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二:诶,好像也不是不行?
“那小子竟是如此打算?!”
仔细研究着地图,李世民终于将李明前后的行为串联起来了。
因为怕被皇兄猜疑,那厮一直在装疯卖傻,嚷嚷着要被开除宗籍。
而当他在九成宫事件之中过于闪耀,已经不可避免地引来了太子的仇视后。
他流窜到了几乎与内地隔绝的辽东,割据一方,自成体系,以达到让政敌望而却步的目的。
时间一长,李明什么时候复活战国的“大燕”,讨要个燕王的封号也不奇怪。
“问题是,朕该如何应对?”
裂土割据,这本来就是李世民曾经试图推行过的国策。
早两年,他还整出过“世袭刺史”这种绝世烂活,被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联手喷了回去。
站在他的那个时代,他也是有理由的。
在唐朝之前的秦和隋,两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都踏入了二世而亡的死胡同。
反倒是分封的周王室和部分分封的两汉,苟的时间还能更长一点。
李明只要还认这个大唐,继续盘踞辽东、扩大华夏的影响力,反而是件好事。
都是老李家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嘛
嗯,就像秦国开发西戎、楚国开发荆楚那样,是好事……
吗?
“那家伙的心思才不会安于一个诸侯王。”
李明是个不安定因素,东北同样也没安定到哪里去。
两个不安定凑一块儿,盘踞在大唐的头顶上。
作为皇帝,李世民不可能脑袋上的那么大一坨威胁淡然视之。
他担心如他所愿了,但没有完全如他所愿。
大唐确实拿了周朝的剧本。
只不过不是“其命维新”的西周,而是“风雨飘摇”的东周。
李明还年轻,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有太多的变数。
更何况,他麾下的房玄龄、侯君集,一个赛一个的野心勃勃。
就算李明不想上进,想安心做个燕王。
他的部属会安心龟缩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和傻狍子呲牙吗?
时候一到,他的手下会推着他上进的。
对此,李世民自己也深有体会。
“以辽东为跳板,以高句丽等为后方,以燕山为前线。
“厉兵秣马、民如虎狼……”
李世民的脸色阴沉了几分。
站在辽东节度使的角度来看,战略形势其实非常清晰明了——
整兵备战。
“所以他优先选择了辽东……”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世民彻底看懂了李明的布局。
若以华夏为目标,那么东北地区的战略优势非常明显,可进可退。
退可退守燕山一线,小门一关,自己过日子。
进可挥师南下,一路冲下去就是宽阔的山东河北平原地带。
“然后山东河北的士族还都是他的亲家,这次大战中,他还收受了幽州刺史的帮助……”
李世民久久凝视着地图,在脑子里将李明的势力和潜在合作力量一一标记。
忽然感到一阵久违的头疼。
“嘶……那竖子,已经成势了!
“他的意向绝不止在辽东或者东北,而是觊觎整个大唐啊!
“无智,无谋,无情!”
老李忍不住破口大骂。
手下人琢磨着武力篡国,哪个皇帝碰上这种事都得开骂。
挑战君权是一方面。
朕给你的你也照单全收,朕不给你的你还照单全收。
那有没有朕,对你还重要吗?
你才是那个应该自称“朕”的人啊!
另一方面,也是真正让李世民生气、让他大骂无智无谋无情的是。
李明的这套布局,不是走传统的“夺嫡”或者“朝堂政斗”路线。
而是笔直奔着打内战去的啊!
他李世民虽然也搞过政变,但都是自己人在小范围里随便玩玩的。
跟李明这样以天下为棋盘、军队为棋子的大阵仗相比,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汉末三国乱过,五胡十六国乱过,隋二世乱过。
如果唐二世再这么来一遍,那天下百姓还要不要过日子了?
“如此一来,岑文本、刘洎对李明的奏本未必是错,张亮的情报也未必是假了……”
李世民全面反思着之前的种种蛛丝马迹。
“所以,在李明收服山匪、擅自建立政权之后,他是故意不向朕和朝廷说明情况的。
“他就是要瞒着朝廷,自作主张地另起炉灶,培养起一套完全听命于他、而非朝廷的班底,为他作为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的基础……”
李世民的疑心升到了顶点。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太多疑了。
“不,李世绩汇报说,李明愿意重回唐制,官吏也皆由朝廷任命,营州都督府保留,甚至还主动申请在平州也建立都督府。
“他说私自开府招募幕僚是权宜之计,私自豢养甲兵也是权宜之计,是否为真暂且不论。
“但主动上交人事权和兵权,将自己纳于中央的监视之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李世民感到心情十分矛盾。
这十四子,到底是反了还是没反,想反还是不想反,是乱臣贼子还是大唐忠臣啊?
都说人心隔肚皮,小李明的肚皮那更是九转十八弯,让人抓不住头绪。
李世民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也许这辈子也无法了解这个最小的儿子。
“朕该如何应对?”
他头一次发现,做一项决策能这么难。
把李明噶了这个选项首先排除。
就算儿子真造反了,李世民都舍不得杀,想方设法保一条命。
何况李明只是有造反潜力,没有付诸行动。
更别提他那一身在九成宫等事件中刷的bu了。
“削弱李明,将他调往别处,或直接将他召回太极宫?”
一般的皇帝肯定优先考虑这一对策。
看似一团和谐,既避免了内战的风险,又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
皆大欢喜。
嗯,至少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是这样。
“问题是,朕……的身后,谁又能保护他?”
诸皇子、尤其是太子李承乾对李明的敌意,李世民已经切身领教过了。
以此子的才能、以及拉的仇恨,李世民难以想象,在他驾崩以后此子能怎么活下来。
李世民绝不希望这位小儿子早早夭折。
所以,李明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己搭建起来的安全屋,李世民还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就强拆了。
进,怕引发内战让大唐成为历史;退,怕宝贝小儿子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一边是江山社稷,一边是儿子性命。
难道,又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的悲哀吗?
难道,李明也要重蹈南朝刘子鸾的覆辙,愿来生“不复生帝王家”吗?
难道,他这个父亲只能眼睁睁坐视人伦惨剧一再循环往复吗?
“身为皇帝,难道就不能公私两全吗?”
李世民又感到了一阵酸楚。
儿子不想丢,但如果因为儿子而丢了大唐江山,那也绝对非他所愿。
更何况,就算他李世民真的无情最是帝王家了,放弃李明以保江山。
恐怕江山也难保,沦为双输的局面。
以那小子的受迫害妄想,以及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他很可能并不会乖乖交出辽东,交出权力坐以待毙。
而会直接改旗易帜,坚守辽东,拒大唐于燕山之外。
以辽东地利、以及当地土人的人和,他完全有底气这么干。
到时候,就真的如张亮所说,李明悍然谋反、与高句丽勾结了!
“这是提前引爆了矛盾,把儿子给逼反了啊。”
李世民觉得脑袋越来越疼,简直要爆炸了。
两全其美,两全其美……
这世上竟没有两全其美之法吗?
李世民苦思冥想而不得,惆怅地望着大唐堪舆图。
看着这幅他们李家共同打下的广袤江山。
嗯,李家,都是李家……
李世民忽然有了一个荒唐的点子,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既然他怕李明发动内战、强取江山。
那如果……
直接把江山给他,如何?
“可他既非嫡也非长,如何能继承大统……
“嗐,嫡长又有何干?他总归是姓李的……”
李世民的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恍然发现,大唐的一切隐患、宫中的一切矛盾、他这个老父亲的一切烦恼。
皆是因李承乾而起。
因为他决定将国家政权,交给一个不合格的继承人。
因此导致诸子不满,导致朝臣也各自站队、拉党结派,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甚至李承乾自己,也被这沉重的压力压垮了,被逼得有些疯癫,屡做狂悖之举。
可又是谁规定,一定得是李承乾继承大统呢?
就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
平心而论,以他对长孙皇后的感情、对长孙无忌的器重。
废长立幼、废嫡立庶,这个念头他是根本不会有的。
然而,现在不一样。
一方面,李明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才干。
在他的治下,大唐叫不叫大唐另说,但华夏绝对是国富民强的。
而另一方面,李承乾也充分暴露了他的不够格——
心胸狭隘、阴晴不定、猜疑心重,还是个精神突厥人。
更不用提那夸张的造型了。
主少国疑,指的是主上很有少女感,导致国民很疑惑。
如此有大缺陷的人,把大唐交到他手里,那才是药丸。
“为什么要拘泥于嫡长呢,如果换一个,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呢……”
李世民的心思在飞快地运转着。
立嫡长的根本目的,是人为制造一个储君的客观标准。这样大家都不用争,不用打得头破血流、国破家亡。
但现如今,嫡长继承法反而成了不安定的源泉。
那他李世民也不能刻舟求剑,盲目追求嫡长。
毕竟,他自己也非长子啊!
“李泰和李治,两人都比李承乾宽和,行事也更为正常合理。
“让他俩当国君,都好过李承乾这个嫡长。
“而如果直接指定李明……”
李世民在脑海里继续演绎着这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让李明当太子,会如何?
朝廷必然一片哀嚎,世袭地主、士族门阀们以头抢地,战战兢兢。
然后,被李明以各种或暴力、或阴险的手段,纷纷镇压。
最后天下大同,百姓富足,将周边的土鸡瓦犬逐一扫灭。
而国家的治理形式,也从皇帝与士族共治,变成了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
这是任何一个最高权力者,都梦寐以求的景象。
“大唐若能有此归宿,也好……”
李世民喃喃着,但迟迟下不了决心。
换太子,是一件必须谨慎再谨慎之事。
草率决定、仓促行事,必然会酿成大祸。
更何况,换一个嫡出的都得吵破头皮。
要是换一个庶出的,朝野都要爆炸了……
不,爆炸的只是“朝”。
“野”这一块一定是欢欣雀跃。
因为民间舆论就控制在李明手上。
“要不索性让李治来当这个太子?”
反正都想开了,李世民的思绪也越来越狂野了。
李治是嫡子,年龄也比李明大,从“嫡”、“长”的标准来度量,身份上就比李明强。
而且李治的性格宽厚,与李明的关系也还不错。
至于李泰,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则排在最后一位。
甚至远在李明之后。
虽然魏王李泰备受宠爱,屡屡逾越礼法,和太子李承乾打着擂台。
让李承乾无时无刻不感到巨大的压力,一度以为自己会被李泰夺嫡,以至于养成了疑神疑鬼的性格。
但其实,李世民只是拿李泰作为磨刀石,来砥砺磨炼李承乾的心境的。
他打心底里就没想把江山交到李泰手里。
因为李泰其人,伪。
什么都是虚伪的,性格是伪的,连所谓文采才干,也是假的。
只是没想到,李泰不行,李承乾更非宝刀。
磨砺了一下就断了……
“不论李明还是李承乾,都太极端了。
“选一个保守的李治,似乎是中庸之道……
“嗐,朕在胡思乱想着什么?”
李世民自嘲地笑笑,打住了换储君的念头。
现在提换储,还为时尚早。
但有些事,一旦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那就收不住了。
这个念头在脑海深处挥之不去,让李世民不自觉地做出具有倾向性的决策。
“或许……应该给李治的晋王府,也指派一些精明能干的幕僚了。”
李世民背着手抬着头,细细地琢磨着人事调动。
“李世绩是个文武全才,在并州与李治有旧交。就让他去晋王府,给李治当个司马。
“原晋王师许敬宗虽然人品一般,但也是江南大族许氏的子嗣,素有才名。让他从洪州回来,重回晋王府。
“李治过于老实暗弱,需要狠厉之人辅佐。笑里藏刀的李义府正合适。
“以及高季辅、张行成……”
李世民很快给晋王李治做好了人事安排。
接下来,就是李明了。
“首先得盯住那小子,在老子归西之前,他可别按捺不住,先造反了!”
李世民觉得,不能排除那厮提前搞事的可能性。
尤其在河北士族的怂恿下,鬼知道李明会干出什么石破天惊的傻事。
而要暗中看住李明,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
李世民弹着桌案,吩咐近侍:
“把张亮叫来。”
…………
大众脸的工部尚书张亮,今天在人群里格外显眼。
因为他脸色苍白得几无血色,冷汗涔涔,浑身发抖。
“怎么?张爱卿身体抱恙?”
李世民又好气又好笑地问自己的密探头子。
张亮哆哆嗦嗦,好像真的很冷:
“是……是,不瞒陛下,郎中说,臣有些体虚盗汗……”
“哦?”李世民眉毛一挑:
“那朕把你叫来,是朕的不是咯?”
“不敢不敢,陛下有令,臣即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张亮赶忙说道。
他觉得自己这次死定了。
传假情报、挑拨陛下和皇子的关系被拆穿不说。
还因此间接害死了一位朝廷重臣魏征。
这口巨锅……不,这就是他的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的。
“张亮,你侍奉朕这么久了,朕实在不忍你走歪路。”
李世民轻轻拍着桌子:
“但是,有人密告朕,说你豢养义子,意图不轨啊。”
开始了开始了,开始清算了……张亮面如死灰。
这些顶着“义子”名头的密探,究竟是为了谁豢养的,别人不知道,陛下您还不知道吗?
但张亮也辩无可辩。
自己做贼心虚,被人买通,犯了事闯了祸。
那责任也得自己背了。
他一句也不辩解,只是低着头说:
“臣……只能恳请陛下格外开恩,保全臣的儿女家族……”
看着老伙伴这副可怜兮兮的模样,李世民心中也涌起了阵阵酸楚。
说到底,张亮虽然疑似与太子勾结。
但勾结对象好歹也姓李,仍然是皇族之内,而且太子名义上也算半个皇帝。
李世民这副朝不保夕的病躯,诱使大臣们提前找好下一个东家,虽不忠诚,但也还算情有可原。
张亮的问题,他李世民也得承担一定的责任……李世民长出一口气,直白地说道:
“朕留你一条命,你的‘义子’们,就交由朕来‘抚养’。”
张亮猛然抬头,眼睛里闪烁着点点亮光。
呆立许久,立刻跪倒在地:
“陛下大德,臣……涕零不知所言!”
李世民微笑道:
“将来有你‘言’。
“工部尚书是不能让你当了,下放河北道当个巡察使吧,巡察地方吏治。”
河北道包括山东河北和辽东,正好把李世民最头疼的地区全部囊括在内。
张亮咚咚磕头:
“谢陛下,谢陛下……”
李世民眼神变得犀利起来,低声道:
“你的主要职责,就是看住辽东方面的动向、以及辽东与河北士族的交往。
“有任何异动,你不要干涉,直接报告给朕即可。”
张亮重重地点头,大拜道:
“臣,领旨!”
李世民点点头,笑容温和:
“以后你就别再‘不知所言’乱说话了。”
“再有不称职之举,臣罪该万死!”张亮表起了忠心。
“还有。”李世民的笑容愈发和煦:
“以后,你也别再与某些人朋党了。
“你只能听命于一人,那就是朕。”
张亮的脸色又唰地一下白了。
都知道,陛下都知道……
伴君如伴虎,伴君如伴虎……
张亮有种“脑袋只是预先存放在脖子上”的凉快感,颤颤巍巍地离开了立政殿。
…………
送走张亮,李世民轻出一口气。
不知这样一擒一纵后,张亮那厮能不能老实一点。
别再和李承乾、李祐或别的什么皇子大臣鬼混在一起了。
安排完张亮,顺带着给李明上了一道保险以后。
李世民便琢磨起了加强李明的办法。
既然解放了思想,从立嫡长转变为了立贤与嫡长并重。
那对李明这位庶子,也不能一味地打压。
需要抬他一手,让他拥有能与其他嫡子一较高下的资本。
“辽东所需的铜铁、良种、工匠、人口,要尽快到位。
“袁天罡是谁?为什么李明在信中,专门点名要他?
“算了,许他用驰道,一并打包送去。
“至于税赋减免,念辽东路远,许其租税就地征收使用,不必上交朝廷。”
李世民做着一系列安排,总觉得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李明不缺资源,这家伙什么玩意儿手搓不出来?
开局一个碗,结局要造反好吧。
李明的短板,不在于别处。
而就在于其出身。
既非嫡,又非长。
假设李明在李承乾这个位子……不,甚至只需在李治这个位子上。
就没有之后这一大堆麻烦事了。
朕已经决定了,就钦定你来当下一个皇帝。
“简而言之,李明真正的弱点,就在其生母杨氏身上。
“杨氏,该如何处理杨氏的身份问题……”
李世民静静地思考着,手指嗒嗒点着桌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