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8章 你们会不会治国啊,不会起开,我来(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8章 你们会不会治国啊,不会起开,我来

当问出“你是不是想造反”的时候,其实就和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一样。

对方怎么回答不重要。

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很重要。

这其实是在宣泄一种不信任的情绪。

李世民当然懂这个道理。

他就是故意表达这个意思给李明听的。

随便换个别人,哪怕是伊尹、霍光这样的超级权臣。

在主上表达了不信任感以后,也必定是两股战战、跪地辩白。

哪怕是装,你也总得装一下,给皇帝一个面子吧?

可李明就不。

全天下也就这个李明,能眨巴着天真纯洁的大眼睛,随口一句“我没有啊”。

仿佛只是和小伙伴闹了个小误会似的。

尽管李明根本不是看起来那样、少不更事的小屁孩,这个“小误会”是分土谋反,这个“小伙伴”是能够灭国夷族、让人伴之如伴虎的皇帝。

而李明如此坦荡的态度,反而把李世民给整不自信了。

不管怎么说,他大约的确是爱朕的吧?

这臭小子挺有趣的。

一方面整天“怕死怕死”地叫嚷,好像全天下都要害他。

另一方面,又天不怕地不怕,尤其不怕朕这个皇帝。

在这小子的骨子里,就觉得自己与所有人都平等。

他能满不在乎地盘腿坐在沙地上,和工户贱户若无其事地聊天。

也能箕踞坐在两仪殿上,对着皇帝老子一顿输出。

李世民又有了之前的那种奇怪的感觉。

好像他生的不是儿子,而是某个与他平起平坐的老友一般。

“……所以是因为侯君集、韦待价生死不明,才不敢贸然与他们取得联系?”

立政殿书房,李世民继续听着李明讲述辽东事件的细节,听他亲自解释其中的疑点。

“正是如此。

“而且如长孙延所说,我当初在平州推行的一切政策都是权宜之计,后来不都开倒车……幡然改悔了嘛。”

李明继续巧舌如簧,进献谗言蒙蔽圣听。

李世民斜了这辽东小册佬一眼,捋着八字胡:

“所以,你以胥吏架空职官、以什么‘行政能力测验’架空科举,还有其他诸如‘统一调配土地’等李代桃僵的玩意儿,也是权宜之计?

“让我猜猜,房玄龄教你的?”

李明脸色一僵。

靠,我借壳上市的阴谋被父皇曝光了!

也是,李二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权力机器,对人事和土地一直保持着天然的敏感性。

官僚的这点小伎俩根本瞒不过他。

不过厚颜无耻的李明立刻恢复如常,搓起了小手手:

“哎呀阿爷哎呀阿爷,这哪儿的话,什么李代桃僵,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我这是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顺应最广大人民的……”

“不必多解释。”李世民轻巧地挥了挥手,打断了李明的吟唱:

“辽东偏远,情势复杂,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新政也是必要的。

“比辽东更偏远的高句丽等地,若你能将其纳入开化,也照此办理。”

“对对对……咦?!”李明一愣。

听李世民这意思……

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

不打算深究他“旧瓶装新酒”的无耻行径了?

默认他在辽东挂大唐羊头,卖明氏狗肉了?

这不就相当于……

实质上答应了李明最初的要求,承认辽东和整个东北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朝廷不多加干预?

李明的眼神顿时灼热起来。

皇帝居然这么爽快地让渡权力,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啊。

如果以后的日出都是如此,那我心中就只有父皇一个太阳了。

“你这是什么眼神?以为你老子我心眼很小?”

李世民哂笑道:

“我能容忍慕容燕在平州当土皇帝,能放李思摩回去盘踞长城之北,难道还容不得你分封疆土?”

事实上,李世民对分权并没有那么排斥。

在当上国家一把手以后,辽阔的幅员、暴增的人口,已经让这位古典时代的君主有点忙不过来了。

正因为精力有限、遥控远方领土的科技手段有限,他才整出了什么“世袭刺史”、“亲王兼领刺史大都督”这种绝世好活。

换作唐以后的朝代元除外,这种操作足以让后世的皇帝发出尖锐爆鸣。

至于李世民之前为何死死抓住辽东不放,是因为,他真的怕李明这小子不安分。

在他驾崩以后,这小子为了保住小命、抵抗新皇的清算,是干得出脱离皇室、占山为王的抽象活的。

而现如今,当李明真的占山为王时。

李世民也只能及时止损,别把李明真的逼出皇室,让辽东彻底脱离大唐。

他甚至不敢把李明“调岗”到别的地方,强行“匡正”辽东的趋势。

因为这厮在那鬼地方搞的那一套,还真挺卓有成效的,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和极高的民望。

朝廷随便瞎插手,只会激化矛盾,逼反辽东。

所以,不如彻底妥协——

把辽东及以北的整块地区,完全交到李明手上。

当然,这只是李世民走出这一步的表层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在见识了李明的治理能力、以及李承乾的作死能力后,他对储君的安排,发生了微妙变化。

不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了。

大家各尽其能,唯才是举。

而既然是竞争上岗,那自然要为新选手们创造一个尽量公平的环境。

李明起点最低,所以他这个父皇还得扶一手。

辽东的那两个边远的下等州,就当做他的启动家底了,以后他能往北吃多少,就看他本事了。

而且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分析,李世民觉得,这番对继承者的安排并不会对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东北太远了。

那里就算翻江倒海,也不会干扰朝廷的正常运行,更不会给大唐的主体基本盘带来什么冲击。

何况,李明好歹还知道扯着“唐制”的裤头遮掩一下,朝臣和天下人也说不了他什么。

退一万步说,那块边远苦寒之地,就算不“分封”给李明,朝廷也没法直接统治。

还是得建个“安东都护府”什么的,让土人自治。

就像把长城以北的草原大漠,让给阿史那思摩的部落放牧那样。

而相比让权给慕容鲜卑活着突厥遗族,自己的宝贝儿子不比他们可靠得多么?

起码还是大唐的一部分,还姓李……

“阿爷……没想到你还真够大方的……”

被父皇突然慷慨了一把,反而把李明给整不会了,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你也别整得太过火了。记住,你治下的土地,永远是大唐的一部分。”

李世民走到李明身边蹲下,直视他双眼道:

“就像你永远是我儿子一样。”

李明喉咙动了动,点点头。

李世民看着这胖小子,放松地笑了,摸摸他的脑袋瓜,佯作严肃道:

“要是辽东治理得比慕容燕还差劲,看我不饶你!”

“你至少提个高一点的要求吧。”李明无奈地笑了。

就在这时,宦官来报:

“马周求见。”

“那你有事我先走啦拜拜”

李明脚底一抹油刚要开溜,被李世民揪住后脖颈拎了回来:

“你留下。”

“为啥,我要找我阿娘。”

“给你看看和朝臣是怎么奏对的,学学治国理政的精髓。”

“和这群虫豸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吗?”

“马周今年刚获升迁,精通行政,是中级官僚的翘楚。让你这辽东田舍郎开开眼,体验体验朝廷大臣的真正本领。”

宦官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个小嘴一张就是抗旨不遵、藐视朝廷的小屁孩。

被陛下亲自带着接见朝臣、学习治国,这意味着什么您不知道么……

小宦官自然是不敢多嘴的,静静退下。

不一会,治书侍御史、中书省知谏大夫马周奉令入内。

这位中青年官僚透着一股职业干练、公事公办的气息。

他原本是给玄武门事变中的开门大将常何当幕僚的。

有次李二突发奇想,给朝臣们考申论。

常何大字不识一个,是马周给代笔的,就此发掘入仕。

可以说,相比家族荫蔽或科举入仕的“大臣”,马周更偏向“公务员”,是一位事务性的职业官僚。

马周刚进书房,发现皇帝身边正没规没矩地坐着一个小孩儿,下意识地停在原地没有说话。

李世民摆摆手:

“你但说无妨。”

居然让太子以外的皇子旁听政务,这……

马周心里一下子就打起了鼓。

但他迅速调整心态,从容禀报道:

“臣以为,全国税制应做改革。

“如今的租庸调每年一征。百姓将全年应缴的粮食布帛一次性缴纳,不但需费精力储存,因鼠患虫患而折损的存粮都由百姓自己承担。

“且国家财政一年收一次赋税,收入波动巨大,而支出却每月都有,财政难以量入为出。”

李世民听着微微点头。

如今的税制,确实有让百姓代官府储藏粮食的嫌疑。

而百姓储藏条件肯定不如官府的粮仓,导致鼠患肆虐,浪费严重。

而且从国家财税的角度来看,税收收入不平滑,确实是农业社会国家财政的一个痛点。

“因此,臣以为,应将一税改为两税,征收时间就在每年粮食的两次收成以后。”

马周建言道:

“如此,便为百姓省却了额外储藏粮食的麻烦,而官府的税收收入也能更为平滑,尤其有利于官吏的禄米发放。”

李世民深以为然地点头:

“善。”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答复,马周的脸上闪过得意之色,恭敬地封上奏疏:

“臣已将具体的实施方略记录其上,一些拙见,不值一提。”

说完,便起身退下。

在退下时,他的余光不自觉地扫过李明殿下。

只见那位小殿下的微笑中,莫名带有一丝怜悯。

一眨眼后,一切如常,小殿下微笑的双瞳中古井无波。

嗯,小殿下,古井无波……

马周总有种不协调感,心里七上八下地退下了。

书房又只剩下父子两人后,李世民也不必摆着架子,略为得意地看向李明:

“中枢朝廷的提案奏对,大致就是如此。

“与辽东相比如何?奏疏可有洞见?对你可有启发?

“听说你在辽东的税制颇为粗暴,一年一口气收取农民的三成田产。

“与你相比,朝臣的提议是否更精细,更为民着想?”

你或许能治理好辽东一隅,但若是全国呢?

那可不是治理一个“大一点”的辽东。

事实上,随着领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管理难度是呈几何倍数上升的。

因此,有资格参政的朝臣,其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让你看看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脚踏实地好好学学……李世民嘴上浮现出温和的微笑,仿佛在教宝贝儿子学走路。

李明瞟了一眼马周熬夜写出来的奏疏,笑容渐渐淡了下去,表情甚至有些忧愁:

“就那样,也算是翘楚了么……”

李世民眉头一挑:

“你看不上马周?你觉得这提议,不好?”

李明叹了口气:

“两税法理论上是好的,只是有点天真。

“马周他下过基层,做过基层工作吗?”

“马周从常何门客起家,起点还不够低?”李世民眉毛微皱。

“从这份提案来看,还不够低。”李明有些失望地摇头,好像在怒其不争:

“他既没有做底层胥吏的经验,也没有站在农民的角度,与胥吏打过交道。”

李世民的眉毛拧得更紧了:

“你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些。”

“一年收两次税最大的问题,是增加了基层官员和胥吏的负担。”李明一针见血道:

“从量定税额、到征收实物赋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一年两税,相当于将收税的工作量翻倍了。”

这年代又没有金税四期、金蝶系统,连个ecel都没有。

站在基层公务员的角度思考,如果真要做到“依法收税”,增加的工作量将是天量的。

嗯,如果“依法收税”的话。

“嘶……”

李明的这个思路,倒是打在了李世民的盲区上。

他从屡立战功的官n代起家,还真缺少一段基层行政的经验。

甚至于都没有直接和底层小吏交流几次。

然而……

“你意思是,为了不麻烦官吏,就要麻烦麻烦百姓?

“这不是庸政懒政么?”

李世民反驳道。

官吏拿着国家的供养,忙一点怎么了?

李明看了天真的老爹一眼:

“看来,你们是真的对基层行政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啊。

“官吏的压力越大,他们会把气撒在谁身上?”

李世民一怔。

结论不言而喻——百姓。

老百姓是一切的最终背锅侠。

“如果税种简单,各级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间就小,财政的账就更容易算,即使有贪腐,也更容易被发现蛛丝马迹。

“而税种一多,那各级官吏层层加码、盘剥百姓的空间就大。”

李明一改刚才的嬉皮笑脸,十分严肃地说道:

“两税法就是这样的恶法。官吏们一方面增加了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多次往返乡里,多了一次能盘剥百姓的机会。

“你觉得结果会如何?”

大致意思就是:

朝廷的本意是好的,但下面铁定会执行歪。

李世民一时无言,良久嘀咕道:

“我觉得你……太愤世嫉俗了。”

难道我贞观朝都是贪官污吏?

“哪怕是我辽东自行选拔、高薪雇佣的胥吏,我都不敢考验他们的良心。”

李明一字一句地说:

“朝廷决策几页纸,能决定千万百姓的生计。不能不以最底线的思维,去预防考虑。”

李世民手指点着桌案,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两相权衡后,他用力点了一下桌子:

“我意已决,就按马周说的来!

“这也怕那也怕,不是停步不前的借口!

“如果官吏借机为难百姓,那就让韦挺加强吏治巡查!”

见皇帝老子说得这么斩钉截铁,那李明也不便再多说什么,退一步道:

“财税之事,兹事体大。在全国推广实行以前,不如先找个倒霉蛋……先找个州县试点?”

此事在理,李世民斟酌了起来。

李明继续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效果不错,再逐步推广不迟。总不差这一年半载吧?”

李世民嘴角一抽。

本来是朕教汝怎么治大国,怎么反过来变成汝教朕了?

“行吧,选个州县试试就试试。”李世民望向了地图:

“选哪个地方呢?”

“河南道的齐州就不错。”李明几乎脱口而出。

李世民疑惑地摸着胡须:

“为什么?”

“因为那地方离关中不远不近,可以代表全国平均的吏治水平。而且那里的宿麦差不多成熟了,很快就能看见效果。”

李明说着,最后补充一句:

“况且那地方紧挨运河,漕运方便,离魏州都督府也近。万一出了什么事,起码饿不死人,出了乱子也容易被压下去。”

李世民嘴角抽搐。

已经预定税制改革失败了是吧……

…………

在朝廷正在酝酿“一年二征”的两税法改革时,北方的冬小麦收割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当朝廷的两税法“试点”诏令到达齐州时,齐州的冬小麦大丰收,粮食正在装袋入库。

可以说,刚好卡在天时上。

第一天,无事发生。

第二天,无事发生。

第三天,齐州来的邸报慢了一些。

数日后……

“齐州民变。”

朝会上,李世民面无表情。

群臣一片哗然。

齐州不是粮食丰收吗,怎么突然就民变了?

“暴民痛殴收税的胥吏和乡正里正,捣毁官仓,焚烧胥吏在城中的住所。

“而齐王李祐,无动于衷,继续游猎。”

李世民毫无波澜,当众念读着齐州刺史的汇报,连气都不带歇一口,便有条不紊地发布善后政令:

“法不责众,对暴民以安抚为主。全面叫停两税法,开仓赈民。魏州都督府调兵五百,维持当地秩序。

“韦挺。”

韦挺还在云游物外,觉得此事与他无关,冷不丁被陛下cue到,慌忙起立:

“陛下?”

“你亲赴齐州,调查官员胥吏敲诈勒索、巧立名目、盘剥百姓的行为,严加惩罚。”

暴民暴动和官吏有啥关系韦挺心里虽然嘀咕,但不敢怠慢,立答:

“遵旨。”

殿中群臣议论纷纷。

陛下的此等反应,让群臣感到很反常。

民变之事可大可小,可陛下这也太淡然了吧。

而且处理得也太迅速了。

好像早就预料到齐州会生变似的。

可明明齐州刚经历了大丰收,关中雍州造反,齐州也不至于反啊!

陛下到底是陛下,简直未卜先知。

而群臣之中,就属马周最为疑惑。

发生民变,安抚也罢、弹压也罢,这是衙役和军队的事。

和税制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叫停他的两税法?

“马周。”

李世民又点了他的名。

正心里嘀咕的马周虎躯一震,立即起立:

“臣在。”

“你去齐州。”

“是。”

“去下面的县,当个县令。好好在基层历练历练。”

马周:???

看着稀里糊涂被贬的牛马马周,大臣们的眼神都带着毫不掩饰的怜悯。

唉……做完一系列安排,李世民不禁叹了口气。

接着,嘴角勾起一个苦笑。

“本想教训教训他,没想到反被他教训了……”

他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坏消息是,李明全说对了。

试点的齐州真的乱了。

给基层额外增加的压力,果然会被基层找到空子,到头来反噬自身。

底层的官吏真的是一个离又离不开、驾驭起来又非常困难、必须小心谨慎对待的群体。

好消息是,李明全说对了。

“这家伙,还真的行……

“可以再进一步。”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