们的生产、设计都是以车身为核心,无法做到车身和底盘的真正分离。
而且,在实现上下分体式造车之后,滑板底盘还需具备“上下一体共同承载”的能力。
这又是不同于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的一点。
滑板底盘,在开发底盘时只需定义好接口,车身随便换,这样可以实现车身与底盘的独立开发,独立迭代,实现“一底盘多用”,不仅丰富了FF未来汽车车型开发的多元性,也更可加速FF未来其他车型的研发周期和效率,从而极大的降低研发成本。
而且,当底盘和上装组装在一起时,整个车又融为一体式承载和运动,从而让车辆达到最优的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当时李毅在网上都经常能看到关于滑动底盘的评论,很多人甚至认为,滑板底盘的出现是继“平台”和“架构”之后的又一技术革命,是具备跨时代的颠覆性作用。
想着这些,然后李毅看主管对于他刚查说的话面露不解,李毅就问道:“你毕业那会能做到这么随时随地摇人吗?”
主管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人家遇到问题就能摇人,也是一种本事,而且,他摇来的人,我们的花多少钱?他工资的三倍?五倍?”
主管想了一下,还真是这样,“还是李工想的通透。”
李毅转头看了下,发现刚才打电话那小子,已经兴高采烈额回到了工位上,眼珠子一转,“给你一个任务,跟着家伙把关系处好,如果你们两能联合,把这小子背后摇的人挖过来,我给你们两,工资都提一级。”
看着主管重重点头,李毅走到了刚才打电话的小伙子工位那里。
“邛喆,感觉怎么样?”
“李工……”
李毅在FF未来汽车,大家最开始都是叫李总,后来随着研发的深入,很多人知道李毅工程师能力很强,慢慢一两个人改口,慢慢李工的叫法,就在研发中心这边叫了起来。
能被这么多大牛称呼“李工”,李毅还是很自豪的。
“你之前做过其他类型研发,你觉得我们这个研发方向,怎么样?”
李毅会把很多十多年后的实际产品或者概念拿出来,让大家做规划,做研发方向。
但在一些大事上,有时候也会问问基层额工程师。
目前公司对于滑动底盘的研发难度还是存在一定畏惧思想,李毅当然也在做两手准备。
邛喆仔细考虑了一会儿之后,才开口,
“李总,如果根据您的预测,电动车成为未来发展主流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思路完全正确。”
“哦,你说说理由!”
邛喆很自信的说道:“其实都不用您预测,从国内外现有情况,还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未来电动汽车,必然是一个搅局着。”
“甚至,电动车的打造,更简单!”
李毅点点头。
“既然未来电动车造车更简单,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未来汽车的主要竞争点,不会再是电池电控电机这三大件?毕竟,从我们FF未来汽车现在做的事情来说,我认为也就电控有点难度。”
看着李毅笑了下,邛喆顿了一下,“当然,这是有您把这三大件替我们打造好了!”
李毅摆了摆手,“你继续说。”
邛喆点点头,“既然不是三大件,那么会不会是变成了智能化、外观、互联等因素?”
李毅不由得为这家伙点赞。
确实,后来的事实证明,车企间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了这三个方面。
比如自动驾驶的概念,还有他衍生出来的移动智能空间,这都是李毅一力主张研发滑板底盘的原因。
因为智能空间完全契合滑板底盘的所有想象。
还有就是,滑动底盘的独特优势,也注定它将会受到车企的青睐,造车企业通过使用滑板底盘,大大降低造车成本、缩短整车制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