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9章 沪市作家圈(1 / 1)小时光恋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9章 沪市作家圈

访问团于当日晚乘国航飞机回沪市。

岩波书库的几位工作人员,一些教育部门的干部和还没来得及登机的日本大学生,和作家访问团在同一趟飞机上。

当时还闹了个笑话,翻译陈希儒以为飞机上的饮料、水果啥的,都像日本航空公司一样免费。

结果他点了一杯可口可乐,空姐再三向他确认:“先生,你真的要喝可乐吗?”

“喝呗。再给余切也来一杯,两杯。”

“两块钱。”小姐姐伸出手找他要钱。

陈希儒顿时傻眼了。

余切正打算付钱呢,这一幕被岩波书库的工作人员小林健次郎看到了,宣布由他们公司来掏钱,请所有人喝可乐。

因为已经听说余切的小说即将在岩波书库出版,所以陈希儒知道,大家都沾了余切的光。

他问余切:“这日本人对你真好,但是日本作家的地位也那么高吗?”

这事儿给余切问懵逼了,因为这是两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财富上来讲,日本作家的收入肯定高得多,哪怕排除掉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都仍然如此。

但从政治地位上来讲,巴老、马识途这些人就高得多了,衣食无忧,这不太好比较。

余切耸了耸肩,把这两个之间的区别和他聊了一下,说:“你选择哪个?”

陈希儒顿时摇头:“那我还是当一个中国作家好了。”

这几位岩波书库的工作人员,是来考察中国的营商环境的,顺便找余切拿到第一篇日本小说的稿子传真到日本国内。

岩波书库因为喜好出版“古典文学”,所以他们出版的书籍,在日本有点成为“时尚单品”的意思,就是说读者买来不一定看,但一定会买几本装逼,假装自己十分有文化修养。

日本的文部大臣写文章批评过这种现象:社会上有一种叫做“岩波男孩”、“岩波女孩”的说法。青年学生刻意地从书包里把红带书岩波文库将系列用颜色标记,红色为外国文学显露出来以供人发现,像是一种接头暗号一样,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显摆自己“已经是文化人”的勋章。

来中国的工作人员中,小林健次郎会一些中文。离开机场之后,他一直跟着余切,余切去哪,他去哪。

余切吃饭,小林就出来请客。

余切要去巴老的家中赴宴,小林就提前帮他买好一只万国机械表送来,然后在门口蹲着。余切说:“巴老不收礼物,他不是那样的人。”

小林说:“那你拿去。”

“我也不收礼物。”

“那你拿去给别人吧,你要去巴老家里了吗?我给你打车。”

虽然余切啥也没有收,但总算是意识到,岩波书库有多么想他的小说迅速出版。

他原先打算写《地铁系列的废土小说,再做一些日本本土化的改编。

《地铁是原俄罗斯作家在03年撰写的三部曲。包括《地铁2033、《地铁2034、《地铁2035,这个系列更为出名是改编成了3a电子游戏,到余切穿越之前,该系列还即将被改编为电影大片。

曾经余切和燕大的留学生露西讨论过《1984、《美丽新世界这些反乌托邦巨著,《地铁系列也属于是反乌托邦的作品。《1984认为统治需要恐惧,《美丽新世界认为统治需要欺骗,而《地铁要更加现实一些,可能因为是苏联崩溃之后的俄罗斯人写的,他认为统治其实啥也不需要,只需要提供一种秩序,人类本来就有一种服从的天性。

这是一部另类“爽文”。最后主角掌握了人类和另一个地表新生种族的生杀大权,因为缺乏沟通,他选择了干掉另一个种族,然后在毁灭之前,发现新的生物已经是存在智慧的生物。

而因为没有外敌,人类之后又继续陷入永久的自我折磨。

这又是一个在八十年代前较为新颖,但后世烂大街的观点——人类只是地球上的“最佳适应者”,跟以前的地球霸主恐龙一样。

就算是满地球都是辐射,全是核弹搞出来的疤痕,地球也不会有啥事儿,地球历史上比这糟糕的时候很多。打核大战的话,人类只是自己把自己整死了。

但这些书全是长篇,约摸四十五万字一本。一时半会儿写不完。

余切决定给岩波书库先整一个短中篇小说拿去发,他还缺少一点灵感。

之后,他受到《收获杂志李小林的邀请,余切在沪市又多呆了三天,到处游访,认识了一些朋友。

在这里,余切进入到一个新的圈子,这个圈子是由沪市的文化名人所组成的。彼时作家中有许多地域圈子,他们之间互相交流、玩耍和创作,最后互相又借助彼此的力量把彼此推广出去。

沪市和燕京一一对应,凡是燕京有的,沪市往往也有个对应的。

最大的俩圈子就是燕京和沪市。其中,一般认为沪市这边的杂志胆子更大一些,原因在于这边是巴老坐镇,他本人的文学倾向比较放得开。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比如在文学评论上,燕京有《文学评论跟《现代文学研究两本杂志,沪市就出版了《沪市文学,《沪市文学理论版。

余切在沪市的终点就是这个《沪市文学。这一期有个叫钟阿城的作家,他的处女作《棋王发表在了《沪市文学上,讲述一个“棋痴”四处寻找对手下棋的故事。

这个小说发表之后大受欢迎,编辑部正在热烈讨论为啥这个东西能那么受欢迎。见到余切来了,他们的目光就转向了余切。

巨鹿路675号,《沪市文学的编辑部烟雾缭绕,文学理论组的周杰人和主编李子运两个人正在讨论。

周杰人说:“《棋王为啥能那么受欢迎,是否因为这是一部知青小说呢?”

李子运摇头:“现在到处是知青小说,知青小说泛滥,我认为《棋王的成功绝对不在于它的题材上,而是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和他其中的文化内涵。”

周杰人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文化内涵上:“你是说,大众已经对知青小说渐渐失去了兴趣,《棋王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那个‘文化’?但这到底是什么文化呢?”

李子运不知道这是什么文化。

如果是余切来听,他就回答说乡土文化或者寻根文化。

随后周杰人又开始批判起现在的作家:“我感觉他们在模仿西方人写小说,但他们连基本的外语都不懂,于是这造成什么样的现象呢?”

“啥现象?”李子运当起了捧哏。

“他们实质所学习的,是翻译过后的作品,比如黄津炎翻译了《百年孤独,那么这些人学习的就不是马尔克斯,而是黄津炎。余切在那本书开篇写了一些观点,他们也到处拿去说——人家余切和马尔克斯写信,你抱着别人嚼烂后的废料,在那奉为圭臬!”

“你这么说,有点太绝对了吧。”

“不绝对,《燕京文学的主编李拓也这么认为,我上次和他见面,他说的比我还要夸张,他说有的作家学的都是二手货,什么海明威,什么福克纳……根本没学到,连外语都不懂,学个毛!”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