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4章 朱祁镇:爹!你没死啊?!(1 / 1)长不大的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4章 朱祁镇:爹!你没死啊?!

见其内心动摇,也先趁机说道。

“现在你只能依靠我,来夺回你的皇位了。”

“我帮你夺回皇位的条件也很简单,生下一个子嗣,并封其为太子。”

“这样,我也先,世代效忠于你,我们瓦剌部,世代效忠大明朝。”

“我本就是明臣,何必如此犹豫。”

若是自己母亲还活着,他断然不可能会答应其请求。

可如今,自己母亲被汉王朱高煦烧死,那自己想要重新登顶皇位几乎不可能。

甚至回去大明朝,恐怕就会死。

他不想做阶下囚,更不想连家都回不去。

朱祁镇思虑良久,最终开口道:“我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前提是……我夺回皇位后。”

“你不得干涉朝政,且,必须等我重新登基,我才会和你妹妹生下一个子嗣。”

“至于是否立其为太子,必须我说了算。”

闻言,也先虽然心中有些愤愤,却也咬着牙答应了朱祁镇的请求。

他现在需要朱祁镇的名声,至于打下应天府,能否兑现朱祁镇的承诺。

兵权在他手里。

兑现承诺,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情。

为了以防万一,也先还让朱祁镇写下承诺书,并盖上皇帝的印玺。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朱祁镇翻脸不认人。

朱祁镇拿着手里的皇帝印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没想到大明皇帝居然有一天,会和瓦剌部和鞑靼部联手。

望着手里代表着皇帝权柄的印玺,朱祁镇心中安慰道。

“太爷爷,爷爷,父亲,这不是我的本意,是叔公欺人太甚。”

“我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你们……应该能原谅我吧。”

太宗皇帝能不能原谅自己,这个肯定毋庸置疑。

不把自己大卸八块,都已经算是太宗皇帝的脾气收敛。

但自己爷爷和自己父亲,想必应该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

毕竟,若是自己不和也先合作,那大明皇帝一脉的,可就要从太子朱高炽一脉,流向汉王朱高煦一脉了。

自己只是在紧急时刻,做出的紧急行为。

目的是为了保全皇位在仁宗一脉继续流传。

也先在得到朱祁镇亲自加盖的承诺书后,心情大喜。

接下来,只需要专心对付这个汉王朱高煦就行了。

斗倒朱高煦。

扶持朱祁镇,到时候再来一个张冠李戴。

天下就又是草原的天下了。

若不是因为蒙古大汗的位子必须是黄金家族血脉,否则,他现在可就不是太师,而是蒙古大汗了。

但,只要自己夺位大明,到时候自己就是下一个忽必烈!下一个成吉思汗!

想到这里,也先嘴角就止不住的上扬。

国号他都想好了,就叫大庆,大清也行。

……

殊不知,此刻的北京城内。

“复活”的朱高炽和朱瞻基,已经被朱棣带到了皇宫之中。

而朱高煦、朱高燧和姚广孝则是早已经在此等候。

同时身边还有着大量的关于仁宗时期,宣宗时期的记录。

当朱高煦看见朱棣三人的到来。

便连忙走上前迎接:“爹,这些便是朝廷目前记录的洪熙,宣德两朝所发生的大事情。”

“我和老三都还没看,就等着您来阅览。”

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有些懵圈。

朱棣并未理会,缓缓开口说道。

“老三,你来念,事情重要与否,你自己决断。”

“双帝制度既然已经确立,并昭告天下,那你们就要好好做。”

其实他是想要让朱高煦废掉这双帝制度的。

可……这是朱高煦自己愿意的。

况且朝廷的信誉和威望已经跌落谷底,若是现在确立制度没多久,就废除的话。

这也会给朝廷造成一定的动荡。

“你尊为南帝,需要有自主的判断朝政的能力。”

“在这些记录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你也需要自己斟酌。”

朱高燧点了点头。

双帝制度,分南北两帝,南帝住在南直隶,执掌国家的财政文治等方面。

北帝居住在北直隶,执掌国家的军事外交边防等方面。

自然,朱高燧肯定是南帝,毕竟朱高煦来治国的话……嗯,他还是比较适合带兵打仗。

“是,爹。”

朱高炽和朱瞻基望着面前的这里的两位老头子。

谁能知道,朱高煦和朱高燧居然这么老。

朱高炽倒是对自己的处境大概清楚,朱瞻基则是还有些茫然。

直到朱高燧开始阅览,关于仁宗,宣宗时期的实录等记载的时候。

因为朱高炽在位时间未到一年,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

“爹,那我开始说了。”

朱棣点了点头。

尚书房,众人的目光都纷纷朝着朱高燧汇聚。

“永乐二十二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伐归来的途中,病逝榆木川,而今,六师在外,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秘不发丧,一切照旧,并将消息传回在京城的太子朱高炽。”

“大军回朝,皇太子朱高炽,灵前登基,改年号洪熙,并将永乐皇帝朱棣埋葬在明长陵,和徐皇后合葬,尊……庙号太宗。”

庙号太宗。

朱棣听着这两个字的时候,嘴角情不自禁的上扬。

双手叉腰的手,情不自禁的摸了摸自己的胡子。

毕竟庙号太宗对标的是唐朝时期的唐太宗,向来都是象征着第二位顺位继承的皇帝。

汉朝太宗文皇帝是汉文帝,唐朝太宗文皇帝是李世民,宋朝太宗……略过,反正太宗庙号意味着很多东西。

紧接着,朱高燧继续说道。

“洪熙皇帝朱高炽,在位期间,政治举措为。”

“抚恤灾民,灾民因灾情,卖儿卖女,朝廷为其赎回之。”

“改革内阁,使得内阁学士,具有一定的参与朝政的权力。”

“削汰冗官,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减免赋税,开放山泽,供农民渔猎,改善流民的刑罚。”

“宽刑平狱,赦免靖难遗孤。”

这些都是在朱棣的预料之中。

“老大,这就是你登基之后,会做到的事情。”

闻言,朱高炽瞬间明白,原来这个梦是未来的梦。

只不过好像梦里自己已经死了。

这样一来,就能解释自己为什么复活在墓里了。

朱高燧继续说道。

“边防策略,朱高炽多次叮嘱边关守将,加强巡逻,加强对出入大明边关的审察,没有指令或堪合文书,不得放其出关……”

“同时,命武安侯郑哼镇大同,保定侯孟英镇交趾,襄城伯李隆镇山海关,武进伯朱荣镇镇辽东。”

闻言,朱棣略有些意外。

“同时,洪熙皇帝朱高炽在户部尚书夏元吉的提议下,准备南迁回南京。”

朱棣刚刚稍微有了的些许喜色,瞬间消散。

“老大,怎么?北京城的皇宫住的不舒服?”

迁都北平,费了多少年。

这才住多久,朱高炽就说不住了?

这不是摆明了在说,自己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吗。

朱高炽有些汗颜,说实话,迁都可以理解。

但北平说实话……

现在的局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继续说。”

至于朱瞻基的履历,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基本上是延续朱高炽的政治风格。

休养生息,不搞事情,比较显眼的两项政策就是收缩边防,放其城墙外面的卫所。

还有让宦官读书识字。

这两件事,让朱棣心里有些不满,直接阴阳怪气的说道:“瞻基,我一直以为你是最像我的。”

朱瞻基连忙朝着朱棣跪下。

“爷爷,孙儿,孙儿……”

“收缩边防,把朕打下来的土地,都给还回去了?”

“好圣孙,好一个好圣孙!”

朱棣被气的上气不接下气,双手叉腰,来回踱步。

若是朱高炽收缩边防,他还能接受。

毕竟朱高炽本来就不像自己,可朱高炽没有收缩边防,朱瞻基这个最像自己的孙子却在收缩边防。

这让他顿时有些难以接受。

“等醒来的时候,朕就要把说这句话的狗贼砍了!!!”

听着这话,朱高煦略有些沉默。

老爷子这是被气糊涂了?

朱高燧这时候也连忙开口说道:“爹,说这句话的人,已经死了。”

解缙已经被朱棣冻死在了冬天的雪天中。

好圣孙三个字,最开始就是出现在解缙的嘴里。

在洪武朝的时候,解缙就是嘴没有把门。

太祖皇帝一句客套话,解缙就能当真了。

好圣孙,显然和皇储有关,正常人肯定不会轻易涉及皇储之争。

也是因为这句话,朱高煦记恨上了解缙,这才被冻死。

“死了吗?那就把他的碑推了。”

朱瞻基此时已经跪在地上,身体都在止不住的颤抖。

他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

可他知道,从此之后,自己在朱棣的心里……将不再是他最喜欢的孙子。

反倒是朱高炽,则会受到朱棣的更多偏爱。

“这哪里是好圣孙?把朕的努力,全部推倒。”

“这是好圣孙吗?”

“瞻基,你自己说。”

朱棣直接指着地上颤抖的朱瞻基道。

闻言,朱瞻基连忙说道。

“孙儿,孙儿不是好圣孙。”

身影略有些震颤,朱高炽望着这副模样。

略有些无奈。

他早就劝过朱瞻基,不要把朱棣的期望看的太重,朱棣的宠爱也别看的太重。

迟早一天反噬,这不,反噬的这天来了。

有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只需要一件事。

同样,讨厌一个人,也只需要一件事。朱高炽连忙走上前,开口说道:“爹,您就不要吓瞻基了。”

“虽说,瞻基收缩大明边防卫所,可在儿臣看来。”

“他做的没有问题。”

“卫所的作用,是能够在草原上快速传播消息,能够最快得知草原各部的动向。”

“草原上建立的那些卫所,其目的,您应该很清楚。”

长城以外的卫所,其实就相当于是驿站,用来打探消息和传播消息。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军队服务的。

宣德一朝,不打仗,那这些卫所自然是没有用。

总不能不打仗,还将军户留在长城外的卫所里吧。

收缩是肯定要收缩的,休养生息,必然要收缩。

就像是战争时期,大量打造器械武器,可等战争结束。

总不能继续打造兵器吧?这些兵器,都需要重新熔炼,使其成为耕地的锄头之类的农具。

长城外的卫所也是一样的。

听着这话,朱棣沉吟片刻。

虽然他很生气,但朱高炽说的没有问题。

长城外建立的大量卫所,是用来传播消息的,长城以外,那些土地种不了。

因此,长城外的卫所不能自己自足,需要朝廷时不时的拨款,才能维持生计。

“好,尚且不说,这边防收缩是怎么回事。”

“可宦官读书,也是这小兔崽子开启的吧。”

“土木堡之变,他的儿子,朱祁镇!”

“就是在宦官王振的煽动下,造成土木堡之变,成就了大明第一战绩!”

“我朱家,出了第三位!以少胜多的……”朱棣猛吸一口冷气,怒道:“战神!”

当然,他嘴里的这句战神自然是贬义词。

朱家三位以少胜多的战神,前面两位是洪都保卫战的朱文正对战陈友谅,还有北平保卫战的朱高炽对战李景隆,第三位,就是自己这个蠢货曾孙,也先对战朱祁镇。

前面两位,都是褒义词,唯独到了朱祁镇这里。

结果成为被以少胜多的一方。

朱高炽欲言又止,脑子飞速轮转。

虽然不明白朱瞻基为什么这么做,不过身为父亲,也是时候站出来维护朱瞻基了。

以前都被朱瞻基说懦弱,这时候要是再懦弱,可就真的要凉了。

“爹,您不也设立了内阁吗?”

“自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以来,将大权独揽于皇帝一身。”

“其中艰辛,您又不是不清楚。”

当皇帝要是不累,朱棣就不会设立内阁。

不是谁都像太祖皇帝一样,拥有近乎变态的精力。

“况且,永乐朝的太监可重用,为何宣德朝的太监就不能重用呢。”

郑和,可以说是朱棣十分重视重用的太监。

率领着大明舰队,行驶在南洋诸国,将大明永乐四个字,带到世界各地。

朱瞻基、郑和的关系是很好的,受到其影响,也说不定呢。

朱棣嘴角微微抽搐。

“你还真是,口舌犀利!”

虽说朱瞻基确实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作用。

可土木堡之变,大明差点亡国的节点,也是朱瞻基在起作用。

卫所收缩,导致大明对长城以外的情况,了解甚少。

河套地区,完全暴露在蒙古人的视线中。

导致敌在暗,我在明。

宦官读书,其蛊惑皇帝亲征,无能却又手握大权。

可以说,彻底将国家上上下下,搞得七八乱。

真不知道,正统十四年的时间里,大明是何等状况?

总不可能是孙若薇在把持朝政吧?

她要是有这能力,朱祁镇何至于此?

“老三,把正统朝的大致情况,看看。”

朱祁镇少年登基,说他聪明,土木堡之变。

说他蠢吧,正统朝十四年没出问题。

这时候,朱高燧快速阅览本朝记录的内容。

发现自己嫂子出现的频率较多,于是直接拿出记录自己嫂嫂的案卷,阅览了起来。

很快便明白,为什么朱祁镇如此荒谬,但国家依旧能够安稳这么长的时间。

等待片刻后,朱高燧便开口说道:“因仁宗和宣宗相继离世。”

“在朱祁镇尚未成年之前,朝政一直都是由张太皇太后主持。”

“在其活着期间,国家安稳,宦官王振也不敢有所太大的举动。”

“甚至,有一次,张太皇太后因为王振犯错,拔剑抵在王振脖颈。”

“企图一刀杀之!”

“奈何,英宗和五位大臣为其求情,这才免死。”

朱高燧越说,越有些惊讶。

自己这嫂嫂有些能力啊。

不愧是母亲看重和培养的人。

就连,朱棣,朱高炽,朱高煦都有些意外。

张太皇太后。

不用想,肯定就是朱高炽的媳妇。

朱棣对自己这位儿媳,也很喜欢。

主要是侍奉的到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十分懂事。

“所以,正统朝能有安稳十数年,都是因为朕的这个儿媳?”

朱高燧连忙重新扫视了一遍。

“爹,要是这里的案卷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的。”

“我这嫂子,摄政而不干涉朝政,其在位期间,没有任何逾越的行为。”

张太皇太后没有任何干涉朝政的记录。

且一直教导朱祁镇,要向前面那些皇帝学习。

她只教给年幼的朱祁镇一句话,只需要将不急的事情全部废止,然后委任那些有能力的辅佐大臣即可。

按照张太皇太后的指示,年幼的朱祁镇,也能够将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她只会在事情要超出控制的时候,才会干涉朝政。

听着这些话,朱棣心中很是满意。

“老大,你这媳妇,很好。”

本来就喜欢这儿媳,现在更加的看重了。

有能力干涉朝政,却不干涉朝政。

明明大明朝的贤后最多,却是后宫最不干预朝政的时代。

朱高炽笑了笑:“爹,她除了有些斤斤计较外,其他我都挺满意的。”

可想到这里,朱棣又看了一眼地上趴着的朱瞻基。

“什么都好,就是太规矩了。”

“没能宰了王振。”

当然,这也不能怪张氏,朱祁镇都呼在王振面前。

张氏又很守规矩,自然是不可能对皇帝刀剑相向。

哪怕她的辈分是朱祁镇的奶奶。

要是她能适当的不守规矩些,将王振宰了,就好了。

恐怕,要是张氏能活到现在,土木堡之变就根本不会发生。

事情基本上都了解的差不多。

朱棣便对着地上的朱瞻基说道:“这几天,跟着你二叔出兵。”

“你,听他差遣。”

“土木堡之变,正统朝的军队损失殆尽,神机营,三千营,尽数覆灭。”

“五十多位随行官员和将领都战死沙场。”

“五十万随行的将士家眷辎重兵,折损了半数。”

“皇帝被俘,此罪,朕无法饶恕。”

朱瞻基听着朱棣讲述完整的土木堡之变的情况,心中顿然明白,为什么自己爷爷会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怒气了。

听着这些话,朱高炽也有些胆寒。

死了这么多人……朱高炽那用厚厚眼皮遮盖的眸光中,居然也闪过一丝杀意。

“跟着你二叔,把朱祁镇救回来。”

“然后,你,亲自杀了他。”

“明白?”

朱棣本不想这么残忍,让朱瞻基手刃自己的儿子。

可……朱祁镇不死,他心中的怒气难消。

朱瞻基咽了咽口水,连忙点头道:“爷爷,孙儿领命。”

因为他对自己这个儿子并不熟悉,自然勉强能够接下这个任务。

这样一来。

可以将朱祁镇的死,归咎于,其犯下滔天大祸。

致使宣宗皇帝从墓里爬出来,将其直接斩杀。

朱高煦就不用背杀害亲族的骂名。

或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他想要给自己儿子撑一把伞。

“对了,老二,你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吗?”

朱高煦微微点了点头。

“其余地方,都没什么不对劲,但宣府总兵杨洪,儿臣感觉他有些不对劲。”

“皇帝被俘,按理来说,他应该是救驾才对。”

“或许,他害怕这件事是蒙古传来的假消息,想要保住宣府,但……皇帝受辱于城外,其却视而不见。”

“不管是何居心,可诛。”

或许杨洪确实是害怕中计。

毕竟,草原瓦剌部也先没有攻城器械。

无法进宫宣府这样的大型城池。

若是宣府丢失,确实容易影响到整体的战局,杨洪的举措没有问题。

但不管怎么样,土木堡之变,杨洪没有及时分配兵力救援。

而是一味的据守宣府,导致皇帝被俘。

更重要的是,杨洪之子,宰没有接到朝廷的指令情况下。

私自放其城池。

这……可是死罪。

“你打算怎么办?”

朱棣开口询问道。

因为对局势不是很了解,现在决策者,还是在朱高煦这个皇帝的身上。

他也不打算干预。

朱高煦的军事能力,他信任。

这时候,朱高燧开口说道:“爹,我和二哥早就商讨过这件事。”

“现如今,北京城危在旦夕,不可能临阵斩将。”

“属于自毁城池,若杨洪叛变,就算我和二哥能力再强,也无力回天,我等非但不惩罚杨洪,还有杨俊弃城之罪。”

“还需要对其加官进爵,进行安抚,等此战之后,一并清算。”

听着这话,朱棣心里十分满意。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