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 大唐度使(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1章 大唐度使

“这里是……”

侯君集瞪大了铜铃似的双眼,盯着点在地图上的小手指,又抬头看看李明,确认少主是否在开玩笑。

“辽东?”

连资深面瘫房玄龄都难掩心中的诧异,困惑地勾起了一边的眉毛。

“是的,辽东。”李明确定地点下了头:

“我想拿下辽东的营州和平州,换掉徐州和扬州。二位觉得如何?”

“这……”侯君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辽东有什么?

有与中原从大隋打到大唐的高句丽高句丽由东北扶余人建立,在古籍中有时也被写为“高丽”,与现在半岛那俩货不是一回事。

还有什么?

还有就没有了。

那里真的什么也没有。

辽东与中原交通不便,又有高句丽外敌,又是苦寒之地。

叠满debu,属于是作为流放之地都嫌太残忍的地方。

从春秋到唐朝,虽然中原屡次试图将势力发展到辽东半岛,但屡屡失败。

更别说北方更广袤的东北平原了。

现在辽东的营州和平州,看着地占了挺大一块,也设立了州县。

然而那地方的边境并不稳固,很多地区仍然与高句丽进行着拉锯战,并不能实际控制。

用边远之地的两州,去换徐州和扬州,侯君集觉得少主的脑筋多少有点秀逗了。

房玄龄虽然也同样非常不解,但他对李明的了解更深,知道这崽子哪里都值得怀疑,唯独这鬼点子层出的脑子是不用怀疑的。

“殿下是有高见?”他好奇地问。

李明笑道:

“下棋有句俗语,叫金角银边草肚皮。辽东正好在大唐的东北角上,不会腹背受敌。”

侯君集也不由得笑了:

“打仗又不是下棋对弈,怎么能这么算。

“辽东那鬼地方地处苦寒,远离中原,人烟稀少,是化外之地。怎么能以那儿为据点呢?”

“就是因为那地方远离中原。”李明指着辽东与幽州北京之间的重重群山。

燕山山脉。

“西南有燕山为阻隔,西有戈壁荒漠,南面和东南面则是大海,辽东实质上处于独立的区域,与中原是分隔开的。

“这就导致朝廷若要征讨,后勤将非常困难,补给线会拉得非常长。

“虽然沿海有一条古道,能通过临渝关山海关直达辽东,但都是滩涂沼泽,不便于大军行动。”

李明指着一目了然的地图,述说着自己的理由。

两位谋臣十分仔细地倾听着。

“从历史事例上也不难看出,从战国时的燕国、汉朝的玄菟郡,到隋朝的辽东郡,中原王朝屡次想染指辽东,但几次被当地土人打退。

“这足以说明,辽东是易守难攻之地。也是我皇业……那个,王业初始的安全之地。”

单从防御角度来说,这番分析确实很有道理。

远的不说,隋炀帝三征辽东被打得当场去世,还是给唐朝人留下了心理阴影的。

这也是为什么天可汗李世民东征西讨,打完突厥又打吐谷浑,但暂时还没和同在辽东的高句丽大打出手。

原因就两个字:难啃。

“营州平州乃我朝与高句丽的作战前线。殿下不觉得以那里为后方,有点不太稳妥吗?”房玄龄不解道。

“对,敌邻高句丽,这就是我选择辽东的第二个原因。”李明嘴角浮起狂傲的笑容:

“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

房玄龄和侯君集面面相觑。

“是的,辽东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李明娓娓道来:

“当天下太平之时,如果我贸然吞并邻近州县的土地,那肯定被打为逆贼,招来朝廷毫不留情的打击,掐灭星星之火。

“这就卯死了我的发展上限,就算我在地方治理出了来,土地就只有这么一点。

“但是……”

李明将手指滑向了营州和平州的东北方向。

“如果我向高句丽索要土地,吞并高句丽的州县呢?

“我不但不是逆贼,还是开疆扩土的功臣。

“既得到了土地,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何乐而不为?”

是的,在仔细研究了地图、听取二位幕僚的意见之后,李明猛然意识到一个地方。

一个完美符合他“既要又要”标准、而恰好又处于唐朝人思维盲区的处女地——

东北。

在唐朝时,直通中原的辽西走廊还大半淹在海里,东北与中原有着天险阻隔,坚如堡垒。

同时,东北黑土地极为肥沃,森林矿藏丰富,足以发展经济。

而且东北靠海,在辽东半岛有不冻港,还有多条河流贯穿其中,交通也算便利。

更美的是,东北大部分地区还是化外之地,发展空间巨大。

侵吞东北的蛮族土地,不但不会引起中央王朝的过激反应,反而还能让李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疯狂指指点点。

简直完美!

而在唐朝人眼里,东北不过是一个充满原始森林和蒙昧野人的大冰坨子。

强如房玄龄、侯君集,都看不见它的战略价值。

只有来自二十一世纪、亲眼见证过东北工农业发展潜力的李明,才会把目光放在那苦寒不毛的化外之地。

选择这里为自己的封国,完全可以安心地猥琐发育,而绝对不会引起任何人的警惕和注意。

因此,李明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

以辽东的营州、平州二州为跳板,一路北伐,吞并整个东北平原。

而有了整个东北作为大后方,他的硬实力,就可以和中央王朝掰掰腕子了!

甚至,等待时机有利,还可以……

南下!

入关!

改换门庭!

更美妙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那些精明谨慎的潜在敌人——如长孙无忌等,同样看不清李明这招所包藏的险恶用心。

等到李明在东北的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再阻止就晚了!

“为天子巩固辽东、征讨高句丽?”

侯君集没料到,李明殿下居然真的大唐带忠臣,尴尬地干咳一声:

“咳咳,打高句丽当然没什么问题。

“只要殿下能在营、平二州屯田,那些扶余蛮子不过土鸡瓦犬耳。只是……”

他一脸苦涩:

“只是……殿下,您想好了,辽东那儿可穷了。”

地理阻隔,代表着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同样难以触及那里。

别说土人,那里连正经人影儿都没几个。

侯君集可不想下半辈子对着袍子龇牙,或者和土人萨满一起跳大神。

李明鼓励地拍拍侯君集:

“放心,在我的治理下,那里会富裕起来的。”

房玄龄也不解地问:

“同样是帝国边界,殿下为何要选在动荡不安的辽东,而不是突厥已被驯服的西北,如沙州、伊州?

“那里也有广阔空间,而且扼守商路,比辽东总归是富裕不少。”

李明摇头:

“西北不如辽东容易发展。”

他可不是乱自信。因为最重要的一点——西北不能大规模农耕,东北可以。

虽然东北和西北都是纵贯华夏历史的刷怪笼,但二者的底色是不一样的。

西北资源太缺乏,不适合农耕。中原王朝就算短暂征服当地,也难以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就地进行同化。

中原王朝一弱,这些羁縻地区很快就各找各妈了。

而东北则不同。

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又与中原有着地理阻隔,导致当地容易诞生足以抗衡中原的政权。

比如高句丽,比如后来的渤海国、金等等。

也就是说,只要能吃下东北,是有条件进行农业化改造的。

只要彻底农业化了,东北也能变成汉文化的核心地区。

而不是像西北那样,被恶劣的自然环境逼得谁过去都得游牧化。

自然禀赋决定的发展潜力,正是李明将目光放在辽东的根本原因。

至于大唐的两外两个角——西南和东南,一个濒临青藏高原,海拔太高。另一个与东南亚接壤,在唐朝间冰期太热了,都不纳入考量范围。

房玄龄和侯君集认真听着李明讲述的道理,并提出一针见血的意见,并不因为他是少主而有所保留。

三人就这样,一直畅谈到天黑。

“我真是想不通。”侯君集自嘲地摸着头:

“居然有王爷想定都辽东,而我也居然同流合污了!”

房玄龄也有类似的感觉。

但他没有浪费时间感叹,接着问李明:

“既然以确定要分得营、平二州,那殿下想要陛下封您为什么呢?

“燕王?”

“燕王李明,听上去不错。”侯君集点头。

李明抱着胳膊思索片刻,微微摇头:

“我觉得不行,我不想当王。而且我也不想当刺史,换个白手套替我来当就行。

“我觉得韦待价就不错,他可以来当这个营州、平州两州的刺史。”

“怎么,殿下又要辞职了?”房玄龄调侃一句,随即正色道:

“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殿下既不封王,又非刺史,您该如何号令当地的其他官员呢?如何让当地百姓臣服于您呢?”

资深二五仔侯君集表示同意:

“房阁老所言甚是。就算韦待价是您现在的心腹,人总是会变的。

“如果在职位上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光凭幕僚之情,恐怕很难让一个有才之人,永远为您这么服务下去。”

李明认真听取两位过来人给自己的忠告,思索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王也好、刺史也罢,终究是地方上的官员,终究是要到地方就藩就职的。

“如果一个封王的庶皇子一直赖在京城不走,就容易招致诟病,比如齐王李祐。

“至于长时间逗留在京城和封地以外的地方,比如河北山东之地,更是不被允许的。

“这既让我疏离了京城朝政和各地百姓,又不能刷皇恩……那个,聆听父皇教诲。

“被限制行动范围的坏处多多,必须极力避免。”

就像异地恋容易坏结局,人的感情是会随着距离拉长而变淡的。

父子感情同样如此。

远离京城的副作用,从连拍马屁都赶不上热乎的纪王李慎身上就能体现出来了。

而且李明的处境比李慎还要不利。

因为有太多眼睛盯着他,有太多人想要对付他了。

李明几乎可以笃定,他如果长时间离京,一定会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说他坏话。

积毁销骨,就算是圣人也抵挡不住每天的耳旁风。

而一旦他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被离间了。

那李明的麻烦就大了。

汉武帝迷信巫蛊、误杀太子刘据,就是这样的悲剧。

所以,李明一定要掌握自己的行动自由,保证自己有权力随时回京面圣。

一旦产生误会,能与皇帝老父当面澄清。

“那依殿下的意思……”

房玄龄能明白李明的苦恼,估摸着这不走寻常路的小家伙大概又有什么坏主意了,轻轻抚摸着山羊须,

李明缓缓地说:

“我不图虚名,只要实际利益。

“我既要有实权亲王的军政大权,又要行动自由。

“既可以留在京中,陪侍父皇、关注朝堂局势,又可以辗转各地。”

既要又要,非常符合李明殿下的貔貅性格。

房玄龄和侯君集互视一眼,一齐问道:

“那殿下想获封什么呢?”

李明微微一笑:

“我有一个主意……”

…………

次日,立政殿。

大朝会之前,李世民特意先把李明叫到书房,两人面对面地聊。

“我想封你为宋王,主管徐州、扬州两地军事。你觉得如何?”

李世民露出慷慨的笑容,期待着李明惊喜的表情。

徐州、扬州都是军政重地,若非心腹,岂能随便与人?

李世民都觉得自己都有点太宠这个小儿子了。

对此,李明只能长揖拜谢:

“父皇,我能辞职吗?‘宋王’一听就很怂。”

李世民的血压一下子就飙高了。

有什么比精心为儿子准备了一份大礼、儿子却转身扔进垃圾桶,更扫兴的事呢?

“你又不想当王?”

李世民气得快把八字胡揪下来了,声音颤抖:

“曹王嫌小,鲁王嫌不吉利,这回又嫌宋王太怂。

“你手下的幕僚有曹王长史、曹王典签、鲁王傅、宋王司马,都特么快凑齐东周列国了。

“那你说说你想当什么?难道要当周天子?”

李明微微一笑。

…………

昨夜,侯府中的二位权臣疑惑地问李明:

“殿下,您到底想当什么?您想让陛下怎么分封您呢?”

李明微微一笑,拿起一支笔,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有一个主意……

“节制兵马谓之‘节’,度支财政谓之‘度’,代天子行使意志谓之‘使’。

“不如让父皇封我为……”

他在辽东的地形图旁,刷刷写上几个大字。

房玄龄和侯君集不约而同地凑近上去。

…………

“父皇。”

立政殿书房之中。

李明端正地跪在李世民面前,双手作揖,掷地有声:

“儿臣恳请陛下赐封儿臣为——

“辽东,节度使。”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