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激波风洞的研究实验求订阅
“郭先生,你们这边现在是什么情况?”
当杨宁到达风洞实验基地的时候,他发现一群年轻的学生此时正围在一个前窄后宽,长度大约十米的管道前面。
管道窄的地方直径只有十公分,宽的地方直径四十公分,在管道的内壁,为了更好的区分各个端位,郭先生他们还将这个仅仅十米的风洞模型由不同的颜色分成了三部分。
红色管道为高温高爆端,也就是充斥可燃气体产生高温高压的部分,点过后会形成高温高压高速的气体,蓝色管道为被驱动端,高温高压端点火后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气体,就会压缩这段管道的空气,形成高温高压气源。
最后在经过青色高速喷管加速后,就可以形成模拟飞行器高速运行下气流的风。
不同端位会由膜片隔开,试验时气流就会冲破这些膜片。
眼前这个风洞也只是一个模型,所以看上去很短很小。
“杨宁你来了?”看到杨宁后,郭先生先是惊讶了一下,随即和他打了声招呼。
其他人看到杨宁后,也纷纷上前问好,虽然杨宁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甚至有些人的年纪比杨宁还大。
但是和杨宁一起参与研究这么久了,这些学生也慢慢知道了杨宁的能力,也都不敢小瞧他。
“您老都发话了,我敢不来吗?”杨宁先是和这些学生问好,最后看着郭先生问道。
“为了来您这,我都把钱先生那边今天的发动机试车都退掉了。”
“呵呵,没事,师兄那边推了就推了吧,今天一定不会让你感到失望。”听到杨宁的话后,郭先生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随即把俞院士喊了过来,略带骄傲的说道。
“怎么,你们这是把超音速激波风洞造出来了?”杨宁笑着问道。
“哪有那么快?”郭先生看到杨宁揶揄的神情后瞪了他一眼,随即指着走过来的俞院士说道:“小俞以生铁为主要材料,研究出来了一种新的激波管,今天这次实验是第一次采用这种激波管,所以让你过来把把关。”
“杨工你好,这次麻烦你了!”俞院士此时略显局促的伸出手,对杨宁说道。
“俞博士客气了,没想到你们这么快激波管研究出来了,恭喜!”看着略带紧张的俞院士,杨宁笑着和他握了一下手。
谁能想到就是眼前这个略显紧张的年轻人,以后会成为我们的高超音速风洞之父。
对于这位,杨宁也是十分敬佩的,毕竟用爆炸原理研究高超音速风洞,那可真的就是在拿命研究,一不小心就会落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可是眼前这位,硬生生用无数次实验,为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炸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杨工客气了,我这才刚刚进入研究所学习,还不是博士,而且我现在攻读的是副博士学位。”
俞院士听到杨宁的话后从,紧张的看了一眼郭先生,连忙解释道。
“一样的,比我这个本科毕业的强多了……”
杨宁这话刚一出口,就被郭先生打断了,他奇怪的看着杨宁:“你还好意思说这话,我听说去年刚开始决定实行研究生学位制度的时候,华老亲自请你去他们数学研究所读个副博士,你这不是都没去嘛。”
“嘿嘿……”听到郭先生的话后杨宁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那时候我们数据处理所的事情一大堆,哪有时间去做数学研究啊,所以只能辜负华老的好意了。”
杨宁可是知道,我们实行的这个副博士制度,最后好像就只有一个人成功拿到了副博士学位,所以他也就没有打算在这方面多心思。
有那功夫,对处理几份资料他不香吗?
虽然华老承诺只要他愿意,保证他一年就可以拿到副博士学位,可是杨宁还是拒绝了。
而且再过几年,国内颁发的副博士这个学位我们就取消了,所以他也没有必要白费那个精力。
“郭先生,实验已经准备就绪,是不是现在就开始点火试验。”
这时,有一个研究员跑过来对郭先生说道。
郭先生没有立刻下达点火命令,而是看向俞院士严肃的问道:“能够保证人员的安全吗?”
“没问题!”俞院士此时见到杨宁时的那种局促俨然已经消失,信心十足的回答道。
“那好,除了必要的实验人员,其他人立马撤出这个实验室。”
郭先生下达完命令后,随即又对俞院士叮嘱道:“小俞,一切以安全为首,去吧。”
“是!”俞院士大声说道,随即跑过去和参与这次实验的人商量起了实验注意的事项。
“行了,我们也撤出这个实验室吧,你要是在我这出现点问题,我可没办法向上面交代。”俞院士走后,郭先生对杨宁说道。
“行吧!”杨宁也从善如流,毕竟万一出现了意外,自己的小命可能就要真的交代在这里了。
跟着其他人撤出实验室后,杨宁站在安全距离对身边紧张的盯着实验室方向的郭先生问道:“还有没有这条实验风洞的详细数据?”
“有的,怎么,你有什么想法?”
郭先生叫人给杨宁拿过一份风洞的具体数据,好奇的问道。
“嗯,刚刚看到这个实验风洞后,确实有一些想法,至于行不行的通,还需要算一下才知道。”
风洞的具体性能,不仅仅和高温高压端产生的压力有关,而且还要都到管道长度和洞壁的干扰有关。
其他的杨宁不清楚,但是对于国第一条高超音速风洞的长度和激波管道的直径,杨宁前世在网上可是看过的,所以知道的一清二楚。
所以杨宁现在打算先把激波管的最佳直径和风洞长度拿出来,这样也能减少风洞研究的时间。
考虑到成本和实用性的问题,杨宁也没有拿出j4激波风洞的数据,而是结合几年研制成功的jp8的风洞数据,想要设计出一座我们自己的大型风洞。众所周知,jp8风洞虽然是年才投入使用的,但其实在64年的时候,这座风洞就已经研究成功了,不过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因素,直到五年后才建成投入使用。
就在杨宁对照着实验风洞的数据,结合后来的jp8的数据计算的时候,突然之前留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人全都从实验室里冲了出来。
还没等杨宁搞明白情况,紧接着就是“轰”的一声从实验室里传来。
杨宁抬头一看,只见俞院士和几个年轻的研究人员弯腰拄着自己的膝盖,盯着实验室喘着粗气。
他们看到实验室安然无恙后,全都松了口气,然后对郭先生他们这边喊道。
“已经没有危险了,赶紧抓紧时间进去收集数据。”
喊完后,刚刚从实验室跑出来的俞院士几人,又急匆匆的冲了进去。
其他人一看实验已经结束了,也跟着一起跑了进去。
杨宁看到这种情况,看了郭先生一眼问道:“我们进不进?”
郭先生看着一窝蜂跑进实验室的学生,笑着说道:“还是等等吧,我们现在进去还帮不上什么忙,不过等会的实验数据你可得马上给我处理了。”
“没问题。”杨宁听到不需要自己进去,就拿起图纸继续算了起来。
“老师,这是这次实验的数据。”
过了好一会,俞院士拿着一叠数据资料向郭先生和杨宁这边走来。
到了跟前后,俞院士将手里的资料交给郭先生。
郭先生拿起看了一会,随即看向还在那写写画画的杨宁说道:“呐,到了你干活的时候了。”
杨宁停下笔,接过郭先生递过来的数据看了起来。
郭先生也没打扰他,而是拿起之前杨宁放在边上的图纸看了起来。
一开始还是郭先生还只是感到好奇,想要看看杨宁能够通过这个实验性质的算出些什么。
但是看着看着,郭先生的神情凝重了起来,本来想拉着杨宁讨论一下,但是看到杨宁还在那里忙着处理刚才的实验数据,于是把俞院士拉到一边,两人就杨宁的这份图纸讨论了起来。
“这”当看到杨宁算出来的风洞数据后,俞院士的第一反应是这份数据是不是算错了。
“喷气口直径达到两米,整个风洞管道长度超过100米,这种这么大的风洞,对于高温高压端的初始气压要求很高啊!”
“还有这个不抑制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而是利用爆炸产生的爆轰加大空气压力,这简直就是有点异想天开啊,国外也没有这种理论啊!”
就在郭先生怀疑杨宁是不是算错了的时候,俞院士在经过了最初的震惊过后,看着杨宁算出来的数据思考了起来,越想他的眼睛就越亮。
要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就是俞院士最先产生爆轰想法的,只不过一开始他觉得自己有点异想天开,所以直到80年代的时候,俞院士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才发现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但是现在杨宁已经把这种理论设想提出来了,俞院士顺着杨宁的思路,越想越觉得这种设想很有可操作性,于是他对郭先生说道:“老师,这种理论设想我觉得很有操作性。”
听到自己这个学生的话后,郭先生惊讶的抬头看着他,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听错了,于是再问了一遍:“你说什么?”
“我觉得杨工的这种理论设想很有操作性,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
俞院士一开始看到郭先生的神情还有些犹豫,但是一想到我们现在航空航天事业的困境,于是鼓起勇气再次大声说了一遍。
这个时期,为了研究超音速飞机的气动外形,鹰酱老大哥,甚至约翰牛和高卢鸡等航空强国都是靠着大型亚跨超音速风洞给模型吹风获取阻力曲线数据的,数据不好就修改模型,直到输出的曲线比较接近期望值。
这其中越大的风洞吹出来的数据在工程上越有参考价值,越有可能在详细设计中发挥作用。
这些国家现在的跨超音速风洞就已经达到了2米级别,我们要是没办法造出自己2米级别的风洞,就没办法在航空航天领域赶上这些国家。
看着自己这个学生坚定的眼神,郭先生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要是觉得可行,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吧,我们这些老师会站在你的身后支持你。”
“还有,要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的话,就直接去找杨宁,让他帮你们解决,你也别不好意思,谁让净给我们找麻烦呢!”
得到郭先生的同意后,俞院士激动的说道:“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研究出来自己的大型风洞。”
杨宁虽然在一旁开启超脑模式处理着这次实验的数据,但是这对师生的谈话他也听得一清二楚。
听到俞院士终于大胆的说出了他对爆轰理论的设想后,杨宁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要是他的轰爆理论能够提前实现的话,那么我们依据这个理论设计的风洞,或许因为直径问题达不到后来的jp10那种7马赫风速,但是达到jp8的3马赫风速就足够我们用到21世纪了。
毕竟现在的航空航天技术还没有丧心病狂到能把飞行器的速度提升到30马赫的地步,也用不到风速那么快风洞来测试。
杨宁觉得只要俞院士下定决心研究爆轰理论,再加上他自己的协助,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把我们的直径2米的大型风洞研究出来。
“怎么样,看到我这份图纸,是不是很惊讶?”杨宁处理完这次的实验数据后,看着这对师生说道。
“确实,你的这个设想,真的有点出乎预料了。”郭先生看着杨宁,苦笑着说道。
“不过现在想要实现这种设想,在气体爆炸学和材料学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你可不能撒手不管啊。”
随即郭先生指着俞院士说道:“我这个学生算是被你套牢了,他打算研究你的这个理论设想,从而设计出我们的大型风洞,你到时候搭把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