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斜斜掠过乌篷船檐时,孟子义的指尖正压着油纸伞骨微微发抖。
青石板上的积水倒映出她绷紧的下颌线条,湿渌渌的绣鞋尖抵着石阶边缘——这是第七次重拍廊桥诀别的戏码。
李程的皂靴碾过积水发出细响,藏蓝袍角扫过她垂落的衣袖。
摄像机轨道上的水渍映出他眉骨压低的阴影,喉结在台词间隙颤动:“若你此刻回头,便永远走不出这九重紫。“
他浸过冰水的声线裹着隐痛,骨节分明的手悬在她肩头半寸,悬成一道发颤的界限。
导演在监视器后屏住呼吸。
孟子义突然旋身带起的水珠溅在镜头玻璃上,油纸伞沿擦过李程鼻尖,露出她眼底碎冰般的决绝。
伞骨刮擦声混着雨打芭蕉的节奏,她退后的每一步都精确踩在青苔斑驳的石缝间,仿佛丈量过千百次。
“卡!“场务正要举牌,导演突然抬手制止。
监视器里两人仍在戏中——李程蜷起的手指正无意识摩挲腰间玉佩,那是剧本里没有的细节;而孟子义伞面倾斜的角度,恰好让雨帘在她与镜头之间织出半透明的幕墙。
雨幕深处传来场记板清脆的闭合声。
导演攥着对讲机的手青筋暴起,监视器蓝光映亮他不断下压的嘴角——这是他在片场特有的赞许表情。
当李程踉跄半步撞上朱漆廊柱,喉间滚出半声压抑的呜咽时,导演终于重重靠回椅背,保温杯磕在桌沿的响动惊飞了檐下避雨的麻雀。
道具组新染的茜纱在风里翻涌如血,孟子义保持着伞面遮脸的姿势立在雨里,直到执行导演喊出“过“字,她才松开攥得发白的指节。
李程接过小王递来的毛巾时,余光瞥见监视器前围成弧形的黑伞群——所有部门负责人都在等导演的反应。
李程和孟子义表演完毕,如两道急流冲出现场,直奔导演而去。
他们的步伐坚定而迅速,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认真与执着。
他们的呼吸略显急促,但神情间却是满满的信心与期待。
导演正专注地回放刚才的演出片段,画面中两人精湛的表演跃然眼前。
一时间,导演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向眼前的两位演员,用力地点了点头,仿佛在这一刻,他找到了久违的满意之作。
“非常好,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
导演的声音里满是赞赏,那语气中透露出的不仅仅是满意,更是一种对艺术的肯定和对努力的认可。
李程和孟子义听到这肯定,彼此对视一眼,眼中尽是释然与感动。
他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那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认可,是对艺术追求的满足。
他们知道,这一刻,他们的表演已然超越了自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啪啪啪’
曾导拍了拍手,看向众人说;“今天就先到这里,明早八点,不见不散,大家都回去好好休息。”
“谢谢曾导。”
“曾导再见!”
“下班啦!”
“下班喽,下班喽!”
“.”
剧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今天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没有熬夜拍戏,要不然这得拍到几点啊。
李程和孟子义收好各自的戏服,悄无声息地溜出了拍摄现场。
他们穿过一片古朴的园林,石桥上青苔斑驳,弄堂里回声悠长,仿佛能听见古人的脚步声。
在这片被古色古香亭台楼阁包围的静谧之地,两人的窃窃私语几乎被掩盖在了木扶疏间。
其他演员正忙碌着各自的事情,无人注意到这两位主角已经悄悄脱队。
他们沿着曲径通幽的小道,避开了熙熙攘攘的群众演员,以及那些沉浸在角色中的配角们。
在这一刹那,李程和孟子义仿佛是这片古都古城中唯一的存在,他们的偷感如同青石板上的雨迹,悄然滋生。
终于,他们来到一个僻静的角落,孟子义轻轻拉住李程的手,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和秘密的喜悦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他们计划去城中一家小有名气的餐馆享受一顿美味,那里的菜肴不仅味美,更有着家乡的味道,让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也能找到一丝温暖。
“不是,咱俩偷感这么重呢咋,真不叫孔雪儿和夏之光他们吗?”
李程攥着孟姐的手把玩了一下,正在等待小王将车开过来。
孟姐没有甩开李程的手,反而用另外一只手刷着手机,说:“哎呀,不说了吗,今天请你吃饭,我给你道歉吗”
孟姐开始撒娇,李程真的抵不住孟姐撒娇的样子,尤其是俩人单独相处的时候,孟姐是真的直击他的软肋。
“哎,桃坞给你发通告了吗?”
孟姐这时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李程松开了孟姐的手,掏出手机,递了过去说:“你看,发了,只不过我这一季可能会和棣棣一样,不能全程参与。”
孟姐看完把手机还了回去,露出疑惑和不解的表情问道:“不是,为啥呀?”
李程听完无了个大语,但是他感觉孟姐这样很正常,耐心的解释说:“你忘了,马上巴黎奥运会了,而且咱俩拍完九重紫我还要去和小田拍摄打更人,真的没时间了,我还要预留时间去集训。”
“那你在桃坞练球不也一样吗,你以前不都是在桃坞练球吗?”
孟姐还是不理解,她是知道李程要参加奥运会,可是这和李程参加综艺节目有冲突吗?
“姐姐哎,你不会想让网友们骂死我吧,我前两天那个事情就已经弄的很大了,我要是在备战奥运期间再去参加综艺捞金那不得账旧账一起算啊,我要是和队友表现的不错还行,这要是表现不好他们真能弄死我。”
李程也是感觉有流量其实不是那么好,干什么事情都会被上热搜,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尤其是体育圈不提倡饭圈文化,他自己也非常讨厌饭圈文化,可是说了有些粉丝不听啊!
孟姐点了点头,想到了之前的郭艾伦,毕竟有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她不得不理解李程。
随后孟姐小心翼翼的询问:“那这次回东北录制,你确定不去吗?”
李程摇了摇头,说;“没说我不去,就是可能会去参加个几期,但不会和以前一样一直参与录制,就跟飞行嘉宾差不多。”
孟姐听完点了点头,明白了,只要去就行,要不然三季元老又要少人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和李程一起工作的机会了。
——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横店一家名为“东北人家”的餐厅已是人声鼎沸。
门前那盏红灯笼摇曳生姿,仿佛在热情地招揽过往的行人。
走进餐厅,瞬间被那熟悉的东北乡音和笑声包围,空气中弥漫着炖菜的香气,让人倍感亲切。
粗犷的装修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墙上挂着老式拖拉机的装饰画,仿佛诉说着东北的农耕文化。
木质的桌椅宽大而结实,桌上摆放着蓝色纹的瓷盘,里面盛放着色香味俱全的东北菜。
服务员身着红色的工作服,胸前的围裙上印着“东北人家”四个大字,她们忙碌着上菜,每一步都带着东北人的豪爽和热情。
餐桌上,一盘盘美食引人垂涎:金黄酥脆的锅包肉、香辣可口的酸菜炖肉、软糯入味的猪肉炖粉条,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粘豆包,每一口都是对东北味道的极致诠释。
客人们围坐桌旁,夹起一块锅包肉,轻轻咬下,外皮的酥脆与内里的鲜嫩交融,不禁发出满足的赞叹。
“哈啤酒,吃嘎达”,几位东北老乡聚在一起,一边划拳一边高谈阔论,欢声笑语中透露出浓浓的乡情。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好奇地打量着一切,偶尔拿起筷子,试着模仿大人的动作,品尝着家乡的味道。
餐厅的火爆不仅是因为美食,更因为这里汇聚了天南地北的东北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享受着家乡的温暖和记忆中的味道。
就在这喧嚣与热闹中,东北人的热情与豁达,如同那红灯笼的光晕,温暖而明亮,洒向每一位到访“东北人家”的客人。李程一进屋就听到了哈啤酒,吃嘎达,他都有点怀疑了,这是东北人吗?这不是青岛小哥的话吗?
孟姐拍了拍还在愣神的李程,说:“走啦,在里面,别在大厅门口杵着。”
“哦,好!”
李程马上回过神,不再看向哈啤酒,吃嘎达那桌人,跟着孟姐往里走。
“嗯?李程?”
“李程在哪里?”
“真假?李程在哪里呢?我怎么没看见?”
“李程?真的假的?”
“他还敢露面呢?不怕死忠粉骂他啊?”
“.”
屋内东北人居多,听到李程的名字他们没有多大的反应,只是在四处寻摸。
“在那里!戴帽子穿着帽衫那个!”
“看到了!真帅啊!但是感觉憔悴了许多!”
“哎,他前面那个是孟子义吧?”
“我去,不是吧,俩人合作拍戏了?”
“我的妈呀,我有点期待了,他俩合作就算是坨屎我都得尝尝咸淡!”
“我要过去要签名!”
“.”
就在李程和孟子义往包间走时,一道声音打断了二人的脚步。
“请问是程程和孟姐吗?”
李程率先回头,看了一眼后点了点头,说:“你好。”
“哇!真的哎!程程你比电视上帅好多啊!”
女生的声音很大,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但是其余人没有上前。
“谢谢您的夸奖,您也很漂亮。”
李程露出不失礼貌的微笑。
女生又看向一旁没有说话的孟姐,拉住对方的手说:“孟姐,你好漂亮啊。”
“谢谢谢谢,你也很漂亮。”
孟姐被突然这一下弄不会了,马上看向一旁的李程。
李程伸出手制止,说:“小姐,我知道您很激动,但咱们不要动手,谢谢。”
“奥,对不起对不起,我有点过于兴奋了。”
女孩马上松开了拉住孟姐的手,对着孟子义鞠躬道歉。
“没事儿没事儿。”
孟子义真的有点害怕,她有点害怕女生是私生。
“我可以跟你们二人合个影吗?”
女生晃了晃手机,一脸期待的看向二人。
“我没问题。”
李程看向了孟姐。
孟姐也点了点头说:“可以。”
女生兴奋的解开锁,弄出前置摄像头。
李程马上对着女孩伸了伸手说:“我来吧。”
“好,谢谢程程。”
女孩马上把手机递了过去。
李程拿着手机比这耶,尽量把孟姐和女孩拍的好看一些,他在最前面。
‘咔嚓’
几个声音过后,合照结束。
女孩看着李程拍摄的画面非常满意,尤其是有一张李程竖着大拇指,露出微笑,她和孟姐在后面像闺蜜一样捂着嘴笑。
“谢谢程程和孟姐,我就不打扰你们了,拜拜。”
“拜拜!”
“拜拜。”
李程和孟姐马上向包间走去,生怕一会儿还有人来,毕竟二人已经看到很多人拿出手机跃跃欲试了,尤其是几人拍照的时候就有人在录视频。
大厅的观众看到这一幕开始讨论。
“这俩人真好说话啊!”
“是好说话,但是逃跑的样子也真好笑。”
“真是没谁了,这么害怕吗?”
“哈哈哈哈哈哈哈,俩人落荒而逃。”
“该说不说,李程长得真帅真高啊,孟姐长得也真漂亮,身材真好。”
“那可不,咱东北的孩子有丑的?”
“哈哈哈哈哈哈!没错哈!”
“.”
李程和孟姐在包间也没闲着,和老板拍照,老板的家人,主厨拍照等等。
李程第一次感觉出名这么累。
孟姐看到李程那营业假笑感觉非常好玩,她第一次见到李程这样。
“今天这顿我请了!你们两位慢慢吃!”
老板说完不等二人回话直接退出了包间,为什么拍照?还不是为了引流啊!这俩人可是流量招牌!
所以这家餐厅的火爆不仅是因为美食,更因为这里汇聚了天南地北的东北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享受着家乡的温暖和记忆中的味道。
就在这喧嚣与热闹中,东北人的热情与豁达,如同那红灯笼的光晕,温暖而明亮,洒向每一位到访“东北人家”的客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