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5章 轰动(1 / 1)小时光恋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5章 轰动

《大撒把的单行本发布后,逐渐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

人们记住了“顾颜”这个名字,并且为他和一代留学人的故事而震撼,不少人因此而感动落泪。

这个小说,也引发了对于出国热的思考,准备留学的学子,和已经在国外的学子对此纷纷发表看法。让人惊讶的并不是“出国热”事情本身,而是许多学子反馈,他们的生活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和原先看到的“留学生文学”中的地上天国差别太大。

没有团锦簇的欢迎,有的只是系统性的排斥,一旦表露出自己想要留在美国长居竞争工作机会,留学生迎来的就是本地劳动者的敌意。

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陈忡美国来信”的著名女演员陈忡,看过《大撒把之后,用越洋电话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美国并不是天堂,它确实发展水平很高,但对外来人特别残酷,很难立足。”

“我现在陷入到了两难,祖国对我很好,但它还是一只雏鸟,美国拥有健全的保障体系,一个蓝领工人工作八小时,可以在郊区养活一家四口和一条狗,拥有一幢郊区别墅——但这样的生活还不属于外国人。”

“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美国人呢?我恐怕要吃够几代人的苦才行。”

和陈忡通话的《南方周末记者问她:“那你还想要留在美国吗?”

陈忡斩钉截铁:“我还没有实现我的梦想,我必须要留在美国!”

瞧!这就是出国热的真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

就算是四十年后,依旧不会改变,哪里是写一本小说能真正扭转的。

在单行本发行后的两周,全国有四十多家报刊节选了小说《大撒把,十多家剧团想要把小说改编成剧目,余切每天都能收到请求改编的函件,而从去年小说在《十月发布以来,有关于小说的评论文章接近百万字,这甚至已经是小说本身字数的七八倍。

连载有《大撒把的期刊销量陡增,各地邮局和书店打电话到京城出版社,要求把今年一月的《十月刊再印刷一遍。

王世民看到这些要求后简直是哭笑不得:“哪里有重新印刷之前期刊的?”

余切听说这件事情后,反而觉得编辑部大惊小怪:对经典进行复刻,这不是很常见的吗?读者想要,难不成还嫌赚钱烫手?

王世民解释说:“我们的纸浆已经非常紧张,把它用来印刷单行本和《十月新一期也就罢了,用来反复印刷以前印过的,这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是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第二次印刷的三十万册迅速卖光后,根据各地汇总而来的反馈,京城出版社紧急制定了再印刷五十万册的计划,交由当时最好的印刷厂——新华印刷厂印刷,地点位于西直门往南一点。

新华印刷厂从名字看也知道是新华书店的厂子,承担了一系列报刊、文学名著、专业书籍的印刷任务,其单日最大印刷量达到百万册。

因为《大撒把单行本的热卖,近一周内,新华印刷厂已经停掉了一些国外名著原先的排期。机器没日没夜的转,工人分了三班倒,印出来的书页热得发烫。

如果这样还不够的话,全燕京都不够印了,得其他地方印刷厂也加入进来。

余切跟着《十月主编王世民跑去燕京出版社开会,就是为了要纸浆,纸浆不够用了,就跑去其他出版社请求“匀”一些份额出来。

这些事儿算“出差”,三块钱一天,吃喝也是王世民来请。

余切已经成了明星,他彻底在燕京的文学圈出了大名。

不论到了什么地方,都有人拿着书来找他签名。尤其是他在书上印了照片,他又长得很有辨识度,以至于原先不认识他的现在老远就能认出来了:“余切?余切啊!你,你是余切老师!”

崇文门外东兴街51号,《十月杂志社。

张守任给了余切一批新到的读者信件,因为数量有几百封,太多了,张守任拿不过来,就让余切自个儿开车拿回去。

《十月编辑部现在忙得起飞,张守任说:“几十个编辑合用一个电话,大家挤在一起,一个屋子装了六七个编辑,我就一张桌子,信多得没地方放。”

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张守任连下脚的位置都没有了,他桌底下全是垒起来的信。

张守任道:“因为我们缺乏纸浆,现在连作者、读者的来信也都扔了。张贤良的、王濛的,屈铁宁的……手稿,通通扔掉了,拿去造纸浆,非常可惜。你的我留着的,因为你要求自己的手稿必须留着。”

这年头的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手稿的价值。未来一张名作家的代表作手稿,一张纸就能以数千元来计算,比作者当时赚的稿酬还多得多。

当然,如果打字电脑出来了,余切肯定要和马识途一样,用打字代替写字的,那是六七年后,恐怕他已经不太在乎钱财了。

余切问张守任:“京城出版社的纸浆已经到了极限了,这五十万册还不够用的话,后面怎么办呢?”

“——那只有请来其他出版社了,只是没到万不得已,我还是希望自己来消化的。你的单行本价格贵,页数相对少,虽然是精装的,印刷厂却有的可赚……因此,很多出版社都找我们请求印刷。”

张守任说到这里眉飞色舞:“纯文学本来是一个浪费钱的事情,吃力不讨好,你居然把这搞成赚钱的事情了,也多亏我们杂志社有了你。”

读者是用脚投票的。许多名家大作因为故事性不佳,销量并不好。巴老的《家春秋去年一共卖了四百多万册,已经是国内小说的当年度销售冠军。

余切问张守任:“我原先小说也发到了期刊上,为什么没有这一次反响那么大?”

张守任找了个英雄牌钢笔,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一个很大的,一个很小的。“这个小的就是我们文学期刊的真实读者,在文学的黄金年代,可能全国有个数千万、两三亿的读者看过文学,这很了不得了。”

“但是人人都要看书。庞中华的字帖一年卖了七千八百万册,十几个印刷厂来帮他印刷,他是不是比全中国的作家加起来还厉害呢?不尽然。”

“销量是一个趋势,它也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的才能。但你出了单行本之后,扩宽了你的受众。如果以后总是卖的好,你都能像巴老那样……当你的小说还在写的时候,已经预定了去哪里出版。”

张守任这么一说,余切已经感觉他说的那种时候不太远了。

“轰轰!”

“张俪,陈小旭,上车。老规矩,一人一盔。”

晚上,他又去《红楼梦剧组,接张俪和陈小旭回四合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