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五十一章 给老朱家上经济学课(1 / 1)楚国隐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五十一章给老朱家上经济学课

胡大老爷看着目瞪口呆的朱家三兄弟,还有沉默着的朱元璋,心中默默叹了口气。

经济学啊!

这门在后世被不少人诟病甚至被不少人妖魔化的学科。

可胡大老爷却知道,他初中的时候就学到的政治经济学,实际上在后世的地球上,只有他的祖国才会在中学阶段就掰碎了教给每一个孩子。

而等到他们到了社会以后,他们若是真的能把这些知识运用起来,那么他们至少要避免八成以上的坑。

不仅如此,这些知识到了大明这时代,那就显得愈发的正确和高深了。

这不,由于压根没有任何经济学方面的概念,所以胡大老爷真就只能用最最直白的语言,想尽办法来让眼前这几个人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经济,尤其是国家经济。

“唉,我总说,你们得思路、眼光跟普通人差不多,那便是因为,你们把银钱这东西看得太重,甚至把这东西直接当做了财富,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就好比现在,粮食算不算财富?”

“当然算!”

“无论什么时候,人可以不住豪宅、不骑骏马、不喝美酒,但他却离不开粮食。”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那么人至少能活着。”

“可银钱呢?”

“那一坨坨死硬死硬的银子,他是财富麽?”

“不一定!”

“为什么说不一定?”

“因为若是这银子能换来衣食住行等各类物资,那么这银钱就是财富。”

“可若是换不来呢?”

“或者说,你哪怕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银子了,可你却买不到粮食了,你咋办?”

“这时候,银子是能当吃还是当喝?”

胡大老爷这番直白的话,直接让几个朱家人皱着眉头开始思考了起来。

这时候的他们,也终于明白,为何胡大老爷之前会问出那些问题,问他们假设有一百万两怎么办了!

如今看来,他们对于银钱、财富这些东西,认识的确实有些浅薄啊。

“好,讲明白财富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藩国的发展当中,为何我说要用物资冲抵欠账?”

“说白了,就是两点!”

“其一,粮食卖给商贾,那自然价格高些,可没有哪个商贾能吃下一国的贸易粮。”

“那么,抵扣给大明,固然价格会低上一些,但终究还是有利可图的,最重要的,还是节省了时间以及一应开支!”

“如果算总账的话,这么处理至少不能算亏!”

“我这样说,你们想想是否认同?”

一众朱家人想了想后,不分前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没错!

如果按这样说的话,说赚钱可能不合适,但绝对不亏是真的。

省时省力倒是确认了。

胡大老爷这时候竖起了第二根指头。

“那么,第二个好处来了,也是我最看重,同时按理来说,也应该是你们最看重的一个好处!”

“那便是对于国内产业的促进!”

众人脸上一片疑窦,显然压根没跟胡大老爷共鸣。

胡大老爷这时候已经不存在失望这种情绪了。

因为没意义!

他总不能要求这时候的朱家人就已经熟练掌握‘宏观调控’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经济手段了吧?

索性,他直接把事情摊开了讲。

“我们还是以方才假设的那个南方一年三熟的藩国为例子。”

“我们作为藩王,最希望见到的场景,那自然是国内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然是国家的财税越多越好,百姓兜里的钱也越多越好。”

“国家有钱,那么就能加强军备、修桥铺路、兴修水利;”

“而百姓兜里有钱,那不仅能自己安居乐业,还能有余钱抚育后代的同时购买更多的商品。”

“而买商品的人多了,那做生意、办工坊的人也就越多!”

“而这做生意、办工坊的人,可都是要缴税的!”

“这么看的话,只要百姓兜里的变多了,通过商税、农税等各种手段,这些钱还是会有一部份会流入到国库里头来!”

“我这样说,你们可能理解?”

不怪胡大老爷啰嗦,因为他如今是在用举例,同时还得是掰碎了的方式,在给眼前这几个老朱家的爷们上经济学的课呢。

所以时不时的,他就得等一等。

看对方是否明白这些知识了,他才能继续说下去。

好在也许是胡大老爷说得确实够细,又或许是对面父子几个碍于面子有些自欺欺人。

反正对方都点头了。

既然都点头了,那胡大老爷可就继续往下说了。

“好!”

“那么问题回到前边你们最疑惑的问题了。”

“为何我说用粮食抵扣钱款大批大批的送到大明来,反而是好的?”

“那是因为,这样不仅国家能挣上一笔差价,同时还能把一部分钱送到百姓手里去。”

“我们顺着方才的思路想,若是这个南方藩国,不仅把自己收粮税收上来的粮食送到大明去了。”

“同时,为了避免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还直接用国库里的银钱来收购农户手里的粮食呢?”

“当然,这个价格或许会比商户们的收购价低那么一点点,但绝对不会让农户无利可图。”

“因为国家之所以收购粮食,一是为了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另一个则是因为国家多余的粮食在售卖的时候,是大批大批的卖。”

“那么哪怕一斤只挣半文钱,只要量大,那么国家不仅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同样也保护了国家财税的收入。”

“那么,这时候我们再来看,这时候的农户会怎么想?”

“粮税十税一,直接交粮食就是了,一点都不高。”

“土地极度肥沃、气候更是宜人,地里的粮食一年三熟。”

“哪怕今年丰收了好几遍,也不用担心谷贱伤农,因为有国家兜底,到时候多余的粮食都可以卖到衙门里去。”

“如此一来,他们是不是种地的热情愈发的高涨了?”

“开荒、置业、购物是不是都不是问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