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父子上
秦王政二十二年,
正带着一群死鬼体会高原风情,在三江源附近野炊的何博,突然宣布自己改国籍了。
因为到了今年,
三晋之地已经完全为秦国所得。
十分天下,秦国已得一半,群雄并立的时代马上就要结束了。
而在这样的关头,
何博突发恶疾,对战国表达出了些许的不舍,决定尊重一下这个时代的风俗。
“以后,我出门就自称秦氏了!”
何博站在高原轻轻吹来的风中负手而立,面上带着点点的忧愁,如此说道。
因为随着国家覆灭的多了,
许多曾经的公子王孙,也慢慢没有了取“氏”的资格——
氏,
是用来表示身份的。
地位高低、官职来处,都可以通过“氏”来表达。
因此有东郭西门、公叔孟孙之称。
但现在,
社稷都没了,
许多人干脆以国为氏,又因为以前此举,多用在取“姓”这件事上,所以这二十多年来,姓氏合流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按照这样的趋势,
何博完全可以给自己换个姓了。
毕竟他老家是在当年的三晋,如今的秦国嘛!
而面对鬼神的日常发病,西门豹等死鬼一点反应都没有。
西门大夫只是感慨着说,“数年而已,便兼有三晋,这实在是太过迅猛了。”
“我有些担心,之后秦国的治理,能不能跟上它扩张的速度。”
听到这话,
何博忍不住看了眼旁边的商鞅。
这个家伙被一头羚羊缠着,要人给羊按摩,所以正愤怒的跟羚羊打架。
只见商君愤怒的挥出一拳,然后被羚羊毫不客气的顶翻在地,并且一屁股坐在了他身上。
商鞅在羚羊身下不断挣扎,旁边有四头好奇心重的也凑过来。
回忆起某些不好东西的商君,挣扎的更厉害了。
何博看他一时半会逃不出来,于是溜达到西门豹旁边,小声问他,“哦,那你怎么看?”
西门豹也特意瞅了一眼商鞅,然后压低声音说,“秦国如此鲸吞,只怕是有些心急了。”
兼并领土,犹如人之进食,是不能太急切的。
心里吃不了热豆腐,
硬要往嘴里塞的话,指不定还要受其伤害。
诸国分裂数百年,
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和习俗,乍然沦为他国之民,是需要一个接受时间的。
除此之外,
秦国跟山东六国的情况,差距也非常之大。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已然集权专制,六国虽也有革新,但终究不像秦国那般彻底。
制度不同,律法不一,
这也是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
秦国以法治天下,官吏之用,多要培养选取。
要连律书都读不会,怎么能在秦国当官做事呢?
可如今扩张的这么快,
秦国又哪来的人才,将之播撒到六国的故土之上,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忠心于新的社稷君主呢?
西门豹从阴间探头观察,发现秦王政为了迅速巩固自己对山东之地的统治,接收了许多故国的官员和贵族。
国家还在的时候,
他们在这里掌握权力。
换了一个国家后,
他们还在这里掌握权力。
这难道有什么变化吗?
何博听了他的话,点了点头,又看向旁边试图爬到牦牛背上,骑一骑着少见巨兽的两位史官。
他对甘石二人说,“你们怎么想呢?”
石申当即回道,“能有什么想法呢?”
“身为史官,面对从未见过的事情,我们只能将之记录下来,好生为后世积攒经验教训罢了!”
甘德也附和他的话,“天下统一后,局势同三代相比,是全然不同的。”
“虽然周公制定了礼法,让诸夏亲昵一体,然而在治理之上,也从未有过垂直至于地方的事。”
“所以武王伐纣的时候,可以吸纳许多不满于商的方伯,并对他们重新分封,以藩屏周。”
“但以秦制而论的话……”
“我们不是秦王政,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管理一个这么大的国家。”
何博于是也感慨着说,“万事开头难啊!”“但秦王政铁了心要做一个开创新时代的人,那这样的烦恼,还是让他自己去考虑吧!”
何博撇了撇眼睛,目光跨过万里,落入咸阳宫中。
已经成长为一个俊朗少年的扶苏正在接受父亲的教导。
秦王政看着面前的长子,虽然面容不显,但心里还是很喜欢他的。
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是他的骨血繁衍出的另一个生命。
这是其他孩子远远比不上的特殊存在。
而且每当看着扶苏,
秦王政便忍不住想起自己。
父子之间,自然有不少相似之处。
秦王知道,他其实爱着这个孩子,
但从小不爱笑的嬴政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关心。
秦王只能通过定期询问他的学业,并且告诉他朝政事务,要求他提出自己的意见,来传达一位君主,对他默认继承者的重视。
扶苏对此,也十分尽心。
父亲每天要看多久的奏疏,他就要读多久的典籍,努力追赶着正在开创新天命的父亲。
但越是读书,越是追逐,
扶苏心里的疑惑,便越是浓厚。
他十五岁了,
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秦王为他聘请的老师,以及传承于祖先的血脉,也让他比起同龄人来,要更加聪慧。
所以,
他理所当然的,对父亲的一些行为产生了不解。
“……你母亲的身体好些了吗?”
在简单的考校了扶苏的课业后,秦王政询问起了扶苏母亲的事。
那个女人,也就是秦王政的王后,在这段时间生了一场大病,一直躺在床上,很难行动。
她瘦了很多,头上甚至因为疾病,长出了许多白发。
因此,
她不希望秦王政去探望自己。
她觉得自己变得丑陋了,担心秦王会嫌弃自己。
但秦王政怎会如此呢?
他对自己这位出身楚国的王后,心中一直没什么爱意,如今也嫌弃不起来。
毕竟当时迎娶她,也不过是为了安抚华阳夫人,而不是因为她的美丑。
对秦王政来说,
她最大的贡献,便是为自己生下了扶苏这个长子,并且安抚好后宫里面的其他女人,没有让她们多事,打扰到自己。
而这段时间,
秦国将三晋之地全然吞并,正是政务繁忙的时候。
秦王听到王后这样的要求,于是坦然的应了下来,只沉浸于各种奏疏之中。
如今有空,
也不过是通过孩子的口,来了解下她的情况。
扶苏说,“母亲还是老样子。”
秦王政点了点头,没有再多问。
扶苏见了,心里有些悲伤。
他接受的教育是很正规的,而且比起之前的公子王孙,秦王还特意为他聘请了更多的老师,并不局限于法家。
因为秦王知道,
在他统一之后,天下是会不一样的。
虽然他还没有想好该如何治理一个全新的国家,但麻烦增多这件事,必然会发生。
所以他的继承者,必须知道更多的道理,拥有更多的智慧,才能去面对这个崭新的天下。
而扶苏接触得多了,便有了自己倾向的学说和思想。
他喜爱仁义的道理,希望世间可以变得太平昌盛,而不是一直忙碌于战乱和争斗中。
所以,
扶苏想做个仁慈的君子,想做个孝顺的儿子。
可他的父亲不爱他的母亲,只专注于国事,扶苏又能说什么呢?
他想起近来母亲的担忧,还有两位舅父的脸上,徘徊不去的忧愁和烦躁,再看了看父亲面前,堆积成小山的奏疏。
他突然开口说道,“为什么还要打仗呢?”
秦王政猛然抬起头,威严的目光落在长子身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