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章 ,二次科考(1 / 1)雨是苍天在哭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8章 ,二次科考

苏徽二州之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虽然还比不上整个大熙,但已经足以和一些小国相媲美。

因此,治理这样一片区域所需要的压力也是倍增。

方永下令举办第二次科考,只为招募人才,填补治理的空缺。

同时,实学考也再次开启。

这份独立于科考之外的晋升渠道出乎意料的并没有受到科考士子的多少抵制。

一方面是因为吴元授银不授官政策。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实学考还远远没有达到威胁正统科举考试地位的程度。

上次实学考出来的人才,除去沈图外,其余人大多没什么建树。

有接近一半的人因为能力不足被免职。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贪污被杀。

尽管这些人之前也是底层出身,但这并没有让他们设身处地的为底层百姓着想。相反,由于底层出身的局限性,他们更容易被一些利益引诱,然后走入歧途。

方永对这些人还是比较宽容的。

贪婪,人之常情罢了。

他并没有严苛到像朱元璋那样极度仇恨贪官。

剥皮萱草太残忍了,全家杀了就行,他为人还是比较仁德的。

当然,实学考出身的人才也并非全都不堪,虽然大的人才没有,但小的人才还是有几个的。

除了沈图以外,目前做的最好的是一个叫做曾建的人。

曾建以前是一个挑夫,专门给人搬东西。

他带着同乡在城里自己组了一个班子揽活。

在这期间,曾建经常游走于城市之中,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这种经历对曾建的办事能力起到了不小的锻炼作用。

后来方永举办实学考后,曾建便报了名。

最终顺利被录取。

之后,曾建先是被派到军屯负责管理耕种器械。

这里的耕种器械包括耕牛、犁、水车等等,这些物品寻常百姓家中没有,需要淮阴军统一管理,分配使用。

曾建在这个职位上干的很不错,为人和善,处事公道,器械在他手中从来没有出现损坏丢失的情况,百姓对其很是满意。

备受好评的曾建很快顺利转正,得到了官职,真正意义上脱离了白身,同时他也在当地娶妻,并加入到了军中和淮阴军的一些军官一起学习认字。

当时的方永正是极度缺乏人才的时候,本着可以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曾建学会了一些基础的字后就迅速得到了升迁。

其被调往滁州,和运粮大队一起,协助运粮。

期间,曾建还参与了翟逊对赤横二匪的伏击计划。

运粮结束后,曾建又被派往滁州地区的十字镇协助屯田,除了负责原本的耕种器械等工作外,还额外负责处理十字镇区域的纠纷事件,家畜养殖等工作。

因为工作出色,现在曾建又被调往了巢州,单独负责一镇的军屯工作。

虽然这一职位算不上多高,但对于挑夫出身的曾建已经非常满足了。

对于现在的方永来说,无论是大的人才还是小的人才都是一样的稀缺,因此他此次举办的科考范围将会变得更大,录取的人数也将会更多。

方永分别在徐州、淮州、扬州、金陵、姑苏、滁州、合肥、安庆、凤阳九座城市设置了考点,准备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科举考试,意在从中挑选出大量的基础官员。

无论如何,科考依然是目前选拔人才的主力,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淮州,一处卖字的摊位上。

上面写着,“对联三文、书信五文”的字样。

只是很少有人问津。

宋云拿着一份《四书文看着,不时摸一摸干瘪的肚子。

半晌,来了一位老妇人写信。

老妇人絮絮叨叨的说着,她有两个儿子在军中,今年本来是要回来的,却没成想临近年关大儿子受了伤,被敌人的箭射中了腿,便只好留在军营治疗,小儿子也留在那照顾兄长。

如今月余时间过去了,两个儿子没有来信,老妇人心中担忧,故而来请宋云写信。

宋云不耐烦的听着老妇人絮絮叨叨的讲话,他摆了摆手道:“你只说要写几封信,写什么?旁的不要多言,莫影响我看圣贤文章。”

老妇人闻言小心翼翼的道:

“俺想写两封,大儿媳妇和小儿媳妇各有话要说,不好写在一封信上,请问要多少钱。”

宋云指着招牌,道:“没看这写着呢吗?”

老妇人向竖起来的招牌上看去,她平时进城买些东西,时间久了,倒也认得几个简单的字,可宋云写的这几个字她却怎么也认不出来。

原是宋云卖弄书法,用的扬州八怪黄慎的书法写的,字形开张跌宕,龙蛇乱舞,老妇人看上去就如同天书一般,哪里能够看懂?

宋云见状摇头笑道:“无知小民,可惜了我这一手好字,却要与你写信。”

老妇人闻言只能尴尬的笑着。

宋云也懒得与其多言,直接道:“书信五文一封,两封十文,交钱吧。”

老妇人闻言,面色似有不舍。

小心翼翼的掏出十文钱,想了想,问道:

“您看,俺写两封,能不能便宜一些,九文可好?”

宋云一言不发,却是连话都不想多说,转头看起了书。

他可是读书人,虽然一时落魄致使卖字,但岂能如那市井商人一般讨价还价?

老妇人见状只好讪讪的将十文钱全部放在摊位上。

其实老妇人根本不差这些钱。

她大儿子是军中的老兵了,早就跟着将军四处征战,立下不少功劳,目前是一等战兵,每个月光军饷就有一两银子,还有各种补贴,再立些战功就能升什长了。

小儿子参军的晚,但每个月也有五百钱,养活一家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更别说家里还有田地。

两个儿子十分孝顺,把大部分军饷都寄了回来,老妇人可以说是颇有身家,根本不用在乎那一两文钱。

但是,老妇人穷的怕了。

早些年将军没来时,她几乎就要饿死了,若非当时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拼命支撑着家里,她断然是活不到现在的。

差点被饥饿饿死的人,一辈子都难以忘记那种恐惧。

所以现在她虽然有钱了,却仍然不敢乱用,能省则省,生怕有一天……

这时,有个中年妇女从旁路过,却是老妇人同庄的柳嫂子。

柳嫂子从这一看,见老妇人正在交钱,赶忙阻止道:

“诶呀,老二姨,你怎么在这个摊子写信啊,这死贵死贵的,你去东角书店门口的摊子,那也能写信,只要三文钱一封!”

老妇人一听,还有这事?

赶忙给宋云打了个稽做歉,然后往东角去。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