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白露的指控,宣平帝不得不调查陈留郡王秦翊纬,但没有切却证据宣平帝只是下了旨给这个侄儿道:有人诬陷陈留郡王参与行刺,为了安全便加派人手保护郡王府.
这其实就是变相要监视,只是不好明说.
秦翊纬至少表面也很配合,甚至还闭门谢绝会客.
东宫行刺,太子妃早产,朝堂开始人心异动.有些人是想趁机打压对手,有些人是想将女儿塞进东宫,每个人都在等著看宣平帝或太子怎么动下一步.
秦翊衡动了,但却与上述皆无关.
"儿臣近日阅览重刑死罪题本,察觉下至各地州牧推官上至刑部官员不少对我大齐律并不熟,这样怎能查无遗漏?"
秦翊衡这一上奏刑部尚书兼次辅任得敬便跳出来反驳,"刑部官员覆核皆是仔细查阅大齐律后才定论."
"口说无凭."秦翊衡淡淡地说.
任得敬火气有些上来,自己可是蔚筠的亲小舅连皇帝都得让三分,这毛都没长齐的姪孙竟然敢当庭给自己难堪.
"殿下又有何凭据说我刑部官员不熟律法?"
秦翊衡就等这句话.
"青州府张三命案如下:张三偷盗不良逃逸多年后携一女李氏称妻返家,数日即窃母胡氏财物,胡氏责之,竟持砖殴母,后张三弟张七扭住张三,胡氏持棍责罚张三,李氏竟持刀攻击张七,后刀被胡氏夺下,混乱间胡氏捅死张三.李氏状告胡氏杀子.青州府定罪胡氏杖六十流放两年,大理寺驳正认为胡氏无罪,刑部却坚持原判,任尚书可知此事?"
"知,大齐律明言故杀子杖六十徙两年,何错之有?"
刑部与大理寺本来就不对盘,大理寺驳正刑部自然会找理由反对.
"第一大齐律序言开宗明义道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及以下,收赎,胡氏左脚天生萎缩不良于行,为何还有杖六十徙两年之责?第二胡氏为保张七从李氏手上夺刀表明并非故意杀人乃意外,不可用故杀.第三李氏持刀伤张七却未被惩处.这一案三点错误,任尚书竟问何错之有?孤认为大理寺驳正判无罪才是正确."
秦翊衡一说完任得敬整个脸都变成猪肝色一句话都说不出.
"那太子有何建议?"宣平帝赶紧出来打圆场.
"儿臣建议,刑部官员应每三年重新评核律法,县州府应配有一名精通大齐律之律吏."
大多数朝代的地方官也不通律法,是参照师爷主簿的意见,难免多有偏颇.
刑部官员考核也就算了,但县州府都要配一名律吏这就影响甚大.
首辅兼户部尚书袁尚义赶紧出面"这还得多方衡量."
非皇帝或太子党的大理寺卿韦匡却出面赞同"太子之见有利我大齐万民."
太师周衍泰也许是为了力挺秦翊衡少见出声"臣亦附议太子."
一时宣平帝竟难开口,只能以再议退朝.
一退朝宣平帝秦怀??立即召秦翊衡至乾清宫.
"你竟不先与朕商议,任得敬可是次辅,是妥妥拥护朕之人."
"光拥护二字就可在刑部独大十多年,难道还不满足?"秦翊衡冷淡地说.
"你想拔掉他?"
"刑部官员多平庸,任尚书还占住次辅一职,陛下难道不想收回?"
宣平帝当然想,当初将任得敬放在刑部侍郎是因宣平元年行刺那案后要搜查定罪汉王庆王人马.任得敬祖父任峋是太师,姑母为世祖元配孝懿皇后,同母姊姊是英国公夫人,姪女是当朝皇后,这等身分是镇得住刑部与其他官员,甚至最后得以因功登上内阁.但权力易使人腐败,任家家风虽好也只能让任得敬不贪银两可挡不住他到处安插自己人马与收书画田宅美女入自己的口袋.
宣平帝只是不想也没理由整治任得敬.毕竟是拥护自己的功臣,若是获罪会让其他皇帝派的臣子心寒.
秦翊衡这招或许是个敲打的好机会.
"...那韦匡与陈留郡王可是不清不楚."宣平帝突然说.
"废太子对韦匡有救命之恩,韦匡照料陈留郡王也是常理,但韦匡本人刚正为民不然陛下就不会让他任大理寺卿."
秦翊衡准确说出宣平帝任用却不相信韦匡之事,后者有些惊喜却冷哼回应.
"宣太师与大理寺卿."宣平帝道.
"你两人为何支持太子?"
"老臣见韦大人支持便支持."周衍泰这句话吓了韦匡一跳.
两人并非同一派政见也有所不同,平日也没什么交情,怎么会有这种言行?
"哦?太师这般相信韦卿?"宣平帝也有些疑惑.
"韦大人从殿试起便展露对律法对万民关心之意,大理寺这些年在韦大人治理下对真相锲而不舍的追查让老臣敬佩."
即使是政敌听到这种真心奉承也会沾沾自喜,况且韦匡私下其实对周衍泰颇有赞赏.
"太师过奖了."
"那韦卿为何支持?"
"太子之策可从最源头大量减少因县府不懂律法之误判,甚至进而教化万民懂律法从而降低犯罪,实为良策.况且此举可减少大理寺刑部沉压待覆核之旧案,对官员亦有益处."
秦翊衡接著说"我大齐疆土县不足一千二百,府州不到四百,一名小吏年俸三十两计算,一年下来未满五万两,对户部而言并非难事."
宣平帝听完十分心动,这些律吏用的好时还可当成自己的耳目监督各地,俗话说天高皇帝远,那些偏远或有藩王公侯久居之地其实很难打入.
"韦卿先与太子商议拟出议程,再让朕过目."
宣平帝这一说基本上是同意这项政策.
"遵旨."
"殿下何时有空,下官好登门商议?"
"不需商议,韦大人拟好再让孤过目即可."
"...殿下如此信任下官?"韦匡对秦翊衡今日之举多有保留,怕他是要藉自己之手扳倒他人,不然怎么会当庭打脸任得敬?
"不是信任你,是信任你对百姓之心."
秦翊衡这句让韦匡的心整个动摇,"多谢殿下看重,下官会尽速拟出再呈给殿下过目."
"好."
而另一头可就不是这种和谐局面.任得敬咽不下被被秦翊衡公开羞辱之气,未过午就告病返家,一连摔了好几个茶盏花瓶都不能消气.
"黄口小儿,若不是老夫你哪能安坐太子之位!"
任得敬这几年顺风顺水被吹捧上天,连自己真正的功绩都忘了反而越来越夸大.
后来是他最宠爱的三子任煦建言"父亲何不顺势探探陛下的心意?我们也好拟对策."
任煦说的也没错,到了任得敬这个地位一个不小心被罢官告老都是极有可能.虽然任得敬认为这一天绝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多想准没错.
于是任得敬以病为借口直接告假数日.
宣平帝当晚便告知蔚筠此事,虽然任得敬是她的亲人,但蔚筠身为皇后最先考虑的是秦翊衡与秦怀??,接著才是英国公府与任家,即便是亲舅一旦年老昏聩该除还是得.
"毕竟他是任太师之后,多替他留点情面."蔚筠淡淡地说.
这就表示同意拉下任得敬,宣平帝一听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了.
任得敬一告假,帝后的慰问就不断,太医获令每日早晚登门拜访,各种珍贵药材也如流水不断送进任家,让任得敬颇为得意对长子任燊三子任煦道"陛下还是离不开我."
结果得意没两日就听见太子太师与韦匡联名提出编修大齐律与编制律吏的奏折,宣平帝当场就让内阁议一议.宣平帝的[议一议]多半就是支持.
任得敬一听恼羞成怒立即动手写辞呈,意在反对此事.
任燊劝阻"父亲,您别意气用事,这是就算了吧."
"什么意气用事,我再不出声未来只会被韦匡压著打."
任燊等不到能能言善道的弟弟返家,那封辞呈就被送进宫.
隔日,宣平帝慰留的旨意便送进任宅.
任得敬傲慢地对儿子们说"果然如我所料,陛下定会挽留我."
宣平帝是慰留没错,但不代表他真心不让任得敬辞官.
任得敬又过了几日与几名美妾胡天胡地的日子,正盘算什么时候[病愈]返职时,内阁那头就传来支持律吏一案,让任得敬一口老血吐了出来.原来任得敬为了不在可当他孙女的美妾面前丢脸,每日都服用补药,原本就有肝风上亢之症又加上补药这一激动气血并走于上就呕出血来.而这一幕竟被郭太医见去.
宣平帝听郭太医禀报后对首辅袁尚义次辅傅磬道"原来任尚书病情如此严峻,朕实在不应该再将政务强加于他."
袁尚义本来就在提防任得敬想扳倒自己当内阁首辅,于是便顺著宣平帝之言"陛下爱惜臣子是吾等之幸,任尚书操劳多年却仍老骥伏枥令吾等汗颜,但若为此而折寿就非吾等所乐见,望陛下三思."
"袁大人说的是."傅磬这附议就决定了任得敬的去留.
当日宣平帝便下旨答应任得敬致仕加封他为太子少师并要他安心调养.
任得敬接旨后又吐了血直接昏厥过去.
an c○
后来老英国公夫人任得徽亲临任府探望自己的小弟.
任得敬一脸病容郁郁不得志地看著皇后之母.
任得徽叹了口气,她心知这个小弟自小就被宠坏,再加上大哥任得敏早逝,任家只能扶持唯一的儿子继承所有的政治势力这才让他错误地以为自己有这么大的能力.
"你这般致仕也算是善了."
"我这样被赶下怎么能算是善了."任得敬不甘地说.
任得徽怒道"你以为不收银两就不算贪?你收的那些字画田宅美人以为无人知晓?帝后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若你不姓任不是皇后的小舅,早就被抄家流放."
任得敬哑口无言,良久后才喃喃地说"任燊任煦都还不成气候,任家往后该怎么办?"
"儿孙自有儿孙福,况且兴衰成败乃常事,不伏低哪能跳高,你就安心养病吧."
众人还不知这只是起头,秦翊衡往后可是将一池春水拨动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