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班大师还是没有被说服,但他的弟子相里疾却觉得杜青的话很有道理。
于是杜青跟他约定,日后秦国再会。
送走了他们之后,下一位前来拜访的是农家四岳堂主,司徒万里。
跟他打交道就很简单了,也不用说什么大道理,这家伙是个纯粹的赌徒,永远只会站在胜利的一方。
而现在,秦国与其他六国之间,强弱胜负关系已经相当明朗了。
或许还有人不相信秦国可以一统六国,但也绝不会有人相信六国可以打败秦国。
换句话说,秦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这对一名赌徒来说,就意味着稳赚不赔。
所以杜青与司徒万里之间的谈话非常简短。
“多少?”
“梭哈!”
“成交!”
于是,一次愉快的合作就达成了。
数日后,大获丰收的杜青回到咸阳,一边等待约定好的人才来投,一边参与天下学宫的搭建。
另一边,大秦也正式迈出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不出所料,第一个目标就是韩国。
与原历史不同的是,这一次韩非并没有拼死阻拦,而是主动请缨,作为使者前往韩国。
出于对他的信任,秦王力排众议,答应了他的请求。
然后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韩国边军竟然反戈一击,将包括韩王在内的大批贵族重臣被押解到了秦军营地。
有一说一,法家的大佬一旦发起狠来,那是真的六亲不认。
为了韩国上下数百万黎民的安危,韩非选择彻底放弃韩国的腐朽上层。
这让他瞬间变得声名狼藉,就连秦国内部也有不少人在暗暗腹诽嘀咕。一部分人觉得他太没骨气,数典忘祖;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竟然甘愿忍辱负重到如此地步,暗中必定大有图谋。
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兵不血刃拿下韩国,对出关的秦军来说也算是一个开门红。
第二个目标是赵国。
赵国曾经是军力仅次于秦国的强大国家,尤其擅长骑兵作战。可惜长平一战四十万大军尽丧,如今只剩下北疆一支精锐骑兵在防范草原匈奴,统帅是李牧。
为了对抗赵国强大的骑射军团,秦国也没闲着,他们在拿到韩国的劲弩技术之后,立刻发动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让公输家族和相里疾带来的人手一起,以流水线的方式产出劲弩。
赵国骑兵的确强大,李牧也不愧为天下名将。
但正如当年同样作为天下名将的廉颇却在秦将王齮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只能固守待援一样,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时候并不在战场之上。
秦国派出的领军大将是王翦,他可以说是一位六边形统帅,尤其擅长以堂堂大势稳步进逼。
李牧或许在战阵指挥与骑兵冲锋上稍胜一筹,但王翦绝不会给他扩大战果的机会。
双方僵持,战损比的差距并不大,但秦军的士气越来越盛,赵军的士气却一日日衰落下去。
弩车阵很克制骑兵野战,也很擅长攻城。更重要的是,秦军比赵军更能承受伤亡,他们的阵营里还有不少刚刚被收编的韩军精锐。
如此局势下,即便是李牧,也只能与他的前辈廉颇一样,且战且退。
而前方战线如此变化,自然让后方的赵王心中焦急又忐忑。
他一方面派人向魏、楚、燕、齐等国求援,一方面也在积极与麾下大臣商议对策。
有鉴于韩王的示例,赵王心中并没有与秦国拼死一战的想法。哪怕只是被迫投降,但看在韩非的面子上,韩王只是被软禁在咸阳,并没有被处死。
而这,正好给了赵相郭开发挥的余地。
被后世之人戏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第五人的郭开,早就被秦国买通了。当前线李牧局势不利的情况传回国内,他果断发力,大肆宣扬战争恐惧论,在朝堂上力主议和投降。
赵王迁本就年幼,刚刚继位威望也不足,再加上太后倡姬出身低微、见识短浅,被郭开三言两语就唬得找不着北。若非公子嘉在国内多方奔走,恐怕李牧会经历与后世姜维类似的剧情——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但公子嘉本就是废太子,他越是反对,倡后就越坚持,再加上郭开的影响,最终年幼的赵王还是选择了听从母后的建议,开城投降。
赵国之降令天下哗然。
赵国与韩国不同,它哪怕有长平之殇,如今依旧是仅次于秦、楚两国的第三军事强国。
结果就被秦国这么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别说损失了,他们甚至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卷着一部分精锐赵军继续作战,兵力越打越多。
而且拿下赵国之后,原本与秦国并不接壤的燕、齐两国,如今也嗅到了兵临城下的危机。
齐国已经习惯了摆烂倒是还好,燕国上下则是一片慌乱。
最终,燕王喜听信了弟弟雁春君的建议,将太子丹送往秦国当质子,打算利用他与秦王两人年幼时同在赵国为质的情谊,打打感情牌,为燕国争取一线生机。
与这两个几乎可以说是未打先降的弱小国家不同,另外一边,魏国和楚国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的威胁,也纷纷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魏安釐王除了一直打压弟弟信陵君显得很蠢之外,如果单看他在位时的政绩,勉强也算是个有能力的君王。
毕竟窃符救赵啊,五国伐秦啊,都是他在位时发生的嘛。
如今大难临头,他再一次想起了自己的“银色子弹”,连忙派人去请。
可惜正如惊鲵所言,如果没有她的及时出现,魏无忌早就死于酒色了。
所以使者只能空手而归。
倒是楚国,底蕴深厚,在项氏一族的号召下,由大将军项燕亲自领军,一口气拉出二十万兵马,摆出了与秦国决一死战的架势。
此时,秦国朝堂上也出现了一点小小的争议。
两战两捷的秦军稍微有些膨胀,决定同时对魏、楚两国用兵。然后在任命主将的问题上僵持住了。
王翦老成持重,认为要带六十万大军伐楚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为了与他竞争,李信等更年轻一些的将领纷纷大幅度削减兵力,喊的跟拍卖会似的,最后竟然一口气喊到了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