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5章 藏书楼内(1 / 1)中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15章 藏书楼内

原侯氏庄园,日益凋敝。

许多人口都迁徙去了平阳各县,当赵基再次来这里时,庄园内只留下百余人。

除了基本的护卫、仆从外,其他都是随同蔡昭姬整编、誊抄书籍的女子。

这些女子来源就两种,一种是从匈奴解救回来的识字女性,普遍出身不低;另一种是关中诸将、官吏送来的人质。

至于被俘的女子,她们最好的去处是纺织厂。

整个太原、河东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唯一不受赵基喜欢的是漆业。

哪怕是用奴隶去采漆,赵基都觉得不划算。

庄园内,并没因为赵基的抵达而热闹起来。

书房内,弥漫着驱虫药粉的气味。

赵基随意翻阅竹简:“自黄巾以来不过十二年,民间纸张匮乏,实在是不便。”

蔡昭姬穿低胸襦裙,外罩一领羊绒对襟大氅,涂抹淡妆,摇步跟随赵基左右,也是感慨:“纸张多为官用,各家庄园并不重视。妾去信询问裴文丽,大约明年夏秋之际才能造出麻纸。”

赵基将竹简推回架子上,就问:“韩融已在安邑太学开讲,日常约有二三百士人听讲。你是想随我去晋阳,还是在安邑宣讲蔡学?”

蔡昭姬笑问:“若是去晋阳,就不能宣扬蔡学?”

“嗯,去了晋阳,你就要协助我推广新学。”

赵基目光从她颈下挪开,只觉得不甚艳丽的蔡昭姬,如今也妩媚起来。

继续说:“文字之美丽瑰奇,岂可拘泥于诗、赋、四六骈文?此次中原之行,关东各州士人多有诗赋夸我功勋,在我看来他们胸中意气难以舒展,就因受制于文体。”

四六骈文,也是目前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已经成型的诗歌、汉赋。

这段时间两人书信交流,蔡昭姬也收到几封赵基书写的散文,也是大受启发。

四六骈文讲究对偶、递进,也是因为才开始流行,很多人仿写终于格式声律,忽略了文字虚实。甚至为了声律对仗,会用各种生僻文字。

而赵基的散文不拘泥段落格式,在标点符号辅助下,断句明确……最关键的是,赵基用的都是生活常用文字。

别说会读,哪怕就是你读出来让不识字的人听,也能听明白!

四六骈文的发展与诗、赋比起来有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行文利于断句,可赵基有标点符号,就在文中断句。

仅仅这一下,不知要砸掉多少人的饭碗。

去推广新学,不仅要对各家经义注解进行标点、誊抄,可能还要涉及白话文翻译。

文字的发展经历过一段复杂化时期,古人创造各种复杂的文字,想要一个字来表达许多意思,以节省书写空间。

但造出的字越来越多,增加了学习、传播的难度。

而现在这种势头已经被遏制,说白马就是白马,不会说龙。

骢是青白相间的马,骝是黑鬃黑尾的红马,骐是青黑色的马。

马的各种常见颜色,都造出一个对应的文字;就连马的状态都有骁、骥、驽、骟之别。

各种马的状态而造出的字,都有马字旁,除了神异的白马,则被称之为龙。

所以白龙马,只能只能是白色。

赵基嫌弃这种自然发展太慢,准备狠狠推一把。

宁肯下面人都是粗鄙的大白话,也不想下面人被糊弄成傻子,每天去研究文字的几种写法。

至于未来去哪里,蔡昭姬并没有其他选择。

去安邑,就要与残留的卫氏子弟碰面,这是她不能忍受的事情。

去晋阳,她才能重新生活。

未来的晋阳城会吸引诸羌、匈奴各部移民加入,没人会咬着过去的事情不放。

她不假思索,望着赵基:“晋阳若能有容身之所,妾身自是欣然。”

“那就去晋阳,我在龙山里给你修建一座别馆,文学之余,也能栽植林木,养育牛羊。”

赵基说罢转身就往楼阁上走,蔡昭姬快步跟上。

她的婢女端着木盘跟在后面,她已经显孕。

对于这个孩子,她会选择生下来,又不是养不起。

只要蔡昭姬不抛弃她,她就能养活这个孩子,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反而比外面的士人强。

婢女一路跟着,悄悄观察赵基与蔡昭姬,见他们两个眉目时常接触,于是也就端着木盘里的笔墨、竹简悄悄退走了。

她走出藏书楼,韩述左右观察:“大司马怎么不出来?”

“你猜。”

给了韩述一个白眼,婢女扭腰端盘走了。

周围虎贲望着韩述,韩述皱眉询问:“都仔细检查过了?”

“只有书架,没有其他人。”

一个虎贲回答,另一个虎贲也回答:“横梁之上也都查了,没有藏人。”

韩述点着头:“走,去外面烤火。”

反正寻常刺客,又怎么可能是大司马敌手?

也就陈留决战己方没有尽全力,真若战事紧迫,赵基本人放弃弓箭,拿起长柄重斧参加战斗,那能吓死关东人。

正是因为己方、吕布未尽全力,吕布也没有亲自参加战斗。

藏书楼严禁烟火,三楼窗户还在敞开通风。

立柱处,蔡昭姬忽然瘙痒,用后背磨蹭柱子,想要挠痒止痒,过程很是煎熬。

看她难受,赵基只好帮她挠痒痒。

没想到这么冷的书房里,她背上汗水湿滑,赵基的灵魂触手都快被汗水泡涨了。

只能推开一层汗迹,认真挠痒。

就体力、爆发力来说,这绝不是一场公平的竞技。

文学交流,怎么比得上灵魂层面的碰撞?

藏书楼院子外的火堆才燃起,蔡昭姬就灵魂颤栗,被撞裂、搅碎。

韩述烤火,侧耳聆听,没听到什么声响,只能板着脸,用眼神与周围虎贲交流。

这次安邑之行,赵彦也是给他们这些人发了赏赐,既是感谢他们战场之上保护赵基,也希望他们日常出行时能开方便之门。

遇到各种可成、不可成的事情,赵基的这些宿卫稍稍主动安排一下,那很多事情就能成功。

如赵基这样的权贵,用得着欺男霸女?

不收买、打点好赵基身边的人,你还想把姐妹、女儿送过去?

藏书楼内,赵基颇感无趣,背依柱子而坐。

蔡昭姬头发散披,蜷缩在他怀里,彼此并无言语。

等她休缓片刻后,赵基才说:“明日我还要巡查襄邑,后面几日要去尧帝陵庙祭拜并拜谒皇后,你去不去?”

“不去,书籍甚多,这里要细心装车,才不会混乱。”

蔡昭姬语气柔弱起来,说着无君无父无法纪也无道德的话:“这回公卿险些害你,下回他们只会变本加厉,倾尽一切不留回旋余地。天子已不能指望,最好董贵妃生育的是一位皇子。”

感受着赵基身上传递来的热量,她继续说:“赵蕤一个人不够,上表天子,让派中官来平阳侍奉皇后。来的人越多,以后皇长子地位越发稳固,无人能反驳。留子去母,将董贵妃送回朝中,请皇后抚育。”

赵基听明白了,这是要提前准备,让董贵妃生下一个百分百的皇长子。

是皇长子最好,若不是,就找一个皇长子,以做皇帝的备份。

仅仅抓着皇后,是不够的。

如果抓着皇太后与皇长子,那就稳了,可以在朝廷之外,对内封官许愿,维持凝聚力。

论对公卿的仇恨,蔡昭姬远比赵基要深厚。

赵基是被拖的没办法,只能发动兵谏,从公卿这里夺权,并一发不可收拾,将少壮派的预备役公卿钟繇、董昭、丁冲一起弄死。

严格算起来,赵基才是挑战者,公卿是被动防守。

对比赵基,蔡昭姬才是复仇者。

现在空虚的心灵被填满,人生重新有了依托,她自然不会坐视眼前的一切被破坏。

只要能强大、壮大赵氏的影响力,那就该做。

她贴着赵基耳朵,低语:“上古时期,有帝、有后,分掌权柄。今日之皇帝、皇后,也可平起平坐。”

皇后在皇帝面前,可以自称孤,却不是臣妾。

赵基想起有趣的事情,忍不住一笑:“也对,夫妻离婚,共同财产分割,皇后拿走一半天下也是理所当然。”

蔡昭姬见他并不忌讳这种事情,还说这种奇怪的话,就说:“来年再举兵上雒,天下各方必然联军来战。他们绝不会坐视强秦之势再起,切不可疏忽大意。如今能与你存亡同休者,唯有皇后。”

“那你呢?”

“大司马若是兵败,妾身纵火焚楼即可。”

蔡昭姬平静回答:“这样的乱世,若是没了大司马,妾身活着徒受罪孽,何益之有?”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