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只能拍摄《小鞋子
2月末,有关于余切是否能获得芥川奖的事儿每天都在传,事情已经发展到白热化。
当时大陆普遍能看到的是两个台,一个是一台总台,一个是二台的前身经济新闻台。这两个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报道芥川奖的纪录片,芥川奖在亚洲的地位如何?芥川奖为什么创立?
芥川奖所纪念的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学界地位举足轻重,并且创造了“罗生门”这个名词。
1935年,《文艺春秋的创始人菊池宽以好友芥川龙之介的名字创建了这个奖项,由于芥川本人擅长纯文学,因此该奖项也主要评选纯文学作品。
这解释了余切小说《狩猎愉快,为啥在国内许多人看不懂。它是彻底的严肃文学,是文学中的文学。
大陆作协先后开办两次有关于《狩猎愉快小说的研讨会,向各位新人作家进行科普。改编《狩猎愉快为电影也也成为了各大制片厂的任务之一,但是,经过评估,这本小说以当前大陆的电影工业水平而言,还远远不能还原出来。
如果强行拍出来,多半是劳民伤财,不如多整点疫苗。
恐怕只有拍出过《星球大战系列的美国人能有这个实力。
也许日本人也能勉强拍摄下去……哦,还有朝鲜。
他们的那位很喜欢电影,并且把电影工业水平推进到世界一流水平当做该国的文化方针之一,为此,他们甚至绑架了韩国国民级导演申相玉来到该国,然后把申相玉的丈夫也绑架来了,并在今年推出特摄片《平壤怪兽。
这个特摄片讲述一个“屠龙者最后成为龙”的故事,可谓是很有艺术价值。
传闻《狩猎愉快、《未婚妻的信等一系列作品都很受到该国的喜欢,余切还收到过朝鲜大使馆寄来的新年礼物——是一箱红酒。徐驰喝的酒就是来自于这儿。
希望余切将来不要也被绑架吧。
目前来看,他的某些国外书迷不是要枪毙他,就是有可能绑架他。余切的书迷爱他爱到将他挫骨扬灰,或者五大绑。
总之,种种报道……带动余切的小说迎来了一波新的销售热潮。从北到南,他的小说都摆在了书店的最前面,原先最多十多家出版社出版,到现在已经谈到了四十多家,就连宝岛那边都出现了余切小说的盗版。
因为数量太多太多,当地只能听之任之。
临行前,王濛和余切商讨前去日本的具体事宜。
他来到余切家,用收录机优哉游哉听了一阵子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然后感慨道:“你过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我从没想过,四合院竟然能这么舒服,让我在这呆上一天我都不愿出门。”
余切笑道:“那我给你留一个房间,我把钥匙也给你了,你自己来就行。”
“我来住下了,你怎么办?”
“我又去买其他的房子,等这一次从日本回来,我就去再看看。”
王濛苦笑道:“我在文化部门的工资一个月才一百来块……嘘,你可别跟别人说哟。”
随后,王濛口头交代了这一次的访日名单。文学界主要是余切和他、报告文作者徐驰,以及社科院的副院长钱忠书父女——这两人要去京都大学访问。
另外,围棋界的一帮人也要跟着过去,除此外还有经济界和产业界的数十人。新化社也派出了三名记者,其中最有地位的是社长木青。
“木青?木老?”
余切感到很惊讶。以木青的级别,是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场合的。
木青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个散文家。他最有名气的作品是新闻报道《榜样焦裕禄,描述了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基层干部。
王濛说:“也不光是为了你吧,毕竟我们又有围棋队,又有文学奖,还有那么多其他同志。在这些年,我们和国外交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就连非洲,新化社也派出了七八位记者长期派驻,为国内发来报道。改开后这些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我们都在向发达国家努力看齐。”
“我们认为你很有可能得奖,其实也有这样的国际形势考量,我们当前与他国处于事实上的蜜月期。”
王濛离开时,忽然对余切道:“很多人在关注你,你这些天不要闹出什么大的风波。”
余切感觉出王濛语气中的严肃:“什么意思?”
王濛拍了拍余切的肩膀,深深道:“你搞的春雨行动,确实非常厉害!可以说是我们之前没有想过的方向,所有文字工作者都要感谢你。”
“我还有个事情要告诉你,在去年的谈判上,你的小说被拿去批判英国人,我们将这本小说翻译成英文,让每一个对方谈判团成员都来看。”
王濛忽然铿锵有力道:“中国人虽然穷,却是不怕死人的!只怕死的没有价值,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根发芽,都能重头再来,无论多少几代人都不会放弃!”
“余切,你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吗?”
余切说:“发生了什么?”
“撒切尔出门后,在台阶那里跌倒了!她吓坏了!哈哈!”
王濛说起来绘声绘色,却又十分向往,显然他也是从别处听来的。
撒切尔夫人摔倒是很出名的一次外交事件,在国外立刻广为流传,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出于外交礼仪,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国内是没有任何报道的。央台直接把录像带的这一幕剪掉了。
所以,余切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他表现得相当吃惊,满足了王濛的分享欲。
“余切啊。”王濛问他,“你这次又做了一件大好事,你老实告诉我,当你想要发起这个疫苗的捐款活动时,你有没有想要为自己博到一些名气,或者是地位。”
余切坦然道:“我做这件事情的初心是做好事,至于能得到什么,我也不应该拒绝。”
王濛很满意,他点了点头:“这是当然了!这也是优胜劣汰!”
不久后,访日团有了一个简单的见面会,无非还是那些注意事项:不要到处跑动,注意政治影响等等……见面会的地点在当时的燕京师范。
余切在这个场合中见到了木老,下会后,他主动来找余切:“真是英雄出少年!我就说我们的聪明才智从来不逊色别人,无论是下围棋还是写小说,我们都能做成!”
木青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新化社全程跟随,并且写出报道发给全国人民,我们对中日擂台赛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徐驰是一个更好的报告文作家,出于文学的特殊性……我认为不要只关注结果,而关注是什么样的过程。”
“余切是我个人很欣赏的青年作家,他这个人比他的全部作品加起来还要重要。”
徐驰就在余切旁边呢,激动坏了,下了军令状:“我一定完成任务,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余同志!”
“那就好!”
请求改编余切小说的报告如同雪一样纷飞而来。最新的小说《小鞋子已经在录制广播节目、排练成话剧表演,其中最重要的电影拍摄被余切压下,等他从日本回来再处理。许多制片厂得知消息后只能作罢。
沪市制片厂的导演谢晋却不信邪!谢导从沪市乘车一路向北,赶在余切赴日前和他对上了话。
谢晋原本中意余切的小说《出路。《出路、《大撒把和《未婚妻的信是余切小说中的三驾马车,《出路在海外的影响尤为重大,拉赞助也非常容易,这对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特别为重要。东南亚富商排着队愿意捐款,闻着信儿就过来送钱了。
这简直是能刻在族谱上的大事!
因此无数人想要拍摄这一部恢弘巨制。
但余切和谢晋见面后,要求必须先拍摄《小鞋子,先把慈善筹款的事情在当年度内解决,才能拍摄其他的。
谢晋不认为非得这样,有一阵子他甚至请到了演员朱世茂和作家李存宝作为中间人,他们纷纷打来电话,试图说服余切,但余切一概不同意。
宫雪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被谢晋请求打电话给余切,余切接到“老战友”电话时,他的口气稍微软了一些,但还是说:“不行就是不行。”
宫雪语重心长道:“余切,《小鞋子虽然写的好,但才发布不久,一部小说要变成电影,一般都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你的小说写的特别好,所以改编起来要特别小心,免得读者看到了后不满意。”
的确如此。
很少有小说一出来,立刻就马不停蹄拍电影的,宫雪作为业内人是好心好意。但余切就要做不好做的事情。《小鞋子本来就是一部电影,而且这电影很成功,另一时空引进大陆之后也很成功,没理由现在不成功。
如果导演不会拍,余切就指导导演怎么拍。
宫雪还想劝余切,余切说:“还记得你在老山前线给了许多战士巧克力,你有没有印象?那些是你侄儿让带给战士们的,我听说好多人是第一次吃到巧克力,第一次知道巧克力是什么味道。”
“现在有很多人也需要疫苗,我就要给他们发这些,但不是发一个两个,而是发几百万几千万个。我不是因为写小说才有了筹款的想法,我是先有了筹款的想法,再有了这篇小说。”
“老战友,如果你再说这些话,我会对你特别的失望。你不应该再替别人来向我求情。”
说罢,挂断电话。
宫雪觉得自己受到了误解,她是为了余切好,而不是占余切的便宜。但是余切不给她解释机会了,给宫雪伤心的大哭一场,她妹妹宫莹吓得陪了姐姐几天,等到宫雪状态稍微好一些后,才说:“我早说了,你肯定老喜欢余切了,你要不喜欢他,怎么会为了他误会你而伤心呢?你又想解释,又害怕再惹怒他,患得患失,这样子真不像你!”
“你别胡说了。”宫雪说。“我就是被误会了,单纯心里难过。”
“你还不承认呢!姐姐,你可不是这样的人,别人误会你,你都不屑于解释的。你现在一点儿也不洒脱了!”
宫雪还是不承认:“我一点儿也没有。”
宫莹于是道:“你既然没有,我看你又这么痛苦,不如我去给余切打电话,把他骂一顿,说你完全就是他想的那种人,既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关心孩子们的处境。你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让他跟你决裂!”
宫雪吓得眼泪都停止了,连忙擦干净脸:“你千万别再往热锅里面倒油了,会烧起来的!”
宫莹又说:“那我帮你把你的想法,和他说了吧,我看你怪可怜的……他当然不会选你了,他有个未婚妻嘛。但是你不还有我嘛,我们可是二对一,谁不想要呢。”
宫雪这下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瞪大眼睛拼命捂住妹妹的嘴,不敢再让她说了。宫莹“呜呜”的叫了几声,挣脱出来后说:“你不愿意算了,我只是想说,我是站在你这边的,你喜欢余切,我也跟着喜欢他,你受委屈了,我也讨厌他。”
宫雪更难过了,慌忙的道歉,宫莹眼看到这一幕,也激动的掉眼泪了,姐妹俩抱在一起互相安慰。
——
余切赴日前把他的要求广而告之:只能先拍摄《小鞋子。
他遇见每一个制片厂的同志后,都这么说:“《小鞋子必须最先拍摄!为什么?因为孩子们等不了。”
在筹款没有到满意的程度之前,余切不考虑其他任何作品的电影拍摄。
他的态度如此坚决,以至于其他任何路子都没人敢用,除非得到他亲口许可。
国内的著作权法是在89年末才出台草案,90年得以通过,因此严格来说,余切在大陆不具备他旗下小说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但京城出版社上下和余切穿一条裤子,没有谁敢在余切不同意的情况下,把他的小说授权出去。
两年前在蓉城时,余切给马尔克斯写信,马识途还开了个玩笑:“我们从来不给版权费。”
这在苏系国家是惯例,但谁又敢不给高尔基打招呼,直接拍他的作品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