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衡晚上的时候都在家里看地图沉思,看简若宁过来了,还给她解释道:
“如今这情况,有些棘手,南国那边说不定真的是举国之力,想要从大昭嘴里抢下一口肉吃。你看,往常他们秋天没东西了,第一个目标总是吴城,吴城土地肥沃,粮食充沛,他们抢几拨粮食,不缺冬日里的吃的之后,就退回开始防御。
可这次,他们先攻击的是碧城,这里是边境防线很很重要的一点,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依山靠水,易守难攻,靠着碧城,南国很轻易拿下了周边几处县城,还有两座大的边城。只怕是这次,南国是认真的。虽然不至于真的出兵十万,但只怕也是将国内精锐都调到这里了。”
不论在什么时候,战争都是残酷的,所以简若宁其实是不喜欢战争的,当然,她也不是反对一切战争,有的时候,冲突的唯一解决方式就是战争,以战止战也是必要的。
此时她不仅担心南边的情况,更担心京城里的局势,这场战争,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导火索。
上次皇上病重的时候,贤王占了上风,而如果这次李元战败,朝廷势必要再派一个人过去,而在已经败了一局的情况下,最好能去一位有实力、有地位的人。
武王是当之无愧的选择,可如今这情况,武王一旦掌兵,情况就焦灼了。
不论在什么时候,手里头有人,都是很重要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若是将人交到皇子手里,那弑父夺权就变成了一个十分需要考虑的事情。
古往今来,手里有人的,那往往都是有实权的,就京城这么大的地方,都不用说是三万人,只要三千人,说不定就能谋朝篡位。
况且如今皇上病重,这个抉择就更难了,是以,就算是是腊月初的时候,这消息就已经传过来了,如今已经是六号,皇上却仍然没有任何决断。
说起这件事,两个人都觉得有些棘手。
“之前武王在西北可以说是大权独揽,皇上之前将他召回京城,就是因为觉得皇子不能长久的管着军队。所以你看在京城,武王虽然因为打过仗,和那些将军们交好,可他手里却是没什么人的,皇上有事情才会用他,没有事情,那他就只是虚职。”
简若宁问道:“你如今跟在贤王身后,贤王那边怎么说?”
“能怎么说,贤王当然是不想他的好大哥借着这个机会,碰到兵权的。听说他想请杨老将军出征,这样可以避免武王去,实在不行,还有舒国公、越国公。皇上对手里有兵权的人看的严,这些人必须是忠于皇上的,只要不让武王沾手这件事,他就赢了。”
这些都是之前征战西戎的时候,就已经出征过的老将了,作战经验丰富,虽然地位上比不了武王,可身份上也算是够了。
不过简若宁还有一个疑问:“杨老将军如今怕是都六十几了吧,这南国远在千里之前,养老将军还行吗?”
实在是这个时候交通条件太差,一般情况下,五十岁往上的人,长途奔袭都是受不住的,而去征战沙场,那基本上很少有休息时间,就算是主将,条件不会好到哪里去,且战场上,要服众,要得人心,主要就是要和将士们一起,若是太过享乐,只怕队伍也是不好带的。
卫衡分析道:“杨老将军上一次都不想去,还是皇上和他特地召见,请他去,他才去的,如今他肯定是不想去了,舒国公也已经年老,曾孙都能走路了,没比杨老将军少两岁,只怕这回只有越国公年轻,说不定还想拼一把,带一带自己的儿孙。”
讲到这里,简若宁忽然想到:“如果皇上真的派了武王过去的话,你会不会去?”
贤王这边能打的,也就只有一个卫衡了,剩下的都是些文官,连纸上谈兵都不行的,如果武王去,那卫衡说不定也要去。
卫衡沉默了片刻,还是点点头:“有可能。”
这话一出,简若宁也沉默了,她是真的不想卫衡出去,但是有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贤王要是真的让卫衡去,或者运作一番,让皇上下旨,叫卫衡去,难道他还能抗旨吗?
如今的贤王,在皇上跟前很是得脸,他说,皇上七八成会同意。
简若宁只能希望这次去西南,还是越国公吧,虽然鉴于华安郡主的事情,她不是很喜欢越国公府,但是她还是不希望局势变成武王出征,掌兵,然后京城有可能打乱,那样更不好。
卫衡也只能安慰简若宁:“还不一定呢,说不定皇上仍旧忌惮武王,不派他去,那样也就不用担心了。”
腊月十号,皇上撑着大病初愈的身子,举办大朝,其中主要就说了一件事,关于西南的战事。
皇上下旨,武王为统帅,舒国公嫡长子舒同光、卫衡为副将,从京城调兵一万,蜀地调兵两万,西南调兵三万,出兵南国。
这消息十分突然,皇上之前都没有上朝,只接见了几位阁老,甚至连武王都没见过,却无比迅速的定下了这件事,圣旨已下,再没有转圜的余地,腊月以及正月大军集结,十五一过就出发。
简若宁听完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开始给卫衡,准备要用的东西。那边有密林,还有瘴气,地形也比较复杂,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昭第一次出兵已经失败,第二次出兵一定要成功。
一打仗基本上就是半年一年。去西南路远,说不定就要一年。或许卫衡都赶不上见自己孩子的第一面。
算算日子,她是十月份怀的,预产期大概在七月份。可是要卫衡在七月份之前赶回来也是很难的。除非大军十分顺利,一过去就打了胜仗,三两下就将南国打退。想着这个可能性,简若宁觉得还是不要抱希望为好。
对此卫衡只能说:“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只怕是要辛苦你了。我会在府内留一些人,听你调派。有什么事情不要委屈自己,如果实在是觉得王府呆着不舒服,其实回娘家也是可以的。事情如果不想管就丢给别人。你开心最重要。过段日子等到了年初八。我就派人去宣平侯府将你母亲接过来。有母亲陪着,你应该也能好受点。”
简若宁点点头,听到母亲能过来还是很开心的。虽然自从自己怀孕了,商姨娘也经常来靖王府看自己。但时常过来看,和住在靖王府内还是不一样的。住在这里究竟是方便一点。她也能安心些。
既然卫衡过年之后就要离开,简若宁决定珍惜现在,该吃吃该喝喝,不要让以后的事情扰乱了现在的情绪。毕竟她肚子里还揣着一个呢。
这两天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情绪不太对,吃饭都有一些咽不下咽,老是想吐。虽然简若宁也知道孕吐是身体的正常反应,但是她还是觉得挺难受的。调整好心情,养护好自己,才是这个时候最大的事情。
因为大昭现在正在跟南国打仗,所以今年这个年过的也并没有那么的隆重喜庆。去年皇上还专门为太后祈福,开了宫宴,可今年皇上已经是没心理去搞这些东西了。
简若宁在过年前还去了趟宫里,是陪着静安公主一起去的。太后瞧着也有一些精神不太好的样子。可能到底是天气比较冷,老人家受不住。还是在宫里好好的养着比较好。
一路过去,皇宫里十分整肃,只是略略挂了红灯,贴了福字,别的装饰一概没有,皇宫里都这样,京城的臣子自然不敢张灯结彩,点灯放炮了,所以整个京城都安安静静的,生怕惹了皇上不痛快。
而简若宁在请安的时候也有远远的看一眼皇上如今的情况。虽然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是皇上如今确实是瘦了一些,不成样子。
之前好歹是一体重正常且偏胖的老人。脸颊和下巴上看着还是有肉的。可如今全都瘦没了。之前正合身的龙袍,现在已经是空空荡荡的了。
当然皇上不可能穿旧衣服,所以这龙袍肯定是新制成的,只是皇上的骨架摆在那里,按他的身高来算,这衣服一定要这么宽,可他身上现在已经没有肉了。所以即使肩膀那里还能撑得住,可衣袖却已经空荡荡的了。
贤王也在一边看着,还对着简若宁露出来一个友善的微笑。父子两个人都十分清瘦,倒是看着真的十分的相似。
简若宁瞧着皇上对贤王的态度依旧非常的好,虽然并没有很亲近,但是却是十分的自然。皇上想要个什么,皇上身边的大太监还没有反应过来呢,贤王就递过去了;皇上说一,贤王立马就能接上二。
可见贤王最近这段日子服侍皇上真的很辛苦。但同时这份辛苦肯定也是有成效的,简若宁悄悄的听到了在自己来之前,贤王正在给皇上汇报吏部的事情。听起来像是贤王,这段时间除了照顾皇上一直都在吏部坐着。
这武王带兵出征,贤王也领了吏部的差事,吏部乃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是百官之首。吏部尚书的位置其实和内阁首辅也是差不多的。很难说孰轻孰重。
况且如今正是年终要进行百官考绩的时候。吏部的差事就更重要了。皇上让贤王管着吏部,只怕心里也是有成算的。
两个皇子相互制衡,他这个皇上的位置才做得稳当。如果只是让武王派兵出去的话,武王独大,那皇上自己就就不一定稳当了。
简若宁出宫的时候还在想,如今京城的这种局面,是不是皇上一手造成的呢?之前是三足鼎立,现在是两虎相争,只要自己的儿子将矛头互相对准对方,那么他这个皇帝就能安坐钓鱼台,安安心心的坐山观虎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