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6章 端到端和打怪升级(1 / 1)百事2L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着汤凌云在很耐心的听,李毅讲的又有些口干舌燥,就倒了杯水,给他放在面前之后。

接着前面的说道:“以上两步完成后,然后还有第三个,姑且叫动作模块儿,对车采取行动,下达指令。”

“如果万一遇到不在我们写的规则之内的事情发生,那么你猜车辆会怎么办?”

汤凌云想了一下这个场景,确实有意思。

“但我们端到端的模型,就是只要给前方的路况作为输入,然后司机的动作作为输出,这样经过足够多的数据训练,面对路上各种复杂的情况,端到端的模型就能够自动举一反三的做出新的动作决策。”

“可以说,他的模式,就是学习我们人类的思考模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程序化的死板!”

“可这是需要海量数据训练的啊!”

“凌总,相比于高效、安全,这些训练,完全是值得的。”

“而且我也知道你担心什么,无非是钱的问题。”

“但,凌总,给你一个假设,根据我们现在一辆车上面配置的雷达以及传感器价格计算,这是1万多人民币的成本。”

“未来随着雷达传感器精度的提升,价格会不会水涨船高?”

“到时候一辆车的成本需要多少钱?”

“如果我们的车一年卖上10万辆,100万辆呢?”

“这中间的成本,又怎么算?”

汤凌云似乎终于放松了下来,“行,就全力推进端到端模式。”

“把项目保密级别提升到绝密,对于什么端到端大模型训练,平时一个字都不要提。”

“我们只做,等我们的模型训练到一定的程度,能够商用的时候再说也可以。”

“芯片……”

汤凌云瞬间想到了核心。

“是的,我们毕竟是采购的国外的GPU,这种端到端的训练在概念上其实很容易理解,一旦捅破这层窗户纸,竞争对手很容易依靠庞大的资金和就近的GPU供货地,而把我们踩在脚下。”

李毅这里特指的就是特斯拉,汤凌云自然清楚,重重点点头之后,出了门。

现在国际上对于端到端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寥寥有数的几个研发智能驾驶的公司,包括李毅采购芯片的Mobileye公司,现在也还在硬件上堆叠,对于算法没有重视起来。

至于特斯拉提出这个概念,还得在一年之后,然而这种概念的实际商用一直推迟到2014年10月份才落地。

这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足够李毅取得一定的领先地位。

当然关于端到端大模型训练还有好多,李毅并没有跟汤凌云说。

比如训练方式,未来的大模型训练,需要海量的数据投喂,这些数据怎么来?

今夜头条的文字端,还有未来要开发的抖音,在音视频的生成上,就是天然的数据产生源头。

至于应用方式,也不仅仅是自动驾驶一项,比如未来在机器人的应用使用上,在AI大数据的分析匹配上等等等等,大模型训练都是基础,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汽车研发逐渐走入正轨,李毅也重新做回了他的线控底盘工程师。

所谓的线控底盘,就是通过传递电信号对汽车底盘进行控制,从而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需求。

这里面包括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驱动、线控悬架等4个核心底盘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要涉及到机械建模、硬件设计、MBD开发还有嵌入式控制等等方面的知识,整个体系非常多。

但这些方向最终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速度,让传感器感知到驾驶员操作意图,然后将控制指令传递给电子控制器,从而控制执行机构完成汽车的转向、制动、驱动等功能,并对其操作情况进行监测。

因为操作的整个过程,都是由电信号经过导线传递,所以线控底盘工程师后面还有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多合一电机驱动技术的研发。

多合一电机驱动技术,从最初的三合一,到后面的五合一,七合一,八合一,甚至后来比亚第都发展出了11合1的电机驱动技术,所有的目的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成本。

汽车是个讲求集成化、模块化的产业,模块集成度越高,整车组装难度越低。

不同于传统燃油发动机,电驱动作为新兴技术,整车厂大多需要将电机、减速器和电机控制器等主要部件,分散给零部件厂分开设计,然后主机厂再拿过来适配整车需求。

如此一来,零部件造型尺寸各异,适配车型就少,装配成本就高。

所以,后来随着新能源车企的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要走上正轨,就必须要自己解决“动力总成模块化”这个难题。

这就需要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坐下来一起研发,从源头开始,将所有零部件“攒”到一起,做成一个打包“套餐”,统一规格尺寸,实现紧凑和轻量化设计的同时,而且容易装配。

因为多合一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共享外壳耦合及冷却系统,还可以共享电路及功率开关器件,能有效降低电驱动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加上由于体积变小,高集成化电驱动系统的应用范围会大幅度提升,还可以轻松地部署到更多车型上,实现更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这样一来,就降低零件的采购和制造成本。

最初的三合一电机驱动技术,仅仅是把电动机、减速器和逆变器整合到一起,后来就逐步发展到把BCU(电池控制单元)、PDU(动力驱动单元)、DCDC(驱动电源)、MCU(微控制单元)、OBC(车载充电器)等主要部件也整合上去,最后比亚第的11合1技术成为其中的集大成者。

FF未来汽车因为很多主要部件都是自己生产,所以在开展多合一电机驱动技术上,更加方便。

加上新版的哪吒电机,在材料问题解决之后,功率的不足已经解决,整体体积也控制在了合适的范围,所以李毅索性成立了一个多合一电机驱动技术研发小组,而且在内部OA系统上,也单独设置了一个任务,由李毅自己带队接了下来。

这个操作,一方面,是让团队里的伙伴有动力,一方面也是给公司一个榜样。

进了办公室,他是李总,到了实验室,他就是李工。

当然,他们现在也没能力直接上11合1甚至12合一的技术,只能先从三合一技术摸索开始。

在李毅的预测规划里,如果三合一智能电驱搞成,体积会比现在分散的模式减少15%以上,重量也最少会缩小20公斤。

这样一来,以现在他们开发的400V高压技术驱动,百公里电耗控制降低3%,还是很有可能的。

电耗降低3%,那里外里行驶里程上,在现有规划的未来汽车电池规格上,再增加5%的行驶里程,完全可以。

进步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抠出来的。

当然,李毅在做着三合一智能电驱的时候,也没有忘了底盘的调教。

我们普通人在了解一款车的性能时,会关心刹车距离、百公里加速时间、变速箱和悬架表现等等。

但其实直观来说,我们开车时候是否颠簸,出现紧急情况时候的操控性和稳定性,才是我们认为一个车好不好的直观感受。

所以这个就又回到了底盘技术的调教上。

然后,一个较为小众的测试内容,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麋鹿测试”,就不得不提。

这个测试不是要让我们开车去撞麋鹿,它的英文原文为“moose test”,直译过来的话其实应该是驼鹿,不是给圣诞老公公拉雪橇车的那种麋鹿。

这种驼鹿是世界上体形最大、身高最高的鹿,正常状态下体长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而生活在北美洲的驼鹿体长都达300厘米,大多数体重可达700千克,最高记录为1000千克左右,堪称鹿类中的巨无霸。

它们分布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大部分地区。

这个测试的由来其实就是因为驼鹿太淘气了,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跳出来,与高速行驶的车辆相撞。

受重心影响,驼鹿的重量不会作用于前保险杠,而是通过惯性直接重重砸在车玻璃上,并且不会触发安全带涨紧和安全气囊的保护,直接撞进驾驶室,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为这种事情发生的比较多,什么样的车能在这种情况下躲开,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人们研究的问题。

所以这个“麋鹿测试”也就应运而生,就用来测试汽车在突发情况下的操控性与稳定性,及时回避障碍的能力。

也许有人要说,这个测试对我们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用,毕竟我国的高速也不会突然跑出一头驼鹿。

但别忘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遇到急需闪避的紧急情况,比如突然冲出的外卖小哥,比如大货车突然掉落货物等等。

这种情况下猛打方向很容易发生车辆失控甚至是侧翻,而麋鹿测试的数据就给驾驶者提供了一个参考。

只有底盘调教的好了,才能在激烈驾驶下,仍能保持车身稳定,从而避免事故。

进行“麋鹿测试”时,通常会在车辆内搭乘4名乘员,同时行李箱负载配重,在汽车以恒定速度进入测试区后,在不踩刹车和油门的情况下进行高速闪避。

在进行实验时,车速也不是直接一步到位的,而是要先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车速进行测试,如果顺利通过的话再进行提速。

在达到失控状态下记录当时的车速,再经过多次验证确定这个数值,就得出了麋鹿测试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麋鹿测试成绩能达到70公里/小时就是非常不错了,80公里/小时的车都可以算得上是顶尖水准了。

当然,对于电动汽车的底盘来说,调教是一方面,电池以及线束的规划,安全碰撞也是很重要的。

…………

“于唯,你我老同学了,比亚第开出的工资,可是足足翻了一倍,干嘛不去?”

叫于唯的男生,留着一头简短的碎发,个子不高,但却站立的挺直。

“何勇,你我研究生毕业不到一年,凭什么能够让比亚迪给我开出月薪1万多的工资?”

于唯把手里的烟头扔掉,“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是傻子,比亚第也是做电池的,挖我过去干嘛?”

“于唯,你既然知道,我也不藏着掖着。”

“并市这么一个小地方,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才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奋斗的地方。”

“然后我两个月工资还不够他一平米房?”

于唯一句话把何勇给噎住了。

“你只要过去,凭借你在神驼电能核心研发人员的身份过去就能给你项目主管的职位。”

“而且不瞒你说,咱们同学里面这一批当初进了神驼电能的人,现在已经有三四个人答应跟我去深市了。”

“谁?”于唯神色紧张。

“你不用管是谁,反正他们已经答应了,就缺你过来带队了,你过来我给你都打下手。”

略微沉默了一下,何勇在于唯再次开口之前补了一句,“只要你愿意过去,5万块钱的安家费直接打给你卡上。”

“竞业协议呢?”

何勇看于唯似乎动了心,就赶紧打包票,“这个绝对没有问题。”

“行,我考虑一下……”

何勇看着于唯走了之后,再次往下一个地点走去。

同样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远在沪市的悟空芯片,只是话术不太一样。

“林海,我看过你们研发的那一款电源芯片,技术非常高超。”

“这一款芯片如果你们随便当时找一家投资机构,融资一两千万都没有问题。”

“你也算是这款芯片的创始人,但你看看你现在拿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拿到,李毅呢?只是通过巧取豪夺就把你们应得的东西给拿走了。”

“我拿了11万奖金!”

“很多吗?区区11万,如果当时公司在你们手上,现在的悟空芯片多的不用说,几个点的股份应该有你这个创始人的吧。”

“你知道悟空芯片现在一个月卖多少吗?”

林海摇了摇头。

“我们比亚第半导从中芯国际得到的消息,二月份这款芯片销售超过了100万片,这个月到现在已经接近两百万片了,月底之前达到两百万片,600万的销售额绝对没有问题。”

“这么大的数量你算一算利润有多少?”

“每个月都有这样的利润分成,你损失有多大?是能区区十几万满足的?”

“只要你能来比亚第半导,可以给到你研发。主管的位置,主导一款电源管理芯片的研发。”

“过来工资翻一翻,怎么样?”

林海面对老同学的巧舌如簧,犹豫了一下以后,说道:“我想想……”

在李毅忙着做研发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把手伸向了他。

直到半个多月的时间过去,神驼电能的人力资源总监还有悟空半导的人力资源总监把这个事情分别报给各自的CEO,然后这个消息又由李建军和段勇告诉李毅的时候,李毅才缓过神来。

“比亚第这么不计成本挖人?”

“是!”

“汽车部门有没有人被挖?”

被叫过来临时开会的雷昊摇了摇头,“未来汽车这边暂时没有人离职。”

“走了有多少个人?”

现在每一个研发人员都是心头肉,如果走的太多,那就真的疼死了。

“神驼电能这边走了两个核心研发人员,还有四个成化工艺工程师,三个结构设计工程师。”

“有没有涉及到核心保密项目?”

“有一个叫于唯的,在参与公司手机电池的研发项目。”

“悟空半导这边呢?”

“走了9个人,其中2个德国回来的,剩下4个原来最开始跟着阮佑平的,还有三个新招聘的。”

“砰……”

李毅这一下实在忍不住了。

神驼电能那边那几个人,他能忍着,但悟空芯片能把他从德国带回来的两个人给挖走,这就不能忍。

“谢教授,比亚第的这种挖人行为您这边有什么建议吗?”

“现在只能起诉,走竞业协议。”

“行,那这个事情就麻烦您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未来汽车的人没有被挖走?我相信绝对不是比亚第没有找过未来汽车的人。”

“而是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关窍。”

“钱……”

“待遇……”

“职级……”

“OA任务系统……”

“等等,雷昊你说的是OA任务系统?”

雷昊点了下头,“我认为有很大的作用是这个系统的作用。”

“展开来说一说。”

“我们的这个oa任务系统其实是把公司打造成了一个规范化的管理标杆儿,也对所有的研发体系进行了公开,能够拿到多少研发费用,拿到多少奖金,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够测算出来的。”

“而且这里面我们明确的加入了晋升职级要求,比如同一个小组完成5个项目,小组所有人员薪资晋一级,完成十个项目,所有小组人员职位进一级,形成了一个公开的晋升涨薪标准,大家有了奔头。”

“打怪升级?”

李毅点了点头,确实有可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