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老房:这个家没我得散(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0章 老房:这个家没我得散

两仪殿鸦雀无声,群臣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世民坐在龙榻上,指着魏征,面目狰狞

“你!你……呵,呵呵。

“你啊。”

他顺滑地变了脸色,满脸无奈:

“你也听信了路边传言?什么‘皇子半路被劫,归来竟成匪首’,你长安快报看多了吧?

“有谁会放着好好的皇子不当,而去落草为寇?”

还真是“那位”殿下能干得出来的事……群臣不敢多嘴,暗自松了口气,有些埋怨地看看魏征。

陛下都给了台阶,赶紧下吧。

魏征久久地凝望着陛下轻松的表情,怜悯地叹了口气,旋即脸色一硬,也蹩脚地扬起嘴角:

“既然那只是一伙普通的山贼,那更没有拖延的必要了,请陛下早下决断,即令并州大都督李世绩……”

“民变岂能随意弹压?应以招抚为主。”李世民没耐心地打断了他:

“况且,朕的儿子,还有诸公的儿孙,还被贼匪扣为人质。

“你是要置他们于死地吗?”

有混到山贼头领的人质么……朝堂众臣脸色微动,但没人敢直说。

全国的邮驿快马,现在都集中在了辽东一线,所以与平州的通信一下子通畅起来,延迟最短“只有”八九天。

因此大家对平州一旬前的近况,已经有所了解。

当一个山贼看起来像李明,动起来像李明,胡作非为起来像李明,发起传单来像李明。

但陛下说不像。

那他就不是李明。

陛下现在正念着辽东节度使的好,魏玄成你还是暂时安静点吧……诸位同僚在心里嘀咕。

陛下已经把“皇子安危”这顶帽子搬出来了,如果扣下来,谁都没好过。

魏征挺着腰杆,低着头,一字一句朗声道:

“臣不知谁家子孙的安危。臣只知,江山社稷有危!”

群臣倒吸一口气,都把脑袋低了下来。

连帝室贵胄都不放在眼里,这种绝活,也就只有魏征敢干了。

李世民只觉太阳穴在跳动,每跳一下,就好像大脑被搅动一下,让他又疼又恼,心中无名火起。

但是,他硬是咬着牙忍了下来,只是脸涨红了一些,并没有龙颜一怒。

言路不可断,这是长孙皇后去世前反复叮嘱他的,他真的记在心上了。

魏征只当完全没察觉陛下的情绪变化,自顾自地说着:

“平州的悍匪,已经不是悍匪了。

“他们已经将田间乡里纳入了自己的控制,任命官吏、征收赋税、训练士兵,俨然是一个小朝廷。

“而且这个朝廷,与大唐迥然不同,格格不入!

“先不论那个小朝廷的官制与大唐截然不同。单论税收之法,他们就放弃了以户为主的租庸调,而是依据田亩所产,按比例征收赋税。”

此话一出,衮衮诸公不禁议论纷纷。

按田亩所产的一定比例交税,潜在的含义就是:

地越大,交税越多!

这对占据大批田产、本来就是大地主的百官来说,可真就是割肉了。

“哦?按比例收税?”

李世民挑了挑眉头,神情莫名有些小小的自豪,又很快掩盖下去。

因为租庸调实质上是一种人头税,对贫农地主一视同仁,不但不利于均贫富,也导致百姓有很强烈的隐瞒人口的冲动。

人头税的弊端,李世民不知道吗?他太清楚了。

那为什么仍然要如此征收呢?

因为方便。

数人头,比数田产、数财产,简单多了。

大唐在田里乡间没有那么多官吏,只能如此折中。

如果推行以田产为主的税收,那土豪地主做手脚的空间就更大了。

如今他们能买通税官,隐瞒人口。

那他们能不能同样买通税官,隐瞒田产呢?

事实上,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王朝能从最基层开始,掌握住广袤的农村地区。

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

但李明……呸,赤巾贼,却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既雇佣了大批基层胥吏,又物理上解决了土豪地主。

税基一下子就开阔了,贫富差距也能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

臭小子算你行……李世民微微点头,感觉头疼都好了一些。

“陛下。”魏征把李世民的思路拉了回来:

“那些山贼不但行使自己截然不同的制度,而且安抚百姓、开垦荒地、善待俘虏、兴修道路水利,将燕山贫苦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哈,一般一般,也没有那么厉害。”李世民摆了摆手。

您搁这谦虚个什么劲儿……魏征一愣,捋了捋思路,问道:

“陛下,这伙贼匪没有让您想起一位故人吗?”

“谁?”

“河北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末大乱斗时,给李唐造成过大麻烦的农民起义领袖。

夏王窦建德平民出身,割据河北时同样也治理宽仁,深受百姓爱戴。

时至今日,窦建德的余波仍未平息,河北乡间仍然祭祀供奉着夏王庙,俨然成了河北反唐的精神旗帜。

“如若只是群偷鸡摸狗、打家劫舍的山匪,那自然不足多虑。

“但若是建立政权、安抚民众的山匪,那他们就不是山匪——”

魏征的声音,沉重地扣在在场所有人的心里:

“而是叛军。”

群臣面色一肃,呼吸陡然粗重了起来。

“平州叛军势头凶猛,治理有方略,其志必不在抢一点财物,或占据一两个山头——”

老臣魏征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两仪殿。

“而是,割据一方,霸占辽东,或者。

“志在天下。”

李世民的喉咙不自觉地咕噜了一下。

魏征所说的道理,他内心又何尝不知?

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然而,倘若事实确实如此,把头埋在沙子里有用吗?

李世民纠结极了。

骄傲?愤怒?失望?空虚?

头又疼了起来……

“尔等别因为辽东地远,或自己的儿孙不在叛军之中,就觉得自己能隔岸观火,置身事外。”

魏征对着朝堂里的同僚,毫不客气、但又无可辩驳地说着:

“尔等别忘了,赤巾军分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是从何而来的。”

群臣为之一静。

土地,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短短两个月也不可能在山里开垦出多少荒地。

只会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

大唐群臣,同时也是大唐的大地主。

如果说按田产收税是割肉。

那打土豪分田地,无疑就是戳肺管子了。

他们的立场立刻无比坚定地站在了平叛那一边。

就在群臣同仇敌忾时,房玄龄冷静地上奏:

“魏堂老认为辽东山匪类似窦建德,不是正好说明,应该对他们以招抚威慑为主,而非武力攻伐吗?”群臣一怔,旋即搞懂了房仆射的逻辑。

因为窦建德兵败身死后,他原本所占的河北立刻闹了起来,又给李唐平添了许多麻烦。

可以说,河北对关中的不满,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源于对窦建德的强力镇压。

魏征眼角一皱。

他只是拿窦建德举个例子,被房玄龄揪住鞭子强词夺理了一番。

“时移世易,岂能如此刻舟求剑。”他当即反驳:

“房堂老如此曲解我的意思,是否是因为你的儿子也混迹叛军之中,私心盖过公德,让你无法完全站在大唐的立场思考?”

面对皇帝都火力全开,面对不同党派的宰相,魏征更没有必要留面子,直白地戳着房玄龄的要害。

然而房玄龄毫无反应,甚至有点想笑。

就在魏征纳闷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严词反驳了他。

“玄成公。”长孙无忌脸色铁青:

“你几次三番地与陛下唱反调,似乎纯粹是为了进谏而进谏。

“难道你建言献策不是为了江山社稷,只是为了博取一个朱云折槛、敢于进谏的名声吗?”

到底是老上司,直接打在了魏征的七寸上。

做刚正铮臣、骗昏君庭仗,素来是文官青史留名的办法。

要说魏征对此真的毫无想法,那是不客观的。

而在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根朝廷支柱同时表态以后,原本铁板一块的群臣们也开始松动了,开始批评魏征捕风捉影。

而魏征不再反驳,只是保持着挺着背、低着头的姿势。

李世民暗自松了口气,摆了摆手:

“对错勿论,魏玄成一心为公,诸君不可对他无礼。”

皇帝亲自做和事佬,这个议题就算这么过去了。

然后大家又愉快地弹劾起了赖在平州不走的侯君集和韦待价。

…………

“空土,且慢行。”朝会结束,房玄龄笑呵呵地向长孙无忌拱手道别。

空土是民间对“大司空”这个官职的别称,然而出自同朝宰相之口,莫名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

长孙无忌头爆青筋,气哼哼地假装没看见。

房玄龄脚步轻快地步出宫城,坐上马车。

在四下无人的车厢里,他有些焦急地弹着窗台,轻轻叹了口气。

“小殿下在做甚啊,这么一天天拖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

在自己的好大儿与自己的好大主君一齐被山贼拐走的几天后,他收到了侯君集从平州寄给他的包裹。

是三份出自山贼的传单,还是熟悉的标题党,还是熟悉的三位失踪公子的笔迹。

房玄龄立刻就懂了,意识到好大儿房遗则并没有出事,而是跟着少主李明殿下上山造反了。

他不知道这几个熊孩子的意图为何,但不妨碍他在朝中为其打掩护,搅浑水放烟幕弹。

搅浑水的基本原则就是,自己不小心抓到了屎,就要把屎抹得到处都是。

房玄龄第一时间把长孙延誊写的那份传单,送到了长孙府上。

然后,他就争取到了一位别别扭扭的强力队友。

两位朝廷栋梁兼反贼家属,在朝廷掀起阵阵妖风,肆意打压忧国忧民的正义大臣。

弹劾侯君集与韦待价抗旨不遵?

驳回,平州匪患严重、州府运转不畅,导致二人没有收到朝廷诏令。你看,他俩不是还在每天向朝廷汇报情况嘛?这不是忠臣是什么?

要求对山贼重拳出击?

荒谬,平州匪患不严重,招抚为主。你难道想让皇子被撕票?

要求朝廷立刻组织调查,赴平州实地核实?

可以,但要走流程,从各部门抽调人手,保证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你们回去等消息等吧。

就这样,在皇帝兼反贼家属的暗中支持下,两名大奸臣兴风作浪,将平州匪患硬是捂了一个多月。

现在,有点捂不住了。

再捂下去,隔壁的营州也要急眼了。

“殿下到底在干什么呢,有什么事情不能和陛下当面谈谈,而要闹到上山当贼匪呢……”

房玄龄苦思冥想而不得,随意扯下一片绸绢,刷刷写下几个字,包在锦囊之中,敲了敲车门。

“相公?”管家探进脑袋。

“你去一趟平州,亲自将此物交到侯君集手里,并将这句话转告与他。”房玄龄望着车窗外的天空,一字一顿地说:

“‘将锦囊转交殿下,若有难,打开此锦囊’。”

管家重重点了点头。

房玄龄望着管家的背影,无声地祈祷着:

“侯尚书,在收到我的锦囊之前,千万别急着上山入伙……”

…………

平州,五里乡。

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后,送来了一大批俘虏。

在各村寨坚壁清野、请君入瓮的战略,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义军造成了迄今最大的战果,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打破了慕容燕反动集团逐步蚕食的狂妄企图。

战斗的过程大抵顺利,只是在某个村社的围歼战中,义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抗,损失惨重。

“这些敌人的打法我从没见过,打得十分顽强凶狠。”

尉迟循毓带着李明清点战果,一边喋喋不休地诉说着:

“他们陷进了泥坑,又中了火攻,又被十倍的人包围住,按说早该投降了。

“可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军还击!差一点就让他们逃了!”

李明严肃地点点头,心里暗道不好。

平州没有都督府,因为户籍稀少,所以也没有折冲府,本地的常驻正规唐军并不多。

大多是逢战征召、用过即弃的募兵,被慕容燕收编,本质上是套了身唐军皮的家丁,战斗力与正规府军相差极大。

所以赤巾军能随意蹂躏。

然而,从尉迟循毓的叙述来看……

坏了,这次遇到真的了。

两人走近了暂时留置俘虏的空地,不时听见压抑的低吼声。

俘虏们鲜血淋漓、伤痕累累,赤脚医生正在按照“明氏”治疗法,为他们止血消毒包扎。

李明不由得耸了耸鼻子,拧紧眉头。

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个雄壮的吼声。

“亟斩我!胡不力!”

看守的义军闻之,无不肝胆俱颤。

坏了,抓到英雄了……

李明嘴角一抽:

“你们抓到了一个谁?”

“就是那伙亡命之徒的头领!就是那家伙指挥慕容燕的爪牙负隅顽抗的!”

尉迟循毓非常自豪,指着吼声传来的方向:

“看!”

小黑炭头这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负隅顽抗”的敌方主将,顺便瞧了一眼。

一眼万年。

他顿时虎躯一震。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