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75.第275章 卖官(1 / 1)木屋城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5章 卖官

正月下旬,户郎将李陵、中郎将郭昌离京,前往巴蜀,整军备战,该叮嘱的都已叮嘱,剩下的,且看他们二人。

李、郭二人离京,京城却始终是那个京城,不因任何人的离开而改变。

刘据要做的事,依然要做。

虽然他隐隐察觉了自己皇帝老爹过于急切、大开大合的原由,可察觉了又能怎么样呢?

难道兢兢业业的刘据立刻转性子,开始纵情酒色、乱搞一气、胡作非为?

这是蠢货行径。

然后,现实就很难受了,明知皇帝老子把自己当成了兜底的,刘据不仅不能摆烂,还要更加努力缝缝补补!

只为了不继承一个烂摊子……

唉。

没办法,刘据时常在心底自我安慰,‘谁让我这么有责任感、这么优秀呢。’

咳咳,俏皮话告一段落,正经做事。

太子宫,甲观殿。

自从朝廷政务未央宫一份、太子宫一份后,政务过多,再于阁楼上处理难免不便,一来二去的,刘据便在楼下大殿办公,相当半个承明殿吧。

“殿下,司农丞,搜粟都尉到了。”

“请。”

魏小公公躬身应了声,出殿去引,不一会儿,王衡、赵过联袂入内,“见过殿下。”

“不必多礼。”

刘据示意两人就坐,随后拿起桌案上一份奏疏道:“今年关中的田税孤看了,比往年多了两成。”

“代田法成效显著,赵过你功不可没!”

屁股刚刚坐定的赵过闻言,立刻抬起来,拱手道:“臣不敢居功。”

“诶。”

刘据调笑道:“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在孤这儿不必谦虚,孤已经替伱请功,赏赐不日就会发下,再接再励!”

赵过再次俯身,感激道:“谢殿下。”

刘据点点头,抬手虚扶了一下,接着道:“大司农近期忙于税赋,多半无暇他顾,农事上……”

说着。

他看向司农丞王衡,“你多抓一抓,代田法在关中实验有效,孤准备今年开春后便在北方各郡国推行。”

“趁机冬季,你和赵过尽快派农官赶赴各地,指导地方行代田农耕。”

听到这话,赵过、王衡两人皆是神情一肃。

“唯。”

王衡拱手应下后,思量片刻,又请示道:“元鼎年间,臣奉殿下诏令,在南方各郡推广曲辕犁、水稻等作物,同样效果甚佳,臣想着,可否在北方水源充足、灌溉好的地方,也逐渐推广?”

刘据挑了挑眉,又听王衡补充道:“当然北方多旱地,并不能尽种水稻……”

说话间,他朝邻座的赵过望去。

赵过会意,接过话头,“殿下,水稻产量高,可在南方普及,臣与司农丞多次考究后,认为北方也可推广一种产量更高的作物,麦。”

当下大汉的主食,是黍、粟,即黄米、小米。

麦也为主食之一。

但王、赵二人的意思,显然是由朝廷出面,引导百姓多种麦,以麦为主要耕种作物。

“黍、粟、麦,都是耐旱作物,但麦口感好一些,最重要的是它产量高。”赵过边思边道,还欲再解释。

不曾想。

端坐主位的刘据已然摆手,制止道:“一则,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办,你们办事,孤放心。”

“二则,既然你说了产量更高,孤支持,朝廷也会支持的。”刘据先给两人吃了颗定心丸,旋即又道:

“孤只啰嗦一句,农耕事关百姓饭碗、事关他们能不能吃饱肚子,有任何改动,都要三思而后行。”

“还望二位慎重!”

赵过、王衡神情凛然,两人齐齐拱手,深深一揖:“唯!”

“农事你们二人拿主意,定期奏报即可。”刘据起身离座,将他们搀扶起来,脸上多了笑意,欣慰道:

“有你二位贤臣相助,能为孤、为朝廷,分担很多压力啊,日后有紧缺的、哪里需要配合的。”

“尽管来找孤,无有不允!”

王、赵二人听罢,又感激又欢喜,以至于面色微微发红,情难自抑。

按说他们入官场的时间已不短,早过了少年人热血冲头的年纪,可每每来太子宫汇报政务,总能让二人心潮澎湃。

哎。

士为知己者死,无外如是了……

赵过、王衡两人得令去罢,刘据坐回原位,又开始召见下一位臣子。

既然是为朝廷缝缝补补,当下而言,就离不开钱、粮二字。

粮,交待下去了。

钱,刘据也有想法,事实上,年前皇帝宣布要祭祖时,刘据就有了想法,若非中途出了些幺蛾子,他早就着手实施。

而眼下,只能先盯一盯朝廷惹出的事端……

“拜见殿下。”

“无须多礼,斡官令且入座。”

相比起王、赵二位,刘据对此时入殿的中年人,言语客气了不少,但也未到多么疏离、过于客气的地步。

斡官令,石德,丞相石庆之子。

其人乃刘据老师的长子,又是司农寺中负责跟进榷酒酤的官员,公私皆在,方有当下刘据的态度。

待石德坐定后。

刘据单刀直入,“孤召你来,是想问禁酒令一事,可有波折?”

当然有,否则他哪会特意问。

石德拱了拱手,由于自己父亲跟太子的关系,他言语间并不隐晦,涩声道:“殿下明鉴,确有些问题。”

禁止民间酿酒的诏令与出兵西南夷的一同发出,当时后者引发的反响过高,以至于压过了前者。

显得酒水官卖无关紧要了。

然而。

此事毕竟涉及到民生,等发兵一事已成定局,李陵、郭昌踏上征程后,战争的热度下滑,这时,禁民酿酒的反应就起来了。

“民间多有鼓噪,与民争利的声音还算轻的。”石德满脸难色道:“更有人说,朝廷搜刮无度,过于苛刻。”

“眼下酒官尚未下派地方,各郡县已经出现了很多抱怨的声音……”

“唉!”

对此,石德这个主官清楚,天天批阅奏疏的刘据更清楚。

地方太守、县令也没有直接上疏反对,而是实打实写问题,比如酿酒之家没了生计,食肆、客栈卖酒困难。

更有官员直接点出,担心酒官与盐、铁官一样,贪墨成风,以至于朝廷得不偿失。

“地方官吏的抱怨,尚能压下,可民间一些骚乱却不好强压。”石德看了眼太子,欲言又止。

不好强压,并非不能强压!

以为廷尉府干什么吃的?皇帝手下那么多酷吏没事儿干吗?刘据神色内敛,不用石德说,他也清楚对方想点什么,当下只淡淡道:

“民间鼓噪一事,孤会给各郡太守打招呼,看看他们是愿意听孤的安抚百姓,还是愿意等酷吏、绣衣登门。”

酷吏、绣衣登门。

必然是得到了皇帝旨意,那时候,以他们的作风,鼓噪的百姓会被强力镇压,但地方官吏也免不了脱层皮!

“谢殿下……”

石德暗松口气,庆幸太子将事情揽了过去。

地方鼓噪,还是通过郡守等官吏的奏疏呈上来,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是他们在故意放纵。

百姓鼓噪不安抚,酿酒之家没了生计不想法子弥补,却一股脑上报朝廷!

什么都要朝廷管,还要他们干什么?

地方官吏故意放纵,乃至捅到朝廷这儿,说来说去,万变不离其宗,还是为了一个‘利’字!

酿酒,要粮食。

民间酿酒的散户,终究是少数,占据大部分市场的还是大户,有很多粮食、能酿很多酒牟利的大户,他们与地方官吏盘根错节,让石德去理,根本理不清、管不了,只能太子、皇帝施压才可。

“禁止民间酿酒,能节省一些粮食。”刘据尽量挑好的说,叹道:“朝廷……也能跟着缓解一些压力。”

说着。

他看向石德,“还有什么问题,你一并提出来,孤给你办了。”

“谢殿下。”石德脸色舒缓少许,再三言谢,复又拱手道:“官办酿酒多半会触及地方豪强之家的利益,臣担心官商勾结。”

“请划拨一些登科进士。”

禁民间酿酒,与盐铁官卖如出一辙,当初盐铁上出现的麻烦,酒官上,大概率会重演。

石德这也是未雨绸缪。

元封元年的开科取士,参与者远超第一次科举,朝廷录取的登科进士随之增多,他明显盯着这些人。

“登科进士中多寒素子弟,在地方没有勾连,又初入官场,尚有一腔热血,比地方选拔的官吏更稳妥。”

石德恳切道:“臣请划拨一二十人,无需多,一州有一个主官即可。”

现如今。

登科进士都是香饽饽,不止太子宫要,未央宫也紧缺的很,安排他们往地方各处安插。

刘据皱眉想了想,凝声道:“孤尽量给你匀一匀。”

“谢殿下。”

石德施礼过后,此事按说已经办妥,他可以告退了,但刘据拿起一份奏疏看了会儿,一抬头,却见石德仍在。

“还有事奏?”

他这一问,把面色紧绷的石德,愣是从坐榻问到了地上。

只见这中年人挣扎片刻,忽然起身,一撩袖摆,朝刘据俯身大拜道:“启禀殿下,昨日我父被唤入宫中,得知陛下欲行卖官鬻爵之事!”

他的声音沉重里带着悲戚,甚至有了哭腔。

只是。

石德作态激烈,刘据听后却面色平静,淡然望向这位长跪不起的男子。

一来,刘据的和善、慷慨,并非廉价的。

禀报国事、正事,遇到了问题,他的确大手一挥、无有不允,可旁事,就要另当别论。

二来。

那卖官鬻爵四字,听起来吓人,仿佛朝廷做了就一定会大厦将倾一样,实则不然。

当今天子以前没做过吗?做过,文帝、景帝都做过,只看怎么做、怎么收尾罢了。

刘据没有被石德的悲戚语气影响,放下奏疏,缓缓问道:“你来禀报孤,是以为不妥?”

“正是!”

石德直起腰,脸色坚毅中带着苛求,“殿下,陛下授意我父,此次不鬻爵,直接卖官。”

“只要向朝廷捐献一定粮食、钱财、布匹等物,就可由丞相府直接安排官职,关键是……”石德悲声道:

“陛下授意丞相府全权督办,却没有下正式诏书!”

闻听此言。

刘据平淡的表情顿时肃然,没有诏书的政令,还让丞相府全权办理?

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

数年前皇帝就卖官鬻爵过,确切来说,是鬻爵,就是那套共有十一级的武功爵。

出巨资,买到对应爵位,就能成为候补官吏,有提前授官的权力。

不过。

后来这一套被皇帝玩坏了,富户们买爵授官快,可皇帝的那些酷吏杀起人来,更快!

经过几年折腾,又有酎金夺爵这等连列侯爵位也说夺就夺的极端吓人例子,再迟钝的人,也回过味了。

之后,武功爵彻底成了过去式。

这也是石德口中‘鬻爵’的特指例子,而‘卖官’,显而易见,这一次皇帝又变了个样。

没有虚头巴脑的、间接的爵位忽悠了,一步到位,给钱粮,立马安排官职!

实打实的官位!

按理呢,即便皇帝来了这么一招,吃一堑长一智,富商大户们应该不会再上当。

但是。

人都有一个侥幸心理,还有永无止境的贪欲,以上两者,如果再加上一个‘新卖官法’的成功案例。

那么,愿意再相信皇帝一把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试问,什么成功案例?

御史大夫,卜式!

卜家原本是养殖大户,颇有家资,经过数次给朝廷捐钱后,最后得以身居高位。

别管卜式是选在什么特殊时机捐的,外人能看到,在利益趋势下、愿意看到的,就是——

他捐钱,直接授官了,现在还位居三公!

以往。

像卜式这类例子是很少的,很特殊,每一个都是由皇帝亲自特许,可现如今,皇帝把限制放开了,世人能不心动?

必然有人心动,随后,就有人行动……

……

丞相府,西面侧门。

这道侧门还是公孙弘担任丞相时打通的,是他为了招揽宾客、贤才于官署内议事所修。

随后丞相一轮轮的换,后来者并没有再招揽门客的举动,这道侧门也就关闭了。

直到近期。

它再度被打开。

“听说了吗,那些进进出出的锦衣富商,都是来买官的。”

“哪能没听说!嘿,瞧这热闹场景,有昔日田蚡丞相的光景了诶……”

“嗬,田蚡……”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