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5.第246章 为什么先要有钱才能花钱?(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6章 为什么先要有钱才能钱?

李明缓缓踱步到墙上挂着的地图前面,背着手观摩起来,这幅样子和他老子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的局势真是应了那句话: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自己被逼出奔辽东前埋的、名为“权力欲”的大雷,很快就炸了个响的。

李治非常配合地篡夺了朝政大权,正式和带他干坏事的李泰老哥撕破脸。

李治以关中为基本盘,李泰以中原为基本盘,双方以潼关为界,分庭抗礼。

各自阵营中的藩王,又都是以合伙人身份加入的、有兵有钱有治权的不稳定因素。

而这些藩王手下的家臣和将领,又并不完全忠于他们名义上的主子,而可能忠于朝廷或者某个世家大族。

一层套一层,简直像套娃一样层层嵌套。

梦回春秋了属于是,周天子被诸侯架空,诸侯被公卿架空,公卿被家臣架空……

呃,不过原本世界线上的大唐末期,差不多也是这幅德性。

中央被藩镇架空,皇帝被节度使架空,节度使被手下兵士架空什么的。

论做好基层建设的重要性。

“中原腹地大乱,四方才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要是李泰和李治没打起来,给李泰入主长安坐稳了江山,我还没办法卷土重来了。

“还是乱些好啊,当个边境蛮族,原来是这种感觉嘛……”

李明研究着地图,随手从一边的书架上顺下了一叠材料。

是分别来自辽东的情报委员会、长安的肃反委员会、以及民间由执失步真带头的长安商会,所汇集上来的情报。

三个情报机构的地域不同、情报来源有别、侧重点各异、人员更是互不隶属,因此对同一件事常常给出五八门、甚至互相打架的判断。

这是很正常的。

不过,在一件事上,三方给出的判断基本一致——

那就是,李泰在潼关磕了牙以后,明显后劲不足。

“以李治的能力,压制麾下的分离倾向并不难。

“不过李泰嘛……”

目前两边势均力敌的局势只是暂时的。

广大南方地区还没有发话呢。

虽然因为越王李贞兼着扬州都督,蜀王李愔兼着益州都督,蒋王李恽兼着安州都督。

相当于李泰势力分别镇着江南、巴蜀、湖广的核心地段。

因此南方地区还没有立即明确倒戈李治一方。

然而,这种震慑只是暂时的。

朝廷的权威性,终究是要强于藩王在当地辐射的权势。

时间一长,尤其是当北方乱象严重干扰到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时候。

南方各州县,几乎必然会摆脱那几个臭鱼烂虾藩王的武力威吓,彻底听令于李治掌控下的长安。

更何况,李泰麾下的六位藩王心有多齐还未可知。

那些兄弟们“幡然悔悟”、转投李治的可能性,不但有,而且还很大。

“老四的情况不大好啊,一波打不下长安就寄了,这也太菜了。

“李泰玩弄阴谋还行,正儿八经搞战略被李治完爆啊。”

李明替魏王李泰默哀一秒。

他给李泰安排的这个强敌,有点太强了。

都快把李泰给横扫了。

这也是那货活该,三番五次地搞阴谋针对自己。

然而,抛开情感不谈,单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析。

假设李泰真的被李治灭了,中华秋海棠在李治手下归于一统。

对李明这个割据势力来说,也绝不是一件好事。

李治未必有这个兴趣和能力打入燕山,吞并全东北。

然而李明打出燕山、南下入关的难度,无疑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不过李明对此倒并不着急。

李泰比才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地倒台。

“以李泰这无底线的性格,他恐怕不会宅在洛阳坐以待毙吧。”

李明放下手中的情报材料,视线移向了地图的北方。

薛延陀。

那就是李泰的隐藏后备能源。

既然李泰早就和真珠可汗夷男有py交易,设计了一系列阴谋弑父弑君。

那再进一步,和薛延陀组建军事联盟,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

因为李二也干了。

当初东突厥一脚油门踩到长安城脚下,李二就和后来的长安舞王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互为塑料兄弟。

甚至更进一步,李泰直接向薛延陀称臣,也不是不可能。

因为李渊也干了。

隋唐争霸时期,向东突厥称臣的芸芸势力之中,就有李渊一个。

“从中原往朔北,夹在中间的就是河北地区。

“合理推测,李泰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在薛延陀的支持下插足河北……”

携中原的军队,以河北为基础,以薛延陀为靠山。

李泰还能接着和李治耗下去。

只是河北人民真是见了鬼了。

先是本土地头蛇们互殴,然后薛延陀横插一脚。

现在李泰也要加入混战,说不定还要吸引李治一起共襄盛举。

“以李泰的手腕,多半是会与河北大族合流,一起剥削当地人民。

“这就不利于我铲除门阀士族的根本方略了。”

李明意识到,河北问题不能再往后拖。

现在正是自己在河北方向出手的最佳时机。

一是薛延陀刚闹腾起来,当地人还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谷。

这时候以救世主的姿态降临,便能收获不可计数的民心和威望。

二是经过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放置”策略,门阀士族互相攻伐争斗,惹得天怒人怨,力量已经降到了谷底。

自己也应该适时转变策略,主动进攻了。

他只要替河北人民驱逐了铁勒人。

携解放者之余威,便可像在平、营两州一样,在河北推行彻底的土地改革,铲除门阀士族产生的经济土壤。

甚至连士族本身也没法说什么,谁让人家驱逐了鞑虏呢,说什么都对。

但是如果继续拖下去,这些士族经过大鱼吃小鱼的兼并重组以后,真的拼出了几个实力超群的豪强,在这乱世中站稳了脚跟,和李泰、李治、乃至薛延陀达成了稳定的关系。

届时李明再拿他们开刀,那就难上加难了。

从理性分析,现在出兵河北是最正确的选择。

此外,出兵河北还有第三个感性的理由——

勤王救驾。

“根据和铁勒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透露,前几日在云州的长城附近,铁勒守军看见了疑似李世民一行……”

李明自言自语地咀嚼着这则情报。

虽然很多人都打着“北伐蛮夷迎回陛下”的旗号。

但至少李明是认真的。

皇帝怎么样他无所谓,他要救的是他的爹。

只是朔北茫茫,找人犹如大海捞针,能从哪里下手呢?

总不能把整个草原都犁一遍吧,就算把全东北的人手都调过去也不够啊。

所以,这则道听途说、真假未知的情报,是唯一一根稻草。

不管怎么样,都值得试一试。“李二最好逃到了云州,我只准备了一桌菜,可应付不了两桌人啊。”

李明的目光离开了地图,回到了桌案上堆积着的账册表格之上。

又回到了这个根本问题——辽东兵力不足。

现在他手下的赤巾军,是要战术有战术,要规模有战术,要人力有战术……

虽然有河北人口闯关东输入,算是缓解了本地各行各业的劳动力紧张。

但是毕竟底子在这里,这点人口规模,别说和大唐比,和薛延陀比那都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辽东顶多能搓出一支两三千人的野战军,要多的没有。

这两三千人,铺开在整个战线上,和摊饼撒芝麻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必须集中在一个方向用兵。

不是朔北,就是河北。

“但愿情报无误,但愿李世民往河北靠过来了……

“话说他除了往河北方向走,也没别的方向可以逃窜吧,总不可能继续向西北……”

李明抱着胳膊嘀咕着。

“但愿明哥你能思考得更周全一些。”

身后冷不丁响起一个阴恻恻的声音,哈了他一跳。

扭头一看,房遗则同学也抱着胳膊,正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我准许你们不敲门就进来,可你们也别老是吓我啊,心脏不好……”

李明嘟哝着,半开玩笑地问:

“怎么了吗?难道你觉得我们不该出兵?陛下有难,难道你要见死不救?”

“明哥你想打仗就打呗,只是有一个小问题,希望能纳入你的考量之中。”

房遗则用冰冷的表情,说出了冰冷的事实:

“财政没钱了。”

李明整个人一愣,回想了一下,从书山文海的底层翻出了财政委员会的账册,翻到了最后一页。

定睛一看,他嘴角一抽,拍了拍额头:

“事情太多,我怎么把这茬子事给遗漏了……”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段时间的委员会运作,那就是“钱如流水”——

收留难民要钱,开采煤矿要钱,改造冶炼设备要钱,造船要钱……

什么都要钱,开支骤增,攒起的一点财政盈余迅速被耗干了……

李明合上账本,闭眼深吸一口气,道:

“不行,仗肯定要打的。

“我们天兵再不出手将河北解救于水火之中,当地老百姓就都要爆炸了。”

不能总想着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该出的力还是要出的。

危难之处不显身手不刷好感,将来是没法统治傲娇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

“那也好办,如果在战争上药多钱,那就在其他地方少钱。”

房遗则面色不变地换了一个主意。

李明不禁挠头:

“可是哪方面可以省钱?流民安置?还是煤矿造船?

“这些开支都是省不得的,要维持辽东经济循环所必需的……”

房遗则斜了他一眼,提示了一句:

“某些我认为蠢得离谱的开支。”

李明:“还有这种开支?”

房遗则:“有,而且还不少。

“比如说,咱们平州和营州的财政正在钱,从幽州、云州等地的地主豪强手里购买田产。”

李明:“这很蠢吗?”

房遗则:“很蠢,因为那些土地都在河北当地,不在辽东,不是在铁勒人的铁蹄之下,就是毁于内讧的战火。

“明哥,你该不会以为土地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可以从河北运输到辽东的吧?”

他平淡的眼神里,第一次浮现出关怀的光芒。

关怀他的明哥是不是脑子有坑。

“这钱是该的,唉,不能总算经济账,也得算政治账。”

李明辩解道。

他虽然嘴上嚷嚷着什么“对士族阶级的最终解决方案”、“打土豪分田地”、“劳动带来自由”什么的。

不过真要施行起来,那还是不能像在平州那样极端,是要考虑社会影响的。

毕竟现在的他是当过监国、以鲸吞天下为目标的候补皇帝,不是当年去年那个愣头青了。

他已经穿上了燕尾服,吃人的时候要讲究吃相了。

相比暴力征地,用钱收买地主的土地显然优雅得多。

这样能部分消解全国广大地主阶级的敌意,在自己上台之前,不要再整出什么幺蛾子。

“现在河北大乱,土地抛售都是地板价,正常来说那些土皇帝是不可能卖地的,这个洋落不捡就太可惜了。

“而且他们拿了钱,也是为了向我们买兵器盔甲,相当于左手倒右手。”

李明为自己辩解道。

房遗则看着他,决定不再这个问题上纠缠。

“节流不行,那就开源。

“加税。”

“加税也不行,去年刚约好三七分成,今年就反悔,老百姓要爆炸的。”李明果断摇头:

“而且这才刚接收流民就加税,本地人会把这口锅推到流民头上,觉得是为了养他们才加的税。

“这样的话,好不容易控制着的本地人、外地人矛盾,又得要爆发了。”

出台政策就是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支出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不能随意削减。

时间一长就滚成了屎山代码,外人一看觉得很傻叉,可是却又解不开,随便砍一文钱支出指不定哪里会出bug,所以只能继续这么凑合着。

不能开源也不能节流,却还要平白增加一份打仗的支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房遗则也没辙了,肩膀一耸两手一摊:

“那你说怎么办吧。”

李明抱着胳膊琢磨了一会儿,发出了灵魂一问:

“为什么国库先要有钱,才能钱呢?”

房遗则肃然起敬。

这简直是超越自然的顶级哲学问题,打破了物质守恒规律,如果能完美解答,那世间的一切争端都能自然消弭了。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了属于是。

“明哥,你要不想个法子,无中生有地变点钱出来?”房遗则面无表情地嘲讽道。

李明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就在房遗则觉得自己的脑瓜要挨暴栗的时候。

李明嘴角一勾,给了他一个暴栗:

“没钱不会借?”

“啊?!”

房遗则大惊:

“明哥你要借钱供军队打仗?”

得长多大个屁股啊,才能借得到这么多钱?

李明又给了他一个暴栗:

“不是我借,是衙门借!”

“衙门借?”房遗则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脱口而出:

“衙门又不是人,怎么借钱?会有人把钱借给不是人的机构吗?”

小房觉得,不论是从本意还是从引申义来讲,这事都足够抽象了。

“当然会,衙门也是由人组成的,也是有信用的。”

李明摩挲着手掌:

“有信用,就能变现。”

房遗则听得直挠头。

总觉得明哥的话可能有点道理,但有点道理不大可能。

李明拍拍小房的肩膀:

“明天,发行国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