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4章 没脸没皮(1 / 1)抛开事实不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4章 没脸没皮

“殿下!”

张云逸迈进忠顺王府偏厅,立即快步上前,拜倒在地。

“云逸莫要多礼!”秦王快步上前,及时拉住了他。

“殿下传唤微臣,可是为了人选一事?”

原以为顾文晖传了话,秦王多半会顺水推舟。

不成想,竟然约见了他。

“不错!”秦王一脸和煦道,“你的想法虽好,然眼下还是以大局为重,倘若父皇询问你的意见,不妨捎带着提上一嘴……”

说到这,他顿了顿道:“你可知道翰林院的编修梅廉?”

翰林院,姓梅。

张云逸心中一阵激动,却面露思索,沉吟了半晌,方茫然的摇了摇头道:“微臣没有听过此人,莫非殿下意属于他?”

秦王点了点头道:“眼下皇弟正在拉拢伱,巡查江南虽势在必行,却也不能牵扯到你的头上,这梅翰林供职于翰林院,也算是父皇身边的近臣,正好推他出来,免得皇弟对你有所怀疑!”

秦王虽没明说,可显然与自己想到了一起,有意找人背锅。

张云逸不由心头一颤,在宁荣二府里无往不利,难免有些小觑了古人。

也不能怪他得意忘形,有圣眷傍身,天工院又是新设立部门,加上与秦王和宁王的关系暧昧,官场上他左右逢源,没什么利害冲突。

以至于忽略了长期以来的对手,都只有贾家这些酒囊饭袋。

他连忙补救道:“倘若此人与他们沆瀣一气,或者知情不报,岂不白费心机?”

秦王颇为欣慰的点了点头道:“无妨,这梅廉素有清名,正好试一试他的品性、能力,况且,他在明,难道就不能有暗?倘若梅廉真的与他们沆瀣一气,自有御史会弹劾他。”

“殿下雄才伟略,这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叫微臣佩服的五体投地!”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张云逸适时的捧了秦王一把,方道:“不知可有这梅翰林的履历,最好事无巨细,以免皇上问及……”

秦王颇为赞许道:“你做事果然叫本王放心!你把这个带回去慢慢看!”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叠宣旨,显然早有准备。

张云逸不动声色的接过,揣入怀中。

又与秦王谈论了一些天工院的规划,以及仙学的展望,方离开了忠顺王府。

回到温泉山庄,他无心与众女嬉戏,回到房中展开秦王交给他的情报。

翰林院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处,属于天子近臣,自古便有非翰林不入阁之说。

就张云逸所知,林如海便是出身翰林。

能够进入翰林院,往往跟在皇帝身边历练几年,便外放培养,只要不行差踏错,过个三年五载,大多会委以重任。

甚至,直接入阁的都不在少数。

翰林不但晋升快,亦有见上官不拜,密折陈奏的权利。

这大概也是秦王挑选梅廉的原因。

一来,可以不必受到太多掣肘,二来,有风闻密奏的权利,也有利于洗脱张云逸的嫌疑。

正庆帝临朝十年之后,渐渐沉迷于修道。

上梁不正下梁歪,翰林院也渐渐沦为了帮他查阅道家典籍,搜罗修道成仙之法的地方。

而梅廉,正是在这个时期高中,被选入翰林院的。

情报内,对于梅廉本身的情报还算详细。

只是,张云逸关心的重点不在他本人身上。看着情报里,膝下一子,名为梅丕,年方十五,一笔带过的介绍。

张云逸不禁暗自腹诽,没脸没皮,这梅家倒真会取名字。

不过,虽然没有确切的情报,可梅姓本就不是大姓,翰林出身更是少之又少,梅丕的年纪又对得上。

这个梅翰林,八九不离十,就是与薛宝琴有婚约的梅家。

没想到,甩锅居然能甩出这样的意外之喜,张云逸不由喜出望外。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倘若梅翰林也是秦王的人,那彼此同一阵营,他下手还需要顾虑。

而今,却少了这层烦恼。

将梅廉的情况了解清楚,对于如何不动声色的向皇上推举,他也有了大致的思路。

虽然如今的翰林院,大不如前,可如同皇帝信任太监一样,但凡懂得点眉眼高低,哄得皇帝开心的,大多还是会有出头之日。

梅廉入翰林已有七八年了,却一直没有外放。

不是因为皇帝离不开他,恰恰是因为他不善迎逢。

说他沽名钓誉也好,说他刚正不阿也罢,总之,对于帮皇帝查阅道家典籍,搜罗修仙之法,阳奉阴违。

因此,被正庆帝厌弃,投闲置散。

这也是他没有实权,却小有薄名的原因。

虽然见识过贾政这样表里不一的,可难保梅廉也同样如此。

且,事情总有两面性。

如果他在江南,与宁王和当地士绅沆瀣一气,倒还好办。

可倘若他真的刚正清廉,名不虚传,未必不会因祸得福。

秦王虽有让他背锅的意思,却也隐含考教的意味,可这口锅倘若背的好了,未必不能入秦王的眼。

哪怕势必会遭到宁王,以及江南士绅的打压,可一旦秦王继位,则形势必然逆转。

因为早与秦王搭上线,张云逸不需要的机会,在别人看来却是可遇不可求。

况且,官场上起起伏伏,本就是常事。

梅廉在翰林院投闲置散多年,又素有清名,未必肯放过这样的机会。

张云逸犹豫再三,终究还是决定试一试。

一来,秦王知道梅廉的情况,宁王也不可能蒙在鼓里,没有对策。

甄家身在江南,与薛家必然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未必不会通过薛家做他的思想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梅廉不卖这个情面,也会破坏两家的关系。

二来,虽说梅廉被投闲置散,可毕竟是翰林,薛家二房不可能主动退婚,而他不论是为了搏名还是真的为人刚正,亦不可能做出退婚之举。

梅家不是张华父子,也不是荣府,他不可能以势压人,更没有让梅家投鼠忌器的把柄。

所以,放过这次机会,无异于坐以待毙,错失良机。

唯有把握这次机会,寻求变数,才有一丝机会。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