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白月光为人妻,牛辅亡而诸将降
“邕拜谢君侯上表施救之恩!”
年满六旬的蔡邕头发已是半白,见到张虞遂拱手致谢。
“不敢!”
张虞侧身避让,将蔡邕迎入大帐,说道:“虞年少时,曾受公授学之恩,时至今日莫不敢忘。今能邀蔡公至晋阳暂居,虞荣幸至极。”
蔡邕腿脚略有不便,缓步入大帐,说道:“邕受朝堂流放,为带罪之身,日后若有叨扰,望君侯见谅。”
“坐!”
张虞邀蔡邕而坐,说道:“蔡公博学古今,为世之大儒。并州学风不盛,习俗粗犷。虞唯望蔡公至晋阳居住时,能为并州士民讲经授学,以教化我三晋民风。”
蔡邕捋须颔首,说道:“老夫虽年老体衰,但授经讲学尚能为之。且教化百姓为儒者所为,邕不敢推辞。”
顿了顿,蔡邕念及张冀,问道:“邕与令尊分别十余年,今敢问令尊身体何如?”
张虞笑道:“家父身体尚可,仅是年岁大了,腿脚愈发不便。今若知蔡公驾临晋阳,必欣喜不已。”
“哎!”
蔡邕微叹了口气,说道:“昔十五年前,邕受朝廷流放,发配至朔方,途中幸蒙令尊出手护送。而至今时,某得君侯庇护,今又礼遇于我,张氏待老夫之恩,在下感激不尽。”
“客气了!”
张虞沉吟了下,试探性问道:“我与蔡公之女年少相见,今不知情况如何?”
蔡邕愣了下,思索说道:“某在江淮暂居时,承蒙羊氏照顾,故将长女许与泰山羊衜为妻,劳君侯挂念。”
张虞眉头微皱,白月光作为人妻,张虞有所意料,但嫁给羊衜则是出乎意料,不应该是嫁给卫仲道吗?
见张虞不语,蔡邕心里掂量了下,说道:“承蒙君侯厚爱,仅可惜长女无福。”
“试问蔡邕膝下几女?”张虞问道。
“两女!”
蔡邕说道:“昔小女年幼,流放朔方时,邕将其托付于他人暂养育。”
张虞醒悟过来,感情自己原身见到的是蔡邕长女,而他先入为主,误以为是蔡昭姬。
“冒犯了!”张虞兴致不高,说道。
蔡邕沉吟几许,说道:“小女昭姬尚在邕身侧,其文采斐然,精通音律,去岁初嫁时,卫君病故。君侯若是有意,不妨见之。”
张虞眉目微挑,蔡邕莫非在推销的他女儿?
张虞笑道:“待归晋阳,若有机会,虞当登门拜会。”
“善!”
其实蔡邕推销女儿倒不奇怪,蔡邕在江淮避难的十二年里,他深受泰山羊氏的恩情,故在羊衜原配孔氏去世之后,便将长女贞姬许配于羊衜,作为其第二任妻子。
当下天下混乱,蔡邕需要依靠张虞庇护,而今张虞似乎对他女儿感兴趣,蔡邕乐于顺水推舟,看自家女儿能否被张虞看上。毕竟他年岁已大,而自家女儿又是寡妇,蔡氏形势大不如从前,能为诸侯妾,比为士族妻好很多。
见时机差不多,蔡邕说道:“老夫有一事相求,不知君侯能否应下?”
人家有意将女儿送给自己做妾,张虞自是笑容满面,说道:“但说无妨!”
“今汉室衰微,雒阳遭大火焚烧,东观、章台典籍损毁者不少。老夫虽说不才,但亦知天下崩裂,骤难安之。故唯望君侯能资助老夫修著后史,将本朝之事以遗后世。”蔡邕恳请说道。
西汉尚无成熟的史料记载体系,传至东汉时期,便有了一套渐渐成熟的史官体系。东汉记载史料的机构为东观阁,每隔数十年东汉都会让负责大臣牵头撰写过往历史,即《东观汉纪。
东汉大规模修史有四次,第一次是以班固、陈宗、刘复等人修光武帝时期史书。后续两次分别在安帝、桓帝时期,最后一次汉灵帝时期,由蔡邕、卢植、杨彪等人主持。
修史为大规模的社会行为,因有前人三波的努力,蔡邕仅需要修著桓帝至灵帝之间的内容,以及中间值得留名的功臣武将。
在历史上,由于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因战乱频繁之故,导致了《东观汉纪相继遗失,故才有《后汉书出现。
张虞沉吟几许,说道:“自班固修汉史以来,我朝史料由东观阁所载。今天下大乱,东观阁难以载史。蔡公欲修后史,以遗事迹于后人,虞安敢不愿!”
“况卢公今时犹在晋阳,君能与卢公同事,共修后史!”
“多谢君侯!”蔡邕感激道。
在张虞与蔡邕谈事之际,郭图却脚步匆忙,打断了二人的议事。
“君侯,敌军惊变,牛辅身亡,今向我军乞降!”郭图面容欣喜,问道。
蔡邕识趣起身,说道:“君侯有军务需理,老夫先行退下。”
张虞从椅上起身送行,说道:“蔡公可先赶往晋阳,我已让人等候。”“君侯费心了!”蔡邕说道。
待蔡邕离开,张虞问道:“怎么回事?”
“昨夜,牛辅与部将胡赤儿弃军而逃,途中胡赤儿斩杀牛辅,今胡赤儿、董承等将率部投效我军。”郭图说道。
张虞皱了下眉,问道:“胡赤儿为何诛杀牛辅?”
郭图沉吟少许,说道:“据斥候探查,牛辅昨夜带金银出逃,或许是胡赤儿贪图牛辅钱财,故将其谋害。”
张虞冷哼了声,说道:“贪财而忘义,今时降之,日后亦会反叛!”
郭图说道:“牛辅为贼人,部下将其斩首,乃为国除贼。今胡赤儿率兵归降,望君侯以大事为重,慎重安置胡赤儿!”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牛辅败亡,其部兵马虽说归降,但其数超万人,若招抚不当,恐会另生变故。”
郭图说道:“以图之见,今下可先让徐晃、杨奉、韩暹三位将军为先锋,先行招抚牛辅各部兵马。待大事已定之时,君侯可再拣选诸部兵马。”
“公则所言有理!”
张虞不假思索,说道:“召集诸将出兵,今以徐晃、杨奉为先锋,安抚归降诸部。”
“诺!”
出征河东,张虞本以为会有番硬仗要打,但没想到牛辅手握万余兵马,今胆怯而逃,暴死于胡赤儿之手,当真是虎头蛇尾。
而从事实情况来说,李傕、郭汜、张济等将听从贾诩的建议,无疑是个正确的选择,率军死命搏斗一场,或有机会得生。然若弃军而走,他们的下场大概率与牛辅一样,不是被部下所杀,便是被地方豪强、亭长所害。
张虞率兵至安邑时,经由徐晃、杨奉二人的安抚,牛辅帐下诸将倒没发生乱动,而是恭恭敬敬前去拜见张虞。
“末将董承、胡赤儿、王方拜见君侯!”
三将领着下属将校,出城行单膝跪拜之礼,以迎接张虞。
“诸位请起!”
观众人所为恭敬,张虞下马扶起众人,安抚说道:“今牛辅身亡,诸卿能识势归降,虞欢喜不已。即日起,诸君过往之事,虞既往不咎,诸君官爵不改,且各部兵马仍由诸君统率!”
“多谢君侯!”
“君侯万岁!”
闻言,归降众人无不欣喜,相比王允的赦兵而不赦将的操作,张虞所行的安抚之事,无疑是让他们吃下了个定心丸。
就实际情况而言,张虞其实也不想全盘接受牛辅旧部,仅是牛辅旧部兵马太多,短时间内张虞难以做出太多改变。今先继续维持诸将的利益,以确保归降的兵马不会受关西诸将蛊惑而轻易反叛。
张虞聊了些场面话,便欲先拉拢官拜中郎将的董承,以来助稳住降兵。
“我闻董将军为孝仁皇后族人,可是如此?”张虞笑吟吟问道。
“不假!”
董承说道:“仆为孝仁皇后之侄,昔恨己受董卓蛊惑,坐视董卓作乱,故承怀讨贼之心久矣。仅是屯兵在外,另有大将督视,难以讨寇。今王公诛逆,董卓丧命;君侯南征,牛辅畏亡。承无所顾虑,故率兵归汉。”
张虞亲切挽着董承手臂,说道:“汉室衰微,君为外戚,你我当协力共事。待关西叛军消亡,虞当为上疏表君官爵。昔陛下年幼时,为孝仁皇后所抚养,今君当继前人之志,辅佐陛下临朝。”
听张虞有意为自己表高官,董承喜色浮上神情,说道:“蒙君侯厚爱,承当随君侯共讨关西叛军。”
“善!”
张虞说道:“既然如此,劳董君平日多多安抚降兵,以免滋生动荡。”
“诺!”
张虞无意收服董承,作为历史上衣带诏的发起者,难说董承是否忠汉,但有一点值得确认,董承绝非安分之人,尤其是善于利用身份,暗联他人。
为了避免祸患,同时利用董承助他安抚军心,张虞决意拔高董承的身份,待他迎奉天子之后,将会把董承扔出去。
在张虞的安排下,牛辅所率的万人兵马倒无骚乱,并在徐晃、董承、杨奉、韩暹等人的安抚下,离营至张虞大军附近下寨,两寨并立,算是便于张虞大军监督。
降服牛辅降兵的同时,张虞念及雁门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于是表雁门太守郭缊出任河东太守,由定襄太守钟繇改任雁门太守,张辽以中郎将之职兼定襄太守。
ps:晚上还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