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3章 谁还没个密探啊(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3章 谁还没个密探啊

“你看吧,小气。”李明赌气地撅起小嘴。

平州营州的财政和军事大权,他已经拿到手了。

但更关键的人事权力,李世民一直不愿意放手。

这就很麻烦,因为人是一切的关键。

如果没有心腹辅佐,李明就难以实现对辽东军镇的全面控制。

这很不利于他在脑海中筹划的、即将开展的大计划。

而站在皇帝这一边,他也很有道理的。

如果连官员都让节度使自己认命了,那朝廷就真的管不到辽东军镇了。

李世民虽然对分封制念念不忘,但他也没想分封得这么彻底。

好家伙,没想到李明这厮年纪虽小,却比他爹还要老古董,大开裂土分疆的历史倒车。

官员任命权也就成了父子俩之间的博弈焦点。

“不是我不愿意给,其他军政大权我不是都放给你了吗?”李世民苦口婆心地说:

“实在是因为,官员认命兹事体大,不止影响你我,更会影响当地百姓。

“你可曾有主政一方的经验?”

李明一怔:

“呃……可以有。”

等我上辈子从基层公务员升到局长,就可以有了。

“你自己都没有经验,若是所托非人,那可就害苦当地百姓了啊!”

李世民仿佛想到了那个让狼当看门口的自己,态度格外诚恳。

李明一时语塞。

“况且。”李世民略一整理情绪,冷静地说:

“平州暂不论,营州还是个羁縻州,没有州府,只有总管府。而除了总管府所在的柳城县,其他地区均由土人自行管理。

“尤其是近年来,高句丽颇不安分,屡次挑衅,营州下辖的数个县在高句丽的实际控制下,另有一部分县与高句丽暗通款曲。

“那些土人都未必肯跟着我走,你又如何让他们服服帖帖地跟你走?”

李明很有自信地拍拍胸脯:

“没事,他们如果既不肯跟我走、也不肯给我阿爷走,那我就让他们跟我阿翁走!”

李世民被这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逗乐了,佯装发怒道:

“你这逆子,都把玩笑开到太上皇头上了!”

连打带踹地把李明轰出了书房。

“等等,你回来。”

他又拉住了撒丫子往宫外跑的李明。

“有什么事?”

“晚上早点回来,你阿娘也来立政殿,大家一起吃晚饭。”

“好哒!”

“去吧。”

就像一对普通的父子,李世民与李明道别。

看着那活蹦乱跳的背影,李世民的脸色慢慢沉下下去。

“辽东……这馊主意是侯君集给他出的?还是房玄龄?真该扣他们俸禄。”他自言自语地说。

李世民实在摸不清李明的动机,这和把自己流放到辽东有什么区别?

就算往那里输送再多的资源,当地限制条件摆在那里,能有什么大发展?

难道真想在关外再造一个徐州扬州?

现成的徐州扬州你不要,专门跑到荒山野岭,图什么?

“但那厮看着顽劣,小心思精明得很,不可能吃亏的。

“他这么做,一定有其原因……

“莫非是效法春秋时的孙叔敖,故意请封边远贫瘠之地,以免受到他人的觊觎?”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就是这个原因,这很符合李明低调怕死的人设。

不过对于李明一直表现出来的“怂”,李世民现在完全能够理解了。

李明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宫里的情形确实非常复杂。

从九成宫之变就能管窥一二。

虽说事变主谋已经伏法,但还有一个隐藏疑点没有得到解答:

阿史那结社率,不学无术的突厥军官,是怎么知道雄黄酒加热有毒的?

他曾以为,这是在江南人尽皆知的常识,只是关中人见识少罢了。

但在一番调查后,李世民没人发现,南人对这条“生活小常识”也懵然不知!

他的御医中就有来自扬州的,他们对此也毫不知情!

南人又不是傻子,如果真知道雄黄酒这么危险,谁还敢喝啊!

御医更不敢把它当成药,往陛下身上抹啊!

九族有几个脑袋够砍啊?

现在想来,可能确实有不少倒霉蛋因为喝了雄黄酒中毒死亡的。

只是夏天本就疾疫横行,没人往雄黄酒的方向想!

“所以,阿史那结社率一定有同谋,向他提供了这条情报。

“那个同谋学识渊博,并且对宫中运作了如指掌……”

李世民的心一点点沉重起来。

更吊诡的是,参与造反的人说少不少,足有几百人。

可是抓获的寥寥数个活口,全是一问三不知、被裹挟而来的大头兵。

而或许知道一些内情的军官,全部战死了。

“或者说,被灭口了……”李世民心中一凛。

有一队叛军逃出了九成宫,领头的正是阿史那结社率的副手。

然后,那些人全被前来支援的唐军杀了。

李世民隐约觉得,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阻止他探寻九成宫事变的真相。

但他也有暗中的手段。

“传张亮。”

不一会,一位长相平平无奇的文臣匆匆上殿,恭敬地一拜:

“陛下。”

张亮不但长了一张路人脸,职位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工部尚书。

所以,虽然身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张亮一直是个透明人。

除了每年夏季洪水时,会让人想起他负责督造的各个堤坝,平时甚至没有人会想起他的存在。

就是这位路人甲,是李世民的绝对心腹。

因为张亮收养了一众“义子”。

名为义子,实为密探,暗中为李世民搜索着情报。

一些不方便大理寺、刑部查的案子,李世民都悉数交与他。

“朕让你查秦州都督府,查得怎么样了?”李世民开门见山地问。

那支逃出去的突厥叛军,就是被秦州都督府的军队所截杀的。

张亮如实禀告:

“暂未发现异常。

“秦州都督府距九成宫最近,接到斥候报告后,迅速派兵支援。

“因为事发猝然,一线将士并未收到陛下要留活口的命令。

“当时,突厥人头目先被箭射死,残匪负隅顽抗,被尽数屠戮。”

所以这也是意外么……李世民微微闭眼思索片刻,又问:

“纪王当时在哪里?”

纪王李慎,时任秦州都督府都督,是那支部队名义上的最高指挥。

“回陛下,纪王一直在封地,未曾离开。”张亮回答道。

李世民微微点头。

李慎才十岁出头,挂的秦州都督也只是个虚职,不太可能酝酿什么阴谋。

毕竟谁都不是李明那样的小妖孽……

“陛下,关于阿史那结社率的案子,臣还查到了一些颇为有趣的东西。”

张亮从怀里取出几封信件。

是用羊皮纸写的。李世民顿时激动起来:

“密信?草原来的?”

他急不可耐地从张亮手里抢过,迫不及待地摊开一看。

“……这写的什么鸟语?”

“是突厥语,这是译文。”

张亮又从怀里取出一份写在白纸上的译文。

李世民眼皮一抽。

你就不会一起呈上来么……

他展开阅读,眉头越皱越紧。

“是薛延陀?”

薛延陀是游牧的铁勒诸部落在大唐北方建立的汗国,占据了原东突厥的草场。

薛延陀的首领真珠可汗夷男,名义上臣服于大唐,暗地里小动作不断。

不过这一次,夷男的动作一点也不小啊。

这些羊皮纸的信笺,都是夷男与阿史那结社率的通信。

在信中隐晦地约定,在阿史那结社率“成大事”后,薛延陀部落将会为结社率的部落“让出生存空间”。

“难道幕后主使是薛延陀?”

李世民紧抿双唇,反复阅读着这份信息量巨大的密报。

案子牵涉的势力越来越复杂了……

“只是发现阿史那结社率与薛延陀有通信来往,未必能证明夷男是一切的幕后黑手。”

张亮从事实出发,严谨地回答道:

“信中闪烁其词,不知其所指的‘大事’为何,‘生存空间’又在哪里。

“很可能只是夷男与阿史那结社率虚与委蛇,随时可以反悔。”

李世民赞同地点头。

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派,确实很符合夷男反复无常的性格。

九成宫事件,薛延陀汗国应该也有一份。

只是具体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主谋还是共犯,还未可知。

“确如你所说。薛延陀的活动区域比突厥人更靠北,怎么会知道雄黄酒的性质?

“尔等继续详查。”

“遵旨。”

张亮领命退下。

李世民缓缓起身,走到一幅巨大的堪舆图前。

原先“高昌国”所在的地方被打了个叉,用笔写下“西州”。

站立片刻,李世民嘀咕:

“明年把薛延陀也灭了吧。”

…………

李明离开立政殿后,又一头扎回了他在西市的印刷坊——

在“钞能力”和“我爸是李世民”的共同作用下,现如今的印刷坊已经彻底改头换面。

原先与印刷坊相连的张氏书坊门店,以及邻近的商铺,被节度使大人打包买下,墙壁打通,改造成连片的办公区域。

门口挂上匾额,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长安报社。

闻名遐迩、或者说臭名昭著的《长安快报,就是在这里发行的。

这份全大唐第一份、也是唯一份报纸,每三天一版,涵盖的内容从新闻到“宫女姐姐不可言说的秘密”,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只需一文钱,读者就能亲身体验一整天礼崩乐坏的震撼。

长安的文人雅士们见面打招呼,一定是以这样的对话为开场:

“你看过今天的长安快报了吗?”

“那东西简直是糟粕。你看了吗?”

“狗都不看。对了,你知道宫女在宫里是怎么解决个人需求的吗?”

在一片骂声中,《长安快报成为了全长安销量最大的出版物没有之一。

一打开报社大门,忙碌的氛围扑面而来。

记者们脚不点地地把初稿交到编辑手里,编辑们对着狗屁不通的初稿发出尖锐爆鸣——

编辑、记者的名号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还是李明的老班底,换了一块牌子——

以来俊臣为首的机灵穷孩子们当记者,四处搜集有趣的新闻原材料。

以狄仁杰为首的功勋子弟当编辑,将刚学会写字的穷孩子们所作的一线报道采访,重新编辑成能发表的内容。

这只是大致分配,长安快报鼓励内部人员发挥优势,互相调岗。

由于活字印刷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上初创阶段采编人手不足,《长安快报每三天一版。

即便如此,报社的工作强度也超过了翘课小孩和文盲小孩的承受范围。

所以,李明高薪聘请了好几位场外专家。

“李明殿下……”

弘文馆优秀毕业生、秘书省小学教师、未来的第二代以理服人的礼部尚书,裴行俭,有气无力地向李明问候。

此刻的他正怀疑人生地坐在“总编”的宝座上,对着堆积如山的稿子一把一把地掉头发。

他的弘文馆同学们同样一脸茫然,座位前摆着“主编”、“副主编”、“资深编辑”等让人半懂不懂的牌子。

时至今日,他们也搞不懂情况。

他们明明是秘书省小学的老师,明明在教习诸位贵胄圣贤之道。

一个转眼,他们就被节度使大人拐到了这个奇怪的、叫做“报社”的地方,稀里糊涂地和自己的学生做起了同事。

要不是李明拿出了陛下的朱批,让他们就地转入长安报社入职,他们还以为要被绑架到辽东去当野人了。

“你们先忙,我找人。”李明就不打扰主编们掉头发了。

“明爷找我?”来俊臣乐呵乐呵地凑了上来。

他现在管着主要由贫民孩子组成的“小记者”团队。

至于他们原先分发报纸的任务,则交到了从施粥摊新招的一批廉价劳动力手里。

施粥摊俨然成了李明的人力池。

“我找狄仁杰和娄师德,让他们带着手下来我书房一趟。”

李明吩咐完,一头扎进了一间独立的房间。

不一会,狄仁杰、娄师德和其他几个孩子鱼贯而入。

狄仁杰不必多说,娄师德虽家境贫寒,但学识吊打一众世家子弟,未来也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智商是有保障的。

其他的孩子,除了都是从施粥摊捞出来的机灵小孩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对李明在施粥摊的古怪都市传说——比如扬把沙子益寿延年之类——深信不疑。

“有一件案子比较有趣,我想让你们深入调查一下。”李明开门见山。

狄仁杰和娄师德互视了一眼。

这两天,明哥一直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查一些“有趣”的事情。

而且检查所得从不在报纸上发表,也不许他们四处说。

“你们去找一找,长安有哪些技术高超的药师或者炼丹师,他们在近期是否与宫人或达官显贵有过接触。”

娄师德问:

“明爷,怎么判断一个药师的技术是否高超啊?”

“简单。”

李明淡淡道:

“在报纸刊发以前,就知道雄黄酒加热有毒的药师,就是我要找的人。

“如果找到了符合条件的人,你们先别惊动他,我有下一步打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