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比预想中难
陈凡先去人民文学杂志,王伟一见这人,顿时松了口气:“你小子可算准时了一次,两篇稿子没少吧?”
“之前是有事,您可别再提了,呐,一个字没少。”
陈凡打开文件袋,把两篇稿子专栏稿拿出来:“等会儿我去趟人民文学出版社,跟静一姐谈出版的事,你要不要一起过去?”
“过会儿陪你走一趟,顺便把这两篇稿子给她看下。”
王伟嗯了一声,翻开稿子看了起来,两篇都只看了个开头,确定还是原来的风格就放心了。
有了这两篇稿子,接下来两个月就稳了,那种一到月初就提心吊胆的日子,他反正是过够了。
把稿子合上,王伟掏出香烟递过去:“你这文件袋满满的,里边装什么呢?还有其它内容上刊?”
“一本长篇小说。”
“我看看。”
“有什么好看的,你们杂志还能再给我版面?”
“《最美的青春也就再连载几期,新书正好可以续上。”
王伟把烟点上,突然意识到不对,猛拍了下脑门:“你小子拿着稿子,该不会是要投你静一姐那边吧?《当代杂志?”
“陈凡同志,你可别忘了,咱们这儿才是你的娘家,胳膊肘可不能往外拐,赶紧拿来我看看。”
陈凡想了下,就把稿子拿出来:“要看就看吧,顺便给我提提意见,老实说,我还有些担心,这书过不了审。”
王伟讶异,这小子会怕不过审?
就他写的社评,就跟刀子、枪炮一样,也没见他担心过。
接过稿子看了几千字,王伟的眉头就皱了起来,直接跳过后边的内容,翻到第二章、第三章,也只看前边的一两千字。
烦躁地把烟掐了,王伟接着往下翻,每一章都只看一两千字,眉头很快就皱成“川”字。
“你这书,真不好说!”
“内容其实没问题,但里边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就太……”
王伟一时之间,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形容:“这事儿我也说不准,上你静一姐那边,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那就走着!”
陈凡把稿子收好,装回文件袋里,俩人这才出门,直奔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在朝阳门内大街那边。
街道两边散布着好几条胡同,里边保存着不少大型四合院,梁实秋、章士钊等名人都曾在这边居住过。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礼士胡同。
其实这地方,原来叫“驴市胡同”,就是牲口市场,买卖驴马的,一直到宣统年间,牲口市场才关停了。
后来这边重建,有钱人住了进来,再叫“驴市胡同”就不合适了,就用了谐音梗,改成了礼士胡同。
后世的经典剧《大宅门就在这里取了不少景,以大宅子众多闻名,陈凡一路过来,看着都眼红,想着有机会再搞一套大的。
王伟对这边很熟悉,轻车熟路找到王静一的办公室,直接就敲门进去:“静一,好久不见了。”
“王哥、小凡,你们俩怎么一起来了?赶紧到这边坐,我给你们泡茶。”王静一热情地把俩人引到旁边的茶几。
陈凡仔细打量了一下,二十多平米的办公室,分成了办公区域和休息区域,装修也都还不错。
想到这儿,陈凡忍不住吐槽:“王哥,看看静一姐的办公室,同样是主编,你心里就没点想法?”
“……”
王伟感觉被捅了一刀,这小子是真损,就不该陪他过来的。
其实也不是杂志社穷,人民文学杂志每期销量都超百万,是杂志期刊的巨头,根本就不差钱。
问题是,没地方去!
人民文学杂志属于作协旗下,不是什么实权单位,在这年头就分不到办公楼,有钱也不好使。
不像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头的单位是文化部,直接给批了一栋办公楼,条件比起杂志社,好的不要太多。
“再打趣,你王哥脸都要黑了。”
王静一莞尔,麻利地把茶泡上:“今儿过来,是要谈出版的事儿?稿子都出来了?”
王伟把两篇专栏稿子拿出来:“专栏文章已经出来了,一共两篇,你这边选一篇,九月份发表,收录到书中。”
王静一把稿子拿过来,只看了下标题,拿出其中一篇:“就这篇吧,针对大国,放到第一本书里,分量够重。”
这篇是写苏联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目前就两个超级大国,一个大佬美,一个是苏联,第一次出版,就得针对这样有分量的。”王伟赞同道。
“内容就这么定下来了,接下来谈一下印数,出版社这边早就讨论过了,首印 20万册,定在十月一日发售。”
“你们出版社,忒小气!”
王伟掏出香烟,给陈凡递了一根,自己也点上:“《陈凡社评集的销量都奔着 60万册去了,迟早还得加印。”
“销量我们不担心,问题是一下子印刷这么多,库存的压力、铺货的压力,你给我们分担呐?”王静一白了他一眼,看向陈凡:“《最美的青春印数稿酬 4000元,《陈凡看世界文集的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等会儿一并结算,这是之前说好的。”
“谢谢静一姐!”
陈凡算了下,这笔钱拿下来,都差不多够付明天的房款了。
“你小子一提钱,眼神贼亮贼亮的,我就搞不明白,你到手的稿费不少了,怎么还一副缺钱的样子?”王伟没好气,笑骂道。
“买房啊!”
“你家缺房吗?”王伟可是去过的,他家四间屋子呢。
“这是缺房的事吗?”
“不然呢?”
“王哥,团结湖那边的楼房,了解过吧?三万一套,四合院的房子多少钱一间?一千多到两千,知道这里边的差别吗?”
“什么差别?”王伟不明所以。
“城市建设的未来是什么?看看欧美、日韩,还有咱们的香江,高楼大厦才是标配,将来这些老房子怎么办?”
王伟和王静一对视一眼。
这下他们听明白了,还能怎么办,老房子只能拆了重建,陈凡这是买老房子,打算以后换楼房啊。
“回头我也去买!”
王伟立马打定主意,作为杂志社的主编,他了解的信息比很多人都多,陈凡说的这些,一定会实现的。
只是之前,没想过这些而已。
王静一莞尔,附和道:“回头我让我婆婆,也到处打听打听,她老人家在胡同里,消息还蛮灵通的。”
“到时赔钱了,可别找我。”陈凡把烟点上,打趣道。
“不找你找谁,茶也喝了,赶紧说正事吧,我先声明啊,这本书要是能过,必须留给我们杂志社。”王伟重复道。
“您有版面吗?”陈凡吐槽道。
王伟呵呵,揶揄道:“甭跟我犟,哥们比你懂得多,这本书想要过审,最少得几个月,哪会儿《最美的青春早连载完了。”
“什么书,内容这么敏感吗?”
王静一好奇,这年头审核还是很宽松的,只要不触碰一些禁区,或者写得过于灰暗,问题都不会太大。
甚至可以过程写得很灰暗,结局光明就行。
后世余华就有这样的经历,发生在八三年,《京城文学让他去改稿子,嫌弃结局太阴暗,把结局改光明了就行。
别人去改稿,都是半个月、一个月,招待所好吃好喝招待着,每天还给补贴,比工资都高,这都是给作者的福利。
余华是老实人,一天就给改好了,把编辑都给整不会了。
编辑无奈,只好说你来一趟京城不容易,得好好看看,然后余华用一个月,把京城逛了个遍,回去时还挣了不少钱。
“你自个看吧。”
陈凡把书稿子拿出来,第一页上就几个字:觉醒年代!
王静一看着这名字,就觉得有内容,翻开一看,顿时被里边的内容吸引,但看着看着,就皱起眉头。
还看了陈凡一眼。
这小子写的真好,也真敢写!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里边的人物、事件太……
一时之间,王静一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反正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直接发表的,得上边讨论过了才有机会。
难怪王伟会说,要几个月时间。
“连载归你,出版归我。”
王静一看向王伟,见对方点头,接着说道:“谁也别想光拿好处不办事,咱们两家一起,把这事情推到上头去。”
“我也是这个想法。”王伟嗯道。
“很好,那就达成共识了。”
王静一麻利地,又泡上一壶茶:“小凡,老实说,这本书非常好,但审核会非常困难,你确定要写下去吗?”
陈凡呡了一口,放下茶杯:“这不是有你们帮忙吗?这本书已经构思好了,差不多会写四十三万字。”
“不对,你没明白我的意思。”
王静一把茶水续上,解释道:“并不是我们推动,这事儿就能成,像这种作品,上头肯定要开研讨会,作为作者本人,其中的一些会议也需要参加,去阐述你的作品。”
王伟接过话茬,补充道:“几乎可以肯定,这样的研讨会,你会参加很多次,运气好一点的话,可能会要求你改稿,运气不好的话,改了几次,稿子还是被毙了,全白忙活了。”
王静一点了点头,接着说:“所以我们这边,必须要确定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你愿不愿意干?愿不愿意继续写?只有你点头了,我们才有机会把这事儿办成了。”
ps:三更到,感谢老铁们订阅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