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 十月 十一月(1 / 1)契丹水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雨季如期而至,带来洋洋洒洒的降水后,又赶着阴云缓缓离去了。

只在远山肩头的雾霭间留下一道淡淡彩虹,横跨森林,美轮美奂。

室外活动再不受限制,皮蓑衣涂上了一层海豹油,结束了它的工作。

掉了皮的大檐帽表面班驳,单薄的皮革几乎能用手抠破,这个出了不少力的“老伙计”被陈舟放在了木箱中,他决定自己用草编织几个草帽,用以实现“帽子自由”。

……

窑洞内的建设仍在继续。

天气越来越炎热,为了保存食材,厨房中冰窖的优先级逐步提升。

除此之外,扩展储藏室,开辟小鼠养殖房亦很重要——小猫越长越大,越来越淘气,也愈发难以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经常跳到鼠圈和试毒鼠们的“公寓楼”顶窥探它们的生活。

……

10月10日,陈舟收获了一支钢笔和一小瓶墨水,同时垒砌在木石墙中切割的石磨终于完成,他总算能把小麦磨成面粉了。

当然,石磨目前只是初具“圆形”,还需要他继续加工调整。

不过那与最困难的切割石块比,根本算不得麻烦。

为了尽早吃上面饼或是疙瘩汤,陈舟加班加点,在10月18日完成了石磨,试用后效果很棒。

石磨研磨出的面粉虽不如现代面粉细腻,但对他来说已是难得的美味。

狠狠地吃了几顿面食后,陈舟又用石磨研磨了一些粗盐粒。

进入旱季后,没有雨水捣乱,他的晾盐场又能正常工作了,现在养的羊多,耗盐量也大,要是光靠上个旱季晾晒的盐,着实撑不了太久。

……

解决了石磨的问题,窑洞中的空间更加紧张。

土砻、脚踏碓、石磨都不是小体积的器械,又怕风吹日晒雨淋,放在厨房中,使本就不富裕的空间雪上加霜。

陈舟本想先研究制陶,想到陶器烧制成功后还要腾出地方放盆盆罐罐,还是先扩展窑洞吧,顺便将摆在日程内许久的冰窖挖成。

定下计划后,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十六次神秘奖励送至的日子。

十月二十五,他带着来福前往沙滩,整理木石墙,拿走了新切出来的两个“钢镐头”,查看了此次奖励。

跨过一周年这道无形的门槛后,生活渐渐步入正轨,除了生活质量和现代人相差甚远外,要说特别大的困难,还真没有。

在这种前提下,送到岛上的奖励给陈舟带来的帮助也越来越小,哪怕奖励本身并不差,甚至还算不错。

第二十六次奖励是经典的床上四件套,包括被套、被罩、两个枕套和床单。

四件套的大小与双人床标准相符,使用了银灰色的不倒绒,用料非常扎实,看得出也不是便宜货色。

奈何窑洞还没安装好天板——这本是陈舟计划在雨季完成的工作,不想突然冒出一本藤编工艺大全,导致他抓到了一群羊,彻底打乱了计划。

没有天板的窑洞经常犯老毛病,从上往下掉土,这种环境,什么好家具也干净不了。

尽管陈舟很想换上四件套,美美地享受现代布料的柔软与温暖,但他却不能换,只能把四件套塞进木箱中,待天板安装好,室内干净后再铺到床上。

……

不使用炸药,哪怕有更加耐用的钢镐,扩展窑洞的速度依旧快不起来。

一周的时间,陈舟只开拓了六平方米左右的空间。

速度之所以这么慢,一方面因为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陈舟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裕。

庄稼、宠物、学习、畜牧还有不时发生的小事件总是会消耗大量时间,每天真正能用来挖掘砂石,开拓窑洞的时间大约只有五六个小时。

能抽出这五六个小时,还得说陈舟是个相当能吃苦耐劳的人,要是换成非洲黑哥们或是印度三哥,这六平方米没一两个月都干不完。

……

六平方米虽然不大,摆放三台加工粮食的器械还是绰绰有余的,甚至还能再塞两个木架子,用于存放杂物。

连日挖掘,陈舟对这种枯燥的工作多少也觉得厌烦。

自10月25日后,他便投入到制陶工作去了。

制陶对他来说,是颇具创造性,且极为新奇的工作。

捏好的粗坯,放入烧陶窑中,经火焰烧制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可能完好无损。

这个过程与开盲盒有几分相似。

而未知总是令人憧憬和好奇的,尤其是这种没有危险的未知。

……

贴吧老哥在他的“烧制陶瓷攻略”里提到过,烧制陶瓷是一项古老而复杂的工艺,对于不熟悉这项工艺的人来说,最快的掌握方式就是多多实践,熟能生巧。

在制造陶器的过程中,陈舟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他最先发现,自己塑造陶泥的过程太慢,于是便自制了一个手摇拉坯机,辅助他将陶泥塑造成壶形或瓶型。

紧接着,他又切割铁木,制造了几把形制不同的修坯刀,用于勾勒陶器的细节——

之前手捏的陶器大多留下了指纹,且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让他这个完美主义者很难受。

制造好这些工具后,他一不做二不休,又特意在窑洞外搭了个棚子,摆上几条短桌,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制陶工作室”。

从10月26日开始制陶后,他整天“和泥”“烧火”,玩得越来越上瘾。

建造工作室以后,这种瘾头愈发不可收拾,日复一日地持续了下去,不知不觉就到了11月9日,也就是第二十七次神秘奖励到来的日子。

……

在此之前,陈舟虽然一直对神秘奖励抱有期待,却从未特别明确地强烈渴求过什么。

11月9日,他终于有了第一个非常明确的愿望——他想要一本教授他如何制陶的教材,或者给他一个可用于测量窑炉内温度的温度计也行。

靠经验判断火焰温度实在太过痛苦,也太不靠谱。

倘若教材或温度计这个需求太苛刻的话,陈舟希望时空管理局能大发慈悲,送他几十袋子用于调配釉料的矿物质,他实在太想给自己烧制的陶器上釉了。

世界上除了制陶和雕塑,很少有能同时发挥他设计才能和绘画才能的工作。

而且釉色和绘画还有不同之处。

当釉料勾勒在陶器表面,经过烧制后,还有可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和纹,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更使人着迷。

当然,奖励万万千千,就算时空管理局真能听到挑战者的心声,也不可能当“许愿机”,陈舟能做的只有期盼。……

当日抵达沙滩,看到木石墙中间的纸盒后,陈舟眼睛一亮,还真燃起几分希望。

在沙地中心,摆放着一个扁平的,不算太大的纸盒,光从外表看,盒子内部装的很有可能是一本书。

若说里面装的是个高温温度计也勉强有点可能,不过据陈舟所知,高温温度计的体积一般没有这么小的,且不扁平。

满心欢喜拆开纸盒,里面的东西让他大失所望。

那是一套刀具,包括一把切片刀、一把砍骨刀、一把厨刀、一把水果刀。

刀身表面均带有大马士革纹,不过这些大马士革纹可不像随手斧赠送的小匕首一样,是激光烧灼的样子货,而是真正的经过折叠锻打产生的复杂纹。

这种特点在切片刀和砍骨刀上最为显著。

深浅不一的泛着金属光泽的条纹如海浪,带着独特的运动感铺满了刀身。

纸盒中除了这套刀具外,还赠送了一个实木刀架,但刀架使用的木材不算很好。

陈舟打算有时间再为这套价值不菲的厨刀再单独制造一个刀架。

岛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木头。

在刀架下面,压着一把厨房剪和一块磨刀石,磨刀石摸起来非常细腻,给陈舟的感觉比他从船上带下来的用于磨刀的砂轮好很多。

……

平时做饭他使用的一直都是从船上带下来的厨刀。

说实话17世纪的冶金工艺着实落后,材料学更是尚处于胚胎状态,各类器械使用的金属抗腐蚀能力极差,船上的刀具切鱼的时候没少沾染海水,受腐蚀影响严重。

这就导致刀身锈迹斑斑,还有一些凹痕和脱落铁片后留下的伤痕,有时用抹布使劲一擦甚至会往下掉渣。

在现代社会,这种破刀收废铁的都不愿意要,通常会被扔进垃圾箱里,直接送到废品站回收利用。

由于铁片刀太大,斧子切不了菜,处理体积较大的食材时陈舟只能耐着性子用这把破厨刀慢慢切。

到较为细微精细的工作阶段,他再掏出鲁滨逊的匕首或“冒牌大马士革刀”,细细地处理。

这套刀具虽不是他最想要的“制陶技能书”或者高温温度计,却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大助力。

拆开包装时没看到最期待的书籍,陈舟多少有些失望。

但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式的失望,很快就变成了暗自窃喜。

这一点,从他小心翼翼地将几把单独插在皮革套内的刀具一件一件放入登山包,避免它们因相互碰撞而损伤就能窥得一二。

……

新刀具给了陈舟发挥厨艺的空间,可惜他的刀工一塌糊涂。

切个块或者切片还像模像样,一旦涉及到切丝这种精细活儿,不是粗的像条,就是零零碎碎,粗细不均匀,下锅一炒直接变成丁,端出来让人一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印度师傅做的菜呢。

试着炒了几次肉丝,制造出几坨令人食欲大减的“腹泻产物模仿者”后,陈舟选择了放弃,继续摆弄他的陶器去了。

……

陈舟始终觉得自己不是很聪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甚至显得有些笨拙。

但他相信自己是个足够勤奋的人,他可以集中注意力,付出比别人多一倍或是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经验教训。

上学的时候,他曾经学到过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总是没错的,毕竟人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而缜密的思考可以避免出现很多低级错误。

烧制了一批又一批陶器,每一次用了多少燃料、陶泥的配比、陶器的薄厚、陶器的大小、器型的不同乃至天气与气温的差异都被陈舟详细地记录在白泥板上,并加以对比总结。

这些耗费大量燃料和白泥得出的数据又被转移到纸面上,变成准确的规律和推测出的原理——

刚到手的钢笔和墨水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不得不说上万块的钢笔用起来就是不一样,写起字那叫一个顺畅。

前前后后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在11月23日,也就是第二十八次神秘奖励到来之前,陈舟的制陶工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成功烧制出了一批真正的中大型陶器!

之所以要用批而不是个,是因为那一窑总共装了三个六十厘米高的陶罐,全部烧制成功了,无一破损,更无开裂。

这代表他持续不断的思考、总结、改进,终于由量变引发质变。

从贴吧老哥只言片语的教诲起步,经过漫长的实践,实现了制陶工艺的初步完善。

这一窑陶器烧制前的轮制塑形工作、塑形后的阴干工作、最后进窑的烧制工作全部符合陈舟总结推测出的正确工序。

就连最难掌握的窑内温度,他都根据焰光的变化作出了合理的判断。

自和泥这最初的步骤到陶器出窑,完全没有失误,这才烧出了三个完整的,没变形也没开裂的陶罐。

这三个较大的,器型较为优美的陶罐意味着陈舟以后再也不缺储存水的器皿了。

也代表着他以后可以自行烧制餐具、盆、洗脸盆等生活中需要的容器,不需要外界支援也能自给自足。

同时,他还可以烧制一些用于捕捉八爪鱼的小罐子给自己的餐桌再添一些新菜——看赶海视频的时候,他曾了解过这种颇具巧思的捕章鱼工具。

捉章鱼的小罐子比拳头小一圈,开口非常窄小,上面打了孔,用绳子穿成一串沉入海底。

章鱼喜欢钻洞穴,见到小罐子后总爱往里钻,待渔民一扯绳子,它们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罐子,就被拽上去当食材了。

除小陶罐子外,陈舟心心念念的“陶烟囱”也有了着落。

只要能烧制出一批合格的陶烟囱,厨房内炉灶的排烟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火墙以及计划要搭建的壁炉也有了可行性。

还有从船上带下来的那个压水井,陈舟之所以一直没动手挖井,除了不知道水源所在,怕挖了好几天白费力气外,另一个顾虑便是没有往下放的井管。

没有井管的井基本抽不出适合饮用的水,里面必定会掺杂大量泥沙杂质,影响口感不说,还有可能堵塞压水井。

而且成功制陶的好处远不止这些。

从日常生活所需的餐饮器皿、到瓶、香炉这样的装饰品,再到盆、鱼缸等器具,再到陶制塑像、陶制玩具这样的工艺品、陶砖陶瓦、腌菜坛子、酒坛子之类实用品。

一项能够掌握,且渐渐熟练的技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实在太多。

也难怪陈舟取出三个陶罐后高兴得一口气灌了半瓶酒,激动地拎起鱼竿跑到河边钓了一下午鱼。(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