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7.第189章 第一次主政,怎么装作经常主政的样子(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9章 第一次主政,怎么装作经常主政的样子

“你小子想找死是么?而且平身是什么鬼,他们又没跪着。”

李世民假装右手捋左半边胡须,掩嘴喝止某位节度使的僭越行为。

“抱歉,情不自禁……”李明干咳一声。

好不容易穿越一次,他早就想过过这个瘾了。

座下群臣看见李明殿下虎踞陛下的左手位,只是露出一瞬间的惊讶,脸色很快便恢复如常。

他们不是普通的人,他们是有修为的老狐狸,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狐狸。

一般不会在殿前失仪,忍不住也不行。

气势恢宏的太极殿正殿,在京的文武百官分列坐定。

他们是一大早,收到临时召开大朝会通知的。

对此并不惊讶。

“今日非朔望大朝会之日,朕急召尔等齐聚,想必尔等也知道所为何事。”

李世民不多客套,也不给大家介绍太极殿里的“新面孔”,直入主题:

“关于近日的钱荒,必须做出相对应的处置了。”

大事开小会,开完小会定完调以后,便是开大会部署决策了。

对于这番流程,经验丰富的京官们熟稔于胸。

所以,在他们平静的表面之下,心中却隐藏着一大一小两个惊讶。

大惊讶是,朝廷居然这么快就拿出了解决办法。

这次钱荒之诡异、来势之凶猛、波及之广阔,远超这些农业时期官僚的认知。

古代交通、通信不发达,就算是闹饥荒造反,那也高低得酝酿几个月时间,才能燎遍大江南北。

但这次钱荒不同,好像是说好了一样,全国上下一起上。

而且这小精致还很挺挑地方,穷乡僻壤不去,下里巴人不碰,专门祸害城里老爷。

这现象完全不是天灾,但也不像是人祸。

什么神通广大的阴谋家,能这么精准而大范围地霍霍全天下的城池?

米粮物资并不缺乏,但大家就是稀里糊涂地吃不进嘴里,只能干看着。

活像饿鬼地狱。

但百官还没摸透这“饿鬼地狱”的具体形状,陛下和近臣居然就商议出了对策。

甭管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光这一份效率,就值得他们先大吃一惊。

此外的那一份“小惊讶”,则是在陛下身边不合时宜、突兀出现的“那位”殿下。

一般来说,皇子没有实职,是不能上朝的。

但是李明殿下就是来了。

一个小娃娃神气活现地坐在殿上,俯瞰百官。

而且列席的还不是一般的场合,而是全天下最隆重、最严肃的大朝会。

实在是有些……不一般。

况且李明殿下的座位也很特殊。

位居陛下高贵的左手边,坐东朝西。

那正是太子专属的旁听坐席。

李承乾殿下在长大以后、发癫以前的时间窗口里,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三次大朝会,他便是坐在那个位置的。

你要说这没有一种钦定的感觉,就连最铁杆的嫡子党也不敢轻易接受这种设定。

骗兄弟可以,别把自己也给骗了。

于是,在座的群臣下意识的第一个想法是:

难道玄武争霸赛已经尘埃落定了?

陛下已经钦定让李承乾起开,让李明当太子了?

但再转念一想,见多识广的群臣又否定了这个武断的想法。

这顶多算标志性事件,还不能算尘埃落定。

储君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如今争储形势波诡云谲,陛下一时的表态、暗示、甚至明示,都有可能发生反转。

一切以正式官宣为准。

甚至连正式官宣都有可能吃书。

毕竟,对吧,玄武门,对吧。

有当今圣人以及乱七八糟的五胡十六国“珠玉在前”,在新皇的屁股正式坐稳宝座以前。

所有人、包括铁杆十四党,都对下一任话事人的人选保持开放的态度。

但,在大朝会这样正式严肃的场合、

尤其还是讨论“钱荒”的正经朝会,而非“新年团拜会”这类礼仪性质的盛会上,

陛下还是把第十四子带在了身边。

这毋庸置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强烈信号。

至少,在此时此刻,李明就是陛下心中的那个“唯一”。

陛下这是在放风了。

如果大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老十四又没有作死或者“被死”。

事情差不多就这么初步定了。

就连李明最铁杆的死对头也不得不承认,这厮是真的有手腕啊。

从人人嫌弃的乳臭儿,一跃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大宝贝儿。

把陛下舔爽了十几年的魏王,那所谓“礼制逾矩”的待遇也不及今天这一根啊。

当然,如前所述,这还只是“初步”。

正视你的实力是一回事,不接纳你、要搞你是另一回事。

一切都还有变数,说不定过两天,这位子上的皇子就换上晋王了呢?

兵部尚书、晋王府司马李世绩有些眼热,心中已经蠢蠢欲动了。

他是侯君集、薛万彻以外,唯一一位去过辽东、4d沉浸式体验过“明式治国”的朝廷大员连身娇体弱不远行的房玄龄都没有这待遇。

只能说,李明干得很好,我要全力以赴地针对他了。

陛下,钱荒事大,岂可儿戏?

太极殿不是幼儿园,怎么能在这么严肃的场合带娃呢?

要培养锻炼皇子的治国水平,好歹换一个风平浪静的时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李世绩准备一会儿就这么上奏。

并纠集其余三党一众阁老的力量,给台上的李明发出最刺耳的嘘声。

不一定能就此把李明嘘下去,但绝对是一个下马威,杀杀他的锐气。

并且这进谏十分有理有据,陛下怎么能把家事置于国事之上呢?

最重要的是,这能向陛下表明一众阁老的潜台词:

这个小娃娃储君我们不认,陛下还是另请高明吧。

“关于近日的钱荒,朕敕令如下——”

李世民在龙榻上说着。

李世绩则在台下和诸位朝臣做着眼神沟通。

就像男生在最后一节课眼神约饭一样,老狐狸们也只需一个眼神,就能迅速串联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

就等陛下发完敕令,就立刻启奏!

李世绩初步勾连完成,便将灼热的视线转移到了前方。

晋王党首席长孙无忌,目不斜视,认真地听旨,并没有注意到来自身后的视线。

这倒也是。

这等程度的反击,无需大司空亲自出马。

李世绩踌躇满志,静候陛下发布完敕令。

而李世民也并没有让李世绩和蠢蠢欲动的朝臣们等太久。

因为他的诏令,只有一句话:

“钱荒的一切对策,皆听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军国政事李明处置。”

“臣……咦?”

李世绩很顺口地启奏,结果话卡在了喉咙边,猛然意识到风向不对。

他想启奏的核心意思是:大人说话,小孩一边去。

而陛下的核心意思是:全听这小孩的。

不能说南辕北辙吧,也可以算背道而驰了。

因为两边意见的反差过于巨大,反而把想要劝谏的李世绩给干不会了。

“兹事体大,岂是儿戏,陛下三思啊!”

还得是岑文本,接过了李世绩的话茬。

出乎意料的是,历来挺好说话的李世民,在这话题上却突然油盐不进了,威严而决绝地说:

“在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上,尔等言官却还在想着争斗?

“此事由李明全权负责,尔等不必多言。”

不不不,让自己偏爱的未成年小儿子,来主持这种可能导致王朝灭亡的大事,怎么看都是陛下您更不在乎国家安危啊……

朝臣们在心里疯狂吐槽。

这下不仅是铁杆反李明的派系。

连其他温和派和中立派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陛下这是怎么了,怎么在今天如此反常?

变成了拒不纳谏、刚愎自用的昏君?

那李节度,到底给陛下喝了什么迷魂汤?

“陛下三思啊!”李世绩现在只想给自己一个嘴巴子:

“李节度可以积极建言献策,但主持工作,实在有些……草率。”

大唐人总是喜欢调和这种的,如果你让李明列席朝会,那肯定不行,这不合乎唐礼。

但你要是让李明主持朝会,大家又觉得,让节度使殿下旁听指导,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了。

然而,李世民压根儿就不鸟他们的碎碎念。

“不论怎么讲,朕意已决,李明在钱荒一事上的指示,视同朕亲口所出。”

他强硬地说道。

像极了在生涯后期晚节不保、独宠宠妃的儿子,以至于王朝政局动荡的西汉皇室诸贤们。

闹哄哄的太极殿安静了下来。

群臣沉默,神色凝重。

李世民的这句话已经很重了。

忤逆李明,就相当于忤逆皇帝本人。

即使头铁的贞观群臣,也不敢再多嘴了。

“臣,遵旨。”

一个高亢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众人莫不鄙夷地看向那皇权舔狗。

却见作此发言的,不是十四奸党的鹰犬打手。

恰恰相反,而是“反李明”势力的最大靠山,大司空、文官首席,长孙无忌!

李世绩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位晋王府的同僚。他这才后知后觉地惊觉,在一片反对声中,长孙无忌公却全程保持缄默!

这是背刺吗?这是背刺吧!

除了他以外,群臣也莫不感到、莫大的惊悚。

陛下也就罢了。

这李明到底是怎么做通黑粉头子长孙无忌的工作的?

群黑正欲死战,长孙阁下为何先投了?

总不是李明在长孙家的宗祠拜了拜,就真的拿他当自己人了吧?

不过,这些话大家也只能在心里吐槽了。

满朝都是十四奸党,连陛下也是。

他们这些大唐大忠臣再怎么有意见,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只能姑且听着这位有恃无恐的小殿下如何祸乱朝纲。

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了李明的身上。

从始至终,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李明阁下都一言不发,静静地旁观大伙儿表演,一边揣摩着群臣的性格特点。

“有一说一,李世绩还是能干尽责的,可惜立场不同。

“那个跳梁小丑,就是岑文本啊?和原主子李泰一个逼味儿,以后罚他去儋州种荔枝……”

他在心里一笔一笔地记着未来手下们的小本本。

虽然李明说自己不贪图虚名。

但在华夏做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你若不头顶几个狂霸酷炫的称号,世人又怎知你乾纲独断、为主善后?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两个不明觉厉、类似“某某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文官封号,听起来像是“临时工”。

但谁也不知道,陛下的一时兴起,会不会变成一项长久的制度安排。

以皇子之躯,做到文官之首,全天下除了我也没谁了……

李明忍不住在心里吐槽一句,迎着座下众人或欣喜、或狐疑、或不屑的眼神。

这便是大唐贞观的群臣,这便是大唐统治中枢的完全体,这便是华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猛男天团么……

按理来说,作为穿越者,李明应该踌躇满志、感慨无限的。

但当他真的站在了那个位置,他却平静得出奇。

心情毫无波澜,完全没有一点紧张。

再紧张,紧张得过当初与燕山山贼为伍么?

紧张得过与慕容燕的还乡团擦肩而过么?

紧张得过以一己之力,抗住高句丽整个国家的猛攻么?

现如今,李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把问题解决,让我试试大唐这台机体好不好用,寻找哪里有缺漏,以供将来可以补强。

他略一构思,便沉静地号令群臣:

“这起钱荒确实罕见,但并非不可解决。

“听我号令,精诚协作,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声音不大,但莫名的有说服力。

座下众臣,不论立场,莫不肃然起敬。

首次登台而不怯场,此子气度非凡,确实是干大事的、

然后,心中钦佩的群臣,便听着干大事的李明,将此次所谓“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解题思路,简述了一遍。

群臣:“?”

怎么用几张纸,就能稀里糊涂地解决这个稀里糊涂的问题?

就像昨晚御书房的三位一样,群臣也享受着知识滑过大脑皮层、片叶不沾身的感觉。

但相比之前的瞎子摸象,这已经强多了。

只要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能振臂高呼,承诺带领大伙儿走出困境。

他们自然会汇聚到那个领头人周围。

“民部尚书。”

介绍完背景,李明也不多废话,立刻开始分配任务。

“你负责第一阶段的纸币发放,务必使每一个户籍,都能分到足以购买十天粮食的纸币。

“少府卿,你负责纸币的印刷,印刷的雕版上要做好防伪标记,印刷成品要盖上印章,以对待真正钱币的严肃态度对待它。

“尚书省左右仆射,你们负责各州县纸币发放与使用的统一协调工作。

“御史大夫,纸币形同钱币,在发放回收过程中,难免‘部分’官吏会出现中饱私囊的行为,你的任务就是严查之。

“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对任何伪造纸币的行为,立斩,头悬市曹,不必等到秋后。”

各部首脑都恭敬地领旨,但唯独大理寺和刑部、这两个李明的传统势力,有了疑问。

依贞观惯例,死刑要三请三奏、陛下圣裁后,方可在秋后行刑,以示仁德,并防止冤假错案。

像李明这样“斩立决”,是否有草菅人命之嫌?

“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倘若不以雷霆手段维护市场秩序、法定货币的权威性,造成的破坏,远比几条假币贩子的人命大多了。”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李明坚决地驳回了两人的疑问。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仍然不敢领命,询问地望向上座。

李世民一副甩手掌柜的样子。

这举动非同小可。

这是为李明之法而打破陈规,大开绿灯啊!

群臣都意识到了陛下这一“默认”的标志性意义,心中一凛,更为恭敬地接受李明所分配的任务。

“吏部尚书。”

李明点到了老熟人,面无表情地给侯君集分配了一项连侯君集自己也觉得有点激进的任务:

“此次钱荒危机的处置,是观察官员施政能力和执行力的最佳窗口。

“令行禁止、表现上佳者,考核为优,优先提拔。

“否则,则归于玩忽职守,当罚。”

这条律令听上去很合理。

但其实隐含着一条极其夸张的权力——

官员的升降赏罚、乃至任用罢黜之权!

因为谁来评判官员的施政能力和执行力——或者换个更直白的词汇,“服从李明”性——的高低优劣呢?

除了统筹负责的李明、以及他的忠犬侯君集,还能有谁!

李明殿下终于把触手伸到最核心的人事之权了吗!

好家伙,半年前,此子连辽东两州的人事权都不能完全掌握。

短短半年后,都敢打起朝廷人事权的主意了!

他想干什么?

要当着面架空陛下么?!

群臣不敢言语,更没人敢不长眼地出声进谏——也不需要他们来提醒——而是紧张地观察着陛下的态度。

李世民的眼皮动了动,终究还是什么话都没说。

默认了,陛下是玩真的,真的全权交由李明处置了……

群臣不约而同地深吸一口气。

时至今日,多说无用。

不管立场利益各异的衣冠禽兽们,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

无形的大手都把他们的脑袋拧在了一块,必须为钱荒一事群策群力。

“关乎大唐稳定和长治久安,希望大家将此事层层推进,责任落实到人,多干实事、少些空谈。”

李明也不多废话,干脆利落地简短做完总结,最后便习惯性地来了一句:

“散会。”

听熟悉了李明殿下的发号施令,大臣们还真就下意识地起立要走。

“咳咳!”

龙榻上的李世民干咳一声。

大家又乖巧地坐了回去。

好家伙,朕只是小半天没说话,这群奸臣还真把朕当成吉祥物,把这小子当新主子了?……李世民莫名有种被牛了的感觉,威严满满道:

“退朝。”

大臣们这才又正式告退,各自怀揣着心思。

十四奸党都是很单纯的,他们只要选对李明这个潜力股,然后等着开香槟就可以了。

其他党派要考虑的就多了。

毫无疑问,他们所“投资”的皇子,虽不至于破产落得血本无归,但至少在今天也都跌停了。

因此,这些党羽无不心思惴惴,心情复杂极了。

但是,在朝野上下被诡异的钱荒搞得一筹莫展之时。

李明站了出来,并给他们指明了一条走出泥潭的路。

这又让他们有了主心骨。

所谓领头人,不就是在众人感到迷茫之时,能振臂一呼“跟我来”的人么?

…………

“这才几个时辰,平时惯例的朝会都没这么短。

“你就这么痛快地放他们退朝了?”

太极殿上,只剩下了父子二人。

李世民从龙榻上站了起来,活动活动脖子。

李明仍然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三心二意地回答:

“反正任务都布置下去了,该说的也都说了,何必浪费他们执行的时间?”

说完,他又回到了沉默,坐在小龙榻上出神地思考着。

眼见此情此景,李世民不由得冷笑:

“走了走了,你还在这位置上意犹未尽了?

“这回算是让你攫取到滔天的大权了,连人事权都一并让渡与你。”

李明这才慢吞吞地站起来,当场就吟了一句诗: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呵,你话说得倒是漂亮。”老李略带戏谑地拍拍儿子的肩膀:

“‘提前’让你临朝,你有何感悟?

“是否觉得江山这副担子太过沉重?是否觉得,屁股下的这针毡,坐着也不是那么的舒适?”

李世民不禁“想当年”了起来。

他自己第一次临朝时,虽然十分激动,但忐忑不安也是真的。

尽管这老李家的天下,少说有大半个是他亲手打下来的。

但在玄武门之变前,他是主外的。

内政则由父皇李渊和大哥李建成主持。

所以强如李世民,在自己刚上位时,内心里同样担心自己经验不足。

“嗯,要说感悟么……”

李明咂了咂嘴,仿佛是品酒师在品评一坛据说是陈年的老窖,自言自语道:

“贞观朝的大臣们还行,相比辽东那偏远之地的人才,他们的领悟力很强。

“但是具体执行能力究竟如何,还得看后效。

“仅凭这半天浮光掠影的接触,我也无法看透每一个人。”

你小子还真品评上了……李世民都快被这僭越到没边儿了的乳臭儿气笑了:

“我不是让你评价你老子我的臣子,我问你的是,首次指挥百官,你自己有何体悟?”

李明古怪地看了皇帝老爹一眼,摇了摇头:

“也就这样了吧,没什么特别的。

“我忙着做事,没有时间体悟。”

这淡然的态度,让李世民一愣。

他旋即抬起手,给了好大儿一个爆栗。

“你小子胃口别太大,还没钦定你,而且你老子我还壮健呢。”

好家伙。

第一次当政就能这么淡定。

李明这厮,明显是早已把大唐当成了囊中之物啊!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