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8章 烧炭窑(1 / 1)契丹水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节日”这个特殊的词语是陈舟用实际行动教给土著的。

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没有压迫,没有首领对普通成员施虐的盛宴。

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不食人,甚至不杀人,压迫感却比食人杀人强大的多的祭祀。

他们收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件“礼物”,有亮晶晶的珠子,有可以带在身上烧水的奇特小罐,还有坚硬圆润的娃娃……

他们得到了天神的承诺——

这样的节日以后还会再有,待下一次,他们还能收到不同的礼物。

于是他们开始憧憬未来,他们原本闭塞的内心首次出现了希望与更多光明。

……

美好的元旦结束后,依照计划,陈舟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搭建烧炭窑。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干了一件重要的事——给土著取名。

两个土著已经来到岛上半个多月,各种词汇学了不少,现在已经能大致听懂他说的很多话了,有些不懂的词汇,他们也能联系前后文,通过陈舟的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模糊猜测。

如今两人白天工作时已经懂得自行分工,一个人去照料农田,另一人去放羊。

待到下午,二人闲下来时,总有一人收拾卫生,一人学习——

说来倒令陈舟惭愧,别看这两个土著没来几天,自从学会洗衣服后,洗的比他勤快多了,就算他不允许大量使用洗衣粉,俩人宁愿用清水手洗,也不让衣服上带有污迹。

两人分开时,陈舟若想叫其中一人还算简单,他通常喊“喂”,听到声音的土著便屁颠屁颠跑来了。

若两人在一起,陈舟想指使其中任意一人就有点难度了。

他必须得单独指出一人,或是走到那人身边,才能让他单独去干某件事——虽然单独指使土著做事的机会不多,但终归麻烦。

想到家中的猫猫狗狗都有名字,没道理不给辛勤工作的两名土著取名,陈舟便参照原著,分别给他们取名为“星期六”和“星期日”。

其中最先被解救的,性格较为开朗外向的那名土著叫“星期日”。

“死而复生”的那名干瘦土著则被取名为“星期六”。

二人的名字不仅与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星期五遥遥对应,更寄托了陈舟美好的期望——

周六周日是假期的代表,他希望这两个土著以后能变成他的假期,让他彻底进入甩手掌柜状态,将精力投入到他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繁重乏味的工作中。

……

姓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它往往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期望,在玄学的角度中,还能预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

陈舟原想让两个土著跟他姓陈,再取个古代家丁武士的常见名,比如陈龙陈虎,陈朝陈汉,或者陈大陈二一类的名字。

后来他考虑到两个土著在部落中应该早已有名字,自己再给他们取名,基本是起到一个绰号的作用。

而且才相处半个多月,他还不想早早把自己的姓氏安到土著头上,他不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紧密到宛如一个家族的程度——

到目前为止,两个土著甚至还不知道他姓甚名谁。

事实上,尽管这段时间土著表现得非常老实本份,始终没有逃跑或者攻击他的表现,他依旧没有放松警惕。

尤其是进入夜晚,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都是把填装完子弹的燧发枪放在床边,左轮手枪压在枕下,再把来福放在院内的。

这样只要土著有不轨之心,来福发出示警后,他就能立即拔枪反击。

两个小小的土著,只要不掌握枪械的使用方法,是断不可能危及他的性命的,而小院的外墙又能给他制造充足的反应时间。

不过一直以来,他的准备都没有用武之地。

两个土著每天干完活后,精力已经消耗大半,回到木屋以后还要专心复习学到的知识,用不了多久就睡着了。

况且据陈舟观察,他们根本没有逃走的想法,更没有不轨之心。

不说别的,光是巧克力和加入调料的美食就足以令他们乐不思蜀了,更不要说还有更轻快的工作和顿顿能吃饱的伙食。

……

不管怎么说,星期六和星期日这两个草率的名字都已被陈舟安到土著的头上。

他们还未学习到汉语中这两个词汇,并不知道这两个发音相似的名字代表着什么,却不影响得到新名字后两人的欢欣雀跃。

两名土著以远超往常的速度迅速掌握了自己的姓名,并对着同伴呼喊起来,得到答复后更是满脸笑容。

完全熟悉读音后,他们还恳求陈舟教他们怎样书写自己的名字。

在拿到陈舟亲笔书写下“星期六”和“星期日”的白泥板后,没有纸张的两人忙完工作后,纷纷蹲在地上拿起木棍歪歪扭扭地练习起自己的姓名来。

见到此景的陈舟表面只是轻轻一笑,心中却有种暖暖的感觉。

他可以感受到两个土著少年对待他宛若对待父亲,或是更尊重更信任的人的那种感情。

只是食人土著这个身份使他不敢全然相信他们,就像书中鲁滨逊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信赖星期五一样。

想要表明自己的忠诚,除了和平时期的尊敬和顺从,更需要战争时期,用流血与牺牲证明自己的武勇与为主赴汤蹈火的气魄。

……

进入新一年后,陈舟只在1月3日和1月18日带领土著前往了两次沙滩,领取他的第五十五次和第五十六次神秘奖励。

这两次奖励的亮相远不如上次铁浮屠带来的震撼大,都是小小的纸盒。

第五十五次奖励发放的纸盒中装着一双精致的户外手套,还是个防风保暖款。

岛上热得要死,陈舟根本用不上这种手套,便把它放进了木箱中保存。

第五十六次奖励的纸盒稍大些,里面是一双运动鞋,恰是双适合夏季的鞋子。

但令陈舟恼火的是,这双鞋的尺码比他的脚小了三四号,就算他卯足全力,也穿不上这双鞋。

倒是两个土著的脚,仿佛都是为这双鞋而生的,打眼一瞧就能看出来,鞋子穿在他们脚上正好。

不过元旦刚送过礼物,这双珍贵的鞋子就算符合土著脚的大小,陈舟也不会轻易送出去。

再者说,鞋只有一双,土著却有两个人,总不能一人穿左脚一人穿右脚吧!

他只能默默将鞋存下,暗自观察两名土著的表现,待他们二人中有一人立功或是有极为优异表现的时候,再把鞋包装成神赐之礼送给他们。

……

其余一个多月,他放心地将庄稼和羊群托付给星期六和星期日,自己除了晚上编撰教材,偶尔教两名土著写字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烧炭窑的建设上。

在烧炭窑的选址方面,他就耗费了足足两天时间。

起初他想把烧炭窑建立在距离窑洞较近的地方。

后来他一琢磨,烧炭窑工作时的烟尘太大,一来对身体不利。

二来升腾起来的烟气就如同一盏指示灯,很容易暴露窑洞的位置。

他最早选择将窑洞建立在这个背阴处,就是为了找个足够隐蔽的地方躲避潜在敌人的攻击,如今再搞这么一个“烽火台”,岂不是自相矛盾。

除污染和烟气外,背阴处还有个缺陷——通风差,不够干燥。

大风一般都在阳坡吹动,通风差不利于窑内燃烧,而更加潮湿吸水的土壤也会影响烧炭的质量。

四处找寻,陈舟最终将烧炭窑的建造地点安排在了距离碎石堆不远的阳坡下方山腰。

那里土地干燥,且距离白土极近,省去了许多搬运建材的力气,同时碎石堆离森林近,砍伐木材后可以直接运到窑旁堆放,有利于生产。

至于通风这一要求,碎石堆那边也完美符合。

……

正式开工前,陈舟按照制造土砻水碓的经验,在选址不远处先行建造了几个小型烧炭窑,通过实验来了解怎样才能建造出合格的烧炭窑。

建造烧炭窑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步是挖坑,挖一个足以容纳木材的深坑。

第二步就是用砖石或者夯土建造窑壁了,这个窑壁要足够厚实,才能经得住焚烧,同时不易被风雨所损毁。

待窑壁搭建好后,就该在窑后壁开烟囱,从深坑中延伸至地面了。

尤为关键的结构,一个是用于点火的火塘。

它位于窑前部,位置较低,低于窑底,在这里点火可以直接引燃上方的木材。

另一个关键结构是窑顶预留的通风口,它是用来观察火势,了解窑内情况的。

若没有这个通风口,烧炭时人就成了睁眼瞎,只能通过经验判断木材在窑中的状态,成功率必然大大降低。

还有个关键结构是窑门。

窑门主要作用是保证烧炭窑的密封性,不然一旦涌入窑内氧气,促进燃烧,木炭可能就化为灰烬了。

处理好这几样关键结构后,应用烧炭窑时,能不能烧出品质良好的木炭,因素就多了。

比如木材的选择,在陈舟老家,一般使用的都是松树,若没有松木,用其它硬木也可,一般木质越紧实,烧出的木炭越耐燃烧。

再比如木材的堆迭。

在窑内,木材通常是直立或者斜立,大头朝上,环绕中心形成一个拱形。

若分区域的话,还得将优质木材靠后摆放,劣质木材靠前。

陈舟姥姥家的村子里曾经遗留下一个民国时期的烧炭窑遗址,陈舟小时候经常和伙伴到窑中玩耍,也听老辈人讲述过烧炭窑怎样工作。

但许多细节都已沉没在他记忆的海洋中。

他只知道引燃窑内木材后,重点是控制窑内氧气,先通风,让木材充分燃烧,再慢慢封闭窑门,减少氧气进入,使木材进入无氧碳化阶段。

最后完全封闭窑门,仅保留烟囱排烟,通过目测烟气的颜色,就能了解木材碳化的阶段。

……

经过几次“小烧炭窑”的实验后,总结经验完善设计的陈舟又给炭窑加了些他曾经忽略的小设计。

比如说在烧炭坑底部铺设一些碎石,以增加烧炭时的通风性。

再比如说尽量加长烟囱,让烟气往高空排放,这样不仅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烟气的颜色,还能减少污染。

还有个关键点便是防火问题,需要清理掉烧炭窑附近的易燃物,挖掘防火沟,再在附近搭设一间小屋,存放些水和沙土——

烧炭窑不远处就是森林,且旁边堆放着木材,一旦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

陈舟原想不借助土著的力量,单凭一己之力完成烧炭窑的搭建。

但考虑到雨季即将到来,如果不能尽早建设完烧炭窑,投入使用烧出足够的木炭,他的锻造计划很有可能要拖延足足两个月才能正式开始。

而且岛上亟待建设的也并不只有烧炭窑一座建筑。

雨季到来时,降水几乎是连绵不断的,总不能天天让两个土著冒着雨在外上厕所,不卫生不说,还有可能生病。

必须得尽早为两名土著建造一间厕所。

且雨季在外生火做饭也是件麻烦事。

考虑到两个土著都挤在一个小木屋中,无法在室内开辟足够的空间供他们做饭,陈舟打算再单独为他们建造一个厨房,或直接建造一间更大的木屋,给他们换个新家。

要紧的事不仅有这些,还有一些物资的消耗。

比如家中的可可豆储备,目前已经告罄,陈舟必须得趁旱季未结束,前往果树山谷多采集一些可可豆回来。

就算他自己不吃,给两名土著的奖品也不能克扣,这是原则问题。

……

工作不会随着有人分担而减少,只要你去寻找,它总是无穷无尽的。

为了尽早锻造出合格的金属器械,陈舟强迫自己结束了“休闲”状态,每天上午都独自前往选定的建造烧炭窑地址,或是搬运建材,或是挖掘深坑,或是垒砌窑壁,忙得不可开交。

两名土著也没闲着,过了中午,处理完该干的活,俩人就得到“工地”帮忙了。

他们不会砌墙,但给陈舟当个小工,递盆白泥,或是搬几块石砖,铺一层沙子的能耐还是有的。

就这样,在陈舟主导,三人协力下,到二月初,不单烧炭窑建设好了,就连第一批准备放入窑中的木材也砍伐完毕,就堆放在烧炭窑不远处。

……

竣工时刚好赶上太阳落山。

外形酷似坟包的巨大炭窑表面覆盖着一层白泥,沐浴着夕阳的余晖,顶着一根笔直高大的烟囱,蔚为壮观。

陈舟手中攥着一瓶亚力酒,满身泥点,微微眯着眼打量着这座由他亲手设计并建造的庞然大物。

两名土著也灰头土脸,坐在他身后,看着烧炭窑,满脸迷茫,尚不清楚这个比部落首领的房子还大十倍不止的巨型建筑物有什么用。(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