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8章 莫非自己想多了?(1 / 1)笔尖的梦想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8章 莫非自己想多了?

一阵明亮的音乐声响起时,吐鲁番使节微微一愣,这不是他们的乐器萨塔尔琴么?

为何会出现在大明的阅兵大典之上?

接着,他便带着几分自豪,向身边的其他使节介绍起来,这是他们的乐器。

萨塔尔那明亮而又略带沙哑的音色,犹如丝绸之路上卷起的阵阵风沙,轻轻掠过耳畔,勾勒出一幅壮美辽阔、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紧接着,古筝与鼓的轰鸣之声,如同天际惊雷,瞬间将听众从遥远的荒漠之中拉回繁华京都。古筝弦音急促而灵动,与鼓声那雷霆万钧之势交织在一起,共同铺陈出一幅都城之景,尽显其繁华与强盛。

一曲悠扬的笛声悄然响起,它宛如一缕清风,轻轻拂过心田,将听众的思绪从喧嚣的都城之中抽离,引向那遥远而宁静的江南水乡。

萨塔尔、古筝、鼓、笛子与唢呐等多种乐器,彼此交织、相互辉映,展现出大明王朝的壮丽、磅礴、温婉,与神机营相得益彰。

如此乐曲,在这个时代也只有欧藏华能编写的出来,它在后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九州同。

正德子母炮六百门、正德神威炮二百门、火箭两万支、铁铳手两千人.

当这支火器军团踏着整齐的步伐从午门走过时,观众席的惊呼声此起彼伏。

原本以为五军营的火力已经天下无敌,没想到还有比五军营火力更猛的!

一时间,京城百姓只感觉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就连腰板都挺直了不少。

这时,有国子监的学生不禁询问道:“不知这神机营和五军营,哪个更厉害。”

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大片的讨论,有人认为神机营更胜一筹,就这火力,五军营都没机会近身。

也有人认为五军营更强,因为五军营兵种更加齐全,能够应付各种环境,必然也有办法应付神机营这种进攻单一的对手。

双方各持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还好有鸿胪寺鸣赞、都察院、锦衣卫共同维护现场秩序,不然按照大明这群读书人的尿性,吵吵之后必然动手。

神机营的声音缓缓消失后,一道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鼓声传来。

高音之处,鼓槌重击,如雷霆万钧,展现出无尽之力度。

低音之时,轻柔敲击,宛若细雨绵绵。

这种独特的击鼓,使得全曲充盈着雄浑之力与澎湃之势。

随着扬琴、唢呐、二胡等乐器的加入,音乐时而缓缓起始,时而渐次加速,时而散漫如星,时而整饬如军,波澜壮阔,起伏跌宕。

这般明显的节奏变化,不仅强化了乐曲的感染力,更让听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体悟战场之紧张、炽烈。

这便是欧藏华根据唐朝皇家乐曲《将军令改编而来的大明三千营进行曲,充分展现了三千营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仇钺带领着上三千营八千精锐骑兵缓步而出,走过午门时,仇钺深吸一口气,朗声道:“陛下剑锋所向,即吾辈冲锋之途,勇往直前,无惧无畏!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陛下万岁,大明万岁!”上三千营骑兵们身姿挺拔,声如洪钟,齐声怒吼,那震天的呐喊穿破云霄,回荡在广袤的天际之间,仿佛连苍穹都为之震颤。

正德皇帝大笑着对身旁的夏皇后介绍道:“梓童,这便是朕的上三千营,朕带领着他们先败朵颜卫当,后横穿草原,狂奔两千余里,直袭土默川,一战定乾坤!”“果然是国之重器!”夏皇后目光中闪烁着惊喜与惊叹,心中又有些苦涩,若是自己能怀孕,那么下一任帝王该多么幸运啊!

有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傍身,他便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

夏皇后想起了前些日子刘箐跟自己说的求子符,当即便决定让自家父亲去一趟南岳大庙,诚心求一道符回来。

上三千营走过后,接下来要登场的便是下三千营了。

左冷禅身穿锁子勾嵌梅甲,头戴凤翅盔,配上他打理好的长须,怎一个威武了得。

他回头看了一眼部下们,眼神一冷,淡漠说道:“今日好好表现,若是有人让我丢脸,我会把他的脸面扯下来。”

前排众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赶紧表了忠心。

左冷禅见此,才露出了微笑,随即推了推马肚子,带领着下三千营在《将军令的音乐声中登场。

走到午门广场时,左冷禅气成丹田,大吼道:“向右看!”

下三千营一万蒙古骑兵在左冷禅的带领下,操着不怎么熟练的官话,异口同声的吼道:“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效忠陛下,矢志不渝!尽忠大明,至死不悔!”

正德皇帝微笑着挥手致意,他当然相信这些骑兵的忠诚,毕竟是跟着他一起偷袭过土默川的将士。

随着三大营从午门广场依次走过后,时间也从辰时到达了酉时。

正德皇帝宴请文武百官和诸国使节时,宣布了一个消息,接下来的五天时间,神机营将在密云县进行实弹演习,各国使节都可以前去参观。

众使臣尚沉浸于今日阅兵大典的雄浑壮观之中,闻听陛下此言,无不心潮澎湃,兴趣盎然。

毕竟那是足足八百门火炮汇聚的滔天威力,举世瞩目,人人皆欲亲眼目睹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探究竟其威力究竟何如。

当晚,正德皇帝没有回豹房,而是留宿坤宁宫,夏皇后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与此同时,杨府中,杨廷和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之中,手里拿着的是欧藏华在国子监为学生们讲课时的笔记。

作为当朝首辅,只要他想要,有的是人为他记录。

反复研读了好几遍,他才放下笔记,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

欧藏华在国子监的几次讲学,说得都是儒家经典,虽然见解独到,却没有脱离儒家的范畴,再加上今日阅兵大典上,三千营所喊出的口号.

杨廷和不禁有些迟疑,莫非是自己想多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