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据有河内,朱儁索兵
十月,野王县。
“君侯,黑山贼众十余万掠东郡,太守王肱兵败而走。曹操奉袁绍之命南下东郡,于濮阳大败白绕。今曹操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屯兵于东武阳。”辛毗奏报说道。
“刘岱作何反应?”张虞问道。
“率兵南援豫州刺史孔伷!”
辛毗说道:“孔伷遭孙坚所败,率兵逃往陈国,投奔陈国相许玚。而许玚自料非孙坚之敌,遂据孙坚于长平。刘岱得闻孔伷有危,率兖州兵马前往救援,今孙坚兵马方稍退。”
张虞追问道:“那袁绍所遣豫州刺史周昂呢?”
“周昂召集颍川旧部,率兵偷袭孙坚治所阳城。今孙坚兵退,既有周昂突袭阳城之故,亦有刘岱率兖州之众南援之因。”辛毗微皱眉头,说道:“豫州局势混乱,今一州之中竟有三刺史,互相征伐不休。”
别看冀州被三家分食,今豫州也没多好,甚至说比冀州还混乱。孙坚、周昂、孔伷三人各号刺史,周昂为袁绍所表,孙坚为袁术所表,孔伷可算作与刘岱交好。
三家为了中原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即便是江东猛虎这等猛人,能干得了一人,却也对付不了两人,受挫于豫州。
“文台治所被夺,退兵已成定局!”
张虞双手放在火炉取暖,笑道:“如我所料不差,袁公路当会派兵北上增援。”
顿了顿,张虞感慨说道:“相比豫州局势,我更忧曹操受任东郡太守。”
“担忧曹操?”
辛毗不能理解,问道:“曹操虽据东郡,但其仍归属袁绍。东郡北临冀州袁绍,南依兖州刘岱,其如何能让君侯忧虑?”
张虞将手翻面,意味深长说道:“我与曹孟德相熟于雒阳,其文武并济,有兴平天下之能。曹孟德若有基业,必将扶摇直上,得志于一时。”
“比及袁本初如何?”辛毗问道。
张虞笑而不语,他在雒阳时,与曹操、袁绍接触不少,加之有历史经验,他能较合理看待曹、袁二人。
袁绍有改旗换位之大志,在战略谋划上非常出色,善用权谋手段,从而成为河北霸主。然袁绍之弱点在于军事才能不高,需要依仗属下将领。而因军事才能不高,又时常忌惮军事出众之辈。
而曹操与袁绍不同,曹操起兵之初并无割据之念,而是随着形势变化而产生了割据念头。相比袁绍,曹操的战略谋划弱之,然曹操的战术水平之高超,远胜袁绍。
若袁、曹二人才性相融,大概率能统一汉末乱世。而非如曹操那般,兵败于赤壁,终使天下三分。
见张虞无意深谈,辛毗换了个话题,问道:“君侯,河内若是平复,我军将讨何方?”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我于上党时,曾答应为于夫罗复国。今河内若是安定,我意挥兵向西,征伐匈奴诸部。匈奴诸部有二、三十万人口,如能将其收降,待整治编练一番,可出精锐步骑万人。”
“那河北不兼顾吗?”辛毗问道。
“河北”
张虞迟疑了下,说道:“且看袁、孙二人用兵情况!”
今下忙得事太多了,此番解决河内之事顺利,他回晋阳之后的首件事,便是针对现有兵马扩军。且根据将校的表现,重新配置军队数目,编设军队番号。
待兵马调整好,征讨南匈奴的事项可以提上日程。之后河北局势,如果还像历史情况一样,他还要率兵东出,巩固河北局势。
曹操若在兖州崛起,他必须想办法钳制,不知孙坚能否为用?
同时,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他是否率兵入关中,亦或是坐视……
在张虞悠闲烤火而思虑未来战略时,郭淮手持军报入堂,其脚步之欢快,神情之喜悦,似乎在说明当有喜事上报。
“君侯,捷报啊!”
“何人传来捷报?”张虞问道。
郭淮将军报交于张虞,笑道:“满、徐、许三位将军,皆有捷报传至!”
“哦?”
张虞伸手拿过三将上报的战绩,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
见张虞认真阅读,郭淮说道:“湛城依山而建,满校尉率兵至湛城,假意与之言好,趁陶铭不备,率兵破城。斩杀陶铭,降服城中百姓一千六百户。”
“州县雍城宗贼陈生,自号州县令,见许校尉率兵征讨,出城与其交战。许校尉身先士卒,斩杀陈生,大破其军。雍城及其周边坞堡,悉数归降许校尉,得民九千五百八十一人。”
“至于王泽,徐校尉率步骑千余人前往征讨,因忧敌军兵力众多,便设伏兵隐于林中。待两军恶战时,伏兵顺势杀出,遂大破王泽。”“是役取胜,徐校尉收复怀县。王泽率部曲十余人逃往修武,被修武豪强杨丑所擒,今已押往野王路上。”
张虞将军报交于辛毗,说道:“伯济,我若无记错,山阳县一带,可是有宗贼拥兵拒守?”
“正是!”
郭淮点头说道:“山阳有壁垒两座,为山阳豪人张虎、公冶治二人所据。其本意因饱受黑山劫掠之害,故聚民率兵自保。而王匡治郡时,则出兵为王匡效力奔走。”
“既然如此,让满宠辛苦一趟,率兵征讨山阳贼人!”张虞说道。
“诺!”郭淮领命而退。
待郭淮退下,辛毗笑道:“看来君侯有意让满校尉建功!”
“伯宁勇而有谋,性情谨慎,可为良将。今欲用之,当试其才干,方能委以大任。”张虞说道。
三校尉一齐率兵出击,徐晃的功绩略高许褚,而满宠为三人之末。今为了让满宠有足够的功绩升迁,或是说考察满宠的军事水平,张虞还是要好生安排一番历练。
“君侯,所降敌寇众多,不如将其迁至太原郡,既可充实太原,又可令敌寇隔离乡邑,免于作乱”辛毗建议道:“若留于河内郡,毗恐贼人会趁机生乱。”
张虞沉吟几许,说道:“容我与伯侯商量,看能迁多少降民北上。”
“诺!”
河内郡无强敌,在张虞坐镇的一个多月里,许褚、满宠、徐晃三将几乎将河内诸县中拥兵拒守的豪人、宗贼横扫。
至十一月时,三校尉击破七座坞堡,并破王泽,控制修武以西诸县,得户一万两千,兵一千余众。
张虞采纳杜畿建议,两户迁一的形式,遂决定迁五千户至太原,余者七千户百姓各分无主田亩耕作。
随着河内安定,迁民的工作开始,张虞有意回师晋阳。然因河内户籍尚在统计中,张虞便暂搁回师时间。
而与此同时,朱儁得闻张虞屯兵河内的消息,从中牟渡河,欲拜访张虞。而张虞出于尊敬朱儁之念,遂至平皋与其相见。
平皋,黄河岸。
朱儁驻足于岸边,望着浪滚滚,奔流向东的黄河水,布满褶皱的脸庞露出忧愁之色。
“朱公于此观大河水,不知有何感悟?”张虞披着大氅,徐徐走至朱儁身侧,问道。
朱儁摇了摇头,说道:“我非在观水,而是在望雒阳。”
说着,朱儁指着河对岸的虎牢关,伤感说道:“昔雒阳繁华时,连虎牢关都有数千户百姓居住。而今雒阳残破,天子西迁,国贼当朝。我屯兵于中牟,每每见此情景,便悲从中来!”
张虞似乎没听出朱儁所指何意,厚着脸皮,伤感国事说道:“国家有难,乃我等之过。然董卓手握天子,故欲征讨国贼,当三思而后行!”
见张虞不正面回应,朱儁挑明说道:“关东州郡名托讨贼,实则兼并县邑,仅区区豫州便有三名刺史。我率众至南阳,向袁术请兵讨贼。然袁术推脱,我百般讨要,才予我四千兵马。”
“我今传檄于天下,各州郡或出兵马,或予辎重于我。如徐州陶恭祖出三千步骑,陈留张孟卓出兵八百人。如今济安坐拥并州,辖有河内,不知欲出多少兵马?”
张虞沉吟少许,反问道:“试问朱公麾下可有精兵万人否?”
“兵马已超万人,但精兵并无万人!”朱儁说道。
张虞问道:“董卓帐下雄兵不下五万,公以区区兵马能胜否?”
闻言,朱儁神情愤然说道:“国家有难,匡扶天下,岂能计较兵马多寡?况以少胜多之事,我亦有为之!”
见朱儁气恼,张虞连忙说道:“虞非劝朱公息兵,而是欲请公从长计议,三思而后行。”
张虞拍着胸脯,说道:“自董卓把持朝政以来,虞常有匡扶之心。今经我奔波,略有匡扶社稷之资,然迟迟不出兵讨董,在于兵马未精,恐非董卓之对手。”
朱儁打量张虞神情,问道:“济安有何出兵方略?”
张虞拱手说道:“不瞒朱公,我意从太原起兵,率兵破河内,入关中,迎天子于雒阳。然今董卓屯重兵于安邑,虞暂不敢有所作为。”
“若朱公不弃愚才浅,公屯兵于中牟,我于太原,秘而不宣。待时机成熟,我书信与公,你我兵发两路,杀入关西,齐讨国贼,迎天子车驾于雒阳!”
朱儁狐疑看着张虞,问道:“济安所言不假?”
“绝不欺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