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迎立天子,暗藏利弊
得知董卓身亡的消息,张虞便拜别董昭,便欲尽快赶回晋阳。
中途唯有因张燕挽留,张虞方才暂歇一日,与其沟通联幽而遏冀的战略。而之间上千里的道路,张虞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在五月之时返回晋阳。
当张虞回到晋阳时,王允次子王景作为使者,今已在晋阳等候张虞多时。
州府,张虞坐在榻上,神情中虽透露出一丝疲惫,但更多是喜色。
张虞语气愉悦,笑道:“董卓祸乱朝纲,我欲图谋久矣。今叔父诛杀董贼,肃清朝纲,匡扶汉室于危难,是为大喜之事。朝光从长安而来,不知可有叔父口令或天子诏令?”
王景与王盖不同,王盖有王允之风,行事严肃刻板,而王景因少年受宠,行事略轻佻些。而今父亲诛杀董卓,他成为权臣之子,脸上已是笑容满脸。
王景笑道:“父亲得闻姐夫出兵三晋,平息幽冀兵戈,大为欣喜。今念姐夫辅汉有功,遂让我奉诏出使,册封姐夫。除册封姐夫之外,另外便是父亲有意让姐夫出兵,征剿河东牛辅。”
“之前我便有出兵河东之念,仅忧叔父尚在董卓麾下,故迟迟不敢有所动作。今董卓已亡,出兵河东,清除余孽,当为我本分之事。”张虞笑吟吟,说道。
河东人口有数十万之众,另有堪比聚宝盆的盐池,其户籍之殷实,县邑之富饶,可非遭遇兵马蹂躏的河内郡能比。
张虞窥视河东之心,在他决定以并州起家之地时便有。今即便不用王允吩咐,他都会率兵杀入河东郡,夺取进驻关中地区的跳板。
顿了顿,张虞念及董卓麾下诸将,问道:“董卓及其族人虽灭,但其麾下心腹诸将散布各地,不知叔父欲如何待之?”
闻言,王景眉头微皱,说道:“父亲在此事上犹豫不决,在诛杀董卓之后,父亲采纳士孙瑞所言,欲赦免董卓余孽,兵马交由诸将统率。然父亲不知为何突然变卦,言董卓余孽虽说无大罪,但赦免恐会涨其威风,故不如小惩一番。”
“何为小惩?”张虞问道。
王景说道:“以父亲之意,其有意让关东兵将控制关西兵马,而不赦关西将校。”
“王公赦兵而不赦将,恐会让关西诸将人人自危!”辛毗担忧说道。
“吕奉先之意何如?”张虞问道。
王景沉吟了下,说道:“吕布多次劝父亲赦免关西兵将,并将董卓财物尽数赐予将校、公卿,以收买人心。然父亲以为不妥,故不纳吕布之言。”
说着,王景问道:“姐夫可是以为父亲所为不妥?”
张虞犹豫片刻,如实说道:“董卓帐下兵将众多,数目不下五万。今赦免士卒之意虽好,但不赦将校,恐会让诸将自危。事急之下,诸将恐会起兵叛乱,莫忘董越、牛辅等董卓亲友尚在。”
“那不知姐夫有何高见?”王景说道。
张虞说道:“今方法有二,其一,遣皇甫嵩出关中,安抚滞留京畿董卓余部,令诸部各守险要;其二,容我率兵征讨牛辅,封锁崤函要道,令董卓余孽不得入关,待我率兵征降。”
别看张虞与王允属于一派,但二人立场上天生不对付,王允立志成为霍光,而张虞却有意改朝换代。
就实话而言,王允若是身亡,能让张虞接收王允所有的政治遗产。若王允不死,张虞迟早会与之产生矛盾。
当下张虞可不用提醒王景,坐视关西诸将反叛,杀入长安。然张虞念及王允过往待他之好,实在不忍心坐视王允自取灭亡,今下还是尽力提供建议,看能否以尽量和平的方式解决关西兵马。
王景微微颔首,说道:“姐夫之语,景当回禀父亲,看父亲能否采纳!”
“善!”
张虞问道:“今除关西兵马外,不知朝廷中可还有未了之大事?”
王景思考少许,说道:“蔡伯喈因为董卓哀叹,令父亲震怒。父亲将蔡君下狱,为此诸多公卿上表请求父亲赦免,但父亲却迟迟不愿放人,言欲借机威慑董卓余孽。”
“这”
钟繇迟疑几许,抬头看向张虞,说道:“君侯,蔡君为海内大儒,专修汉史,门生故吏众多,今仅为董卓哀叹,便受如此惩戒,恐难让人安心!”
因年少曾随蔡邕进学,郦嵩说道:“君侯,蔡公与你我虽无弟子之恩,但却有授书传经之情。今不知能否书信于王公,看能否赦免蔡公!”
张虞看向王景,说道:“蔡君名声高崇,为关东士人所敬,今国贼初亡,宜当收买人心。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董卓以微薄之恩便能令蔡君感慨,若汉室有危,蔡公岂会视若无睹?”“劳朝光回长安时,向叔父痛陈利弊,免蔡公肉刑,改为流放。将其流放并州,由虞遣人看护之!”
让王允改判蔡邕流放并州之罪,算是给王允一个台阶下。而等蔡邕到了并州,张虞便以礼待之,让他与卢植一样,成为自己招揽天下士民的一面旗帜。
“愿为姐夫传话于父亲!”
王景虽为王允之子,但心里却也偏向蔡邕。毕竟为董卓哀叹一声,便要处以肉刑,怕不是太过了。且蔡邕年纪已有六旬,若是遭受肉刑,怕不是撑不过去。
又聊了些内容,张虞便让王凌带王景先行退下休息。
待二王离开,张虞环顾堂内心腹,问道:“今王公秉持朝政,令我军出兵河东,不知诸子可有见解?”
“今不仅需出兵河东,更需出兵关中!”
郭图笃定说道:“君侯受恩汉室,年少登朝。今朝廷衰微,宗庙残毁,观诸州郡,群雄并起,互相征伐,民不聊生。今州城粗定,大臣相邀,怎可置之不理?当西迎大驾,即宫晋城,挟天子而令诸侯,则天下谁能御之?”
郦嵩摇头说道:“王公忠于汉室,为君侯尊长,今迎大驾于晋城,不知日后以谁为尊?以嵩之见,河东必须占据,关中亦要占据。然若王公秉政,不宜迎天子于晋城。”
郭图眉头微皱,说道:“郦君所言有理,不知君侯之意如何?”
张虞没有回答,而是看向钟繇,问道:“昔居上党时,君献先取并州,后据关中之策于我。今卿观当下形势不知有何高见?”
钟繇捋须沉吟,说道:“君侯,陛下曾有意东归雒阳,故遣刘和回幽州,招募义兵讨贼。君侯若是忧虑王公,不如将天子安置于雒阳,自雒阳以西则可归由君侯自命。”
“安置雒阳或可,但朝廷却不易被君侯所掌握。往后若有诸侯欲迎天子,岂不遣一军便能迎之!”辛毗说道。
“此倒是一弊!”钟繇说道。
张虞神情微动,其实相比自己掌控天子,他想将天子交给袁术。今袁术占据荆州,触角深入豫州,控制了颍川、汝南二郡大部,沛国相袁秘又是袁氏族人,论占据疆域最广的诸侯,莫过于袁术了。
如果袁术手握刘协,经自己一怂恿,怕不是会禅让自立。届时汉室灭亡的罪责由袁术去抗,天下有志兴汉之人皆会视袁术为仇寇。
至此之后,那么汉室的合法性恐将不复存在,而自己或能拥立新君,或是自行他事不就方便吗?
历史上曹操的故事已告诉张虞,挟天子以令诸侯,短期内虽有帮助,但最终会反噬到自身。
须知迎立天子有利有弊,曹操为何无顾虑迎立天子,不就是他自身根基太弱,需要用天子合法性去帮他控制更多州郡。
而袁绍为何始终无意迎立天子,恐怕与袁绍那时的疆域有关,袁绍雄踞河北,迎立天子说不准会让他内部势力分裂,出于多弊少利的考量,故袁绍才在迎立天子这件事上犹豫。
反观张虞呢?
并州虽说户籍稀少,但至少是一州之地。如果他兼并河东,实力将会更进一步。待他攻克关西诸郡,他将不畏天下任何人!
而他若拥有天子,则能更好拉拢幽州诸郡!
故综上所述,迎立天子或许在外交与统治法理上有利,但相应要承担内部分裂之危险。因此张虞所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不如找人承接灭亡汉室的雷,干脆让天下再无汉天子。
纵观汉末诸雄,或许袁术是最合适的人选,袁绍懂克制,曹操知隐忍,唯独袁术利益熏心,早有更替汉室的念头。
见张虞沉思不语,辛毗大胆问道:“不知君侯作何思考?”
张虞收敛神情,笑道:“今先出兵河东,至于关中且观朝廷局势。”
今张虞不知自己劝王允的话能有没有用,若是王允不听,凉州兵作乱关中,他需要用武力去解决;若王允听他的话,他需要利用政治手段收取关中。
“那匈奴呢?”郦嵩问道。
“形势变化,待日后再议!”张虞说道。
“诺!”
张虞本想年初出兵解决匈奴,再参与王允诛董的事务当中。不料被河北局势分了心神,不得已出兵干预。而今回师途中,忽然得知董卓被杀,又匆忙回兵,提前图谋河东。
以上方略的变化,受局势影响严重,很难按照张虞计划进行,今需不断调整战略的前后顺序!
ps:暂两章,欠一章明后日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