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昌小心的在末尾坐下。
在场的,不是皇室子弟,就是高门大户,她一个小小婢女自然要敬陪末座。
可还没等她坐下,徐妙锦用手一扯,直接给任红昌按到了李放身边。
然后,她像没事人一样,面不改色的坐在了最外侧。
“这!”任红昌有些惊慌。
没等她说什么,徐妙锦拍了她一下,将她之后的话给堵了回去。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任红昌也不好意思再有什么大动作,只好坐了下去。
心里对徐妙锦满是感激。
那边李放没发现她们的动静,他还在和赵祯几人说话。
“对,你就坐这儿,吕公就坐你外面。李治嘛,他年纪小,就坐对面得了,省的够不到。”
在李放的指挥下,六个人总算是坐好了。
李放率先拿起筷子:“吃,吃,都别客气,这饭点都过去快一个小时了,你们吃了东西垫补了些,我可没有。”
在他的带动下,气氛这才渐渐热烈起来。
“一会儿还要谈事,酒就不喝了,以饮料代酒,各位凑合一下吧。”李放举起杯子来示意。
众人共同举杯,算是应了下景。
其他几人都还好,可五十多岁的吕夷简第一次喝可乐还是有些太过刺激了。
“这,这饮子是何物所制?怎的这般怪异?”
一口下去,他忍不住开口询问。
“呵呵。”李放笑了下,“您老要是喝不惯,我就再去拿些别的。”
“这倒不必了,有白水就行了,不用费心。”吕夷简摇摇头。
另一边,徐妙锦则在兴致勃勃的询问任红昌,哪些菜是她做的。
这般场景,让吕夷简感慨颇深:“这位郎君果非旁人,天子、皇子、贵女乃至女婢,都能一视同仁。”
而且看到这样的场面,也不由得让他回想起了自家。
随着他逐渐老去,儿子们也纷纷成家立业,各自远赴外地为官,他也许久未曾与这么多年轻人欢聚一堂了。
“吕公,你可千万别客气啊,跟天子同桌吃饭的机会,在你们大宋可是不可能的,可不能错过啊。”
李放见吕夷简在那发呆,还以为是赵祯让人有些放不开,所以出言招呼。
赵祯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温声说道:“吕公尽可放开些,今日无有史官,君臣之礼,暂且放一放,也未尝不可。”
“臣谢过官家,谢过李郎君了。”吕夷简也没解释,点头致谢。
今日这顿午饭算是宾主尽欢,十几分钟后,满桌的菜就已经见底了。
李治放下筷子,忍不住夸赞道:“先生这手艺,比之我大唐的御厨是远远超出,真该让阿耶也来尝尝。”
“行啊,你和太宗皇帝说,只要他要来,我这里定然隆重接待。”李放笑呵呵的回道。
“殿下,不知太宗皇帝如今身体如何?”吕夷简忍不住问道。
唐太宗的地位,在宋朝是很高的。
虽然赵光义曾说:“朕览唐史,见唐太宗所为,盖好虚名者也。每为一事,必豫张声势,然后行之,贵传简册,此岂自然乎!”
可他这个太宗,自然不够碰瓷唐太宗的,后世的文人可不管他是不是皇帝。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里面就直言:“高祖之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就差直接把唐朝的开国之君定为李世民了。
唐朝的文人有一个传统是哭昭陵。
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唐时有习俗,若是官员或百姓有冤情无法申诉,就会到他的陵墓前哭诉。
这个习惯,在宋朝也被保留了下来,宋朝的文人也常常追思李世民。
陆游就曾有诗流传: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
这足以说明,李世民在宋朝的地位了。
之前没空问,现在李治提到这个话题了,吕夷简也想起了李世民的寿命,忍不住开口发问。
“多谢吕公关心。”李治行礼拜谢,“此时距离贞观二十三年尚且有段时日,阿耶还算康健。”
李放此时在帮着收拾残局,闻言开口说道:“你今天抄的那些拿回去给你父亲看,他要是能执行下去,我保证他能多活个三五年!”
就唐人的生活习惯来说,时常饮酒宴会,李世民又有病在身。
这要是能好了才有鬼了。
如果他真的能按照那些调养方法去执行,多活上几年,完全不成问题。
李治表情凝重的点了点头:“先生说的是,我定然劝服阿耶!”
说完,他又有些犹豫,看了眼李放,他又接着开口:“先生,你此前曾说要去拜访我阿耶,不知今日可否前去?”
对于劝说李世民这事,李治还是没把握。
唐朝也不是没有医生,那些御医能不知道酒能伤身吗?
那自然不可能。
可他们能劝的动皇帝吗?自然更不可能了。
李治就是清楚这一点,这才想着让李放这个现代人去帮忙。
闻听此言,李放停了一下:“今天没提前打招呼,会不会有些冒失了。”
想到自己要见的是李世民,李放就有些心里紧张。
“不会,不会!”李治赶忙回道,“我阿耶说了,只要先生想去我大唐,随时可以。”
“那就今天?”李放犹豫着定了下来。
“好了!”赵祯忽然开口,斜眼看着李放,“当初朕亲自来此表明身份的时候,你还没这个反应呢!”
见李放表情波动这么大,赵祯有些受伤了。
同样都是皇帝,怎么自己就没这么待遇呢?
李放站直了身子,开口回怼道:“你能跟人家比吗?”
关系熟了,也就能开开玩笑了。
“郎君,这些盘子给我吧。”任红昌走到李放身边,低声说道。
李放回过神来:“对了,还有个东西我没跟你说呢。”
丢下客厅里的几人,李放带着任红昌回到厨房。
“这个叫洗碗机,这么多碗筷,你亲手洗就太麻烦了,用这个就快多了。”
任红昌有些麻木了,今天她已经被震惊的够多了:“怪不得现代人都不需要下人了,什么都能用机器完成。”
“这你可说错了。”李放笑道,“有钱人家里还是有保姆的,只有我这没钱的才用机器。”
教会了任红昌怎么用,李放这才重新回到客厅。
这会儿茶几上也被赵祯几人擦干净了。
李放不禁点了点头,心中暗道:“在现代这几天,倒是把他们几个的家务能力给锻炼出来了。”
楼下,徐妙锦已经重新打开了店门营业,李放也就不用下去了。
坐在沙发上,几个人重新围坐在一起。
赵祯看向李放:“事到如今,你也该说说西夏立国之事了吧?”
为何赵祯如此的迫不及待想要改革?就是因为西北之地的威胁如芒在背,令他坐立不安。
之前在得知日后西夏立国之事后,赵祯回去就翻了文书。
结果他发现了一件事,就在今年,他亲政的头一年,李元昊已经将兴州改为兴庆府,定为都城。
而其麾下,也仿照中原制度,分立文武两班,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应有尽有。
甚至李元昊还不从宋朝的年号,自己在国内以“显道”为年号。
赵祯亲政的明道二年,在西北则是显道二年。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李元昊,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分,他什么都有了。
虽然以前也是这样,但最起码名义上那里还是受宋朝的册封的,这下可彻底打在脸上了。
原本的历史上,这会儿赵祯刚刚亲政,谁有空去管西北边陲的事?
那些中央宰辅更不会在意他们眼中的苦寒之地了,所以就给了李元昊充足的时间统合人心、政治,这才让他在五年后,正式建元称帝。
赵祯就是清楚这些,这才有些急功近利。
“西夏,怎么说呢。”李放迟疑了下,“我不是打击你啊,你所设想的,我出个奇计,然后你们宋军直接席卷西北,这是不可能的。”
“啊?”赵祯有些诧异,“就算有那些火器也不行吗?”
在赵祯看来,以现代火器的威力,打那些蛮夷之辈,他们指不定还以为是见到了神灵下凡。
说不定不用打,就已经跪地投降了。
“其一,我之前给你看的那些火器,你们现在还搞不出来。”
李放顿了下,然后竖起第二根手指:“其二,我不相信你们宋军指挥者的本事。”
光说没有说服力,李放打开了电脑给赵祯展示。
历史上在李元昊竖起反旗的时候,宋朝派遣范雍出任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以应对西夏战事。
“这个人是个文官,更是个好官。”李放感慨道,“可他偏偏就不是个会打仗的。”
范雍来到当地后,李元昊派人虚言蒙骗,他竟然信了!
敌人的话,他还真当真的听了。
读书的人,竟然不知道兵不厌诈的道理?
结果就是,因为他轻信李元昊,导致守备松懈。
只是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李元昊抓住机会,一战击破金明砦,直接将大军开到城下。
因为城内兵少,范雍急忙召集附近的将领来救援。
结果被人围点打援,三川口一战,宋军大败,死伤惨重。
李放说到这,还有些愤恨:“除了主将指挥失误外,下面的武将也是很多都不是玩意。一个叫黄德和的将领,自己怯战不前就罢了,还去污蔑人家为国捐躯的将领。要不是文彦博当时查明真相,人家为国捐躯的烈士,真要被你们朝廷把一家老小都处置了!”
这段历史,听的赵祯羞惭不已,吕夷简在一旁也是感慨连连。
“若非史书,我亦不知范伯纯迂腐至此,蛮夷之言岂可轻信?”
范雍此人之前可是担任过枢密副使的,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的二把手,这可能也是当初选他去主持西夏军事的原因。
可谁知道这样的人,竟然不知兵?
李放开口说道:“合适的人,就该放到合适的位子上,范雍这个人,主政地方,在中枢都还可以,为什么就非要让文人去管军事呢?”
“以文御武,乃是我朝成例。”吕夷简只能如此辩解。
赵祯一时冲动,脱口而出:“那就从朕这里改了!”
吕夷简急忙劝道:“官家,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堂堂的枢密副使,仗打成这个样子,你跟朕说从长计议?是不是要等到李元昊真的称帝建国了,我们再议啊!”
赵祯有些恼火。
“唐末乱世犹在眼前,官家不可不戒。”
李放也开口劝说:“这会儿不能这么激进,还要是稳妥一点。”
其实,说完那句话后,赵祯自己也有点后悔了。
不管怎样,兵权这玩意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好,比起强国来,自家的皇位还是更重要些。
所以李放开了口,赵祯嘟囔了两下,就坡下驴,顺滑的改口了。
“你拿张纸给我,我记下这些人的名字,该贬的贬,该升的升,总不能让他们再去祸害西北。”赵祯伸手要纸笔。
像范雍这样的人,赵祯就记住了,以后不能让他碰兵事。
而如黄德和这样的人,别说兵事,以后估计都不能当官了。
至于像在三川口之战中表现良好的,刘平、石元孙等人,赵祯要大力提拔。
等到赵祯详细记录下之后,他再次看向李放:“既然不能改变制度,那你有什么办法能遏制元昊?最起码,最起码让他称不了帝!”
赵祯表情恶狠狠的,可话中的意思明显是比之前期待要低了。
“我个人是没什么好主意的,我的本事就是来自历史,所以我选择抄答案。”
说着,李放再次打开了一个网页。
屏幕上是一个问题:北宋后期,如果没有金、辽的参与,真的能灭亡西夏吗?
赵祯有些愣住了:“北宋后期?这不是那个昏君的治下吗?就他也能攻灭西夏?”
李放回道:“他自然不行,可别人行啊。赵佶这个人确实不是个东西,但他却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有个好哥哥,以及一群好臣子。”
由于前代的变法,宋神宗时,北宋西军的野战能力已经不在西夏之下了。
而到了宋哲宗时,采用蚕食之法,在西夏开始修筑堡垒,步步推进,务求耗死西夏。
事实上也确实取得了成果,要不是宋哲宗早死,西夏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