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3章 魏征的死谏(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3章 魏征的死谏

韦待价僵住了。

造反老前辈侯君集的大白话,属实让他坐立难安。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行动稍有差池……”

“咱就是山匪同路人,放着皇子、大官不当的大唐最蠢反贼。”侯君集毫不迟疑地说。

咕嘟……韦待价颤抖着松松领口,顿时觉得手里的蜂蜜煎茶不香了。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书房门被砰地推开。

闯进来一个意料之外的人物。

“你们怎么还敢在这儿喝茶聊天的?”来者扯着破铜锣嗓子大喊,正是薛万彻。

他是专程来通知侯君集、韦待价二人上山的,本来还想假装自己是逃过赤巾军追捕,骗一骗慕容燕的人。

没想到才离开几天,卢龙县已经彻底乱桃子了,城门守卫形同虚设,他大摇大摆地就闯进了州府。

发现这命大的糙汉子没有缺胳膊少腿,韦待价有些惊喜:

“薛将军别来无恙啊!”

“看我说的。”侯君集丝毫心平气和地喝着茶。

这两个全程状况外的家伙,让薛万彻有点绷不住:

“你俩快逃吧,去营州,去幽州,或者和我一起上山!”

韦待价很认真地摇头:

“不行,我们走了就是反贼。”

薛万彻没懂这里面的逻辑,也懒得和他计较,开门见山地说:

“慕容燕反了!是他杀的刘歆!你们还赖着,迟早也被他杀掉!”

“难怪!”侯君集一下子从胡床上蹦了下来:

“难怪殿下一直没有和州府联系!我早就觉得那土皇帝有问题。”

韦待价有点麻了:

“那怎么办?我们不能离开州府啊,不然不就被朝廷当成反贼了啊!”

侯君集已经开始收拾行囊了:

“你想死社稷我没意见。”

韦待价:……

…………

一行三人轻装简从,稍微收拾了一下就提桶跑路了。

卢龙县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老百姓的人心早就飞到了燕山深处,连守卫都在四处求购红头巾红头绳,随时准备“弃明投暗”。

州府也已经事实上瘫痪,只是一帮死板的官僚还在依循着长年的本能,继续打卡上班,所以三位京城来的大领导偷偷溜出去也没人管。

侯君集三人刚出州府,还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一番。

发现没人在注意他们,便跟随出城的人潮,上山去也。

然而,他们错了。

暗中一直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仨。

“三人离开州府,是要与皇子明会合吗?”

张亮的探子悄悄跟上,忽然听见一阵混乱的声音。

扭头一看,傻住了。

侯君集三人前脚刚走,州府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火势之凶猛,平州州府的官僚怕是凶多吉少。

“投奔山贼,屠杀朝廷命官,他们三个真的反了……得立刻汇报上峰!”

探子当即改变方向,向客栈奔去。

当晚,就在他向长安寄出关键的情报,准备回客栈休息时,听见了诡异的响动。

刚刚关上的县城门,又打开了。

赤巾贼已经攻入卢龙县了么……这是他的第一个反应。

然而,进入城门的并不是那些头戴红头巾的山贼。

而是排成队列的唐军。

“营州的支援?他们获准进入平州了吗?还是临榆县来人了?”

探子觉得蹊跷,在靠近路边的黑暗处隐蔽下来。

然后,就听领头的军官用高句丽语说了一个词。

探子没太听明白,好像是“三天”还是什么意思。

接着,他便眼看着这些“唐军”突然化身为禽兽,冲进了街边的民居店铺,大肆打砸抢掠。

城中顿时沸腾了起来,哭喊声、叫骂声,乱成一片。

探子看见,几个“唐军”从一间民居出来,脸上挂着粗鲁的笑容,手里拿的、脖子上挂的,都是金银器物。

一个妇女抱着孩童追了出来:

“我家郎君是大唐的校尉,你们怎么能抢我们家!”

几个“唐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没有听懂妇人在说什么。

不过他们也不关心,直接抄起长枪,毫不拖泥带水地刺向她和怀中的婴儿。

妇人一脸震惊,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人突然发了疯地打自己人,临死前下意识地伸出手,竟将其中一个“唐军”的头盔拽了下来。

头盔之下,这人并没有束发,而是扎着古怪的辫子。

那人的同伴哈哈大笑,把那人惹恼了,抽出佩剑,将妇孺的尸体切成碎片,又恼羞成怒,放火将民居点燃。

卢龙县中,到处都燃起了大火。

百姓四散奔逃,尸骸遍地。

“不是唐军,是高句丽人。我记得慕容燕说过,赤巾贼一直与高句丽串通一气……

“那些山贼终于是将高句丽人放进来了?!”

探子意识到粗大事了,将所见的一切都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

朝会上,魏征没有戴官帽,而是扎着一方红头巾。

李世民嘴角抽搐,当做没看见。

“仪容不整,当乱棍打出!”御史大夫韦挺直接弹劾。

魏征就等这个由头,朗声道:

“臣不敢。只是既然陛下有意将大唐江山拱手让与贼寇,那臣不得不谨遵君命。”

李世民的脸顿时一阵红一阵白。

长孙无忌也坐立不安,立刻跳出来呵斥:

“魏征!你妖言惑众、咆哮朝廷,还想如何?”

然而魏征看了他一眼,冷笑一声,继续输出:

“臣劝长孙公也早做准备,早早学我戴上头巾、卖去田产,等赤巾大军杀到长安,说不定还能留得一命。”

“你……!”长孙延气得满脸通红。

李世民长吸一口气。

“魏征,你无需阴阳怪气,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些。”

“臣说得还不明白吗!”魏征陡然提高音量:

“平州匪患臣念叨了几个月!陛下您听过吗?

“他们起于萍末,您不管。他们建立政权,您不管。

“他们已经捣毁平州的州府,烧死朝廷命官,置大唐尊严于不顾,您仍不管!

“现在,他们终于与高句丽合流,屠杀大唐百姓了!您难道还……

“咳咳!”

魏征说到激动处,忍不住剧烈咳嗽起来。

这几个月,备受煎熬、身形消瘦的,不止是李世民。

更有他。

陛下明明有明君之姿,却在平州的事情上一拖再拖。

一直拖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一直拖到赤巾贼明着造反,一直拖到平州生灵累卵!

昏聩!昏聩!

“玄成……”李世民有些心疼:

“你的意思朕都知道,你歇一歇吧。”

虽然这河北田舍郎整天怼他。

但李世民何尝不知道,魏征所为的都是大唐江山。

“臣不歇!臣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陛下您这里朽烂一点,大唐就要烂一片!”

魏征掷地有声,引群臣纷纷侧目。

这已经不是“直言敢谏”的范畴了。

这是当着大家面,指着皇帝的鼻子骂昏君啊!

李世民的脸色也阴了下去,扶着发疼的额头,低声道:

“玄成,你今天来上朝,就是为了专程泼妇骂街?”

“是的,陛下!臣就是骂醒您的!”

面对帝皇的直视,魏征毫不躲避。

这位老臣,浑身散发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

自辽东起事以来,他已经算忍了几个月。

现在,他不想忍了。

因为根据最新的情报,赤巾贼勾结外敌,将高句丽放了进来,黎民百姓惨遭蹂躏。这已经打破一切底线了。

“陛下,山贼割据一方,蛮夷劫掠肆虐,大唐百姓居于水火,而近在咫尺的唐军纹丝不动。

“臣如何敢歇息啊,臣如何歇得住啊!”

魏征痛心疾首:

“陛下,您还要拖延到什么时日,一直拖延到高句丽占领整座燕山,将兵锋置于幽州城下,与薛延陀合流吗?”

一番泣血之言,让在场的群臣也不免动容。

魏征所说的道理,他们都懂,魏征的疑问,他们心里也有。

要继续这么放任赤巾军、拖延到什么时候?

拖到亡国吗?

文武百官不说,但他们的沉默已经代表了一切。

人心向背,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已经盖不住了。

因为这一次,赤巾贼实在做得太过火了。

李世民幽幽看着魏征,开口道:

“此事……未必为真。‘赤巾贼和高句丽苟合’一说,不过是当地门阀慕容燕的一面之词。

“而侯君集之前的通信也暗示过,慕容燕未必可信……”

说着说着,李世民的声音小了下去。

他也觉得这论据很没有底气。

因为侯君集、韦待价和薛万彻,已经反了。

就在他们三人离开平州州府出城的下一刻,州府就诡异地烧了起来,烧死官员胥吏无数。

这是有多方目击佐证的。

从那以后,那三人便音讯全无。

就是从那一天起,朝廷内外已经默认了,赤巾贼的头领就是李明。

而平州乱象,也得到了一个简单而合理的解释——

李明联合侯君集等人,勾结高句丽,妄图割据辽东……

叛唐!

“陛下,您还要骗自己到几时?”

魏征的语调缓和了起来,但用词却字字诛心:

“就因为造反的匪首是您的儿子,您便要姑息到底?

“您难道不知道,因为李明的倒行逆施,有多少人的儿子、女儿、父母妻子,失去了生命?!”

百官噤若寒蝉。

李世民像中了一箭,浑身一震。

过了半晌,他无力地开口了,语调带着颤抖:

“你……是想逼朕,杀自己的儿子?”

魏征挺直腰板低着头,大无畏地上前一步:

“非杀子,诛一逆贼耳!”

掷地有声。

没有人敢附议,但也没有人反对。

当庭有如此放肆之言,魏征却没有被一个人弹劾大不敬。

群臣的沉默代表了态度。

长孙无忌低着头,偷偷观察陛下的脸色。

房玄龄依旧面无表情,但脸色灰暗,显然也度过了几个苦苦思索而不得的不眠之夜。

李世民仿佛一尊雕塑,一动不动。

许久,他突然怒喝一声,如同夏夜炸雷:

“滚!”

说着,扔下瞠目结舌的百官,拂袖而去。

临走前,还不忘狠狠剜长孙无忌一眼:

“杀李明,遂你心了吧!”

长孙无忌:???

不是,陛下,这次真的和我无关啊……

…………

散朝后,魏征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整个人突然就垮了。

“父亲!”魏叔玉慌忙地扶住他。

虽然魏征在朝堂上中气十足,但其实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年纪大,烦心事多,平州之事让他胸中积郁了好几个月。

加上得知侯君集彻底造反、高句丽南下后,这几天他更是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要知道,他们在长安所得知的,是平州八九天前的事情。

现在,鬼知道平州成了什么样的人间炼狱……

每每想到这里,他就睡不着觉。

“我……还行,扶我去书房。”魏征盘腿而坐,虚弱地说着。

魏叔玉顿时泪流满面,跪在地上磕头:

“父亲,您先歇一歇吧!不管您说什么陛下也不听……”

“扶我起来,去书房!”魏征再次怒喝。

魏叔玉不敢顶撞,只能扶起颤颤巍巍的老父亲,一边抹眼泪。

他惊诧地发现,还算高大的父亲,身体却轻得像一把干柴一样。

“父亲,我让下人给您炖……”

“在我开门以前,不准进来。”

魏征冷冷地吩咐一句,便关上了书斋的门,把担忧的儿子关在门外。

他坐在位子上,长叹一声,在堆成一摊的书桌上整理出一小方空间,捻笔,磨墨,奋笔疾书。

不论陛下是看也好,不看也罢,他都必须将自己想写的话,写在奏折里,递上去。

这是他这个侍中的职责所在,更是他之所以为“人”的原则所在。

魏征并不是脑子一根筋的顽石,先从瓦岗寨李密、后从李建成、又从李世民,他的身段也可以很柔软。

但陛下在平州之事上的所作所为——或者说不作为,让他出离了愤怒。

硬生生将疥癣之疾拖延成膏肓之疾,还让蛮夷趁虚而入,这是明君所为?

华夏好不容易走出五胡乱华的阴影,难道又要大开门户,返回那段黑暗的岁月吗?

陛下还是太感情用事了!

作为皇帝,作为天之子,就应该像天一样,以万物为刍狗,理性、平等、冷酷地治理天下!

魏征将想要说的话、想要规劝的帝王言行、想要讲述的道理,全部付诸笔尖。

写着写着,他忽然感到浑身轻松,整个人飘飘欲仙,长久的疲劳和烦闷烟消云散。

他真的飘飘欲仙了,好像飞上了天空,俯瞰大地。

长安城中,华灯初上,灯火通明。

乡间野外,家宅兴旺,安居乐业。

遥望太极宫。

陛下英姿勃发,正是刚登基时春秋鼎盛的模样,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一扫华夏几百年的阴霾。

好一副繁荣昌盛的盛世美景,让魏征流连忘返。

好啊,真好啊……

…………

入夜。

父亲还没有从书房出来。

魏叔玉思前想后,终于是下定了决心,违背父训,轻轻敲敲书房的门。

“父亲,肚子快饿坏了吧?先吃些东西垫垫饥,回头再写。”

没有传来父亲的责备声,书房里静悄悄的。

魏叔玉感到奇怪,又喊了几声:

“父亲,父亲?”

还是没有回应。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书房里漆黑一片,没有点灯。

魏叔玉心里咯噔一下,颤抖着点亮了油灯。

这才看见趴在书桌上的魏征,一手攥着笔,一手攥着心口。

他表情安详,嘴角带笑,好像睡着了一样。

但鲜血从嘴里、从鼻子里、从闭上的眼睛里,汩汩流出,沾满了面前的奏折。

魏叔玉一阵恍惚。

“父亲!!!”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