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进军明光
一月十五日,午时
明光地区。
军列喷吐着白雾,缓缓停靠在站台旁。
王奉迷迷糊糊间从睡梦中醒来,在接到战区司令部命令后,部队迅速乘军列沿津浦路南下。
行辕密谈后,常凯申有意将曾亲自下令组建的华北战斗群,淡出中央军的作战序列,直接停发了粮饷补给。
并亲自致电黄绍竑,是否剥夺王奉兵权。
只得到了一句回复——“该部上下铁板一块,众志成城,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此,常凯申只得讪讪作罢。
他不知道的是,黄绍竑在长治将近两月,诸多想法已逐渐发生了转变.
临走前,李宗仁特意前往城郊大营。
并携带了大量补给装备。
在笼络军心这方面,他确实是把好手。
各类步枪五千支,子弹一百五十万发,手榴弹五万余颗。
这都不算什么,在王奉看来最重要的,是四门德制pak35/36 37mm战防炮。
截止到1938年中德军事合作中止,该炮共引进了约200门,在没有自产能力的情况下,用一门少一门。
抗战初期大部分装备到了调整师,教导团等部队,在京沪战场上消耗掉了大半,等到了徐州会战,德制战防炮的数量低到了极点。
目前王奉急缺对付装甲单位的武器,津浦南线之敌,大部分是从南京,上海转来,其精锐程度首屈一指。
加之平原作战,肯定会出现装甲部队。
虽然日军的豆丁坦克饱受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血肉之躯面前,再薄的钢铁也是降维打击。
赵方远:“长官,第31军电告战况!”
“念。”
“1月14日,日军前锋第26旅团兵分两路,直扑定远、明光,我部暂避其锋芒,主动撤出明光城,于晚间对敌发动突袭,截止15日拂晓,全歼明光城中之敌。”
听了31军递交过来的电报,王奉心中暗暗惊奇。
素闻广西狼兵雄冠天下,今日一见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回想起去年,从大同一路打到娘子关,诸多战役皆是充当救火队的角色,这到徐州的第一仗,没想到开局如此顺利。
王奉:“下车之后,尽快与友军敲定布防事宜。”
赵方远又拿出一封电报:“长官,这是第二十一集团军李品仙将军亲电,望我部能于池河西南岸阻击日军。”
根据作战序列归属划分,第二十一集团军下辖第七、三十一、四十八军。
其中第七,四十八军参与淞沪会战损失严重,眼下还没缓过劲来。
真正能参战的,只有第三十一军。
而赶来支援的战斗群,系战区直属部队,李品仙只能建议,并无节制之权。
王奉看向车厢内的地图:“驻兵池河.就这么办!”
赵方远瞬间意会,在来的路上,他已经做足了准备:“长官,池河位于津浦线西侧,其东侧山地绵亘,西面为起伏较缓的小高地,早在去年友军便将明光桥铁路炸毁,防止日军渡河。”
“河道宽,水位浅,加之眼下正值枯水期,对日军渡河作战十分有利。”
王奉欣然点头:“尽快部署部队,31军把小鬼子打疼了,估计要等几天才能发动下一轮进攻,抓住时机做好布防。”
他这个参谋长,倒是越来越合格了。
赵方远脚跟合拢:“是!”
当天夜间,王奉率部驻进池河西南部。
指挥部内,趁着士兵修缮工事的间隙,王奉将意识沉进俯瞰视角中。
在心中对四周地形有了大致印象。
根据李品仙的部署设想,第31军防御北部明光,马岗,三河集一带。
至于下方的池河镇,则交于王奉率部镇守。
相对来讲,王奉的防守任务是比较轻松的。
北部的明光是军事重镇,必定会吸引日军绝大多数的兵力,
况且池河镇所处流域,河道宽阔,最大处将近七百余米,平均宽度也有三四百米。
反观第31军防守诸地,最宽处仅有百米,普遍都是三四十米宽的窄河道。
如此部署其中缘由,王奉不得而知,也不想去管。
中原大战留下的老毛病了
赵方远拉开营帐门帘,大步走进:“长官,对面的情况已经摸清楚了!”
王奉:“怎么样?”
赵方远快步走到地图旁:“池河往东的这一片小型丘陵,绵延至少二十公里,但最高峰不过百米,普遍海拔只有四五十米。”
“树木稀少,只有向阳坡能见到高大植被!”
王奉皱眉。
到了平原,部队的战场宽度很大,是山地作战的一到两倍,三维立体作战地图的范围,逐渐有些跟不了。
从俯瞰视角上看,仅能摸到东岸丘陵的边界,根本看不到内部情况。
王奉:“将池河镇的主要防御阵地,交由楚云飞部,第一‘红旗’战术兵团,至少要留出三支大队作为预备兵力。”
整个明光地区,也就只有池河镇以东含盖丘陵地形,又是渡河日军的大后方,如此绝妙的机会,王奉可不想白白浪费。
自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很少有主动进攻的战例,日军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战争节奏。
攻占南京后,日军普遍认为中国唾手可得,毕竟首都已经沦陷了,按照国际惯例,下一步就是递交投降书了。
然兵法有云,骄兵必败。
自京沪北上的日军,必定一路高奏凯歌,恨不得用最短的时间打到徐州。
如此一来,后方必定空虚。
正好能为迂回战术的执行,创造有利条件。
光靠一味的防守,就想要使淮南能够在未来三四个月,抵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显然是不太可能。
长三角一带的日军,战斗力非常强劲,就算李宗仁能调动京沪之战后,撤往北方的国军,恐怕也无济于事。
能在京沪胜利一次,就能在津浦胜利第二次。
必须要谋求主动战机,切断日军后方退路,或许会有一线希望。
赵方远应了一声:“目前第一,二,三山地战术大队正在后方待命,随时准备投入作战!”
王奉点点头,只要战况尚在可控之内,他就有把握稳住局面。
“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小鬼子敢来,直接打!”
第26旅团被31军打疼了,自15号至18日,一直没有什么动向,池河两岸陷入了一片寂静。
池河镇。
这三天并无战事,但士兵们在构筑完防御阵地后,并没闲下来。
轮番交替撤到后方,进行军事战术训练。
效果也是喜人的。
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的部队经验值,已经达到了训练初成:92】。
预备战术兵团的经验值,也达到了训练初成:71】。
根据王奉的经验,只要再经过两天实战,张虎所部的等级,就会晋升为训练有素】。
在增加25的战斗修正后,还能享受国策效果。
在士兵素质上,真正跨入到精锐行列。
拂晓时分。王奉正要吃早饭。
走到桌子前,将上面的作战地图掀开,从大衣兜里掏出一把勺子,随便在身上抹了一把,就当是清洗过了。
为了能更好的获取战场视野,他直接将指挥部安设在交战一线,距离池河不过五百米。
一线吃不到什么好的,作为全军长官,只开了一盒缴获过来的日本行军罐头。
比起其他同僚,确实差了很多。
1935年,南京军政部曾下发过国军伙食标准。
——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
这还是普通士兵,军官的伙食标准更高。
听着挺不错,其实就是扯淡。
反正王奉当初是没吃这么好过。
这样的伙食标准,仅局限于中央军嫡系,调整师,或者教导团。
普通部队,和地方军阀部队的兵,能有口米饭吃就已经很不错了。
眼下刚开战没多久,国军的后勤体系已经要撑不住了。
在徐州逗留的一天,各部队都驻扎在城郊,王奉曾亲眼见过川军部队的伙食。
总的来讲就一句话,找到什么吃什么,不饿死就行。
以至于后来,八路军战士的身体素质,要优于绝大部分国军士兵。
赵方远快步走近,宋文杰不在,他这个总参谋长,比军事主官还要忙。
王奉好歹有时间坐下来吃口饭,赵方远拿着块饼子边走边吃。
“长官,31军来报!”
“念!”
“近期日寇活动频繁,据可靠情报,已向明光地区大幅增兵,17日夜,日军以优势兵力,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进攻明光城,我部暂避其锋芒,将主力部队转入马岗、梁山一带。”
王奉手中的勺子一顿,立马展开桌上的地图。
日军已经占据明光,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对池河西岸发动攻击。
真正的阻击战要开始了!
“战防炮部署下去了吗?”
赵方远:“已经部署完毕了,士兵基本熟练了操纵方式。”
王奉再三叮嘱:“所有战防炮分散隐蔽布置在阵地侧后方,不要放到最前面。”
理论上讲,这款德国战防炮的最大射程,在四公里左右。
但这是一款反装甲武器,动能会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逐渐削弱,就算有光学瞄具,也没有谁会傻傻的卡着极限射程使用。
通常来讲,德制37mm战防炮,在五百米上能击穿48毫米的垂直装甲。
显然就凭日军孱弱的超轻型坦克,在战防炮面前和纸盒子没区别。
可以再往后放一点。
赵方远心中暗自记下。
战防炮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是个稀罕玩意,只能在少数中央军精锐部队中见到。
具体的操作战术,尚属一片空白。
1月23日拂晓。
天空中下起了大雪,士兵窝在战壕内,握紧枪支的双手冻得通红,只能不停地搓手掌,向手心里吹热气,才能勉强保障关节正常活动。
王奉裹紧毛领子大衣,缓缓走出指挥部,阵阵寒风吹过,大衣领口的绒毛轻轻晃动。
根据侦察兵汇报上来的消息,河对岸日军集结速度加快。
在俯瞰视角上,已经能在十公里的边缘处,看到零星几名日军士兵。
估计这两天就会发动进攻。
赵方远:“和31军的电话线已经接上了,他们那边的情况好像不容乐观”
王奉叹了口气。
这场雪来的太突然了。
自己手下部队都是山西人,北方兵能适应的了雪天作战,加之在长治修整时,特意训练过冬季作战。
对整体战斗力的影响很小。
第31军就不一样了。
广西兵,如果不出省的话,半辈子都见不到一次雪。
关于南北方哪里更冷,王奉也说不清楚,但雪地作战,可不只是能耐寒这么简单。
“参谋部加强与友军的联系,有情况及时汇报!”
赵方远:“是!”
王奉跳进战壕内,士兵转过头,纷纷打招呼:“长官!”
“长官好!”
嘴上招呼着,双手仍握紧步枪,并没有站起来敬礼。
“加强警备,别让小鬼子抓了破绽。”
说罢,回头看向赵方远:“通知炊事班,马上要打仗了,整点热乎的给弟兄们发下去。”
赵方远应了一声。
大雪还在下着,呼啸的狂风在耳畔响起,士兵们不自觉的缩了下脖子。
新兵满脸狐疑:“这鬼天气,小鬼子能来吗?”
一旁的老兵搓搓手,脸冻得有些僵硬:“你一场仗都没打过,当然不懂了。”
“日本人就喜欢在这种天气搞突袭,鬼的很!”
新兵好奇道:“老哥,你打过几次仗了?”
提起过往战绩,老兵一脸骄傲:“老子当初,可是跟着长官一路从忻口打到了娘子关。”
说着,拍了拍手中的三八式步枪。
新兵一脸羡慕。
几轮作战下来,部队武器稀缺,再加上许久未曾与日寇交战,缴获不上来装备。
即便是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也掺杂了一部分晋造步枪。
统一派发给新兵,老兵依旧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
“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注意隐蔽!”
二人闲聊之际,阵地上忽然响起道道喊声。
新兵有些紧张,立马抄起步枪向前瞄准。
老兵打量了河对岸一眼,随后行动不紧不慢。
握拳,松手,握拳,松手.
一直重复这两个动作。
同时叮嘱身旁的新兵:“小娃儿你先别急,鬼子还有好远,快活动活动手指,一会别冻僵了,扣不动扳机就出大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